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走進美國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訪學期待;訪學準備;訪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8-0250-02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與內蒙古赤峰學院洽談合作的TESOL英語教師培訓項目始于2014年7月,在雙方不斷努力與誠摯合作下現已圓滿完成兩年度訪學計劃,收獲頗多。兩校訪學項目不僅給我校英語教師們提供了專業強化平臺,學術及思想方面的交流得到增強,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作者就個人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訪學經歷進行回顧介紹,與讀者朋友們分享個人留學所思所想。
一、訪學期待
對于一名英語學習者和教學者,此次美國訪學之行無疑是作者人生中寶貴的機會和難得的社會體驗。根據院系教師技能大賽優異表現及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結果以及領導同事們的認可,作者被選為2015年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訪學人員。作為一名剛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作者心中充滿著各種期待與憧憬,同時也立志不負學校及領導的期望及同事們的支持,充分利用此次訪學機會提高自己,尤其在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等方面。
1.走進美國大學課堂。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蓬勃發展的綜合性公立大學,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良好的學習設施及環境,現有2萬多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攻讀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3個月的訪學使作者可以真正走進美國大學課堂,體驗美國大學老師與學生構建的課堂模式,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思維模式,感受美國教育帶來的學生成長與進步。從而總結歸納出美國高等教育成功積極有效的一面,并結合自己的教學教育情況,探索出適合自己學生學習成長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以應用于今后教學中,讓學生在語言學習與跨文化知識掌握方面有更大的進步與成長。
2.融入英語語言環境。語言環境對于語言學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學生學習還是教師教學,缺乏語言環境,都會陷入無可奈何的困惑與艱難。對于學生,最關鍵的影響是沒有語言應用與交流的真實環境,學習語言的興趣將會逐漸淡化甚至會產生排斥、反感情緒,這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來說將是致命的。教學的成功來自學生與教師的配合及共同努力。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沒有了前進的渴望,課堂教學將無法進行,教育的意義也不復存在。沒有語言環境,語言學習將會變得枯燥、艱難,也失去了語言習得過程中流暢、地道、優美的語言特性。對于教師來說,雖然積累了許多語言經驗與知識,但畢竟沒有語言環境中所學到,也會出現以上煩惱。教師的語言能力是在語言環境匱乏的情況下形成的,比起在在英語國家成長學習的人來說還有一定差距,并且人文知識的切身體驗也會影響教師教學的成效,畢竟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此次美國一行將會是作者融入純正英語語言環境,提高語言能力,尤其在口語與聽力方面,這對于語言教學者來說無疑是最可貴的機會,是所有出國留學期望中最期待的。
3.體驗異國風土人情。除了走進美國大學課堂及融入英語語言環境,體驗異國風土人情也是作者留學一大期待。這會對作者英語教學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除了開闊眼界,還能增加閱歷,有助于作者整體人文素養的提高,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生培養與發展方面要重新思考與定位,課程也要進行調整。大學英語作為大學課程必選課及語言能力培養課程,在學生今后發展方面作用不容忽視,尤其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現在,具有英語語言綜合能力和素質的人才已經是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元素。所以大學英語承擔的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是包括語言人文知識在內的綜合語言應用課程。除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大學英語更應關注學生跨文化知識灌輸,使語言與文化學習更好地融合,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及綜合素質。因此留學期間能夠體驗異國風土人情,了解當地英語國家人民的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將有助于充實現有語言文化知識,使學生受益良多。
二、訪學準備
為了確保此次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訪學計劃平安、順利、圓滿進行,作者認真做了諸多行前準備工作,包括參加教育部2015“平安留學”出國留學行前培訓會、赤峰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部教師出國留學手續辦理詳解會,個人結合其他留學人的經驗,做涉及海外學習生活的必要準備,尤其英語方面進行了兩個月的強化練習,確保留學期間語言溝通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使得留美學習順利進行。
1.教育部“平安留學”行前培訓會。2015年6月3日,教育部“平安留學”出國留學行前培訓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農業大學科技報告廳隆重舉行。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留學工作處副處長鄢智勇、留學服務中心出國處項目主管浦潤楠、自治區教育廳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朱廣元等出席培訓會開幕式,全區24所高校的506名公派和自費出國留學人員參加了該培訓會。此次培訓為期兩天,培訓內容包括中西方文化差異、安保技能演練、心理講座、健康與養生、中西醫日常保健知識、中國公民領事保護、涉外禮儀、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有關公派留學派出手續辦理流程及有關規定等。此外,培訓會還開展了歐洲及獨聯體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相關留學知識講座。講座人員均結合自身海外留學經歷與大家分享了留學經驗和體會,比如遇到的問題及給留學人員帶來的學業和心理上的壓力,并分析了問題原因;在國外要有安全意識,學會處理安全事故的方式方法,避免意外發生,做到“平安留學”。教育部的“平安留學”出國留學行前培訓,是確保留學計劃如期順利進行必要環節。
2.學院留學手續辦理指南。此次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訪學項目是赤峰學院與美國該校合作開啟的第二年。2014年雙方簽署了訪學項目并派出了第一批訪學人員,非常成功。今年,學校一如既往地重視此次訪學項目,由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負責全程選派工作,包括學院教師出國留學手續辦理及相關要求。學校在訪學人員辦理出國手續做了許多工作,并與對方院校多次溝通聯系,確保訪學人員基本材料準確無誤送達對方,美方的入學批準材料如期到達訪學人員手中,以便準時辦理簽證。這些,為訪學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2.強化語言知識練習。對于海外留學人員來說,出國后所面臨的最大煩惱莫過于語言溝通障礙。由于國內英語語言環境資源匱乏的制約,訪學人員在語言方面所做的準備往往不足,導致留學期間無法用英語準確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影響了他們主動學習、積極交流的積極性。此外,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困惑及純正英語環境的沖擊也會導致語言溝通難以進行,這也是導致英語專業人員遭受語言溝通障礙的最大原因。因此語言對于出國人員來說再怎么準備也不為過。此次美國訪學任務之一便是強化語言能力,沒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很難在3個月期間有明顯的進步。因此行前有扎實的語言方面的準備才能迅速適應真正語言環境,才會最大限度地消除語言不通的困惑,積極自主學習與他人交流。
三、訪學過程
1.TESOL項目課程。7月5日至7月31日在美國中田納西大學進行了對外英語教學方面的理論學習。學習課程可分為教育教學和文化教育兩大內容,其中教育教學課為主干課。課程涉及廣泛,包括英語先進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培養以及英語聽、說、讀、寫模塊教學等。其中教學能力培養課程從翻轉課堂到批判性思維,從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到小班個性化培養等方面講解都十分詳細,課堂上設置了許多討論環節,對不同性質的英語課程的學習方法進行了可行性的討論,還涉及個人職業上發展方面。在文化教育課方面,主要講解了美國文化教育、中西文化比較多元文化發展等。教育教學及文化教育課程的交替式的安排讓老師們在緊張學習中體驗到了輕松愉悅,同時又不失學習的凝重性及廣泛性。
2.文化考察活動。8月1日至8月23日正值美國高校暑假時間,訪學學校沒有特別學習安排,讓學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及愛好選擇自主選擇,如文獻研究、撰寫論文或社會文化考察等。此期間,筆者對美國社會、文化、風土、人文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包括當地教堂禮拜活動、印第安原始部落考察、鄉村音樂博物館參觀、西部牛仔文化賞析及美國內戰遺址參觀等。這些文化考察給作者的訪學增加了更為鮮活更為立體的內容,讓作者走出書本知識,走出校園,踏入社會,走進實踐,真實地體驗并感悟作為外來者在美國本土的衣食住行、所見所聞,讓此次美國之行有了更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3.英語課堂觀摩。8月24日至10月2日是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訪學最后一個階段,主要以聽觀摩課的形式走入美國大學課堂,收獲很多。作者根據個人學業興趣和職業發展規劃,選聽了以下幾種課程:文學影視欣賞、英國文學、文獻檢索、語言學、二外法語課、高級寫作、閱讀及語法課。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授風格,從中學到了諸多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及教學管理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教師與學生的融洽配合、積極交流。聽選的課程類型及性質都有所不同,從類型方面來說部分是筆者目前教授的,部分是未來規劃中所要開設的,還有一部分是筆者專業方向的延伸部分;部分是本科階段課程,部分是研究生課程。通過不同層次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模式和規律,本科生課程如語言學、文學等主要以學生聽為主,教師鼓勵學生勇于提問,進行批判性思考,教師按時檢查作業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研究生類課程主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課后研讀任務。鼓勵創新,課堂上要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與他人進行交流,同時也要學會傾聽與批評。課堂觀摩活動讓筆者真實體驗到了不同國家不同學校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學其精華,應用于我,乃是此次訪學真正意義所在。
此次訪學是作者職業生涯中最為寶貴的歷程之一,使筆者進一步開拓了眼界,教學理念得到了深化,對我院的英語教學改革也更有了信心。
參考文獻:
〔1〕高靚.與美國國家年度教師面對面[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論文關鍵詞:文化負載詞;目的論;翻譯策略
一、文化負載詞與美劇
“文化負載詞(cultural-loaded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 由于負載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文化詞匯往往構成了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翻譯中的難點,甚至成為信息傳遞的障礙。
美劇是中國人對美國電視劇集的簡稱。從最早拍攝于1970年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到《加里森敢死隊》和《成長的煩惱》再到熱播的《越獄》、《別對我說謊》等,所有這些讓我們走進美國,走進美國家庭,淋漓盡致的全方位的體驗美國文化。現在收看美劇的觀眾大多數是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這些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能夠較為積極的接受西方文化,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網上在線觀看更是觀看美劇的主要方式。因此字幕譯文對欣賞美劇至關重要,觀眾通過字幕譯文就可以真實了解和感受劇中原汁原味的內容和情調。
本文根據《絕望主婦》第一季的字幕譯文,分析劇中蘊含的獨特美式文化內涵,探討美劇字幕譯文是否有效的把這類文化負載詞傳遞給目的語觀眾,并歸納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二、目的論
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盛行的功能主義的基本原理。根據費米爾創立的翻譯目的論,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有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而《絕望主婦》這部系列劇的播出具有明顯的目的性,要達到較高收視率,進而贏得巨大的商業利潤,就必須借助精彩的字幕譯文。由此,目的論的觀點與字幕翻譯的關系就十分緊密。目的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翻譯并不是一個轉碼過程,而是人類一種具體形式的行動。凡行動皆有目的,一次翻譯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項翻譯行動開始之前,必須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則無法進行翻譯。
在目的理論的支配下,翻譯的立足點在目標讀者和翻譯任務委托者身上,特別是放在目標文本他們所屬文化中的功能上,譯者必須根據目標文本在目標文化中所要承擔的功能來決定在翻譯中應當采用何種方法和策略。
從譯者的特定目的來說,源文本是翻譯委托的一個組成因素,也是影響最終譯品形成的諸多因素的基礎,但源文本在翻譯中占據何種地位,它必須由譯者這個專家決定,而譯者做出決定時的關鍵因素則是特定情境中的交際目的,而不是源文本本身的地位。
三、字幕文化負載詞的具體翻譯方法(以《絕望主婦》中文字幕為例)
(一)直譯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采用這種方法,原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就會原封不動的移入到目的語中,原語的文化內涵便得以保持。
例1:Lynette: I know someone who knows someone who knows an elf,and if any of you acts up, so help me, I will call Santa, and I will tell him you want socks for Christmas.You willing to risk that?
譯文:我認識個朋友,她的朋友里有人認識一個小惡魔。所以,今天如果你們誰搗蛋,我馬上打電話給圣誕老人,我會告訴他,你們圣誕節只要短襪就可以了!
這句活出現在第一季第一集中,Lynette帶著自己調皮的兒子參加Mary的葬禮,為了能讓兒子表現好一點,以至于不讓她在眾人面前丟臉,她利用圣誕老人來嚇唬她兒子。Santa這里是指圣誕老人的意思,現在中國人對這個詞已經不陌生了,所以直譯為“圣誕老人”不會給觀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例2: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Or Chlamydia.
譯文:雷尼是非常有時尚感的,認識她之前,我都沒聽說過古琦和普拉達這些奢侈品牌…哦,還有整容后的衣原體感染我也沒聽過。
Renee和Lynette是大學的好朋友,她嫁給了棒球運動員,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在Lynette面前炫耀自己,而Lynette也不甘示弱,總是挖苦她。這句話是Lynette向自己的朋友介紹Renee時說的,“古琦”和“普拉達”這些都是時尚的奢侈品牌,現在中國人也都比較熟悉這些品牌,所以這里直譯就可以了。
(二)意譯
當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不同或者有沖突的時候,某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就出現了困難。這時譯者必須要優先選擇文化意義,優先完成文化意義的傳遞。意譯能夠完成功能對等。在美劇中,大量的口頭俚語和文化負載詞都可以通過意譯產生預期效果,并符合口語表達習慣。
例3:Bree:Change in behavior is a warning sign and you have been as fresh as paint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譯文: 怪異的行為是一種信號,之前半年都還正常。
在這個句子中,譯者對as fresh as paint這個短語進行了意譯。如果直譯為“之前半年像油漆一樣新鮮”就會讓觀眾莫名其妙了,這樣的意譯比較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讓人一目了然。
例4:She didn’t cook much while moving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She didn’t have time.
譯文:然而在她事業蒸蒸日上的那段時間,她很少下廚,因為她沒有時間。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譯為“事業蒸蒸日上”。能夠形象的說明Lynette的職業生涯情況。如果直譯為“爬上……梯子”,那效果全無。
例5:Guess we found the skeleton in her closet.
譯文:看看我們能不能在她的衣櫥里發現什么?
這句中,“skeleton in one’s closet”就表示一個人要“極力掩蓋的丑事、秘密”。Susan等四位主婦按照當地習俗在好朋友Mary Alice的葬禮之后為其整理衣物,無意中發現了一封信。她們四個與Mary的關系非常親密,“丑事”這個詞帶有貶義,不能用在好朋友之間。但是在譯文中的“發現什么”無法表達“skeleton in one’s closet”這個短語想要表達的含義。建議譯為:看看我們能發現什么秘密不?
(三)替換
如果原語與目的語的文化差異太大,直譯與意譯都不能充分或者有效的達到預期效果,影響觀眾欣賞作品,譯者可以選用目的語中類似的表達方式來代替原語。
例6:Bree:This is half the reason I joined the NRA. Well, when Rex started going to those medical conferences, I want it in the back of his mind that he had a loving wife at home with a loaded Smith & Wesson.
譯文:所以我才加入全國槍支協會, 每次Rex出差,我都讓他記住,他是有老婆的,老婆愛著他,而且還有只上了子彈的制式手槍。
論文摘 要: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軟實力成為大國競相角逐的對象,國家文化利益成為各國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標。作為中國軟實力核心的文化外交發揮著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手段難以達到的獨特作用。孔子學院是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外交,孔子學院對中國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義。
一、孔子學院誕生的背景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促進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而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成為各國人民之間增進了解和友誼的紐帶,對加強各國之間的學習和借鑒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廣泛和深入,漢語的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在提升,漢語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民眾的重視。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2003年作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的計劃。中國國家漢辦將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以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民族文化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并在北京設立了“孔子學院總部”。
可以說,在海外建設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積極推動的項目,也是21世紀初中國外交的一個戰略。“孔子學院“的英文名稱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其學說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中國人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首要記憶;對世界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因此,該名稱體現了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底蘊,也體現了新世紀中國文化將逐步融入世界的發展趨勢。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開辦以來,從尼羅河畔到乞力馬扎羅山,從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邊,從五大湖區到西伯利亞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個國家和地區,已設立了249所孔子學院和56所孔子課堂。短短4年,孔子學院花開全球,其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孔子學院的迅猛發展,得益于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國的需要。“孔子學院”是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園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是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的橋梁。毫無疑問,孔子學院的誕生、建設和發展勢頭對中國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的良好國家形象和構建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中國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二、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文化利益及實現國家對外戰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內一切和平手段所開展的外交活動。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優化一國的國際形象。
建構主義認為,通過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的對外放射,國家將產生文化影響力,從而建構其廣泛受到國際認同的一國的國際形象。對中國而言,建立起負責任大國形象是國家形象設計的戰略目標。這就要求中國以國家自身的和諧發展為基礎,積極推動世界的和諧化進程,積極發揮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中的作用,從而逐漸塑造起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孔子學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屬性,其目標就是要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讓外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價值觀念,做到“潤物細無聲”,在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同時,增進友誼,共創和諧世界。傳播文化最好的載體是語言,孔子學院在傳播漢語的同時推廣中國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為。陳至立在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上演講時說,孔子學院要成為“海外漢語推廣的基地,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窗口,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平臺。
2.鑄就強勢文化,提升一國的文化競爭力及綜合國力。
一國的文化交流狀況基本與國家綜合國力成正比,經濟水平高、綜合國力強的國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對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實現對外戰略目標。
正如漢斯摩根索所言,“較之軍事、經濟等因素,文化如果運用得當,將能征服人們的頭腦,產生持久、穩定的戰略效果”。在文化多樣化發展的當今世界,能否占據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強勢文化,將對一國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從傳播學角度看,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強勢文化的擁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經濟上對受眾在吸引力方面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當今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強勢文化正深刻地影響著其它國家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依然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和認同度,中國外交在國際機制和國際事務中的實際參與度和話語權依然有待加強。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各國對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而孔子學院正是以傳播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孔子學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國熱”的升溫,為中國的文化外交帶來不少福音。
三、孔子學院對中國文化外交的重要意義
1.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推廣對文化傳播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更直接地接觸中華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華文化。有了漢語作載體,中國的書刊、雜志、影視、網絡信息等流傳于國門之外將不再舉步維艱。
漢語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紐帶,在漢語的國際推廣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加快京劇、影視劇、文學作品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滿足國外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使中國文化成為吸引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時這也將增強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進中國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本國語言的國際化是國家之間軟實力競爭的重要內容和象征。近代以來,中國人走出去傳播漢語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長期僅限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領域。2002年,中國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孔子學院是海外漢語教學推廣基地,同時也是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窗口,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為中國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傳播學視角看,“孔子學院”的文化國際傳播應該是搭建雙向的橋梁:一方向是中國輸出其語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向是從與國外進行交流活動過程中吸取其優秀成分,以服務于中國文化及與國際先進的發展水平接軌的事業。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理查德?鮑姆所說,“中國政府通過孔子學院提升國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張柔和的孔子的臉”。〔〕〔8〕孔子學院正是中國文化外交的一項創新舉措,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轉貼于 3. 有助于化解“中國“,優化中國國際形象。
目前,中國的國際形象,特別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信息傳播體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國“,使中國國際形象極大受損。美前日本防衛所言舊俗史部長星島九夫發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國’的論調甚囂塵上,我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戰略、美國國防和戰略安全保障問題的專門研究人員,對中國進行觀察,得不出這種結論。成為威脅的該是別國,而不是中國。”韓國學者李映周也系統批駁了“中國”,他指出“ 認為中國在21世紀強大起來必然構成對外擴張 ,威脅別國的觀點是荒謬的” 。但是 ,化解“中國” ,關鍵靠我們自己去澄清。“ 孔子學院 ” 的發展正是向世界大聲發出自己的聲音 ,向世界說明中國 ,辯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在開幕式上“四海之內皆兄弟”、“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論語》中的名句,通過一幅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畫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塊漢字展示給全球幾十億人面前,我們看到的是受儒家影響的大國風范和禮儀;奧運會開幕式正是頌揚了中國的儒學價值觀。中國用活字印刷版不斷變換的“和”字,通過奧運會這個平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情懷,和要與世界人們共同締造和諧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學院正趕上了這個好時機,做到了讓世界人民對中國、對“和文化”價值觀的尊敬、理解和贊同。孔子學院通過平和、 吸引、 寓教于樂的方式營造理解 ,釋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閡、誤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對中國國情以及中華文明的了解,從而有助于化解中國、優化中國國際形象;有助于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無窮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國文化外交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21世紀是各國軟實力較量的時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為中心的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對世界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尤其是在經濟崛起、國力大增之時,更應該注重挖掘文化的潛力,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外交當中一項創新的舉措,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最鮮亮品牌。孔子學院的事業才剛剛開始,雖然它在興建中存在一些潛在問題,有待解決和完善,但從長遠來看,孔子學院對中國的文化外交的促進和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實現了“讓中國走進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外交戰略目標,搭建了文化國際傳播的雙向橋梁,在這種雙向文化傳播中,通過自身的發展、與外來文化的不斷碰撞中不斷走向成長和成熟。
參考文獻:
〔1〕 漢辦: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
〔4〕 王寧寧:關于海外“孔子學院”的全面認識,科教文匯〔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爾茲著:《國際政治理論》〔M〕.胡少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1992.152.
〔6〕 劉乃京:文化外交—國家意志的柔性傳播,新視野〔J〕,2002(3):66-68.
〔7〕 宗煥平:孔子學院的獨特影響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試論美國的文化外交:軟權力的運用》,《太平洋學報》〔J〕,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