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化學健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全日制本科生)
畢業設計題目:
專業班級:
學生姓名:
指導老師:
專業帶頭人:
二級學院:
撰寫日期:
評閱人:
教務處制
摘
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一說法,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貴族,無論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還是豐衣足食的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的各個階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頭等重要的生活原料。在維持生命和健康時,人們需要從外界攝取足夠的食物以獲得營養和能量。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不僅要使自己吃得飽,而且還要讓自己吃得好,要從營養角度進食,要從健康角度合理調配食品。而化學不僅能給人類提供增加食物的手段,還能幫助人們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等有關知識。
關鍵詞:營養、健康、化學、微元素、食物。
引
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吃什么?怎么吃?色香味如何權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從何處攝入更好?有何作用?等。這一類關乎到身體健康的問題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本文主要針對以上部分問題進行一些闡述。
人們為了維持生命與健康,必須每天從食物中攝取一定量的營養物質,這些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營養成分被稱為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和無機鹽,它們被稱為六大生命要素,其中蛋白質、脂肪和糖為人們生命和活動提供熱能,又稱產熱營養素。
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水不僅常常溶解一些可溶性物質,例如糖類和鹽類,形成液體,還與蛋白質、糖類分子的親水基因結合成不能自由運動的結合水。水作為一種溶劑,有利于消化作用,水可幫助咀嚼,使食物變軟,在消化道內順利移動;另外,水可以將營養素轉化為溶液狀態,人體吸收后經過腸壁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細胞內的一系列化學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水是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同時也是生活物質本身化學反應所必需的物質,水對于維持生物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水是生物體不能缺少的物質,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日常飲水時,要多喝開水,不要喝生水和未煮開的水;要喝新鮮開水,不要喝放置時間過長的水;要定時飲水,不要只在口渴時才想起喝水。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與生命及與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生長、發育、運動、遺傳、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蛋白質。人體組織蛋白質不斷分解為氨基酸,又不斷從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和組織蛋白質分解的氨基酸中合成補充,因此,每天必須供給一定量的蛋白質,以保持體內蛋白質的動態平衡。
一個人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質量依年齡、生理特點和健康狀況而定。我國大眾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從禽、蛋、肉類、魚類、奶類、豆類、蔬菜中獲得,谷物類食品蛋白質含量不高,但作為主食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身體健康,我們必須保證每餐都要有一定質和量的蛋白質,且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搭配,不能偏食和濫食。
脂肪既是機體細胞建成、轉化和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又是含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人體脂肪含量隨著營養狀況和活動量的多少而有所變化。饑餓時,能量消耗,體內脂肪不斷減少,人體逐漸消瘦;反之,進食過多,消耗減少,體內脂肪增加,身體逐漸肥胖。脂肪的主要來源是烹調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
油脂在生命運動中十分重要,是人類飲食中發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它具有提供能量、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與吸收。根據我國的經濟狀況和飲食習慣,建議脂肪的供給量應占總熱量的15%~25%,相當于每天每人攝入30~50克脂肪(包括烹調和食物中所含的脂肪)。為了防止必需脂肪酸的不足,膳食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應占總熱量的1%~2%,膽固醇的攝入量應在300毫克以下。另外,由于脂肪過高會引起肥胖、高血壓及冠心病,因此生活水平較高、活動少的中老年人,其脂肪攝入量應適當減少。
糖類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除纖維素以外,一切的糖類物質都是熱能的來源。糖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每克葡萄糖在人體內氧化產生16.7KJ能量。神經系統中所需能量的唯一來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使人體保持溫暖,人們常說“吃飽了就暖和了”就是這個道理。用糖供給能量,可節省蛋白質,從而使蛋白質主要用于組織的建造和再生。人們膳食中糖類主要來源于植物類:谷物、豆類、薯類、蔬菜、水果等;在動物類食品中各種乳制品和動物肝臟也是糖類的主要來源。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為佐料,調節食物風味,增加食欲,故而人們都特別愛吃甜食。
但糖和甜食都不宜吃得太多,尤其是對糖尿病人,有可能會起反效果。平時飲食中糖類攝取過多,容易導致糖尿病、肥胖、心臟病及高血壓。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應合理膳食,適量攝取。
維生素與蛋白質、脂肪和糖不同,它在人體中既不能產生熱量,又不參與人體細胞、組織的構成,但是它能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人體缺少維生素,新陳代謝就會發生紊亂,就會發生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比如說,缺乏維生素A,就會導致維生素A缺乏癥,其典型缺乏癥為干眼病和夜盲癥;缺乏維生素B1,會有神經炎、腳氣病,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長遲緩;缺乏維生素B2,會導致口腔潰瘍、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癥、角膜炎等;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還會使抵抗力下降;缺乏維生素D時,兒童會患上佝僂病,成人則會患上骨質疏松癥;缺乏維生素E,會導致女性不育、流產,導致肌肉性萎縮等。維生素既是營養品又是藥品,在人體內不能合成(除維生素D外),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各類食物的維生素的種類數量差異很大,而且有的維生素性質很不穩定,容易在食物加工、儲存和烹調中受到破壞,因此合理地選擇食物、正確的儲存、加工和烹調,對人類獲得必要的維生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體對各種維生素需要量不大,只要注意平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一般不會引起維生素缺乏癥。
人體內各種元素中,除碳、氫、氧和氮主要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出現,除此之外,其余各種元素都統稱為無機鹽。體內無機鹽僅占人體體重的4%~5%,但卻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無機鹽的含量隨人的年齡的增大而增多,胎兒每千克體重含無機鹽21.95g/k,而成人的則為42.67g/k。無機鹽分布在各個組織中,以骨骼和牙齒為最多。其中含量較多的有鈣、鎂、鉀、鈉、磷、硫、氯七種,稱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鐵、銅、碘、鋅、錳、鈷、鉬、硒、鉻、鎳、硅、氟、釩等元素由于存在量極少,故而稱為微量元素。
無機鹽是人體的重要的營養元素,但無機鹽不能在體內合成,只能靠從食物、飲用水和食鹽中攝取。由于新陳代謝,機體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無機鹽丟失,所以人類必須從食物和飲料中獲取足量的無機鹽,才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免疫力下降,可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來補充,如:動物的肝臟、腎臟、魚子醬、瘦肉、馬鈴薯、麥麩、大棗等。再者,在攝取無機鹽時一定要注意量,攝入量不足會引起缺乏癥,攝入量過多可能會引起中毒,特別是微量元素。
有人說“健康是吃出來的”,也有人說“病從口入”,這些都可以總結為,我們要多加注意日常飲食習慣。特別是在現在食物品種繁雜、農藥和食品添加劑泛濫的市場,對于吃我們更加不能懈怠。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能吃得到和吃得起的東西日漸豐富,但是,會出現經常偏愛于某一種食物,而對于其他有益的食物卻碰都不碰的情況;還有一餐吃得多,一餐卻又一點都不吃的狀況,不注意合理用餐、飲食均衡,從而導致健康指數下降。很多的的肥胖癥、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吃”出來的,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膳食體系。
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點,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營養。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類的合理膳食結構:底層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麥片、米、面等,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第二層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別應吃400~500克;倒數第三層為魚、肉、禽、蛋類食品,每天應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就吃奶類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類及豆制品50克;最頂層為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
總而言之,人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依賴于化學物質的參與;而這些化學物質又與營養密不可分;營養物質又攝取于五谷雜糧.動物肉類;蔬菜水果。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它們共同的作用下人體才能健康成長,益壽延年。
開展案例教學最為關鍵的是案例的選擇。將健康體檢作為教學案例,其優勢在于:其一,常見。健康體檢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來越普及,因此將健康體檢作為教學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學的神秘感,拉近其與學生的距離。其二,涵蓋面廣。健康體檢項目涵蓋生物化學中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三大物質代謝、肝膽生化等重要內容,還可以通過探究體檢新項目和新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技術基礎。其三,精要?,F代生物化學對臨床檢驗醫學現狀與未來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說臨床檢驗醫學(尤其是生物化學檢驗方面)是生物化學理論得以具體應用的學科之一。健康體檢是臨床檢驗醫學的一部分,將一份簡單的健康體檢報告作為案例導入,并將生物化學相應知識點融入其中,在教師的指引下由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輕松掌握生物化學知識。因此,以健康體檢為案例開展生物化學教學,不僅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形象化,便于理解,還可以將繁雜的基礎知識串聯起來,便于記憶。
2體檢案例應用示例
2.1在靜態生物化學中應用
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有一個到數個體檢指標與之聯系,而同一項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對應不同的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時有所選擇,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靜態生物化學(即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章節而言,重點需要關注的是“檢測方法與原理”。應該指出的是:現階段很多臨床檢驗已被自動化、一體化分析儀器所替代,如血常規和尿常規分別用血細胞分析計數儀和尿液分析檢測儀檢測分析。儀器檢測分析具有快速、精準的優勢,但就具體的生物化學教學而言,不應局限于對現有手段的簡單陳述,而應關注其檢測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對多種替代方法的探究。體檢項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質、酶、核酸等的檢測。在實踐中總結出兩條篩選案例的原則:其一,簡要,即檢測方法簡單典型,若能配合開展學生實驗就更佳。靜態生物化學是生物化學學習的開端,唯有遵循簡要原則,才能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如:蛋白質化學是生物化學中的開篇章節,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章節,其中蛋白質理化性質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尿蛋白定性實驗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三版)》中有3種實驗方法:加熱乙酸法、磺基水楊酸法、試帶法。這些方法涉及蛋白質酸堿性、兩性解離和等電點等內容。可通過問題設置來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實驗原理,主動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分析“何種情況會致假陰性或假陽性?“”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等問題,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實驗簡單易行,可配合開展實驗教學。另外,血清蛋白可用雙縮脲法和電泳法兩種方法測定,也可同時引入該檢測項目進行講解。其二,所含知識點豐富、可重復使用。如酶學章節是動態生物化學和靜態生物化學之間的橋梁,酶促反應的基本原理、反應速度的影響因素以及酶活性測定方法都是本章重點和難點,而大量的臨床檢驗是依托酶促反應來測定的,如何從眾多案例中選擇出典型案例?就酶學部分而言,我們選擇的是ALT的測定。ALT測定方法簡單,有比色法和連續監測法兩種,通過對其測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學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同時,ALT指標的臨床意義涉及肝膽生化、氨基酸代謝,甚至維生素(ALT輔酶是維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癥)章節內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聯多個知識點,方便學生記憶,且該項目可配合實驗教學。
2.2在動態生物化學中應用
動態生物化學即物質代謝,是生物化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構建整體的知識框架是學好本部分的兩個必要前提。體檢案例在此部分應用較廣,與靜態生物化學聯系時,往往對應單個或數個知識點,而到了代謝部分,體檢案例可作為主線,整個部分教學可圍繞這個主線展開。應用案例教學時,一般分為導入案例、問題驅動、學習應用、拓展延伸4個環節。例如在代謝開篇之前,先讓學生看數份血糖血脂偏高的體檢報告單;接著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該類疾病死亡率等數據導出“什么是三高?”這一問題;然后從“三高指標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開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由此引出糖代謝是調節血糖平衡、脂代謝是調節血脂平衡的概念,隨后循序漸進地進行代謝各章節的學習。以脂類代謝教學為例,讓學生閱讀血脂偏高報告單中的健康建議項目,并讓其帶著“為什么提出這些健康建議?”的問題來學習。在講具體代謝途徑時,結合預防高脂血癥的措施以及調血脂藥物的作用機制來討論;講血漿脂蛋白代謝時,結合血脂相關的4項指標來分析;講脂類代謝紊亂部分時,從高脂血癥的預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癥狀、治療措施等方面加以總結,這樣學生就能梳理出整個脂類代謝的要點。
2.3在分子生物學中應用
體檢案例不可能涵蓋生物化學所有的知識要點,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擴大應用范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生物化學中的分子生物學部分主要圍繞中心法則來講遺傳信息的流轉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相關的一些基本技術。然而體檢項目中并沒有涉及此部分內容,但如果我們對某些體檢項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我們從血常規入手,如果白細胞數偏高,很可能預示細菌感染,那么現代臨床檢驗中就細菌鑒定可引入多種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核酸探針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指紋分析等,從而彌補了此部分內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體檢備選項目中有癌癥標志物的檢查,癌癥的早期診斷是現今的研究熱點,新項目指標、新檢測方法不斷涌現,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展開討論,學習相關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
3結語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是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時代的需要。寢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良好的寢室文化的構建也有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一是從寢室物質環境因素來看,人的心理活動來源于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寢室的整體布局、寢室樓棟的環境布置以及寢室內部的設計可以給大學生以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一致;二是從寢室制度文化看,通過規范的制度可以約束大學生的行為,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共同遵守的寢室公約也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三是從寢室精神文化看,通過舉辦各種寢室文化活動,可以發揮學生群體的集體智慧,也有利于價值觀念的傳遞,引導大學生在自我滿足的基礎上,挖掘自身潛力,形成積極向上宿舍風氣??梢姡e極向上的寢室文化可以增進寢室成員的交流溝通,也有利于寢室成員的心理成熟,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構建寢室文化,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一)規劃寢室物質環境,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1.寢室的整體布局。寢室的整體布局要考慮到功能區的合理規劃,寢室區應盡量集中,靠近運動區和生活區,遠離教學區和學校前區,這樣既滿足了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需要,又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符合大學生個性鮮明、活力四射的群體特征。
2.樓棟的環境布置。各樓棟可根據宿舍文化建設要求,張貼名人名言、安全警句、文明標語等,也可張貼特色寢室合影、優秀學生典型、學生活動、書畫作品等,有意識地通過營造宿舍外部環境,引導規范大學生行為。
3.寢室內部的設計。寢室內部的規劃設計,是保證大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的保障,同時不同的設計風格也凸顯了寢室的不同風格。嚴格來說,寢室應分為休息區、學習區和儲存區,合理的區域規劃和美化的室內設計保證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私密性和舒適性,也更容易留住大學生,既有利于學校的集中管理,也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規范寢室制度文化,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1.建立寢室管理組織機構。分級建立寢室管理組織機構,一是成立由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輔導員老師、寢室樓層管理人員和學生干部組成的寢室管理指導機構;二是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由各樓層優秀寢室長組成的各樓棟管理機構。
2.建立健全寢室管理規章制度。學校在出臺《學生寢室管理規定》的基礎上,還要配套出臺《學生寢室衛生檢查條例》、《學生寢室安全檢查條例》、《學生寢室自我財產保護須知》、《學生寢室評比考核辦法》等。各寢室長要根據自己寢室實際情況,制定寢室公約和寢室值日制度等。讓學生在寢室有制度可依,通過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三)開展寢室文化活動,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1.開展寢室衛生安全檢查和特色寢室評選活動。根據學校制定的寢室管理規定,聯合宿舍管理部門,定期、不定期開展衛生安全檢查,通過檢查培養學生愛勞動、愛整潔的品質,并保持宿舍長期的整潔,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評選學生特色寢室,如黨員示范寢室、學習示范寢室、文明示范寢室、衛生免檢寢室等,通過樹典型的輻射效應,激勵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在評建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2.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體育、文化及科技活動。如寢室杯籃球賽、寢室辯論賽、寢室故事征文比賽;寢室生活攝影比賽、心理素質拓展營等,一方面展示學生各方面的才能,另一方面增進各寢室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時,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達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