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文科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創新離不開科技論文。通常人們將科技會議論文和科技期刊論文統稱為科技論文。科技論文按寫作語言的不同可分為中文科技論文和外文科技論文。外文科技論文以英文科技論文為主。英文科技論文比中文科技論文的數量多。眾多的科研成果以英文科技論文形式發表,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英文科技論文的閱讀水平。
科技論文與科普文章不同。科普文章是寫給公眾看的,它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科技論文是寫給同行專家看的,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科技論文的邏輯性在文字上表現為句子之間的銜接十分緊密,因此掌握句子之間的各種銜接方法有助于提高英文科技論文的閱讀水平。
1 語法銜接
語法銜接包括省略、替代、照應和連接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有助于增強英文科技論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
(1) Computers exist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and power. (2) The smalles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circuitry of appliances, such as televisions and wrist watches.
句(2)中The smallest后面省略了在上文句(1)中已經出現的computers。采用省略的銜接方法避免了在句(2)中重復出現computers,突出了句(2)中的新信息“The smallest”,使得句子之間更加緊湊。
(3) Laptop computers and PCs are typically used in businesses and at home to communicate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word processing, to track finances, and to play games.
(4)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memory to store hundreds of programs and documents.
(5) 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6)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soft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in the same year.
句(4)用人稱代詞They指上文句(3)中的Laptop computers and PCs,用人稱代詞起到照應的作用。句(6)用指示代詞This指前面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整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用指示代詞起到照應的作用。這種照應的銜接方法使得科技論文更加簡潔,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晰。
(7) A laser used with the erbium-doped fiber can then be triggered without first having to convert weakened light pulse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8) As a result, with no intervening optical / electronic conversions to slow down transmissions, fibers can carry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speed signals.
句(8)中的As a result表示句(7) 與句(8)之間是一種因果關系。還有一些過渡性的詞語可以表示轉折、時間、條件和因果等邏輯關系。掌握起銜接作用的過渡性詞語,有助于把握科技論文的內在邏輯。
2詞匯銜接
為了進一步增強英文科技論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英文科技論文除了應用語法銜接的方法,還大量使用詞匯銜接的方法。詞匯銜接包括重復、同義、反義、上下義等多種方法。
(9) The secret to perfect timing is to make an extra satellite measurement.
(10) If three 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locate a point in 3-dimensional space, then four im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do the same thing.
句(9)中出現了measurement(單數形式),句(10)中又重復出現了measurements(復數形式),這種詞匯重復方法不但使得兩個句子更加緊密,而且突出了論文要表達的重要信息(measurement)。
(11) If everything were perfect (i.e. if our receiver’s clocks were perfect) then all of our satellite ranges would intersect at a single point (which is our position).
(12) But with imperfect clocks, a fourth measurement, done as a cross-check, will NOT intersect with the first three.
(13) Funding such an immense project would cost more than $230 bill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14) To make this investment economically feasible, phone companies want new laws that would let them supply programming as well as carry it for other companies.
(15) Some 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 (下轉第79頁)(上接第74頁)and publishers strongly oppose the entry of such powerful competitors.
(11)中的perfect與句(12)中的imperfect是一對反義詞,利用反義詞銜接兩個句子,起到了強烈的對比作用。句(13)中的Funding與句(14)中的investment是一對同義詞,利用同義詞銜接兩個句子,不但可以避免用詞過于單調,還可以起到了強化同義詞所表達意思的作用。句(14)與句(15)利用上下義詞銜接兩個句子,句(14)中的companies是個上義詞,它抽象地指公司,句(15)中的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和 publishers是下義詞,它們具體指有線電視公司、廣播公司和出版商。
熟練掌握各種銜接方法,有助于把握科技論文的內在邏輯性,并快速準確地獲取英文科技論文所包含的信息,達到提高英文科技論文閱讀水平的目的。
一、中外科技學術期刊出版及其數據庫的模式對比
到目前為止,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學術期刊的出版一般有下述三種主要的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編輯部與出版社合作的模式,首先由主辦單位的期刊編輯部負責收稿、稿件審理和修改、決定稿件錄用與否等工作。一旦稿件定稿,則以后的排版、版權認定、校對、出版、(網絡)單行本寄送、紙本期刊發行、數據庫收錄發行等工作全部由出版社負責,包括與作者的聯系和互動。一般來說,一個出版社與很多期刊社或編輯部簽訂合作協議,其中網絡投稿軟件的開發通常由出版社統一負責開發,交給期刊社或編輯部使用,因此通常可以看到,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不同期刊有著類似的投稿系統和主頁,它們都在出版社的主頁下有鏈接。
第二種模式是學術團體式的出版形式,有些大的學術團體或研究所,同時主辦好幾份期刊,學術團體同時兼備出版社的資格和功能,專門出版相應的科技期刊,這些期刊通常由學術團體負責審稿和出版的全過程,例如,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美國化學會(ACS)、美國數學會(AMS)、英國皇家學會(RS)和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等都有自己的科技期刊及數據庫。
第三種是期刊社把所有的流程都包攬了,這種模式通常是一些電子版期刊,他們實行網絡化出版和OpenAccess(OA)的模式,讓讀者免費下載瀏覽。
與上述三種模式相對應的數據庫通常是:第一種模式的全文數據庫就在出版社,這個數據庫是出版社的商業盈利資源,如SpringerLink數據庫、ElsevierScienceDirect數據庫;第二種模式的全文數據庫在學術團體如學會,雖然學會是非營利機構,但是數據庫也是盈利資源;第三種模式的全文數據庫就在期刊社,通常主要以交流被引用為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目前,也有一些出版社旗下的部分期刊實行OA模式,例如,HandawiPublishingCorporation旗下就有不少實行OA的期刊。
至于二次文摘數據庫,通常與學會、信息研究所(公司)、科技情報研究所等研究單位相聯系在一起,如美國數學學會(AMS)的MR、美國化學文摘服務社(CAS)的CA、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的EI、美國科學研究所(ISI)的SCI和ISTP、德國數學文摘社的ZBLMATH、英國機電工程師學會(IEE)的INSPEC、俄羅斯全俄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VINITI)的《文摘雜志》AJ。這類數據庫主要提供一次文獻的摘要、評論、索引信息、檢索,旨在為科學研究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專業、實用的數據、知識等信息服務,支持最新的研究。
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展是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數據庫產品的傳播由紙本、磁帶、軟盤、光盤等發展到今天的網絡數字化傳播,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期刊出版和數據庫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嚴格遵循版權保護的基本原則,除了OA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二次文獻數據庫基本是商業操作的模式。
長期以來,中國的科技學術期刊的出版基本上停留在編輯部負責審稿出版的全過程(各自為政)的階段,當然有些編輯部把排版印刷工作交給一些專業的排版公司和印刷廠,發行方面一般是郵局發行、代辦發行、自辦發行3種形式。目前,已經有一些英文版的中國科技學術期刊與國外的出版社合作,走上述的第一種模式的路子,但是這只占很小的比例,因為中文期刊畢竟占絕對多數。
我國的科技期刊數據庫始于1989年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其前身為中國科技情報所重慶分所數據庫研究中心)創建的以軟盤形式發行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數據庫,后發展成為網路版的中文期刊數據庫(簡稱維普)。維普與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化期刊合稱為3大中文電子期刊數據庫。其中中國知網是中國知識基礎工程(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1995年立項的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發展而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網上期刊信息資源之一。萬方數據化期刊是科技部“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科技期刊網絡服務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辦,1990年建成并出版了涵蓋1.6萬家企業的中國第一家商業化商情類數據庫。3家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主體都是針對科技期刊的全文收錄,其操作模式基本上是由期刊編輯部提供期刊的紙本或電子資源,再制作成數據庫的資源。與國外文獻數據庫載體的發展模式相同,我國的文獻數據庫同樣經歷了從磁帶—光盤—網絡的發展過程,且目前網絡型數據庫已成為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主要形式。
與國外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展不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全文數據庫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與其所收錄的科技期刊之間不存在從屬關系,這是與外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巨大差別。上面提到的國外科技期刊第一種和第二種出版模式,它們與科技期刊數據庫有明顯的從屬關系和統一的操作模式。但我國的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服務商是由各情報所、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衍生出的公司,數據庫的內容是由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所出版的科技期刊,兩者間不存在從屬關系。公司要以經濟效益為首要目的。而數據庫的建設要借助于各家獨立于這些公司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其協調過程的困難性可想而知。
其次,我國科技期刊數據庫所收錄的期刊具有很大的重復率。無序競爭、政企不分、以權代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沒有形成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是這種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中文科技數據庫建設初期,由于各數據庫的建設單位多為情報所、研究院所和高等學校等國家事業單位,缺乏市場經濟的體制規范和競爭意識,各個數據庫并沒有在信息資源建設上爭取各家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的獨家授權。而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對被哪家數據庫的收錄所產生的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問題并不太在意,任由各大數據庫對期刊文章進行收錄、整理和分類,甚至以進入數據庫的多寡作為期刊的評價指標,似乎進入越多數據庫就越“高檔”和光榮。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所自身特有的一個不同于外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怪現象,這就是數據庫所收錄期刊的高重復率,尤其以三大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最為明顯。
三大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雖然所收錄期刊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相當高的重復率。這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一方面也為使用者帶來巨大的不便。由于各數據庫均為收費數據庫,各圖書館在購買時往往需要購買2到3種,而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相互重復的。針對這種情況,一些文章試圖從各個數據庫的異同進行比較來對圖書館的購買進行指導。
二、中文科技學術期刊數據庫發展現狀和挑戰
由于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必然走向商業化之性質,數據庫商之間的競爭其實從各自成立的那天起就已經存在。只是數據庫建設之初,由上所述各種原因,表現得不甚明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數據庫產品移市場中所展現的巨大盈利能力和產品開發的逐漸完善,各數據庫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在數據庫內容的爭奪上表現得尤其明顯。2000年某數據庫公司被多家期刊雜志社因著作權問題,這當然是由各期刊社日益增加的版權意識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但更深層次的是數據庫商之間的競爭結果。
這一時期,各家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服務商為了擴大規模從而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開始了針對科技期刊的“爭奪戰”。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有幾方面:
首先,以內容爭奪為主,通過內容爭奪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由于數據庫技術的普遍性和成熟性,數據庫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業趨同化,即通過對所收錄的各種科技期刊整理成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來提供文獻檢索和閱讀的服務。因此,數據庫的內容建設變得重要起來,從而形成了數據庫服務商對信息資源——科技期刊的全文信息這一資源的爭奪,而且各數據庫商更加傾向于對科技期刊的獨家收錄。2008年下半年,多家科技期刊社(編輯部)收到了某數據庫商關于獨家收錄的協議(征求意見版),競爭的激烈性由此可見一斑。目前,部分期刊社已實行獨家授權的方式,這無疑會調整現有產業鏈中的關系,且迫使數據庫商和刊社加強合作,從期刊內容的單純數字化和網絡向深層次的網絡出版和信息服務拓展。科技期刊全文信息資源獨家授權的爭奪將是這段時期最顯著的特征。
其次,過程中更重視著作權問題的處理。各個數據庫在建設之初,我國關于數據庫的版權問題尚無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得數據庫商在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缺乏法律觀念,忽視甚至侵害著作權人的著作權。為日后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展帶來了諸多隱患。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各家科技期刊著作權意識不斷增強,且對科技期刊數據庫重復收錄的利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各數據庫服務商也更加重視其所收錄期刊文章的著作權問題。因此,在競爭過程不論是數據庫商還是各種科技期刊都更加重視法律法規,通過運用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權益。
再次,數據庫商以合作協商的姿態與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進行溝通。在尊重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的意愿上,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精神爭取各科技期刊的全文收錄。例如,中國知網將全年的財務收支情況公開發給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并通過提供各種有益信息,提供各種服務(如召開編輯培訓會議)等方式來與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維護相互之間的關系,使各社(編輯部)對其增深了解、增進感情,贏取各社(編輯部)的信任和支持。
這一時期,各數據庫商把主要精力放在數據庫的內容建設上,通過各種方式爭取更多科技期刊的收錄直至獨家收錄。由于科技期刊社(編輯部)與數據庫商的非從屬關系,這個過程將是漫長、曲折的。實際上,早期一些英文版的科技學術期刊曾經被國內的這幾家全文數據庫所收錄,隨著它們投于Springer或Elsevier出版社麾下,它們所屬的論文已經全部撤出中文數據庫。那么,可以想象得到,如果要做到像國外一樣,全部科技期刊獨家收錄,中國的全文數據庫將經歷一場痛苦的重組。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來自國外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挑戰。雖然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科研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多,各科技期刊的稿件資源比較充沛。但由于國外科技期刊影響力大,大部分國內科研人員的優秀稿件都被國外期刊吸引過去,這一現實直接影響了國內科技期刊的質量,進而間接影響了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質量。
其次,一些先進的出版理念也給科技期刊數據庫甚至整個出版行業帶來挑戰,如OA出版。OA出版理念是一種新的出版理念,并在實踐中被積極探索。OA是OpenAccess的縮寫,國內翻譯為開放存取或開放獲取。其倡導為促進學術交流而進行文獻的免費獲取。OA文獻的出版是通過一些官方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建立的開放存取網站或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出版成本一般由作者、政府及出版機構等提供。目前,已形成一些有較大規模的網絡OA出版項目,如美國學術出版與資源聯盟項目(SPARC)、科學公共圖書館項目(PLoS)等。國內也有一部分高校學報實行免費全文下載,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所建立的科技論文在線網站也已頗具規模。這種新的出版模式無疑將挑戰現有的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利益鏈條。
三、關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發展的思考
數據庫資源的爭奪自始至終無論在國內國外都在進行著,但國外的競爭多是在稿件(上游)資源的爭奪上,而國內則是在期刊(下游)資源收錄的爭奪上。因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各服務商必須在合理處理與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的關系上多下工夫。尤其重要的是,各數據庫服務商和各科技期刊社(編輯部)要有明確定位。
首先,數據庫服務商定位。
針對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特點,數據庫服務商要合理定位,結合自身優勢,發掘數據庫自身特色。一定要認識到數據庫向精專細化發展的大趨勢,例如做好某些學科期刊的數據庫,專門收錄某一學科的期刊。另外,要密切聯系各中文科技期刊社(編輯部),爭取收錄更多的優秀刊物;同時,要把握市場規律,積極探索合理的市場化道路。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數據庫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這不僅能為數據庫商帶來更多的利潤,而且也為中文科技期刊擴大影響力作出貢獻,這將是中文科技期刊社(編輯部)在是否接受被該數據庫獨家收錄時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必須明確把獨家收錄作為數據庫收錄的原則,不能一味遷就期刊社,必要時必須擯棄違反原則的期刊入庫。實際上,各全文數據庫必須明確意識到,放棄部分期刊,是勢在必行的事情,除非有哪家數據庫全面倒閉,不然你總得有所舍棄,讓所有的數據庫都能生存下去。
其次,中文科技期刊自身定位。
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定位是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發展的另一個關鍵環節。各期刊必須充分了解全文數據庫收錄的原則和版權的重要性,要形成關于數據庫獨家收錄的統一認識。要結合本刊的辦刊宗旨,從提高刊物質量和影響力的角度進行思考。不要盲目服從于被動的收錄,應在認識到數據庫收錄重要性的基礎上與各個數據庫進行積極溝通,從而解決刊物是否要被收錄、需要被具有何種特色的數據庫收錄以及收錄方式等問題。
再次,政府在加強針對數據庫發展的法制建設,規范數據庫的發展,為數據庫發展提供系列、持續的指導意見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探討,協調各方利益關系,使我國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形成科學良性的發展和有序合理的競爭,避免資源的浪費。其中引入市場機制和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是重要的手段。可喜的是,數據庫發展這種無序競爭、政企不分、以權代法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影響,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強調“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引導各數據庫商遵紀守法,有序競爭,自由重組。實際上,據我們上面的分析,數據庫的調整、合并、重組,應該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提到的是:中國科技論文的各大數據庫已經意識到上述的問題,一些措施正在逐步醞釀或實施中,例如合并調整,收錄期刊精專細化等等。
在科技期刊中,英文摘要決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部分,英文摘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論文是否能被SCI、EI、ISTP收錄,因而英文摘要的撰寫十分重要。國內學者對中文刊物的英文摘要有過不少論述,如:沈育英分別從時態、語態、常用句式、篇幅長短等方面對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應遵循的原則進行了歸納總結。方紅列舉了科技論文英語摘要的常見形式和常用句型。趙有斌從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構成入手探討了其語言特點。這些研究從不同方面對英文摘要進行論述,在很大程度上對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有指導意義。本文把重心放在句法的語體特征上(不討論詞匯的語體特征),因為對英文摘要的論述雖多,但對語體問題卻鮮有提及,然而,任何寫作都涉及到語體,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語體就應當適合科技論文這一語域,這種語體應當是正式的、簡潔的、明確的、語義濃縮的。張德祿先生就將科技英語在句法上的語體特征歸納為三點:第一,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高;第二,名物化成分多;第三,非謂語動詞形式多。這里的“高”和“多”都是相對于普通語體而言。這些特點同樣適用于科技英文摘要。本文通過使用統計手段將50篇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和50篇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的這三個語體值進行對比分析,有根據地指出其中的差異,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改進的辦法。
二、語體值的對比分析
本研究從2007-2008年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技期刊中隨機抽取了100篇英文摘要,其中,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50篇,涉及理工、農業、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經管等專業,包括《計算機工程》、《材料熱處理學報》、《電工技術學報》、《農業工程學報》、《振動工程學報》、《航空動力學報》、《粉末冶金技術》、《建筑材料學報》、《工程力學》、《系統仿真學報》、《管理科學學報》等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50篇,主要是從劍橋科學文摘(CSA) 隨機抽取的,包括:“Biomedical Materials”.
本研究參照程雨民先生的語體計量研究方法及其語體成分表,結合科技論文摘要中上述三個語體因素,將這些語體因素量化得到語體值。根據語體成分表,被動語態、名物化以及非謂語動詞均為語體的正豐滿成分(+1),因此出現一個被動語態記+1分,名物化與非謂語動詞也這樣操作,然后分別累計這三個語體因素的得分,再分別除以總詞數,就得到了每一項的語體值。這樣中文期刊英文摘要的50個語體值就組成一個樣本,而英文期刊英文摘要的50個語體值就組成另一個樣本,然后做這兩個樣本的獨立樣本t檢驗,看兩者是否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結果見以下各表。
如表1-1所示,在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被動語態的語體值(3.5640)大于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被動語態的語體值(2.8306),對這兩組語體值進行平均數差異性t檢驗,結果如表1-2所示樣本的方差齊(P=.250>α:0.05),兩組英文摘要中被動語態語體值有顯著性差異(P=0.020
如表2-1所示,在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名物化的語體值(1.4506)小于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名物化的語體值(2.5576),對這兩組語體值進行平均數差異性t檢驗,結果如表2-2所示樣本的方差齊(P=.075>α:0.05),兩組英文摘要中被動語態語體值有顯著性差異(P=.000
如表3-1所示,在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非謂語動詞的語體值(1.7720)小于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非謂語動詞的語體值(4.0784),對這兩組語體值進行平均數差異性t檢驗,結果如表3-2所示樣本的方差不齊(P=.009
三、討論
表1顯示兩組刊物的被動語態的語體值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別。中文期刊英文摘要的語體值顯著大于英文期刊的。在中文期刊中,有些英文摘要句句都是被動態,而且還出現如下嚴重失衡的句子,如:A strategy of feedback control optimization of stochastic dynamic systems via stationary response is proposed.這種頭重腳輕,信息分布不均衡的句子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但在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俯首即拾,英文句型是頭輕腳重的,是正三角形的,是后續性的,而漢語句型恰恰是倒三角的,前置性的。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中國作者在寫英文摘要時善于進行RL逆線性擴展。按照英文主述位信息結構來講,主位提供的是舊信息,述位提供的是新信息,而這種句子結構的述位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實質的信息,而主位的信息負載量卻過大,這種句式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其實漢語也很少使用被動態,只是英文摘要一般都是從中文摘要翻譯而來,在中文摘要中使用的漢語無主句就被統統譯為英文被動句,直接把動詞甩到其他成分之后,然后給動詞披上被動態的外衣。這其中的原因是大家在學英語時,對被動態形式的習得普遍是很好的,在使用時似乎沒有什么障礙。再者是十九世紀以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文科技論文中非常流行使用被動態,在大學英語和研究生英語的教學中,對于科技英語寫作,教師強調最多的就是被動語態的使用,并鼓勵學生把能變為被動態的句子全變為被動態。被動態的使用必須兼顧句子的平衡以及主位和述位的信息連貫,否則就顯得有些生硬了。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中存在被動語態濫用的情況,這不是讓我們拋棄被動態統統轉向主動態,也不是說被動語態這種語體因素喪失了它正式語體正豐滿成分的地位。應該看到的是,英文期刊摘要中被動態的使用頻率仍遠遠高于普通語類,被動語態仍然是語體正豐滿成分。但必須要意識到國際主流英文期刊在時態使用上發生的變化,主動語態比過去更頻繁地使用了。
表2顯示兩組刊物的名物化的語體值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別,英文期刊比中文期刊更多地使用名物化。通過對比這100篇英文摘要可以看出不論是中文期刊還是英文期刊都較少使用復句,句子結構傾向于簡潔,這是撰寫摘要的一個原則,但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多使用一致式,即通常用名詞體現過程的參與者,用動詞體現過程本身,用形容詞來體現事物的特征,這些動詞短語、名詞短語以及形容詞短語在一致式中都沒有經歷濃縮的過程,詞匯密度難以增大。較之漢語,英語屬于濃縮性語言,往往使用較低級階的句法單位,將意義濃縮在一個較小的單位里加以表達;而漢語取較高級階的語法單位,將意義擴展成較高句法單位來表達。而名物化是英文實現意義濃縮的主要手段,是語法中產生詞匯高密集度的主要來源。中國作者由于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當語義需要擴張時往往斷句另起,信息較為分散。事實上,名物化屬于語法隱喻范疇,熊和劉(2005)指出二語習得中語法隱喻的個體發展遵循了從一致式到隱喻式的規律,也就是說要英語水平高的作者才會自覺自如地使用這種名物化的隱喻式。
表3顯示了兩組刊物的非謂語動詞的語體值存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差別,英文刊物中更頻繁地使用非謂語動詞結構而中文刊物則很少用這種結構。在中文期刊摘要中出現的非謂語動詞結構通常是些約定俗成的表達,如:based on,according to,compared with等,較少使用分詞作定語特別是分詞作狀語。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漢語不是一種屈折語,形態特別是動詞的形態穩定自足,無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往往使用連動和兼動式,不恪守動詞形式的各種規范,如時態、語態、數等。由于母語負遷移的作用,中國人對英文句法的掌握往往遵從單句-復句-非謂語的發展路徑,并且在復句這一層次就停滯不前出現化石化現象。
四、結語
由于科技語域的名物化、分詞化與關系過程化的特點突出,科技語體的句法特點是名詞詞組龐大、復雜,但句子結構簡單。本文通過分析兩組摘要中被動態、名物化以及非謂語動詞的語體值,證明了中文科技刊物和英文科技刊物在這三方面有顯著性差異。為了和國際主流期刊接軌,在撰寫英文摘要時應注意在句法方面提升語體的正式性、正豐滿性。
參考文獻:
[1].沈育英:《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特點及寫作》,《中國科技翻譯》,2001.2。
[2].方紅:《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5.3。
[3].趙有斌:《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特點》,《中國科技翻譯》,2001.1。
[4].張德祿:《功能文體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