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世界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旅游資源評價主要是指學者關于高句麗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分析、旅游資源價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的資源優勢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東北師范大學韓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區”旅游資源特征時,專門論述了該旅游區的人文資源的高句麗特色[1]。韓杰是較早對高句麗遺產進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學者,但其研究并非專門研究,只是把高句麗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夠深入。同樣,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論述集安市旅游資源特征時,第一點就特別指出高句麗文物古跡馳名中外[2]。2004年,高句麗歷史遺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后,其品牌價值意義凸顯,學者對其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多數是以世界遺產的角度進行的。劉貴富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為集安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作為具有廣域旅游市場的國際級旅游地,對游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資源無法比擬的[3]。李亞麗、李悅崢在分析集安旅游資源特色中強調的前四點,全部是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胡黎霞認為,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旅游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豐富的古跡遺存、獨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麗王室貴族壁畫墓幾個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6]。王曉南認為,高句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旅游經濟價值,高句麗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征[7]。陳玲玲、孫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資源從數量、類別和質量上都具有極佳的資源本底優勢,其中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壟斷性優勢,申遺成功后又具備了極強的品牌優勢[8]。朱尖等在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整體布局、功能分區研究中對高句麗世界遺產資源進行了專門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運用定量分析法對高句麗遺產資源進行了評價;齊蘭蘭在其碩士論文中運用層析分析法對集安市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洞溝古墓群旅游資源價值高、開發潛力大。丸都山城文物價值較高但基礎差,開發潛力不佳[11]。朱尖同樣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了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12]。從眾學者的研究可得出結論:高句麗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尤其成為世界遺產以后)有著極強的優勢,不管是資源本身的價值,還是申遺之后的品牌價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2旅游開發利用研究
關于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開發利用,是學者們較早開始研究的領域。筆者在文獻整理時發現,早期的論文基本都是以開發作為專題研究的,雖不是專門針對高句麗遺產,但文章內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遺產的開發問題。韓杰在對“通化—集安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時,景區劃分了集安副區,羅列了副區內的主要景點,設計了高句麗文物古跡游覽線,并對旅游區開發程序及旅游區建設進行了研究[1]。李秀霞對集安旅游資源開發劃分了洞溝高句麗古文化、朝鮮族風情游覽區,并且強調開發應當突出高句麗歷史文化古跡的特色,還要廣泛的宣傳,提高其知名度[2]。王麗麗、崔庠提出高句麗文化遺存的科普旅游開發,指出古高句麗國文化遺存類科普旅游具有壟斷性,應作為科普旅游開發的重點,指出應深入挖掘歷史遺跡的文化內涵,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建設;關注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建立規范的解說系統;適當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再現古高句麗族人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化游客對高句麗文化的理解[13]。王麗麗、崔庠較全面系統地規劃了高句麗科普旅游發展的實現路徑,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學,具有前瞻性。李亞麗、李悅崢研究強調發展集安旅游業要充分利用高句麗這一獨特資源,開發具有高句麗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重現高句麗祭祀、出巡、狩獵、婚禮場面[4]。針對世界遺產的進一步發展問題,陳紹輝、陳楠分析了集安旅游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指出旅游業發展要進行體制改革,積極引進資金和人才,加大宣傳力度,同時為解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開發要廣泛宣傳、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構建合理旅游網絡,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并保護旅游資源[15]。王春艷研究了高句麗文化遺產區域旅游開發的省際合作問題,指出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所在地地跨吉林與遼寧兩省,兩省旅游地地域相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相似,旅游資源存在明顯的互補性,構成了高句麗文化發展的完整畫卷,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此外,區域內人民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際合作潛力巨大[16]。陳玲玲等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的發展策略:確立旅游發展定位,加強城市品牌營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網絡通達性;拓寬投融資渠道,扶植旅游企業;以及加強區域合作,協同發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麗世界遺產發展修學旅游的想法,并從理論和實證上進行了研究[18],又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深度開發提出了建議[10]。
3遺產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保護是遺產能夠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遺產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有關遺產旅游的異化問題,常常會出現在報紙和學術期刊上。如對遺產資源認識不清,遺產旅游的嚴重趨利化,盲目開發、錯位開發,遺產旅游的功利主義盛行,遺產原真性的喪失與變異等。如何能夠更好地發展遺產地的旅游業,弘揚和傳承遺產資源,同時又能對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是目前業界極為關注的問題。2004年就在高句麗歷史遺跡申遺成功之時,就有學者告誡:高句麗不容在開發中破壞。申遺說到底是為了使這一人類的共同財富獲得更大范圍、更高規格的重視和保護[19]。劉貴富強調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存在游客劇增、承載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發展滯后、旅游經濟增長與粗放經營并存的問題和矛盾,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是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生態旅游的必然選擇[3]。田大方等探討了高句麗王城的保護策略,文章指出高句麗王城空間格局,城防體系等城市設施保存較好,因此高句麗王城遺產保護應遵循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同時,由于王城內歷史遺存類別較多,且遺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對待個體遺存應采用多元化保護模式[20]。張金勝認為,面對集安這樣一個已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而論,歷史保護是其城市總體規劃的靈魂所在,是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健全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更新基礎設施與宜人尺度、旅游開發與居民生活協調方面對高句麗古遺址的歷史保護提出具體建議[21]。耿鐵華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實際操作都存在很多問題,就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而言,其保護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文物遺跡本身的保護,二是文物遺跡周圍環境的保護[22]。張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詳細探討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23]。艾嘉西認為,保護高句麗遺產資源要完善政策,讓遺產保護有具體可實施的法律政策依據;加強政府在保護上的投入力度,鼓勵普通民眾參與到遺產保護的工作中來[15]。周博根據申遺成功后集安遺產旅游與遺產保護所表現出來的互利關系,證實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即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在政府宏觀控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對文化遺產旅游景點進行深度開發;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社區參與遺產旅游開發;將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協調發展,既保護自然環境又保護文化遺產[24]。于富業專門探討了五女山城遺產的保護問題,提出了構建危機管理保障體系、建造高句麗歷史文化珍藏館、踐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三個方面的保護對策[25]。李亞麗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進行了總體規劃,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對高句麗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26]。陳玲玲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綜合評價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對集安高句麗歷史遺跡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麗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還處于過渡階段,并針對現狀提出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27]。此外,董峰[28]和韓福今[29]對高句麗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做了研究;陳同濱[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麗遺產規劃的原則和保護的理念。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高句麗遺產旅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總文獻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專題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獻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護問題。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獻量較少,不能單獨分類其研究成果。耿鐵華探討了高句麗文化研究與長白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的關系,指出長白山區的旅游資源豐富、類型齊備、內涵深遠、特色獨具,特別是高句麗文物遺跡資源已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文化歷史與旅游的一大特色,對高句麗文物遺跡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能促進長白山區旅游事業的發展[32]。呂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遺產旅游社區為個案探討了世界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的關系,指出集安市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的主要困境表現在:居民參與的人數少、居民參與的范圍窄、居民對旅游業的了解程度底、居民處于被動參與狀態,作者從社區發展的激勵機制、責任機制和制度建設提出了具體構想[33]。劉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傳播問題,運用傳播學、廣告學、旅游地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癥結,并通過借鑒成功旅游城市案例,從政府、公眾、媒體三個角度切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傳播策略[34]。許偉民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市場發展戰略進行了專門探討,指出集安作為新興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麗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之后,應加大宣傳集安的旅游資源,極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具體應在政策、組織、體制創新、媒體宣傳等方面給與保障,極力拓展旅游市場[35]。
5總結與展望
我國比較有影響力的雜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雜志、婦女雜志、娛樂雜志、健康雜志和時尚休閑雜志,此類雜志難以在涉及重大問題的領域內發揮作用。
我國的大部分雜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視角,往往不能從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討套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堅持“可以呼喚出人的崇高感情、激發人的創造性”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有影響力的雜志,這種操守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中已經變得兩難。那種僅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濫、麻醉人的智力而獲得“成功”的雜志比比皆是。而對消費文化的處理應有的合理吸收和處理,也變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導。是提升還是迎合?成了我國雜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難題。
二、非現實而又勝似現實的生活世界
從內容層面講,雜志的影響力源自于它營造的時代價值和生活方式是否代表了社會的發展;它所書寫的生活與生存、價值與觀念、趣味與審美、情感與故事具有什么文化屬性;對現代社會的特征如何體現。作為較有影響力的綜合文化類雜志在內容層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三大特征:流行文化特征、商業特征、消費特征。
人們對于雜志的消費主要是文化的消費。這里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了社會的思想、觀念、科學、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等內容。而綜合文化類期刊傳播的更多的是流行文化。比如其中的時尚休閑類雜志,它的內容充斥了連篇累牘的流行文化,好萊塢的“影視文化”、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文化”、夏奈爾的“服飾文化”。它們營造出來的熱點人物、top排行榜、各式明星,以及圍繞這些生活生存的價值觀念、審美品味、情感故事無時不在影響著時代價值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中國社會結構正在經歷單一向多元化的轉變,人們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與個性化方向發展,綜合文化類雜志正好順應了這種需求。《三聯生活雜志周刊》響亮的提出了辦刊口號“一本雜志和他倡導的生活”。《城市畫報》的辦刊定位是“體現知性而有品味的都市生活”。此類辦刊宗旨反映了我國正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時期的特色:過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質疑,應該倡導一種新的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來代替。不可否認,綜合文化類雜志提供關于生活的有用信息、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娛樂,但最關鍵的還在于創造了另一種生活,這種生活是現實沒有達到但又似乎唾手可及的,在這種非現實而又勝于現實的生活中,有一種強有力的改造力量,對現代人的意識、行為、語言、觀念、價值、生活發揮、生活觀念產生著重要影響。經過綜合文化雜志提倡引導的流行文化現象,完全體現了這種虛擬現實世界的內涵,它們很快變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實,成為現代人思考、行為、生活的規范準則和價值參考。就像新聞出版署報刊司助理巡視員張澤青所說:“雜志對生活的影響甚至已經進入了法治建設的層面,前一陣關于江蘇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討論,其起源就在于前兩年雜志做的兩性合租的話題。”從綜合文化類雜志的內容,比如《吃出愛情》、《不需要男人負責》、《秋季彩狀新色圖鑒》、《減肥食品的NG和OK》等,不難看出綜合文化雜志熱衷的是傳播流行文化。①
其次,大眾媒體的生存狀況決定了雜志文化的商業性。僅僅依靠雜志的銷售是無法實現盈利和發展壯大的,雜志的生存與其他大眾媒介一樣必須依靠廣告。任何一種雜志,最醒目最引人注意的版面無不是品牌廣告,而且時尚休閑類雜志的廣告比重占全刊13%以上,最高達到26%。②讀者在接受雜志傾心打造的各種新觀念、新主張時,對各種品牌廣告營造的消費文化氛圍不可能無動于衷,尤其時許多廣告都是國際大公司的廣告,往往站在國際、全球的視野背景上進行討論宣傳,在精美、華麗、宜人的圖片和極富誘惑性的廣告語言中,新鮮事物、新穎生活、全新理念與流行資訊、流行意識相配合一一傳到受眾,而且更具影響力。
最后雜志還傳達了消費文化的特征。以《時尚》雜志為例,在發刊詞中它表示,它將是時代的風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給人們的觀念帶來的沖擊,側重體現消費文化的傳播……是消費領域足以折射人的全方位的關照。它表達了一種歷史合目的性發展的深切愿望,不僅從一個方面表達了對改革開放、對“計劃”向市場轉變的具體支持,同時也以文化的方式在實踐層面相應了走向市場的雄心壯志。③應該說《時尚》確實踐約了當年的承諾。并且在另一方面,又實現了它引領消費和時代風尚的初衷。它與當前方興未艾的商業主義意識形態不謀而合,與主流意識的不期而遇使得時尚休閑雜志獲得了合法性。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認為,現代社會是消費社會,大量生產的同時又大量消費,物品的使用性價值已經超過了物品的交換性價值,生產不再是由物品的交換性來引導,而是由使用性的消費所獲得的利潤來引導,消費性已經毀滅了交換性,社會成了消費社會,人的奮斗是為了物的消費,某種夸飾性的生活形成了社會的規則,這種夸飾性的消費完全越過了個人的生活需要,成為某種時尚,引導人無限的追求。④時尚休閑類雜志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即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的需要,而是在滿足被制造和刺激出來的欲望,引領大眾不斷地追求它們倡導的時尚生活,追求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眾多的時尚休閑雜志的內容中,其資訊性,指導性、實用性、操作性和服務性越來越強,不斷地制造流行語和流行話題,配合刊登的各種品牌產品的信息,打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理念,一種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而又神似日常生活的情景,從而在社會與讀者中形成一種新的符號、新的意義、新的消費文化。
三、虛擬世界中欲望的滿足
從當代雜志文化的特征,可以這樣認為,現代雜志的內容訴求已經不僅僅是編輯的藝術,不僅僅是擁有獨有的視角、獨特的審美就能觀察和表達世界,而是編輯、廣告、發行等相關專業人員,與社會和市場進行碰撞和調和、妥協與反抗的藝術,甚至可以說是編輯與市場合謀的藝術。
因此,對雜志傳播的文化,大眾的接受方式已經異于對傳統文藝傳達的文化的接受方式。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接受是一種審美的方式,它的關鍵在于對世界的總體關照、對人心靈領域的透析、對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種由距離感而獲得的美感。人們對雜志文化的關注,主要卻是對自身欲望的關注。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在當前信息過于豐富的時代和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們看雜志的目的主要在于獲得休閑娛樂的滿足。⑤具體可這樣說,對文學藝術的欣賞是“反映”式的,欣賞對象是通過過濾的現實的結晶,是與現實世界保持一定距離的,有相對完整而統一結構的世界;而對雜志文化的接受是“反應”式的,接受的對象是現實的延伸,這種內容不再是現實的提煉結晶,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在虛擬空間中的展示,讀者可以憑借幻想躋身其中來獲得享受。
例如,綜合文化類雜志的成功,是因為走情感路線定位而獲得大量讀者群的,無論是大人物的瑣事,還是小人物的不平凡,都是俘獲讀者忠誠的妙方。對此類文章的閱讀,無疑起到一種情感補償性的作用,因為作品表現的生活與讀者現實中的生活同質同構的,讀者在閱讀之時,完全是一種同步的心理,他們關注的是自身的情感是否在同質同構的虛擬世界中得以實現,或者自身被刺激出來的欲望能否在虛擬場景中得到滿足。后一點在時尚休閑雜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即使不能擁有雜志所傳達的生活觀念與方式,不能占有雜志刊登的名牌消費品,但是通過閱讀,可以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在幻想中經歷自助歐洲旅游的最佳路線,了解名牌給自己帶來的身份地位的滿足。此類雜志文化的接受是一種直接刺激性的滿足,不再是通過觀照客體來拓展個人經驗過程的求知,不再是通過觀照客體,獲得知識和修正內心即成認識圖示的,人們不再抽身其外,與之保持適當距離,獲得審美的享受,而是列身其中,通過對雜志傳播的文化反復消費,將隱抑的欲望釋放出來,獲得當下的強烈刺激與一種替代式的滿足。
注釋
《論時尚雜志暢銷的時代特征》,紅塵著,《新聞界》,2005年第1期。
《中產階級的文化符號:<時尚>雜志解讀》,孟繁華,河北學刊,2004年7月,第4期。
參見《消費社會》,鮑德里亞(法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期刊與它引導的生活》,孫聚成、張澤青,《中國出版》(京),2005.2.24-31。
參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潘知常、林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436-437頁。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世界文化景觀遺產評定標準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標準,但是因為其第一個類型條件是“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所以又與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不同。而據統計,目前已申請成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項目大部分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標準的第(Ⅲ)(Ⅳ)(Ⅴ)條。具體見圖2: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在評定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時,世界遺產中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為看中兩點:一是景觀地所具備的對研究人類歷史、宗教、藝術等文化范疇學科的特殊文化意義;二是該文化景觀與人類的關系是否和諧自然。
2案例分析———菲律賓的稻米梯田
2000多年前,當地的土著居民需要生存,又受當時落后生產力的影響,使得當地人在他們的山地上開墾出更多的耕地,如此代代相傳,年年積累,再加上神圣的傳統和微妙的社會平衡,稻米梯田就漸漸形成規模,最后成為這里一道十分亮麗的風景。這是一種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征服和融合的表現,直至成為現在被美譽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被譽為“世界第奇跡”。1995年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菲律賓稻米梯田,在2001年被納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最后在2012年6月又從世界瀕危遺產名錄中去除。到底在科迪勒拉梯田發生了什么事,讓她在世界遺產這條路上走得如此曲折辛苦?
2.1稻米梯田概況
作為“世界第奇跡”的菲律賓稻米梯田,絕對是有著它獨特的個性與韻味。梯田主要由分布在呂宋島科迪勒拉山脈沿線的伊富高省的基安干市、洪都安市、梅奧瑤市以及巴納維這4個市,大大小小共5個梯田群組成,分布于海拔700~1500m的高山區域,總面積約達2萬km2。受當地地形等條件的影響,梯田開墾順勢而為,面積大小不一,其中,面積最大的有0.25hm2,最小的4m2左右。為了更好地鞏固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問題,當地人完全依靠肩扛手扶,用石塊堆砌成一條條的高山梯田,只梯田的外石壁,就高達4m左右,砌造所用的石料石材甚至超過了人們所熟知的古埃及金字塔,迄今為止,已有2000年歷史。聰明的伊富高古人還利用臺階式的水渠從山上引來清澈泉水盤山而下進行灌溉,來確保梯田能夠保持全年有水,漸漸成為種植水稻的良田。據稱水渠總長加起來,竟達1.9萬km,能繞地球半周。
2.2稻米梯田的遺產特征
稻米梯田符合(Ⅲ)(Ⅳ)(Ⅴ)三條遺產標準。(Ⅲ)稻米梯田是當地伊富高古人為了生存而在荒山野嶺上開墾出來的,是當地居民的主要糧食來源;偉大的伊富高部落人們在建造梯田群的同時,用竹筒將山頂頂部的泉水和溪水引出來,通過因地而建的灌溉渠道和水閘,層層流向梯田,由高至低。這體現了他們的稻米梯田工程技術和水域生態的結合,是人和自然的共同杰作。這種灌溉系統同時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歷史保存最久的人工灌溉系統,它是歷史的見證,它是人類偉大發明的奇跡。(Ⅳ)稻米梯田景觀由千百代人共同努力,是一種可持續使用的自然資源景觀。傳統的技術知識在稻米梯田的耕作方式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使土地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時也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Ⅴ)稻米梯田完全依靠人為的力量,在極限的土地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極具智慧的耕作方式,是古菲律賓人民文化傳統底蘊的體現。它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充分證明了科迪勒拉山稻米梯田的突出普遍價值,同時它也是活態文化景觀的杰出代表,是亞太地區第一個文化景觀,是第一個列入有機進化類型的文化景觀[6]。
2.3稻米梯田現存問題
2.3.1物質文化的需求菲律賓的稻米梯田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當地居民的生存問題,可是隨著世界經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當地居民不再滿足當地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伊富高梯田水稻一年的水稻總量壓根就滿足不了當地人的需求,人們需要更加多的機會和條件來讓自己和子孫的生活更加理想,于是,許多年輕人和勞動力,開始離開家鄉去外地務工、求學等,最后舉家遷移,作為世界第奇跡的菲律賓的稻米梯田,只能被荒置甚至是遺棄。
2.3.2生產力的落后當年在水稻梯田上,能夠體現菲律賓人民智慧的灌溉技術和工程技術,在與世界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相比,顯然是落后的,人們需要更加便捷、簡單的耕作和更加現代的灌溉技術來解決農業問題,這樣,勢必會對傳統的農業技術帶來沖擊和破壞,這些破壞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在當地居民曾經耐以生存的菲律賓的稻米梯田上。
2.3.3思想文化的變遷在古代,人們用原始的手工耕種梯田,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如今,年輕一代的居民,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耗費在收益少、付出多的梯田上面,他們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選擇,也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種文化的洗禮和熏陶,這些外來文化的介入,導致了他們對古老的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原始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有著“世界第奇跡”的菲律賓水稻梯田文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損傷。
2.3.4政策實施與現實的脫節雖然,菲律賓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或成立一些相關組織來保護科迪勒拉的水稻梯田文化景觀,但是,實施中卻有不足,有些組織甚至已經取消。原因就是這種梯田文化景觀遺產再珍貴,如果不能滿足當地伊富高人的生活需要,就會有被荒廢的危險,畢竟,伊富高人民需要生活,需要與世界同步,他們是活生生的,不是永久不變的陳列物,這種現實中的無奈,使得文化景觀的保護政策無法更好地實施。
2.3.5生態惡化,環境問題的出現當年為了增加梯田土壤肥力,許多專家提議而引進的巨型蚯蚓等生物,在缺少天敵的情況下,這些蚯蚓的日常活動,直接導致了梯田天然結構的破壞,造成蓄水流失和眾多堤堰垮塌。外來物種的入侵、水土流失、氣候的變化等生態問題的出現,不但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得可以耕種的面積減少導致了菲律賓的稻米梯田數量的急劇減少,最后使得當地居民對這些遭到破壞的田地表示無能為力,有的干脆完全放棄耕種,另謀生路。正是由于居民遷移,進而造成對灌溉系統維護的忽視,約有25%~30%的梯田被廢棄。
2.3.6旅游開發的影響被列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后,菲律賓的稻米梯田立馬成為菲律賓的著名旅游區,一時間享譽全世界,當然,旅游開發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容忽視的。但是,旅游也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積極效果的同時也伴隨著消極的影響。舞臺化和商業化的模式,對當地的民俗風情也是一大沖擊。當地居民為了發展旅游,增加收益,勢必要做好宣傳、接待之類的工作,而這些都是需要場地、資金以及勞力的。所以隨著而產生的是一系列無序又無統一規劃而新建的賓館、展覽館、會場之類的,這些建筑群無疑是對水稻梯田原始生態風貌的一種破壞。并且,為了制造和銷售木雕以獲得更高收入開始無序地砍伐樹木,結果造成水源涵養林破壞,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造成梯田面積的大幅縮減,從而在2001年底,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單。
2.4對菲律賓的稻米梯田保護的建議措施
2.4.1生態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菲律賓水稻研究所的相關研究證明,現存中的某種地鼠,能夠在消滅蚯蚓的同時,而不對莊稼造成危害,這種地鼠可以作為蚯蚓的克星而廣泛運用,既環保又能非常有利地解決梯田問題,或是加強植樹造林項目,選用盡可能多的本地樹種類型來保護水稻梯田水域生態,防止在私人或公有水稻梯田水域引入外來物種。
2.4.2經濟發展、旅游開發、生態保護相結合由于這種水稻梯田文化景觀具有它獨特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一種受地形制約,受當時代經濟影響和落后生產力的作用下產生的景觀成果,它的保護措施必須是要先把當地的經濟發展起來,改變落后的生產力,然后通過旅游開發的途徑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注意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適度開發當地土地,不可以無節制地使用土地,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菲律賓的稻米梯田文化景觀得以生存和發展。
2.4.3政府經濟與法律手段的有機結合首先,當地政府可以對伊富高地區的梯田景觀進行分區保護,通過法律等手段,使得保護區的居民必須采用原始的生活方式來生活,傳統的手工耕種和灌溉技術,來維系和經營自己負責的梯田,保證這些景觀能夠得以保存和延續。其次,保護區居民的生活必須受到政府的照顧。這些照顧,可以把精神上的鼓勵和嘉獎與金錢物質上的補助補貼相結合,使得這些居民能夠把保護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看成是一件很值得稱贊的事。最后,文化景觀的保護不是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的責任,它需要全世界的努力,所以相關國際組織的援助,對菲律賓的稻米梯田的保護是很重要的。
2.4.4傳統文化的傳承這些文化的傳承,可以采取多種手段來實施,如用文字和歌曲的形式,來頌揚古老的梯田文化是多具魅力,古老的伊富高人們是多具智慧與勤勞;政府和媒體加強宣傳力度,使得這種世界性的景觀,能夠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等等。這種類似于口口相傳的做法也許過于落后,但是由于媒體和網絡的快速發展,可以使現在的傳播速度達到驚人的效果。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