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小學科學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調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學條件
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指出:“我國幅員廣大,各地自然情況千差萬別,教科書中的具體材料不可能完全符合當地的情況。因此教學時應從當地的自然情況出發,選取當地的相應材料來替換或補充。”為此,我們在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對自然條件要求的基礎上,組織教師跋山涉水,走村串戶,對本地的自然資源、環境情況、本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本校的自然教學條件和現狀、學生對自然課的認識和態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研究。經過分析,我們發現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自然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和劣勢。
(一)主要優勢
1.選擇感知材料的優勢
自然課以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系為認識對象,課本所列舉的動物、植物、土壤、巖石、礦產、水域等具體事物,在鐵坪村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應材料來替換或補充。如課本涉及的102種動物,這里能找到82種;有關的土壤、巖石和能源礦產等,在周圍地里、山上、煤礦里能找到18種。這是農村學校自然教學得天獨厚的物質優勢。
2.學生感性經驗的優勢
鐵坪村小學的學生都是來自鄰近三村的農家子弟,他們開門見山林,低頭見田園,長期的山鄉生活,不僅使他們有機會認識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山村四季農事和物產,而且他們在幫助家人從事放牛、砍柴、打豬草、種菜等家務勞動和簡單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人類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親自經歷。他們生在山村,長在山村,對家鄉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所有這些,都是農村學生學習自然的認識優勢和情感優勢。
3.組織實踐活動的優勢
鐵坪村是一個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山村,種植業特別發達,山上有茶場、藥材場、果園、林場,山下有農田、煤礦,家家戶戶有菜園、香菇棚、自留山。形式多樣的生產基地,為學生的采集、制作、栽培、考察等自然研究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地。農民有豐富的種植、栽培的生產經驗,他們可成為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技術指導。可見,農村具有自然教學天然的環境優勢。
(二)主要劣勢
我校是位于荊門、南漳、當陽、遠安四縣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學校交通不便,規模很小,正規實驗設施和自然課師資不足。三年前,學校一無實驗室,二無生物園,僅有的幾件演示儀器既不能用,也無人會用。自然課作為“搭頭”人人可以代,隨時可以減,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學方法。設備和師資成了影響農村自然教學的兩個難題。
二、聯系實際,探索自然教學改革出路
承擔實驗課題以后,我們一方面組織教師學綱,端正對自然學科的認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揚長補短,積極進行自然教學的改革實踐。
(一)揚山村材料之優勢,補正規儀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認為,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學生用自制的教具,雖然經常出現毛病,但它卻會比用仔細調節好的儀器得到更多的東西。自然教學大綱指出:提倡教師和學生共同開辟自然教學園地、自然角、搜集材料,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學具,改善觀察、實驗條件。為此,我們發動師生自力更生,從以下幾方面對自然教學材料進行了改革。
1.作為認識對象的材料由學生自采自帶
對于動植物、土壤、礦物等認識材料,我們一般布置學生課前自采,上課時自帶。教學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標本保存下來。如教《植物的根》一課,我們通知學生提前到自然界中采挖植物的根;教《植物的葉》,我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葉形、葉緣、葉脈、葉柄等各不相同的葉;教《壁虎和蛇》,我們也同樣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標本(壁虎)。
2.簡易的實驗器材指導學生自制自帶
教學中有大量的儀器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制自帶來解決。如在教《四季是怎樣形成的》一課時,我們讓每個學生用鐵絲、乒乓球制作地球儀;做實驗缺少酒精燈,讓學生用墨水瓶、鐵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子去底后代替等。
3.復雜的器材由教師自制或找合適的東西代替
有些教學內容必須用實驗來幫助學生認識,才能比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在課堂上能給學生形象生動的感知,我們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儀、簡易照像機、飛機升力演示器、熱脹冷縮演示器等。這些教具用于課堂,解決了教學中一些難點問題。對于實驗所需的一些常規設備,如水槽、燒杯等,則一般用生活器具來代替。如水槽用臉盆代替,燒杯用茶杯代替,魚缸用大罐頭瓶代替,濾紙用毛邊紙代替。對于那些少見的自然物則選取本地的性質相似的同類物來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樣繁殖》一課時,不僅準備了天竺葵,還補充了紅薯藤、石榴、柳樹、紫薇等植物的莖,讓學生廣泛實踐。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學不僅能被學生接受,而且教學效果好。
(二)利用農村自然環境優勢,提高自然教學質量
1.選擇典型環境進行現場教學
對于有關客觀環境的教學內容,城區學校一般采用掛圖、錄像手段進行。我們則充分發揮鐵坪村的環境優勢,大力提倡走出教室進行現場教學。如在教《水·土·植物和人》一課時,我們以大雨過后的蔡家溝一帶作為教學現場。在蔡家溝一帶,學生們親眼看到,農田含沙量大,莊稼瘦小,農戶房屋破爛,家境貧寒。針對這些實際,同學們開展了熱烈的討論。通過這樣的現場教學,學生不僅親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帶給農戶的嚴重后果,深刻領會到了水、土、植物、人四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提出了許多治理蔡家溝的設想和建議。有的認為應大力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制止亂砍亂伐;有的認為應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攔沙壩、水庫,減少沙石流失;有的認為應加強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工作;等等。學生把自己的建議整理后,交到村委會,得到村領導的重視和采納。
在教《能源礦產》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15里外的馬河煤礦,讓學生在工人師傅的帶領下,深入礦井,實地考察。考察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他們親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層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傾斜,有的斷裂,它們都夾在沉積巖中。學生在煤層中還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據實地考察的事實,學生很自然地推想到了煤的形成過程。
據統計,小學自然課中的30%的教學內容可安排在校外進行。四年來,我們結合本地實際,盡量把學生帶到最理想的環境進行教學。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利用本地有利于自然教學的客觀環境進行現場教學,雖然花費的時間多,但它能真正做到“啟發學生自行探求知識和應用知識”,收到一舉多得的教育效果。
2.營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園地進行教學
山區學校具有土地寬闊的優勢。我們結合本校條件,發動師生自建生物園。建起了大小42個植物床、4間飼養欄、1個香菇場。每年春、秋組織學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樹樁、找奇石,移植于園中;每到植樹時節,組織學生進行播種、扦插、嫁接等活動,如今園內各種典型植物已有56種,飼養的豬、狗、貓和從外面引進來的鳥、刺猬、青蛙、蝸牛、昆蟲等動物達40多種。學校生物園的建成,既給學生提供了觀察材料、露天實驗基地,又為校園綠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生物園進行教學,需要學生動手實踐的內容,我們組織學生到園地上課;對不易觀察的材料,如地下莖、根等,我們把它們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如教《植物與環境》一課,為了讓學生親自研究植物與陽光的關系,讓學生在植物園選取兩株種類一樣、大小相同、環境一致的綠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個開有“窗口”的紙盒。過了四五天,讓同學們把紙盒揭開再觀察這兩株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通過親自對比實驗、觀察分析,正確地認識到植物與陽光的依賴關系。又如教《植物怎樣繁殖》一課后,我們讓學生到植物園對植物的根、莖、葉分別進行繁殖實驗,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們發現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莖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課時,教師把準備好的幾種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帶進課堂,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他們很快認識了根有直根、須根、貯藏根。
3.利用實習基地進行鄉土教材教學
鐵坪村的農民親身感受到靠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開發多種經濟作物,又缺乏應有的技術。從這一實際出發,我們針對本村相繼引進的一些經濟作物補充了《桃樹的栽培與管理》、《香菇的栽培與管理》、《盆景制作》等鄉土教學內容,并把學生帶到離校2里遠的實驗基地(鐵坪村油桃基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時要求學生配合家長大力發展家庭木耳、香菇生產,鞏固所學的實用技術。通過以上活動,既對學生進行了勞動鍛煉,又使他們掌握了一技之長,深受家長歡迎。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學生認識某一事物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這種認識不因課堂教學的開始而產生,也不因課堂教學的終止而結束。因此,教學中我們根據農村學生課外時間充足,常與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農業生產相伴的生活實際,把自然課前和課后當作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狠抓了課外觀察實踐的指導。如在教《昆蟲》一課前,我們讓學生到野外去抓蟲子,帶進課堂進行研究。在抓蟲子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許多關于蟲子的生活環境、外形特點、行動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識,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認識基礎。課后,我們又組織學生對稻田的昆蟲進行觀察研究。通過觀察,同學們不僅對昆蟲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而且還提高了消滅害蟲、保護益蟲的認識。又如學生學習了地質單元教材以后,我們組織學生對當地的巖層進行考察。通過考察,學生發現小林灣一帶的巖層都屬沉積巖,在巖層中還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據這一事實同學們開展了討論,推斷出兩億年前這里曾經有過茂盛的植物,這些植物被沉積的泥沙覆蓋起來,經過許多年復雜變化,有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為了證實地下有煤,他們把夾在巖層的黑色土石帶回學校進行實驗分析。把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進火爐燒,燒過之后,他們發現煤球的質量減少了百分之十五,這說明黑色的土石里含有能燃燒的東西,這些能燃燒的東西可能就是煤。同學們把這次考察情況報告給村委會,得到領導高度重視,并請專家進行了勘測,證實小林灣一帶確實有煤。
三、教改實踐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一)根據農村實際,利用當地有利條件,搞好自然教學。對于自然教學來說,農村學校可供利用的優勢是絕對的,面臨的劣勢是相對的,只要我們遵循自然學科的特點,根據本地自然條件的實際,揚長補短,真正讓學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槍搞科學”,自然教學是大有作為的。
(一)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的教學設計無論怎樣精彩,學生沒有興趣,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那么我們的教學也毫無效果可言。因此,教學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雙重提高。因此,我們在研究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鍛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基礎。學生只有會思考問題才會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中有一個“烙餅問題”:“有一個烙餅的鍋,一次可以烙兩張餅。烙餅的時候每面餅需要烙三分鐘。一天家里來了3位客人,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烙餅才能讓這三位客人都能夠盡快吃上餅呢?”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說需要烙四次做出四張餅,才能讓三位客人都吃上餅。這時候我給學生一段思考討論的時間,并引導學生:“我們直接做三張餅是否能夠加快速度,讓客人盡快吃上餅呢?”這時候學生都開始討論起來最后都能夠說出并理解烙三次才是最快的方式。學生在這樣自主學習、思考的過程中,不僅掌握的解題辦法更學會了相關問題的思考方式。這才是我們數學教學最應該培養的數學能力。
(二)處理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信心
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如果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開展教學設計,選擇教學模式更需要我們教師與學生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與學生拉近心理距離,學生才能放開心扉地與教師溝通交流,才能認真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放松心態積極主動的發言、思考問題。
二、教學情境創設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參與教學。我們許多教師也都是本著此目的挖空心思地設計很多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但問題是,這些教學情境很多是為了學生興趣而創設的,情境創設已經背離了為教學服務的宗旨,一味地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卻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學生倒是熱鬧起來了,課堂秩序卻無法保證。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恰當、合理利用教學情境的創設,要保證情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既要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又要保證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并且,教師在預設情境前要充分考慮到情境創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要提前思考情境下的可控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課堂內良好的學習秩序。
三、合作形式濫用,缺少實質性
縱觀現在,教師運用的合作學習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地交流中學會了探索交流,學會了與人共處。但并不是每一節課,每一個內容都適用小組合作學習,有些一目了然的問題,有些一點就透的內容,如運用合作學習,費時、費力,且學生得到的知識不完整、不系統,甚至不準確。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的基礎上才有效,即應以個開始,當學生解決問題陷于迷惑,苦求不得之際,再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才最有效。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的學生還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熱熱鬧鬧”,但結果卻是“蜻蜓點水”;有的課合作次數過多,反而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目標無法在40分鐘內完成;有的合作學習,教師為急于完成預設的活動,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就終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四、結語
關鍵詞:教學;課堂;活躍;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199-01
活躍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老師只是課堂教學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主人。那么,如何營造寬松、和諧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1.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這句話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發展。從腦結構看,人大腦皮層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運動能使大腦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過程,調動了學生們感官參與,也使手腦結合。學生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源泉,發展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單一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活動課。
2.用多媒體來輔助語文教學。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調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教學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一些老師不愿在活躍課堂氣氛上下功夫,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教育,學生在聽老師講課,整節課下來,老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老師在唱獨角戲,下面學生們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來,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主人。為此,老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帶有挑戰意味、懸念式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老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們思維,碰撞出靈感火花。
二、民主和諧語文課堂氣氛
1.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關系是否融洽,決定著語文教學課堂氣氛是否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鐵紀律和揮動教鞭“打”出來,它依賴于思想教育和觀念的轉變,依賴于老師角色轉變,依賴于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建立。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破除“師道尊嚴”,變強調學生們尊重老師單向要求為師生互敬雙向統籌,建立民主平等師生關系。變傳統教學中專制型或權威型為合作型或伙伴型關系。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設民主氣氛,實現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一種協商式、和風細雨式良好師生關系氛圍。
2.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氣氛中重塑老師在學生心中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教學中師生不和諧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閥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氣氛,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目標。
三、師生互動形式
1.努力創設民主課堂氛圍,使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很重要一個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很重要一個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身心和諧地發展,全面地提高學生基本素質是課堂教學改革方向,每個老師都應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教導學生:老師不是萬能,老師也會犯錯誤;在很多方面,同學們并不比老師差。例如在電腦方面,我就要虛心向你們學習。師生之間是互教互學關系,好學生應當敢于質疑。在這種坦率學習氣氛中,老師非但不會降低自己威信,反而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發自內心敬意,師生之間關系會更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