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儒學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利用化學實驗,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化學學科的優勢就是有趣的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不僅能揭示許多科學的理論,而且還能幫助學生解釋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更重要的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化學興趣。因此,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本著“一切以實驗為主”的原則。為了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為確保實驗成功,課前堅持預做實驗,書本上的有些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的成功率低,我會積極的加以改進,讓學生從實驗開始、到實驗結束。正是由于我在教學中,堅持以精彩的實驗引入,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以積極的態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因此學生不論是學習熱情還是學習成績都非常理想!
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我主要以實驗為主。通過鎂條燃燒前后色、態的改變,燃燒過程中發出的耀眼的白光;鐵釘投入到稀鹽酸中產生氣泡;把無色的酚酞滴入到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立即變成紅色;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點燃發生爆炸;銅綠受熱由綠色變成黑色,試管壁出現晶瑩的液滴,產生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成牛奶一樣的乳白色等實驗現象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一節課的成功后,有許多學生自愿報名,要擔當班級的化學課代表,強烈要成立化學課外興趣小組。每一節課之前爭著幫老師拿實驗儀器,甚至在每一節課之前有學生到實驗室幫助老師準備實驗!這都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興趣起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聽課的情況,調整自己的講課速度,控制自己的音調高低,用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并且自己編一些順口溜,既幫助學生記憶,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一節課,在做完實驗,分析完重要知識點以后,給學生歸納出順口溜:“一氧化碳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這樣既幫助學生記憶實驗步驟和現象,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是很有意思的。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僅有學習的興趣我覺得遠遠不夠,如何使之維持長久,如何使學生從對化學學科感興趣上升到想學化學、學好化學。這才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在平時上課是一直注重提醒學生帶著兩個重要問題:
(1)化學對我來說有什么用?
(2)化學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怎么密切?
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結合教學內容,使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例如:我們在學習空氣污染一節內容時候,談到空氣污染物的來源、空氣污染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氣污染時。帶著學生觀察我們學習旁邊的一個大型洗浴中心的鍋爐煙筒的排煙情況;帶著學生到馬路上觀察汽車在啟動、加速時候發生的現象;帶著學生到化工廠附近聞氣味、沿著化工廠的廢水溝體會!通過此舉,學習知道:汽車尾氣排放、家庭燃燒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廠的“三廢”都會造成空氣污染。我們如何治理,開發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樹植草等,并介紹每周的空氣質量周報,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在化學課的課堂上,我一直注重加強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課堂所有的演示實驗,全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總結實驗現象、自己動腦歸納實驗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課后不再需要你去死記硬背,只要回憶課堂上的實驗,就能掌握一節課所學的知識了!課后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現象,第二天進行討論。記得我在講魯教版《走進化學實驗室》一節內容時候,為了教會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事先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支蠟燭,通過對蠟燭的觀察、對蠟燭燃燒的觀察,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對教師提出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多、有研究的價值。在實驗基本操作的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講解、演示以外,堅持每節課找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其他同學充當評委,做到人人參與,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使課堂氣氛活躍,四十五分鐘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四、堅持德育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
一、利用化學實驗,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化學學科的優勢就是有趣的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不僅能揭示許多科學的理論,而且還能幫助學生解釋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更重要的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化學興趣。因此,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本著“一切以實驗為主”的原則。為了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為確保實驗成功,課前堅持預做實驗,書本上的有些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的成功率低,我會積極的加以改進,讓學生從實驗開始、到實驗結束。正是由于我在教學中,堅持以精彩的實驗引入,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以積極的態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因此學生不論是學習熱情還是學習成績都非常理想!
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我主要以實驗為主。通過鎂條燃燒前后色、態的改變,燃燒過程中發出的耀眼的白光;鐵釘投入到稀鹽酸中產生氣泡;把無色的酚酞滴入到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立即變成紅色;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點燃發生爆炸;銅綠受熱由綠色變成黑色,試管壁出現晶瑩的液滴,產生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成牛奶一樣的乳白色等實驗現象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一節課的成功后,有許多學生自愿報名,要擔當班級的化學課代表,強烈要成立化學課外興趣小組。每一節課之前爭著幫老師拿實驗儀器,甚至在每一節課之前有學生到實驗室幫助老師準備實驗!這都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興趣起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聽課的情況,調整自己的講課速度,控制自己的音調高低,用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并且自己編一些順口溜,既幫助學生記憶,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一節課,在做完實驗,分析完重要知識點以后,給學生歸納出順口溜:“一氧化碳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這樣既幫助學生記憶實驗步驟和現象,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是很有意思的。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事實,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僅有學習的興趣我覺得遠遠不夠,如何使之維持長久,如何使學生從對化學學科感興趣上升到想學化學、學好化學。這才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在平時上課是一直注重提醒學生帶著兩個重要問題:
(1)化學對我來說有什么用?
(2)化學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怎么密切?
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結合教學內容,使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例如:我們在學習空氣污染一節內容時候,談到空氣污染物的來源、空氣污染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氣污染時。帶著學生觀察我們學習旁邊的一個大型洗浴中心的鍋爐煙筒的排煙情況;帶著學生到馬路上觀察汽車在啟動、加速時候發生的現象;帶著學生到化工廠附近聞氣味、沿著化工廠的廢水溝體會!通過此舉,學習知道:汽車尾氣排放、家庭燃燒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廠的“三廢”都會造成空氣污染。我們如何治理,開發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樹植草等,并介紹每周的空氣質量周報,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在化學課的課堂上,我一直注重加強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課堂所有的演示實驗,全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總結實驗現象、自己動腦歸納實驗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課后不再需要你去死記硬背,只要回憶課堂上的實驗,就能掌握一節課所學的知識了!課后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現象,第二天進行討論。記得我在講魯教版《走進化學實驗室》一節內容時候,為了教會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事先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支蠟燭,通過對蠟燭的觀察、對蠟燭燃燒的觀察,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對教師提出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多、有研究的價值。在實驗基本操作的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講解、演示以外,堅持每節課找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其他同學充當評委,做到人人參與,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使課堂氣氛活躍,四十五分鐘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四、堅持德育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
關鍵詞:儒家 黃酒 紹興 文化習俗
自古以來,以孔孟之學為基礎的儒家文化就被看做是我國文化的中心。歷史上儒家的各種學說更是被推崇為治國安邦的基本觀點。所以,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酒文化。
儒家文化講究“德”字,酒文化中也少不了“酒品”和“酒德”。從字面上就可知,酒品酒德是說飲酒者應具備一定的道德品質,不能像歷史上的夏朝亡國的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除此之外,儒家所推崇的酒德也體現在《尚書》和《詩經》中,這就是“飲惟祀”、“無彝酒”、“執群飲”、“禁沉湎”。實際上儒家沒有建立反對飲酒的立場,相反,也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而且,儒家在飲酒時候很注重正確飲酒,也就是飲酒時該有的德行。
在遠古時代,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飲酒早就成為一種大家應當遵守的禮節。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進步,飲酒禮節也在不斷改變和更新,變得越來越繁瑣,且隨場合的不同而不同。我們不一定要恪守既成的飲酒禮節,但在某些必要場合,要注意飲酒的分寸。明代文人袁宏道就曾寫下傳誦千古的名文《觴政》,其靈感就是來自于一次看到酒徒不遵守酒禮,有失酒德。這篇文章既是對行飲酒令之人寫的,也是對一般飲酒人寫的。
眾所周知,黃酒位列大酒種之一,發源于中國,且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儒家學說主張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宣揚以清淡無為為中心的中庸之道;而黃酒正恰恰性溫且厚重。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之道不僅是以和為貴講究和諧的倫理原則,也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一種方式。黃酒同樣也以“溫和”著稱,恰恰與儒家學說互相融合。黃酒本身集甜酸苦、新鮮澀于一體,六種味道融合得恰到好處,稍稍偏向其中任何一種口味,都會給人以美中不足之感。黃酒的這種“中和”確是其他酒種所沒有的。白酒辛辣,不夠溫和;啤酒帶苦,缺乏厚重;而西歐最為推崇的葡萄酒又偏向酸澀。唯獨黃酒口味剛好,深得人們青睞,好似我們推崇的“中庸”之道一般溫潤,甚至被譽為國粹。
說到儒家的中心思想,非“仁”莫屬,仁是儒家學說的最中心范疇和道德準則。孟子常常以“仁義”為重。“仁”字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和關懷。黃酒,作為一個傳統酒種,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酒既可以成為善的指引,也可以助長惡的發展。所以在飲酒的度上來說,我們要正確把握。酒德基本功能有三個:一是使人解乏,消除疲勞;二是可以用于強身健體;三是可以成就禮數。黃酒有著表達愛心釋放情感的作用,這就與儒家主張仁義的思想不謀而合。著名詩人王維就曾經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詩詞,可見酒的確是表達情感、增進友情的一種催化劑。陸游也曾經寫下“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的名句,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借酒寄情的詩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而這些約定俗成的酒禮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規范,深入道德、制度、習俗等各個方面,漸漸形成了酒文化。
子曰“己于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厚老實是一種人與人交往中的表現,且忠孝是仁義的基礎,這個“孝”,不僅體現為尊重父母和長輩,更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儒家的忠孝之學正是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黃酒既以“溫潤”受大家稱道,其酒俗一直以“尊老愛幼,樸實厚道”為主,這又與儒家學說所推崇的“忠孝”精神相承一脈。這從黃酒的發源地就可輕易看出。紹興黃酒遠近聞名,當地釀酒人薪火相傳,不僅傳酒也傳酒之道。
儒家學者有著積極進取的頑強意志和觀念,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在勇奪中原大地后置酒文臺,大加慶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學派認為應當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方針,應當有獻身國家與人民的精神和百折不屈的進取思想。這一點從黃酒中也可看出,且借黃酒得以升華。談到近代,女英雄秋瑾一句“吾輩愛自由,勉強自由一杯酒”,正可謂把自己的赤膽忠心表露無跡。當時在紹興有很多像徐渭一樣胸懷大志的文人進入官府當師爺,他們有勇有謀,剛柔并濟,處事方圓。就如黃酒所具有的溫和性質一般,既不會硬去以石擊卵,也不會趨炎附勢。
紹興文人身上具有的美德與胸襟完完全全在黃酒中可以體現出來。如清代文人袁枚就曾在《隨園食單》中寫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袁枚這樣一個比喻,不僅大加贊賞了紹興黃酒,更加總結了黃酒之魂。這也充分道出了黃酒與儒家學派之間的相似之處。
參考文獻
[1] 田明揚.酒史與酒詩[M].長春樹書坊,1984.
[2] 杜金鵬.中國古代酒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3] 張遠芬.中國酒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4] 袁立澤.飲酒史話[M].臺灣:國家出版社,2003.
[5] 王春瑜.明朝酒文化[M].臺灣: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0.
[6] 沈漢,朱自清.中國茶酒文化史[M].臺灣:文津出版社,1995.
[7] 萬偉成,丁玉玲.中華酒經[M].天津:百化文藝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