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軟件產業論文范文

軟件產業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軟件產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軟件產業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復制硅谷;軟件產業集聚本質;軟件產業供應鏈與產業鏈比較

1美國硅谷地區軟件產業集群實證研究

硅谷開明的意識、開放的環境、活躍的人才流動使得人們有機會學到更多新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了地區的經濟活力。硅谷知識流動頻繁。伴隨著人才的流動,知識,尤其是創新性的高新技術,在硅谷區域內由政府、學校、研究機構、公司以及一些培訓機構之間建立的復雜網絡關系中不斷地產生、流動、傳播和再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硅谷的發展,成為了硅谷迅猛發展的“血液”。硅谷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形成階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經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階段即軟件產業創新集群形成階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單元已經形成。這個集群單元就是以惠普公司為主導的若干關聯企業和大學等機構有機結合所構成的集合體。(2)聚集條件已經具備。一種適應于使硅谷發展成為創新型集群的基礎設施、技術基礎、制度基礎以及文化基礎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開始產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成長階段

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經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階段——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成長階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業和相關機構大量涌人的同時,集群內大量企業衍生,使硅谷技術創新集群規模迅速擴大。(2)風險投資體系不斷完善,創業條件不斷得到優化。

1.31980年代到現在:硅谷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成熟階段

1980年代到現在硅谷進入了演化的第三階段——軟件產業創新集群成熟階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軟件產業創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發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齊全,企業創新傾向更加突出。(2)企業之間的橫向與縱向協作關系不斷地建立和完善,創新網絡更加完善,產業鏈條更加發達,整個技術創新集群發育成了一個網絡型的價值鏈群。(3)企業進入和企業衍生的速度減緩,經濟內在聯系更加高度互動。

2復制硅谷的理論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給世界很大的啟發,一般認為軟件產業由于資源依賴程度低,對區位指向因素的依賴性不顯著,因此這種軟件產業集聚易于復制,理論界也認為復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個“硅谷”(軟件產業園區)是可能的。理論界對硅谷的復制學說重要基于以下幾點:

2.1基于要素學說的理論

Castells和Hall在總結硅谷成功的經驗時,指出硅谷高技術活動的要素: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緊密聯系;把政府的空間防衛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一個非聯盟的產業傳統;當地風險資本的存在;一個完善的通訊網絡。他特別強調市場機制對硅谷發展成功的影響。Larson和Rogers觀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術訣竅、風險資本、工作流動性、信息交換網絡、學習性企業和基礎設施等。在這些因素中,刺激企業家孵化風險企業的是風險資本和其它基礎設施。

2.2環境要素投入的理論

錢穎一認為,硅谷是由一種非常分散的決策過程造成的奇跡,而非是計劃得到的。從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決策、個人的積極性、創造力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政府只是一種輔助作用。吳敬璉提出應為硅谷式科學園的創業活動創造有利的制度和環境條件。中國創業企業的棲息地應當具備四個基本要素:高素質專業(技術和商業)人才的集聚、廣闊寬松的創業空間、良好的法治環境、充裕的資金供應。徐康寧認為,創建中國的硅谷,需要從資金途徑、人才途徑、制度途徑、環境途徑幾個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強制度要素和環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創建形成理論

蔣春燕和趙曙明發現硅谷的成功源于企業和行業之間廣泛的聯系,而不僅僅是企業集中所產生的集聚優勢。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體現在其管理人員、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也體現在行業的整體領先性和企業之間密切的關系網絡上。張劍文認為,硅谷效應不僅僅是元素問題,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將這些元素結合并產生強大生產力的對接辦法,這種辦法就是美國的經濟制度和企業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將比僅簡單地復制硅谷的組織結構和元素構成,達到更好的境界和技術高度。

3復制硅谷實踐的困惑和理論解釋的困擾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帶來的巨大的積聚效應,溢出效應使世界各國爆發了復制硅谷模式熱潮,一時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島”,“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沒有達到復制硅谷的預期目標相。在產業集聚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復制硅谷模式遠比復制其他產業模式要困難的多,培養和扶持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的難度超出了人們的初始預期,軟件企業的地理集中,并沒有自動產生一個創新中心。

從要素的角度來說,產業應該集聚在資源稟賦豐富,交通便利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軟件集聚地并不具備上述條件;軟件產業屬于智力型產業,對于知識結構和科學技術的要求較高,對于高科技技術人才的需求高,對于自然資源的要求低,對區位指向因素依賴性不高,因此具有產業要素流動性強的特征,流動性要素相對自然資源不可遷移要素來說,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軟件產業積聚是易于復制的,但實踐的結果顯示了相反的結果;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力理論中強調國家和區域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們發現,很多軟件產業最初期就是由國家發起和推動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學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設施配備,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卻沒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術創新中心;從制度的角度來說,而國際上許多軟件產業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種體制下,既市場經濟制度下進行的,但多數沒能移植成功,可見經濟體制理論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市場制度并不是軟件產業集聚的充分條件。

面對這種種困惑,我們有必要從理論的角度找到軟件產業集聚的真正本質,對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語言環境、文化傳統、區位優勢、經濟制度、政府規制等角度出發,找到適合該地域本身的軟件產業集聚發展的路徑。

根據實踐經驗,軟件產業的集群效應大于傳統產業的,其創新性和外部性也遠優于傳統產業。軟件產業集群與傳統的產業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對于軟件產業集群特征的認識,在理論界還不成熟,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還不豐富,因此對軟件產業集群機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論研究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任務。

4軟件產業積聚的本質研究

4.1軟件產品積聚:邏輯分析的起點

軟件產業集聚首先是軟件產品(或者服務)供給和需求的集聚。軟件產業集聚是軟件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匯集點,是對軟件產品絕對數量龐大、所占分額較大的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一個概括,也是對軟件產業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極少數地區的一個概括。

4.2軟件產業集聚的本質分析

所謂“供應鏈”的說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美國的史迪文斯(Stevens)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哈里森(Harrison)進而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采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并且將成品銷售到用戶的功能網絡。”該概念重點強調了供應鏈的戰略伙伴關系問題。供應鏈理論擺脫了現實企業組織邊界的限制,強調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產部門被細化成了專業分工的組織,企業致力于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將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產品委托其他企業生產,采取“業務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謂的“虛擬企業”(VirtualEnterprise)或者“擴展企業”(ExtendedCorporation)。這種合作和緊密聯系正是產業積聚的動因和促進因素。

軟件產業集聚區輸出其產品和服務參與市場競爭,而產品和服務與其說是由軟件企業供給的,還不如爍是由供應鏈供給的。軟件產業集聚不再僅僅是軟件企業的集聚,其本質是軟件產業的供應鏈集聚,多個軟件企業通過供應鏈實現核心技術和信息的共享,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整合。同時,由于區位優勢,成本優勢,創新優勢等原因,多條軟件企業供應鏈逐漸形成集聚,同時積聚內部的供應鏈形成交叉的網絡結構,最終成為軟件產業集聚。

另外一個與供應鏈相關的詞是產業鏈。所謂完整的產業鏈就是指產品的研發到原料采集、運輸、半成品、成品生產,到產品進入分銷渠道,最終到達消費者,實現產品的市場價值的整個過程,包括新產品的R&D,調研產品市場信息,產品生產流程控制,品質管理和投放市場,所有這個過程涉及生產者和生產活動的組織和利潤分配。本文認為產業集聚并不是產業鏈的集聚。產業鏈以生產過程為基礎,一個生產過程就是一個產業鏈,無法描述產業集聚的內部狀態。

參考文獻

[1]劉友金.硅谷技術創新集群演進及其階段性特征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錢穎一.硅谷不是計劃出來的[J].開放導報,1999,(10):7-11.

[5]吳敬璉.中國怎樣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經貿導報,2001,(9):11-17.

[6]徐康寧.中國硅谷產生的條件與途徑[J].中國軟科學,2000,(6):101-106.

[7]蔣春燕,趙曙明.“拷貝硅谷”能否成為中國高科技園區的發展之途[J].生產力研究,2001,(1):107-113.

[8]張劍文.克隆硅谷[J].中國中小企業,1999,(3):101-106.

[9]蓋文啟,王緝慈.論區域的技術創新型模式及其創新網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張偉峰,馮宗憲.拷貝硅谷:一種聚集網絡理論解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7):44-48.

第2篇

為打破幾十年來,國內“硬件不做CPU,軟件不做操作系統”的現象,中國國家高技術智能計算機系統專家組日前以國家的行為通過各種方式聯合攻關,這為新世紀的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大發展吹響了世紀的號角。

中國科技大學的金西老師,獲邀參加了中國國家高技術智能計算機系統(863-306)專家組主辦的第一屆中國自由軟件發展戰略研討會,并作了演講。現在我們將其在會議演講文稿及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的發展動態綜述出來,答謝讀者多年來對我刊的支持與厚愛,同時衷心祝賀我國的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在新世紀蒸蒸日上。

1國家鼓勵的主要產業政策

國家鼓勵的有關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的主要產業政策如下:

第十條支持開發重大共性軟件和基礎軟件。國家科技經費重點支持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和重大關鍵共性軟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主要包括操作系統、大型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平臺、開發平臺、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統、大型應用軟件等基礎軟件和共性軟件。屬于國家支持的上述軟件研究開發項目,應以企業為主,產學研相結合,通過公開招標方式,擇優選定項目承擔者。

第十一條支持國內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外國企業聯合設立研究與開發中心。

第四十二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按鼓勵外商對能源、交通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執行。

(一)投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

(二)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25μm的。

2軟件產業

2.1我國軟件業現狀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將滲透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軟件將會成為突出體現一個國家經濟優勢的產業。我國軟件業在1990年軟件的銷售額僅為2.2億元人民幣,1999年中國軟件市場總銷售額增加到176元億人民幣,增長79倍,每年的發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國軟件市場的銷售額約225億元人民幣左右,較1999年增長27.8%。軟件產業做為支柱產業的形象越來越明顯。

2.2我國軟件業與印度軟件業的差距

我國軟件業的發展和國外軟件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獨立自主開發的軟件所占比例還很小。早在1998年的統計資料就表明軟件產品市場銷售額為138億元人民幣,約占當年世界軟件市場份額的1%;軟件產品出口約為6500萬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軟件出口額已達到26.5億美元,約是我國的40倍。2000年印度軟件產業銷售額達57億美元左右,出口達39億美元,這比我國2000年銷售總額要多40%左右。

2.3我國政府對軟件產業的態度

軟件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各國保持經濟穩定、持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發達國家,軟件業已超過鋼鐵、汽車和石油等傳統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國信息產業中,軟件市場尚不及硬件的20%,軟件產業發展的滯后已經引起我國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視。

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談到,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令人目不暇接,國際信息產業結構正在進行戰略調整。由以硬件為主導向以軟件為主導過渡,軟件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在軟件產業方面,正在發生著由銷售導向向服務導向轉變。以Linus為代表的共享軟件的出現,促使軟件由壟斷封閉型開發,向社會開放型的開發方向演化,這代表已在網絡上合作進行研發的新趨勢。這種趨勢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國家,必須盡快形成自己的軟件開發實力,壯大自己的軟件產業,在未來經濟和產業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軟件園在國家整個軟件產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牽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體現,軟件園的建設發展,已成為當地開拓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集中發展是實現軟件產業能夠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

軟件產業是以智力和人力為主要經營資源,以知識和信息為經營載體,以創新為主要經營特色的知識、智力密集型產業,是典型的知識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信息產業部副部長曲維枝指出,軟件產業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點:

(1)軟件產業以人才為本,高素質、高水平、穩定的軟件技術人才隊伍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2)軟件產業以創新為主要發展動力,必須在技術、產品、市場和管理的不斷創新中取得發展。

曲副部長還指出:我國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為軟件產業營造良好的政策和經濟環境:

(1)盡快制定配套的軟件產業政策,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

(2)通過設立軟件專項基金等措施啟動市場,推動軟件產業發展。

(3)重視對軟件的產業化、軟件人才隊伍的穩定和培養。

(4)強化行業管理、嚴格質量控制。要在系統集成商與軟件開發商中大力推廣ISO9000和CMM認證及軟件企業的資質認證,以及對系統集成工程要實行工程監理制度。

(5)開展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

3CMM模型

3.1CMM的由來

軟件是知識產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軟件系統的復雜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產過程。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國國防部的委托,開發了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為軟件工程過程管理和實施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CMM主要用于評估和改進軟件企業中的以軟件能力為標志的軟件活動。它能幫助軟件企業改進和優化管理,在提高軟件開發水平和效率的同時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實現軟件生產工程化。根據軟件生產的歷史和現狀,CMM框架用5個不斷進貨的層次來表達軟件組織活動的行為特征及相應問題,其中初始層是混沌的過程;可重復層是經過訓練的軟件過程;定義層是標準一致的軟件過程;管理層是可預測的軟件過程;優化層是能持續改善的軟件過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層次中,需要解決具有相應層次特征的軟件過程問題。因此,一個軟件組織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處于哪一個層次,然后才能針對該層次的行為特征解決相關問題。任何軟件組織致力于軟件過程改善時,只能是循序漸近地向相鄰的上一層進化;而且向更成熟層次進化時,原有層次中那些已具備的能力還應該保持和發揚。

3.2CMM的國際地位

CMM已得到了國際上普遍的認可,并對計算機軟件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可以通過對軟件組織軟件能力的評價、軟件過程的評估及改進,提高開發軟件產品的能力和質量,是我國軟件企業走向世界迅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軟件業和印度相比出口額差別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業自身管理而言,我們比印度差得更多。從行業本身角度來看,印度軟件行業導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業通過了CMM4級和5級評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過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軟件開發能力及軟件產品的質量,保證了向美國和歐洲軟件出口的高速增長。與此相比,我國軟件企業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過CMM2級認證。

我國的軟件開發整體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軟件生產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軟件生產過程,處于有章不循和無章可循的混沌狀態。外部環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護、資金問題的改善,給軟件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但外因是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在我們抱怨資金缺乏、不堪稅賦、人才流失等問題時,應該好好的反思軟件企業的自身問題,用CMM作為一面鏡子去發現、查找、評估企業在軟件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我們缺乏的是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級的問題。實施CMM是軟件企業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素質,擺脫困境的必經之路,是軟件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

3.3中國的CMM認證

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次2000年中國自由軟件發展及應用戰略研討會上,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的經理在演講中公布,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基于“軟件能力成熟模型”(CMM)開展其業務的軟件開發機構。CMM由五級組成,第一級為最低,第五級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軟件組織通過的認證屬于一級或二級。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過了頂級(五級)評估,成為中國首家達到頂級的軟件企業,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印度之后第三個擁有頂級企業的國家。那位經理特別強調整個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國人組成,中國人也能做到CMM頂級。

會上,有不少軟件開發商質詢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說,CMM2級認證過程需百萬美金以上費用,有沒有這個必要嗎?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用一組數據展示其在向爭取高級別認證過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復,也就說明了,隨著項目復雜度的日益增加,“軟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經成為及時和高品質軟件產品的保障,是企業競爭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羅拉中國軟件中心不僅在公司內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積極倡導并推廣該模型的應用,同時為國內外其他軟件組織提供軟件工程方面的咨詢服務。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無疑對我國軟件產業的加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必將對我國軟件產業的評估、認證、引導以及軟件企業內部的優化與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4集成電路產業

4.1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已推進到深亞微米領域

集成電路制造技術進入深亞微米領域的發展趨勢主要有:

1.加工微細化

微細化的關鍵是光刻。據研究,光學光刻的極限是0.12μm。通過開發短波長光源、大數值孔徑鏡頭、變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進的抗蝕劑工藝技術等已將光學光刻推進到實用線寬0.25μm,可滿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這些技術實現了0.13μm的線寬。

2.硅片大直徑化

芯片尺寸隨著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圓片能分割的芯片數減少,導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廠商集團經討論決定將新世紀第一個主流硅片直徑定為12英寸。

3.加工環境、設備及材料超凈化

隨著加工微細化、超凈要求越來越高,如線寬為0.25μm時,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藝氣體>0.02μm的雜質每立方英尺少于1個,對生產環境、設備以及各種氣體、化學品、原材料等的塵粒及雜質都有嚴格的限制。

4.生產線自動化、柔性化

加工的復雜性、精度和凈化的要求不斷提高,生產線自動化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導體器件之外,近年來SiGe、SiC和金剛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SiGeIC在高速、高頻、低噪聲、低電壓工作等許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優越,而且成本低、對環境污染小。特別是與Si工藝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藝技術和設備。目前SiGeIC技術已逐步從實驗室走向商品生產。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線,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產。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藝和HBT工藝進行IC設計。據報道SiGe器件能在高達125GHz的頻率下工作。而且還可用于制作太陽能電池及其它光電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轉換器,據說其功耗僅為GaAsIC的1/4。SiGe技術將擴大市場,并經濟地滿足日益增長的高性能應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質使它適于制作高頻、高功率、耐高溫、抗輻射的器件,并可制作發光器件。近年來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已對SiC的MOSFET、MESFET、JFET(結型)以及雙極晶體管進行了實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目前還在進行實用化研究,在SiC襯底及外延層質量、肖特基接觸、低阻歐姆接觸、刻蝕技術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藝方面都還需做大量實用化工作。

作為Si器件后的新型晶體管的研究也在廣泛地進行,如量子器件、超導晶體管、神經網絡器件、單電子器件、塑料晶體管及柔韌型晶體管等等。

4.3國內集成電路設計與投片

國內通過引進、吸收,已經有了可以投產0.35μm甚至0.25μm線寬的集成電路工藝線,正在建設中還有更小線寬的工藝線。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已具有幾百萬門級集成電路的前端設計能力。相信通過類似像CPU一類大型集成電路設計、投片試制,將對我國微電子事業起到實質性推動作用。

5信息家電的發展與動態

目前,最有量產效益和時代特征的信息產品應是與Internet上有關的信息家電(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視電話、Web游戲機、WebPDA、WAP手機、STB(機頂盒)、DVD播放機、電子閱讀機等。

5.1信息家電的定義

在因特網的迅猛發展下,加上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軟件的應用,一些產品的形態變得更加輕薄短小、簡單易用且價格低廉,我們稱這些產品為信息家電(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認為,那些低單價、操作簡單、可通過因特網發送或獲取信息,將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與其它信息產品交換資料或訊息的產品可統稱為IA。

5.2信息家電的分類

IA產品按類型可大致分為:

(1)網絡電視(NetTV)。(2)網上游戲機(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設備(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網絡電話(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綜合市場上對于IA產品的認知條件與需求要素來看,IA產品具下列4點特性:

(1)處理器發展趨向低成本、高整合性與低耗能。

(2)整合數字與模擬處理的技術。

(3)較PC更強調通訊能力。

(4)利用軟件增加產品的差異性(高附加價值的關鍵)。

5.3我國IA產品的應用情況

據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市場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預測,到2003年我國有4723萬人需要不通過計算機而實現聯網,嵌入式操作系統作為信息家電的核心,僅機頂盒一種產品的市場容量就達2000萬臺,市場估值達到40億元。其它家電如VCD、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如果都實現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統每年將帶來上百億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統計我國上網人數1680萬,每半年可增長100%,2000年底將達到3000萬,可能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國家。目前,機頂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電的IA產品,從增加電視遙控選臺功能,到配備MPEG解壓縮功能、數字加密功能,未來可能整合在數碼電視中,很可能成為家庭信息、娛樂中樞。

目前,國內有很多IA的開發廠商正加大投入、開發和研制新產品,特別是一些外資大公司積極和國內電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爭力的IA產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應用開發前景

(1)與硬件芯片的緊密結合

新世紀的智能設備已經逐漸地模糊了硬件與軟件的界限,SOC系統(SystemOnChip)的發展就是這種軟硬件無縫結合趨勢的明證。隨著處理器片內微碼的發展,在將來可能出現在處理器片內嵌進操作系統的代碼模塊。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點是:與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緊密結合。它不是一個純軟件的Linux系統,而比一般操作系統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地具備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實時性、與嵌入式處理器的緊密結合。

(2)開放的源代碼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點是:代碼的開放性。代碼的開放性是與后PC時代的智能設備的多樣性是相適應的。代碼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源代碼可獲得上,Linux代碼開發就像是“集市式”開發,任意選擇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產品。

對于嵌入式Linux,事實上是把BIOS層的功能實現在Linux的driver層。目前,在Linux領域,已經出現了專門為Linux操作系統定制的自由軟件的BIOS代碼,并在多款主板上實現此類的BIOS層功能。

嵌入式Linux技術的普及發展,為國內單片機工程師在軟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極大的支持,為軟件引入了TCP/IP網絡特性,引入了軟件操作系統的健壯性,這都極大增加了系統的功能和極大提高了系統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與硬件芯片的緊密結合

對于許多信息家電的應用來說,嵌入的性能指標是最難滿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與裝配密度來解決。

嵌入式Linux與標準Linux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嵌入式Linux與硬件芯片的緊密結合。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點,也是嵌入式Linux技術的關鍵之處。嵌入式Linux和商用專用RTOS一樣,需要編寫BSP(BoardSupportPackage),這相當于編寫PC機的BIOS。這不僅僅是嵌入式Linux的難點,也是使用商用專用RTOS開發的難點。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處理器)的多樣性也決定了代碼開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電的發展,必然導致軟硬件無縫結合趨勢,逐漸地模糊了硬件與軟件的界限,在將來可能出現SOC片內的操作系統代碼模塊。

隨著處理器片內微碼的發展,在將來應出現在處理器片內嵌進操作系統的代碼模塊,很顯然模塊將具有安全性好、健壯性強、代碼執行效率高等特點。著眼于未來的信息家電等智能設備的發展,我們基于對嵌入式Linux技術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對嵌入式處理器以及SOC系統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發揮對EDA技術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模擬數字混合集成電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對SOC片內進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代碼的植入研究。此類的研究有可能減輕系統開發者對BSP開發的難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夠成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統,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開發出的高智能設備的安全性、穩定性,同時也大大提高智能設備的計算能力、處理能力。

(4)解決好軟件開發問題

目前,中國眾多的家電廠商以制造業為主,當投身IA領域之際,首先面臨了不擅長的軟件開發工作,找到容量小、穩定性高且易于開發的操作系統對于大家至關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則扮演了一個很好的橋梁的角色,這是一個跨平臺的操作系統,到目前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種CPU,眾多家電業的芯片都開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臺移植工作,在網絡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標準的以太網協議,支持標準的X-Window和中文輸入。建議開發商選擇一個成熟的方案提供商,從而達到降低開發平臺門檻的目的。眾多的開發商在成熟的開發平臺上可以較為容易加入用戶的應用程序,形成個性化、系列化的應用產品。

(5)自身開發實力的評估

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有沒有技術積累優勢?有沒有將待開發IA產品有關領域的整合能力?產品有沒有可重用性、模塊化?有沒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沒有市場和售后服務保證?最終用戶群的拓展范圍有多大?

解決好這些問題后,關鍵就是開發人才梯隊的建設,資金融入等運營管理問題。

第3篇

內容摘要:軟件產業演進屬于微觀層面的產業演進,是軟件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組織和布局不斷演化,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逐步改善的過程。本文從界定軟件產業演進的概念入手,對軟件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演進趨勢和演進階段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并對我國軟件產業演進的現狀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軟件產業演進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軟件產業 產業演進 影響因素 趨勢 階段

軟件產業演進的概念

產業演進是指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組織和布局不斷演化,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逐步改善的過程。從宏觀層面看,產業的演進是以農業、第一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產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初級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第二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較高加工度和較高附加值產業為主導產業的中級產業結構演進,進而向以第三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產業等為主導產業的高級產業結構演進。從微觀層面看,產業的演進是某種產業內部的自我更新和子產業比例的變化與更替,其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等都在產業的不同演進階段逐步合理化。

軟件產業演進則屬于微觀層面的產業演進。一方面,軟件產業演進在時間上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在軟件產品、系統集成、軟件技術服務等軟件子產業之間以及各軟件企業之間的不斷流動與消長;在空間上表現為在各種生產要素、軟件子產業以及軟件企業在空間地域上的不斷流動、集聚或轉移。另一方面,軟件產業的演進又直接表現為軟件產業結構、軟件產業組織和軟件產業布局的演進。其中,軟件產業結構是指經濟活動中軟件產業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以及軟件產業內部各子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合理化和高級化是其演進方向;軟件產業組織是指軟件產業內企業間競爭與壟斷的關系,其演進進一步表現為產業市場結構和軟件企業市場行為的演化;軟件產業布局是指軟件產業及其內部各子產業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組合,合理化是其演進方向。

影響軟件產業演進的因素分析

(一)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是影響軟件產業演進的關鍵因素。軟件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一個國家(或區域)對軟件技術及其知識產權的掌握情況,決定了軟件產業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一個國家(或區域)對軟件核心技術的控制程度,決定了軟件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完善水平,決定了軟件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技術創新是軟件產業向高層次演進的核心動因,而技術進步是軟件產業演進的強大動力。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軟件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使產業內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與投入均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各子產業產出的變化以及產業結構的有序演化。

此外,技術創新降低了軟件生產成本、增加了軟件種類、強化了軟件功能、提升了軟件質量,促進了軟件產品升級換代,總體上擴展了軟件產業系統的發展空間;技術進步帶來各國軟件產業經濟的國際化,實現了資源的跨國配置和軟件產業結構的跨國梯度轉移。

(二)國際因素

國際因素的作用發揮主要來自于軟件產業國際貿易情況、外資引進情況、軟件跨國公司技術情況以及國際分工格局。

首先,國際貿易水平,是軟件產業競爭力的體現。國際貿易中的軟件產品構成反映了本土軟件產業的結構狀況;而且通過貿易,可以引導一個國家(或區域)軟件產業的結構調整,使軟件產業的供給與需求得到平衡,并在從國際分工中找到合適的市場位置。因此,國際貿易,為軟件產業的演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其次,外資引進是實現本土軟件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外資引進,可以明顯改變國內軟件產業的投資結構,改變軟件產業結構形成的物質基礎,提高整個軟件產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而軟件產業的投資結構配比是否合理,直接制約著軟件產業的發展。例如對軟件產業各子產業的投資給予不同程度的傾斜,將會有目的地使軟件產業結構往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

再次,軟件跨國公司是推動本土軟件技術進步的主要源泉。通過利用軟件知識的溢出效應,將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與本土的技術水平有機結合,能夠帶動軟件產業及相關產業的技術發展和結構調整。

最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軟件產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專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而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其實質就是產業分工的擴展和深化。軟件產業的國際分工格局對一個國家(或區域)軟件產業的合理定位與演進的導向作用巨大。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直接影響軟件產業的演進,或通過對其他影響因素發生作用來影響軟件產業演進。制度是提供宏觀調控,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其基本功能首先是為降低交易費用;其次是為尋求規模經濟,使外部效應內在化;第三是為減少不確定性,保障安全。制度因素涵蓋了有關的國際公約、國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企業管理制度等各個層面,對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制度通過均衡和創新兩條途徑,在宏觀層次上對軟件產業外部環境予以改善,在產業部門層次上對軟件產業結構予以協調,在微觀層次上對產業組織予以調整,并指導軟件企業實現規模經營和有效競爭。

(四)供求因素

供求因素包括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軟件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是保持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第一,軟件產業的供給因素除了生產所需的基本生產資料外,重點包括研發人力投入和研發資金投入等。供給因素在總量和結構上制約著軟件產業的成長速度和模式選擇。研發人力是軟件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資源供給因素。人力素質的提高,可以節省和替代資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形成新的生產方式,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研發資金投入是軟件產業演進的動力,在軟件產業結構形成和升級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第二,需求因素有的是潛在的,有的是現實的,都對軟件產業的演進起直接影響。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中所占份額最大,是軟件產業結構演進的根本動因。依據對軟件產業的劃分,軟件消費需求變化包括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的變化,會引起軟件產業內相關子產業的擴張或收縮,也會引起新的子產業的產生和現有子產業的衰落。需求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引領著軟件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軟件產業的經濟壽命長短一定程度上決定于軟件市場需求量的大小。

上述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將反映出軟件產業內部各子產業間的比例關系變化以及軟件產業的演進進程。

(五)市場結構

軟件產業市場結構決定軟件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直接影響著軟件產業內部所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以及軟件產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影響到軟件產業的演進。決定市場結構的因素主要包括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這三個方面互相作用,共同影響軟件產業發展步伐。

軟件產業的適度集中,能夠減少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促進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軟件產業中技術關聯度高、附加值高的子產業結構比例不斷擴大;軟件產品與服務的差別化能夠擴大軟件企業的市場份額,增強軟件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激勵軟件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產業整體競爭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軟件企業應發揮產品差別化對產業演進的積極作用,防止產品差別化成本過高而導致消費者無力購買;進入壁壘對軟件產業內企業數量和規模分布起關鍵作用,同時,它還影響在位軟件企業的市場力量,從而對產業演進發生影響。保持適度的進入壁壘,對軟件產業而言,有利于消除過度競爭,形成有效的競爭秩序,促進產業發展。

(六)企業并購

并購是企業市場行為的主要手段。這既是企業本身的生存選擇,也是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要求。從成本角度分析,企業并購的正面效應主要表現為規模經濟、縱向整合效應和協同效應帶來的交易費用的降低;其負面效應主要表現為規模不經濟、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管理費用的上升。其中,縱向并購是從事同一產品、不同階段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間的并購。

目的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得到縱向一體化的高效率,有利于企業生產組合的優勢互補和產業結構優化;橫向并購最常見,是同一市場區域內,生產同類產品或處于同一生產階段的企業間的并購。目的是為實現規模經濟和占有更大市場份額;而混合并購是跨產業、跨市場的并購。目的是實現多樣化經營,降低經營風險。混合并購中被收購方多集中在新興行業和國家積極扶持的行業。在短期內,縱向并購、橫向并購、混合并購對產業結構變化的作用依次增大。軟件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其內部軟件企業的并購行為顯著影響著軟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同樣,在軟件產業演進的不同階段,軟件企業的并購行為也將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軟件產業演進的趨勢分析

(一)網絡化趨勢改變軟件應用與技術模式

21世紀的社會已是網絡經濟的社會,信息技術正處于“以機器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的重大變革期,網絡化成為軟件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跨平臺的面向網絡的軟件開發和應用技術正在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隨著網絡服務標準的成熟,新一代軟件將基本以網絡為中心來實現各種復雜的分布式應用 。

因此,未來的軟件和信息服務都將建立在網絡服務的基礎之上。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將使網絡應用者以更加靈活主動的姿態去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企業將針對用戶的需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配置人才提供服務,軟件服務的價值,將在網絡用戶端實現最大化。著名的“麥特卡夫定律” 、“摩爾定律 ”、“貝爾定律 ” 和“吉爾德定律 ”都成為網絡時代的基本定律。

(二)服務化趨勢改變軟件應用與商業模式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各類軟件產品以服務的形式向最終用戶提供成為可能。未來絕大部分應用都將通過Internet提供服務,軟件服務化將在絕大部分應用軟件中普遍實現,對軟件產業將產生重大影響。軟件服務將使目前的軟件授權、開發、維護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軟件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對于軟件企業,軟件服務化就意味著更加快捷的市場響應,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更加可觀的利潤回報;對于軟件用戶,軟件服務化則意味著更加完善的功能、更高品質的服務以及更加低廉的價格。可以認為,“軟件+服務”戰略的實施將成為世界軟件產業演進過程中的一大趨勢。“軟件即服務”、“面向服務架構”和“Web2.0”等技術和理念將被廣為接受。

(三)國際化推動軟件產業國際分工格局的形成

軟件產業的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過程同步。軟件產業發展的國際化,體現在四方面:

一是軟件企業的開放與標準的國際化。互聯網的普及和興起,為大規模軟件項目的分布式開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所以軟件產品的標準化與國際化水平都將不斷提高;

二是資本、技術、人力等軟件產業基本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與配置,推動了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識型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加速流動;

三是軟件企業管理體系的矩陣化發展。不論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還是外部的協作體系,都通過一種不停變化的團隊組合,力求實現最大的整體產出,獲得多贏的效果;

四是軟件產業競爭的國際化。軟件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延伸,構成了國際軟件產業分工格局。面向國際化的競爭,軟件產業內部的縱向整合進程加快,軟件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同時使軟件設計生產工廠化以及軟件項目外包化成為軟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軟件企業更加重視自己的核心技術,盡可能地把非盈利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讓這些業務成為其他企業的盈利焦點。軟件外包業務已成為軟件產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以上這些使得軟件產業變動打破了傳統的在一國國內的傳統格局,出現了產業國際化的新趨勢。

(四)知識產權成為軟件產業的競爭砝碼

知識和技能是軟件產業第一位的生產要素,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拓展成為軟件技術創新和軟件產業發展的關鍵。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許多國家把知識產權從原來的法律范疇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宏觀高度,把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作為奪取和保持包括軟件在內的信息技術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戰略。一方面,盜版軟件極大地挫傷正版軟件市場,技術創新受到抑制。知識產權制度針對這種知識外溢和創新收益分配非獨占性的弊端,建立一種制約機制,以確保知識或技術創新所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和地區內獲得創新回報,從而鼓勵軟件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促進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軟件產業的“路徑依賴”現象導致主導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進入市場的先后。知識產權在保護和促進創新的同時,也為技術領先者構筑了知識壁壘,成為軟件創新企業控制市場獲取利潤的重要祛碼。軟件知識產權擁有者為維護其經濟優勢,以高標準保護知識產權為手段,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和國際地位,從而抑制競爭。可以說,對軟件知識產權的重視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

軟件產業演進的階段分析

軟件產業的生命周期過程,是軟件產業從形成向成長、成熟、衰退逐級過渡的過程。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據產業演進理論,所有的產業都遵循同樣的S形產業演進曲線實現整合,并將經歷以下四個演進階段:初創階段、規模化階段、集聚階段、平衡和聯盟階段。這四個階段的劃分分別延續產業生命周期中的形成、成長、成熟和衰退階段。軟件產業的演進也同樣如此。從世界各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多數國家已經經歷了前兩個或前三個階段。如美國等軟件產業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已處于集聚階段;而印度等軟件產業后起國家尚處于成長期,即規模化階段。不同階段的軟件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性質是不同的。其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和產業布局在不同階段也將呈現不同的特點,如表1所示。

我國軟件產業演進的現狀分析

相對于軟件產業發達國家,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歷程較短。其萌芽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在進入90年代以后有了迅猛的發展,正逐步走向成熟與穩定。總體來看,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萌芽(1970-1989年)、初創(1989-1994年)、起飛(1994-1998年)、成長(1998年以后)等四個時期。如今,我國的軟件產業已初具規模,正日益走向成熟與穩定,取得了舉國上下對其戰略地位的一致認知和高度重視。尤其是面對2008年不利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我國軟件產業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行業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態勢,成為拉動電子信息產業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但與此同時,從產業的現實發展看,我國軟件產業與其他軟件發展較成熟的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從產業結構看:我國軟件產業市場規模及其在世界軟件產業和國內整個產業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長,沒有出現明顯的衰退和波動現象,發展規模和速度比較合理,但軟件出口總額偏低;軟件產業與相關產業部門之間能夠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并加快融合發展,但目前仍處于普及率和飽和度較低的水平;軟件產業結構發展比較均衡,但各構成部分相互間的規模差距仍然存在,軟件產品收入占主體地位,軟件技術服務、系統集成等所占比例偏小;國產軟件與服務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能力有限,軟件產業的需求與供給無法保持動態平衡;軟件產品結構中基礎軟件所占份額太小,在產業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顯;我國企業承接外包的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在軟件外包國際分工方面,還處于下游地位。

從產業組織看:我國的軟件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結構中的本土軟件企業呈分散競爭型特征,軟件跨國公司在我國軟件市場居寡占型市場地位;軟件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普遍偏小,規模經濟型不強;軟件企業并購浪潮處于升級過程中,實力企業開始通過并購來擴大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并以橫向并購為主要形式;軟件技術進步加快,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技術創新模式仍以模仿創新為主;由于未掌握核心技術,產業的利潤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較上世紀90年代有所降低。

從其產業布局看:我國軟件產業在集群化發展方面發展迅速,并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不夠顯著,創新中心不夠突出,還須向網絡化發展、協作競爭、聯合創新等方向發展;軟件外包業務高速發展,但其發展模式還主要停留在附屬型接包商階段,以在岸方式為主,正處于向關系型接包商轉型的過程中。

由此可以判斷,我國的軟件產業自20世紀70年代萌芽至今,已經經歷了軟件產業演進的初創階段,但目前仍處于規模化階段,相當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還將逐步向集聚階段和成熟的軟件產業邁進。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基尼派对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高清在线 | 男人天堂1024 | 午夜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日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小视频 | 欧美久久综合性欧美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 |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 欧美日本一区亚洲欧美一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 久久99九九99九九99精品 | 在线观看99 | 综合色影院| 丁香花成人| 午夜免费视频福利集合100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 在线视频第一页 |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最近的中文字幕 | 久热精品免费 | 骚骚影院 | 永久在线免费 | 黄色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 | 在线播放你懂 |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 自拍偷拍第一 | 国产在线视频网址 | avtt男人天堂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大片 | 五月天激情丁香 | 亚洲欧美日本综合 | 五月激情综合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 波多野结衣免费视频观看 | 麻豆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 伊人五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