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形式與政策農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研究綜述
隨著農業產業化實踐的深入,各國政府不但認識到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意義,而且還更加充分的認識到,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成了熱點話題,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相關領域進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優秀研究成果。
一、國外文獻綜述
(一)文獻研究
國外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研究主要是從龍頭企業的出現、與農戶的組織形式等角度進行研究的。
Barkema(1993)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消費者需求和偏好變化的需要。由于消費需求的變化很快,要求農業食品系統必須對消費者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通過縱向一體化縱向協調,使得消費者的需求信息能快速傳遞給生產者。
Eaton(2001)對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組織形式做了比較綜合性地分類:一類是“公司+農戶”模式,另一類是“公司+中介+農戶”模式。“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行業協會+農戶”、“公司+大戶+農戶”等都屬于后一種模式。可見,組織形式上的分類,僅僅涉及表象,是基于對現實的經驗總結,不能反映各種形式內部的運作機理。
Kirsten and Sartorius(2002)詳盡的解釋和說明了訂單農業給龍頭企業和農戶帶來的好處和不好處。他認為訂單農業給農戶帶來的好處,包括:①訂單農業使農戶跨越進入特定作物或動物養殖的障礙。②簽約農民能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和收入。③簽約農戶能降低銷售風險并穩定收入。④簽約農戶還能通過更廣的產品范圍和差異化的產品來提高獲利機會,或通過改變種植傳統作物而種植高價值的作物來增加收入。同時,訂單農業也給農戶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①在集中控制系統下,農戶自主權利的普遍喪失。②為了履行訂單義務,增加了生產風險。③訂單農業通常會提高土地的利用強度,從而導致更多的污染。④農戶收入的減少。
(二)文獻簡評
縱觀國外學者對龍頭企業的研究成果,國外的研究集中在龍頭企業的出現、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方面,并且一般是從微觀層面上開展的。宏觀層面上的研究文獻較少,關于龍頭企業的作用似乎是被國外學者遺忘了。
二、國內文獻綜述
(一)文獻研究
關于龍頭企業的研究是近幾年才逐漸開始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龍頭企業競爭力的研究
(1)文獻研究
王志茹(2003)的《南京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競爭力研究》,陳怡(2003)的《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構建了龍頭企業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黎移新(2005)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競爭力培植研究》,以競爭理論為基礎,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闡述如何加大創新力度以培植和提高龍頭企業競爭力。論文參考,帶動作用。彭熠、和丕禪、邵桂榮(2006)的《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探析》,分析了影響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直接因素,提出要在推進農業企業化進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強化龍頭企業基本能力及其他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等方面努力,以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王秀峰(2007)的《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貴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用具體數據分析說明貴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現狀,提出要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貴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王茜(2009)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效績評價研究》,構建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模型并把它們應用于實際,分析評價了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績效水平。
(2)文獻簡評
截至目前,學術界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競爭力理論、企業績效評價理論和方法及其運用已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論文參考,帶動作用。
2對龍頭企業與農戶關系的研究
(1)文獻研究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問題始終是實際運行的難點,同時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曹立群、周立群(2001)從信息經濟學和博弈理論出發,研究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行為。黃祖輝、王祖鎖(2002)從不完全契約出發,應用資產專用性理論討論了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結的兩種契約——商品契約和要素契約。吳秀敏、林堅(2004)利用格魯斯曼-哈特-穆爾模型(Gossnon-Hart-Moore)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聯接方式進行了考察,得出結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方式不能一概而定,要看具體條件。隨著產業化進程的加快,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陳曉華、張紅宇(2005)指出,目前主要的聯接方式有5種:相對穩定的買斷關系、合同式利益聯結、合作式利益聯接、企業化利益聯結、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聯結。構建了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但一般認為,以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形式最穩定,據統計,全國582家重點龍頭企業中,這三種締約方式占93.7%,其中合同方式占82.9%(趙志龍,2008)。瞿珊珊(2009)提出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存在緊密型、疏遠型、感性型、理性型等多種類型的合作關系,并指出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關系治理機制對績效有著不同的影響。通過比較發現,緊密型合作關系對龍頭企業與農戶滿意度的績效都要優于其它三種類型;疏遠型合作關系對龍頭企業與農戶滿意度的績效都要劣于其它三種類型;感性合作關系和理性合作關系,居于中間位置。論文參考,帶動作用。
(2)文獻簡評
國內眾多學者對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中的很多問題,如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行為、利益聯接方式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何種利益聯接方式績效最好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通過比較發現,緊密型合作關系對龍頭企業與農戶滿意度的績效都要優于其它類型(瞿珊珊,2009)。
3對龍頭企業的扶持研究
隨著農業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的稀缺性越發明顯,政府對龍頭企業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學術界近幾年對龍頭企業的政府扶持問題也開始進行了研究。
(1)文獻研究
2000年,中央提出在全國選擇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作為國家支持的重點并制定了扶持政策,至此,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已經列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之中。論文參考,帶動作用。杜青林(2004)指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對促進農村先進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起著關鍵性作用。張海寧(2007)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的財稅扶持政策對龍頭企業的產出和帶動農戶獲利的作用及其效率。應麗艷(2009)建立數學模型,運用計量方法測度財政扶持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還選取典型案例,對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方式和效果進行具體分析。楊明洪(2009)深入揭示了扶持龍頭企業的理論依據,構建了扶持龍頭企業的政策運作框架,結合理論和實踐分析、評價了扶持龍頭企業的效果。
(2)文獻簡評
以上學者分別從理論、實證、模型等角度全面、系統的分析評價了扶持龍頭企業的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論文參考,帶動作用。
4對龍頭企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文獻研究
周中林(2005)的《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歷史地位與發展對策》,認為龍頭企業要帶動農民進行農業產業化,必須具有四方面特殊功能: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社會服務、協調管理。匡勇(2005)的《論湖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及發展》,研究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關鍵作用。李炳坤(2006)的《發展現代農業與龍頭企業的歷史責任》,深入分析了現代農業與龍頭企業相互關系,認為龍頭企業在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具有很大優勢,也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苑鵬、劉玉萍、宮哲元(2007)的《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探討了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基本作用,初步分析了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的特點、優勢與局限性。
(2)文獻簡評
近幾年一些學者對龍頭企業的地位、作用分別進行了研究,但研究文獻比較欠缺、研究面窄,不全面。
(二)文獻簡評
縱觀國內學者對龍頭企業的研究成果,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龍頭企業競爭力、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龍頭企業與政府關系、龍頭企業地位和作用方面。但是,關于龍頭企業作用的系統研究文獻較少。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競爭力、與農戶的關系、財政扶持等方面,并且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比較欠缺,已有成果在理論和實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主要表現在:①研究缺乏系統性。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環節,如龍頭企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的視角狹窄,且論證不全面。②研究方法不夠規范。以往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為主,實證研究較少,尤其是應用計量經濟學、博弈論、制度經濟學等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的成果更少。論文參考,帶動作用。
目前,從整個農村歷史發展階段看,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因此,關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綜合帶動作用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黎移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競爭力培植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周中林.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歷史地位與發展對策[J].求索,2005(4)24-26.
[3]匡勇.論湖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及發展[J].企業技術開發,2005,24(3):67-68.
[4]陳曉華、張紅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與建設現代農業[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5]苑鵬、劉玉萍、宮哲元.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J].學習與實踐,2007,53-57.
[6]李炳坤.發展現代農業與龍頭企業的歷史責任[J].農業經濟問題,2006(9):7-8.
[7]朱鐵輝.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四階段”論[D].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
[8]彭熠、和丕禪、邵桂榮.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探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18(3):108-113.
[9]邸長慧.南京市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能力實證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張海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財稅補貼政策效率研究—以南京市農業龍頭企業為例[D].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1]王秀峰.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貴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2]瞿珊珊.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關系:治理、績效與影響因素[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13]應麗艷.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農民增收效應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14]楊明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理論與政策分析[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論文關鍵詞:金融功能,金融體系,新農村
1問題提出
解決農村“三農”問題是每一屆政府施政的最大重點和難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的持續發展均需農村金融的支持(林毅夫,2003)。中國農村仍然是一個資金高度稀缺的經濟地域,農業是資金要素過度稀缺的產業,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資本高度稀缺(溫鐵軍,2001)。據統計,近年來通過金融渠道和郵政儲蓄渠道每年實現的農村資金凈流出總額約為4000億元左右(何廣文、歐陽海洪,2003)。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何廣文,2009)。缺乏合適有效的金融機構為農村和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構成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困境,也是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外學者多從強化供給,完善體系等方面提出解決途徑,如閆先東、魏曉麗(2009)提出需強化金融機構政策性功能,同時深化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民間信貸組織,允許和引導農民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王彬(2008)從農村合作金融功能異化角度提出合作金融形式的重構金融論文,提出通過強制性的農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來滿足農村合作金融需求可行性不高,必須打破原有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目前關于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農村金融問題主要是著眼于金融總量、結構、制度等方面,而把農村金融體系作為農村經濟的一個子范疇,從金融功能的視角研究各種金融體系構建的還比較少,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弊端有哪些?如何構建創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對于這些問題本論文將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2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的現狀
本文就金融體系的設立對象及設立目的不同,把農村金融體系分為政府設立非營利性政策性金融體系;民間自發設立非盈利性合作性金融體系;盈利性商業性金融體系。
2.1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狀況,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所應該具有的功能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極不相稱,出現了“農業發展銀行難以支持農業發展”的現象。這是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的籌資功能弱化,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來源過度依賴于中央銀行再貸款,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特別是無法獲得發放農業生產方面的中長期資金,不適應農業政策性金融長期發展的需要。1993年和1996年,農業銀行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后, 其涉農貸款余額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更是逐年降低,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大大弱化。
2.2商業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1)對于商業銀行,一方面由于農村金融業務稀少單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業銀行出于經濟效益考慮不愿在農村投入資金。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農村資金的“倒吸”,使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
(2)郵政儲蓄方面,國家《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出臺以及郵政儲蓄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試點工作的開展之前,郵儲是“只存不貸”,使得大量農村存余資金大量集中于政府手中被用于其他行業而非農業。
(3)民間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民間金融大都追求資金的高時間價值,容易引發“高利貸”的出現金融論文,使得農村的融資成本高,農民承擔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間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農村建設。
(4)農業保險方面,我國的農業保險也有過長足的發展,但農業保險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農民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表現為“三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虧損、高需求和低覆蓋率、低供給、低投保率。商業性保險機構的盈利性目標最終不堪承受高風險低回報的壓力,紛紛撤離農業保險市場。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保險基金規模較小,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后,為農保險制度不盡完善。這些都是得使得農業生產沒有充足的保障,農業發展艱難。
2.3合作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合作性金融已經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質。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轉型為農村銀行,實行商業化管理,致使大量資金外流,由于非農化傾向不斷加強,農戶間互助合作的性質不斷減弱。
民間資金互助合作社受參與人員的資金、信譽等方面的限制,成員規模及適用范圍局限性很大,實際運行中由于資金互助社的業務定位有問題,一些互助社也面臨著吸存難、內部管理混亂、合作性減弱、內部人控制初露苗頭以及外部環境制約發展等問題。
3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體系、商業性金融體系、合作性金融體系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構成并沒有發揮降低農業投資風險,提高農業資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國家長期政策發展導向、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等方面。
4.1 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
(1)農民信譽問題導致農村金融投資風險高。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一些農戶的和農村經濟組織信用觀念淡薄,加之金融機構沒有健全的?突信用體制,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巨大,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涉足信用狀況不佳的農村市場,農村經濟的融資渠道進一步縮小?
(2)農業邊際收益低導致金融收益無法提高。農業較低的邊際收益使得金融產品的成本無法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我國各大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的改制,各經濟主體均以追求經濟利潤為最終目標金融論文,依據比較利益來分配資源,使得農業自身積累的資金很大部分通過商業銀行、郵政儲蓄等渠道流向工業領域和城市,出現所謂的“抽水機效應”。
4.2 國家長期傾向的工業化政策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本國經濟、加快工業化進度是提升本國競爭力的核心。我國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農業對工業給予的資金支持。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動用一切力量來支持工業化進程,不斷壓擠農村剩余資金達到以農促工的目的。而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仍可通過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調撥來增加其在工業領域內的投資。國家的這種長期政策性傾向造成了農村金融匱乏,資金支持嚴重不足的歷史烙印。
4.3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
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功能、管理機制、人員素質等方面遠落后于城市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受人才、交通、通訊、技術、資金等因素制約,其資金利用率低,金融服務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使得農村經濟組織及農戶紛紛跑到商業銀行開立賬戶,流失了大量資金。
5 基于功能論的金融體系重構相關政策建議
只有通過體系重構來加強農業金融業務的利益性,同時通過擔保來降低農業風險才能提高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服務力度,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以下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5.1創新“銀銀”合作方式加強金融機構間功能整合
(1)創新貸款方式。根據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的內在要求,借鑒國外政策性金融的先進經驗,考慮逐步實行農業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銀行聯合貸款的辦法,即政策性銀行通過對投資項目發放基礎性貸款,使之符合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誘導商業性金融的進入。
(2)創新擔保機制,動員商業銀行及其它社會資金流入。通過為農戶和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為商業金融、合作金融信貸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創造條件,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社會信用環境,從而以少量的資金動員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入農業和農村。同時還可以考慮設立風險基金,鼓勵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創新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模式,促進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充分發揮。一是對農業生產者和農業企業所持有的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扶持對象相關的短票據進行貼現。二是對商業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所持有的上述票據進行轉貼現。三是商業銀行因向農業生產領域發放符合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政策和條件的貸款而持有的票據進行貼現。
5.2創新“銀企”合作方式促進金融體系功能實現
(1)研究和利用好“市場需求—利益主體”互動聯系機制金融論文,通過“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促進“其他職能機構+農信社”合作模式的發展。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開展商業性信貸業務,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和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支持縣域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2)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部分金融業務通過外包形式給非金融企業,如將信貸營銷職能轉包給信貸經紀公司等,探索“銀企”間的金融合作方式。
5.3創新“銀政”合作方式保障金融體系功能運行
(1)利用地方政府擁有信息網絡等資源優勢,建立農村村民信用體系與信用評估,以期降低農村貸款風險。加強法律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大力加強信用教育,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完善誠信體系構建,促進農村金融環境的良性循環。
(2)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通過完善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商業銀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困境與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2]李樹生、施慧洪.論金融本質與農村金融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3]閆先東、魏曉麗.在新形勢下我國發展現代農村經濟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4]張興旺.關于我國農產品市場問題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9(1)
1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對策應與時俱進
在城鎮化背景下,需要轉變傳統的鄉村生態旅游管理觀念,應把鄉村生態建設與城鎮化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加快整個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步調,使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更規范,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應鼓勵貧困戶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來,通過產業帶動、企業幫扶等形式,讓鄉村生態旅游助推脫貧攻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生態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開發農旅、文旅、體旅等山地旅游新業態,為貧困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充分重視各類專家對于鄉村生態旅游領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議,利用業務咨詢、理論指導、評審評價等形式,不斷強化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內容,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從而以科學合理的城鄉統一化管理辦法,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緊跟新形勢下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行業良好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2倡導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
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參與感也較低,因此可倡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給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會實踐旅游振興為特色,加大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在制定出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整體營銷辦法后,實現當地農業生產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聯合互動。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同時促進當地人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對農業公園、濕地保護區的深度體驗和走訪,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積極發掘當地的旅游潛力,從而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目標,為未來的建設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以此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業對當地鄉村發展振興的帶動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須要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基層部門應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扶貧政策基礎,做好有前瞻性地規劃與管理工作。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例如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給予村民政策和項目扶持。在村民依托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積極開始發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產業,促使當地農村環境更美、農村收入更多,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高。基層部門應明確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使用荒山、荒坡、荒灘及石漠化、邊遠海島土地建設的旅游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以此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