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創造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高中課程中,美術課程雖然沒有被設置成核心課程,但其在學生興趣愛好、綜合素質及發展等方面都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美術課程所具有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人文性,這個特點在其課程性質、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材選擇、教學內容、課程評價及課程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此外,美術課程也不僅是一種知識技能的課程,還是一種能夠培養學生藝術修養與人文修養的課程。所以說,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美術課程的學習,是要把學生個體提升為一個精神存在;通過美術教育,能夠使學生對獨立思想、權利、自由、寬容進行自覺的認識,提高其認識的深度,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正確地認識其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美術教學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主要側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較為側重對學生素質的培養。美術課程中創造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夠通過創造及對藝術的欣賞,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把握自己,不被傳統的框架所束縛,進而更好地放開自己的思想,最終得到更好的發展。創造性教育除了會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感覺,還能啟發學生用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方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其能夠更好地發展。
三、創造性教育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1.利用先進教學手段,擴大學生知識面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信息、科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教師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充實其美術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全面提高其綜合水平。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梵高的著名作品《向日葵》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網絡,找到相關的作品及作者的相關信息,加深學生對其認識與了解;另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建立班級討論群,讓學生能夠在課后進行交流與分享,不但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問題及興趣愛好,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進而啟迪學生的思維。
2.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找準自己與學生的位置,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創造性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個人的體驗及情感的變化給予重視,要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其在對美術的自主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其興趣。
3.重視師生互動與動手實踐,優化教學質量
隨著國家兩期“三年行動計劃”的相繼頒布和實施,以及新一輪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兒童素質教育”一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備受幼兒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所謂的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體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其重點提出“開發潛能、注重個體、主體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創造性地挖掘兒童的潛能、激發兒童自身認知組織功能,從而達到兒童想象力、洞察力、創新力、表現力的形成和提高。然而,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是一種精神律動和感性知覺相結合的抽象活動。更多的需要兒童的想象、聯想和創造。這就決定著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更應大力推進創造性教育,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落實到具體音樂教育中的創造性教育,就要求教師具備創造性的教學理念、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創造性的課堂活動、創造性的教學氛圍情境等。
二、兒童音樂教育中開展創造性教育的措施
《創造心理學》中關于“創造”的定義是,“創造或創造活動,是人在主觀觀念指導下,以全新獨特的方式并付之以艱辛靈性的勞動,改造更新活動的事物,使之成為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有新穎結果的、且特殊性很強的活動。”音樂作為一門對創造性要求極強的藝術活動,在兒童時期就有著高標準的創造需求。
(一)采用新教學媒介,擴展認知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了新型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媒介。然而,多媒體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并不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打破傳統教具的固態化、人工化、枯燥化。利用多媒體可制作動畫、播放PPT課件、編制動態Flash畫面等。可以化靜為動,使音樂聲形并茂,動態感強,能激發兒童對音樂學習的樂趣,引導兒童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授課的質量和效率,增強課程效果,達到課程目標。例如,教師在教授《小烏鴉愛媽媽》這一音樂課時,傳統的手工教育不可能提供兩只鮮活的烏鴉作為展示給兒童的視覺教具,而應用多媒體教具,就可以制作并播放故事動畫,鮮活地展示小烏鴉和媽媽的故事,從而使枯燥的音樂故得生動起來,更容易調動兒童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另外,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同時調動兒童的視覺、聽覺、想象等多種感官。多感官的合作更能激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例如,在教授古箏曲《陽春白雪》時,教師可以用課件播放一組有著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表現春去秋來的畫面: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百花竟開,候鳥飛回……這些畫面給兒童以無限的遐想,感受意境,從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把具體畫面引入到抽象思維,可讓學生更快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創造教學藝術情境,激發靈感
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和學習行為是環境影響和塑造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有什么樣的心理發展和學習行為。對于音樂教學而言,教學環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物理環境,包括教學場所的色調、燈光、聲音等視覺的環境感知;另一種是心理環境,包括心理感知的愉快還是悲傷、放松還是緊張、沉悶還是活躍等,是教師與兒童之間一種相互作用的結果。那么,教師對環境藝術性的創造,首先要對視覺感知環境進行創造。根據情境教學模式的教學法來創設與教學內容意境相符的情境,從而能輕松引入教學內容,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毫無拘束的表達力。例如,教師在教授《小熊請客》這首音樂時,教師可以用游戲引入的方法,讓兒童穿上扮演小熊、小狗、小貓、小雞的服飾,給兒童一種視覺上的藝術環境引領,讓他們能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受,親身體會《小熊請客》的故事,從而使其轉換思維角度,激發思維模式,達到創新目的。除了視覺感知環境外,教師還要更加注重兒童心理環境的藝術創設,是以《小熊請客》的故事為例,可以用問題引入法來激發兒童的思考。比如可以向兒童進行提問,如“小熊過生日還邀請了除小狗、小貓、小雞之外的其他動物參加,你們可以想一想還可能有哪些動物呢?”這樣的問題可以誘發兒童的思考能力,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和想象力,以及對發散思維的發揮和挖掘。
(三)尊重兒童個性思維,挖掘潛能
心理學所說的“個性”,又稱之為“人格”。其概念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個性”和“人格”的含義不同。所謂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點或品質的獨特組合。人與人之間個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行為舉止中。兒童認知發展具有差異性。每個兒童生長于不同的環境,會形成不同的個性特征和不同認知發展組織結構。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想擺脫傳統課堂的束縛,就要重視兒童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揮,給其提供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兒童能直接參與活動,讓思維活動和集體活動能緊密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滿足自我認知,又可以讓孩子擁有發揮想象力、洞察力、創造力和表達力的空間。音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刀切”的現象,嚴重扼殺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挫敗了兒童對于學習音樂的自信心。例如,在鋼琴課上,教師教兒童識記琴譜時往往會問道:“小朋友們,看五線譜上的音符像什么?”孩子有的會回答說“像小蝌蚪”,這個答案會得到表揚;而有的孩子會說“像路燈”“像掛著國旗的旗桿”等答案通常會遭到批評和否定,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兒童教育心理學理論。在知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心理認知結構理論中,曾有個“三座大山”的實驗,就是講每個人認知結構是不同的,因此對待同一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詩句所說的道理一樣,在兒童音樂教育中要從素質教育的觀點出發,崇尚個性,重視兒童個性特征的發展。這樣才能讓兒童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以發揮,從而培養音樂學習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四)運用童話音樂故事,展開聯想
兒童音樂教育中離不開童話故事。多數音樂本體都是通過童話故事表現出來的。因此可以說,童話故事是兒童音樂教育的載體。童話故事有著符合兒童音樂教育發展需要的特點,它一般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幻想,運用夸張的手法編寫故事。一般故事情節離奇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采用擬人化的描寫,以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有時也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的同時讓其展開想象與聯想。例如,在《白雪公主》音樂教學中,兒童除了能分清音樂劇中的人物是非之外,還會啟動聯想和想象,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續編一個不一樣的故事結局。童話音樂故事除了能激發兒童想象思維、展開聯想空間以外,還有助于兒童語言能力與肢體語言的發展。例如,在音樂劇的模仿表演中,兒童能在無意間得到語言的訓練,感知語言和音樂韻律之間的律動關系,從而培養更好的音樂表達力。再如,在音樂劇《灰姑娘》的學習中,兒童通過童話劇中灰姑娘跳舞的舞步動作和音樂的配合,鍛煉其自身的節奏感知與內心情感自然無礙的交流。這就是通過身體律動對音樂肢體語言的發展。
(五)即興改編歌曲,展現創造力
知名音樂家薩蒂斯•科爾曼提倡讓兒童即興表演,啟發孩子用自己的身體、自己創造的樂器、最簡單的節奏以及最基本的動作形式來適應、反應音樂,并從中初步體驗到創作的樂趣。但是,對于兒童來說,進行即興的音樂創作有一定難度,我們可以降低難度,讓兒童根據已學的音樂歌曲進行即興改編。這樣既降低了原創難度,又達到了鍛煉兒童創造力的目的。對于歌曲的改編大概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對歌曲節奏的改編。要改編歌曲原本的節奏,例如,在教《小鴨子》這首歌曲時,可以讓兒童以拍手游戲的方式加快歌曲節奏,將原本的2|4拍節奏改為4|4拍,同時鍛煉兒童對于音樂節奏的感知力和創造力。二是對歌曲音調的改編。例如,在教授《小小的船》這一歌曲時,可以讓兒童把E調的3|4拍改為C調的3|4拍進行演奏,這樣既鍛煉了兒童對于鋼琴鍵區的熟識度,又鍛煉了即興創新的演奏能力。三是對歌曲的歌詞進行改編。例如,在教授《兩只老虎》這首歌曲時,可以讓兒童以不同的動物為對象對歌詞進行即興改編,并同時描繪出此類動物的自身特點。這樣可同時激發兒童的洞察力、表達力和創新力。
三、結語
現代社會的教學設備更加齊全,網絡的應用也日益普遍,這為小學美術教育的創造性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開展美術教學,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來源渠道,豐富自身的美術知識,這對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比如在學習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時,教師可以先在網絡上下載梵高在法國南部畫的同一題材的系列作品圖片,然后精心制作成PPT,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也可以下載一些關于梵高的紀錄片,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藝術家的創作背景、創造意圖和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等,這些教學過程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它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QQ平臺創建一個QQ群,讓學生可以在這個平臺時刻分享自己的美術作品,讓其他同學和教師給予點評,這樣學生就能夠查漏補缺,也能讓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個性發展方向。
(二)營造富有激情的藝術氛圍,加強合作與交流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環境的變化能不同程度的調節人的心態,課堂教學的氛圍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師生之間相互感染會改變原來的心理狀態,使教學效果發生有利或不利的變化。很明顯,融洽的課堂氛圍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沉悶的課堂氛圍會束縛學生的創造力發揮。筆者認為,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富有激情的藝術氛圍是十分關鍵的,這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繪畫熱情意義重大。在此,教師可以利用如“美術課堂畫廊”這樣的形式來增強美術課堂氣氛。具體步驟是先由學生談談自己繪畫作品的靈感來源,然后讓其他學生進行欣賞并給予評價,在此過程中允許作品的作者和其他學生相互切磋、各抒己見,最后再由教師進行點評,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通過“美術課堂畫廊”的形式還能幫助學生提高繪畫的興趣與欲望,收獲更大的成就感。
(三)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
小學美術教師首先要明確美術課堂是一個創造性的課堂,不能給學生過多的思想包袱和思維束縛。筆者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實習教師,由于他沒有太多的教學實踐經驗,在課堂上經常批評學生鬼畫桃符,也不給學生辯解的機會。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他忽視了孩子的童真世界是奇幻無比的。這告誡我們,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內心的想法,注重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盲目地給標準、定任務;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巧妙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想象力;要給予學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對學生的創造成果多加肯定,做到這些,才能使小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