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創造性作業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秉承新課程改革理念,在《新課標》基本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我對如何培養學生去理解查找祖國豐富的文化遺產,運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等作業的方式與內容作了改革,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1“創造性作業”的產生
曾經許多同行們因如何布置作業、布置怎樣的作業而苦惱和困惑。當天學的生字不留,學生沒有反饋的過程,導致學生不會寫;但是留了有時學生面對許多干癟的“老一套”根本不愿意接受,養成“對付”作業的壞習慣,特別是許多貪玩兒的孩子。即使是做了作業,質量也不高。基于這種狀況,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依據《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發展,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一主導思想,一改以往單調的聽、讀、抄的作業方式,準備了一套“創造性作業本”。這個“創造性作業本”可以是預習前的資料查找,也可以是課后內容的延伸,也可以是課本內容的再開發,更是一個展示學生特長,張揚學生個性的小天地。使學生在搜集中得到一種體驗,在交流中得到一種拓展,成功時得到一種喜悅,潛移默化中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地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育使學生嘗到教育每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都具有強烈的沖動和愿望,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使其茅塞頓開,悠然心會,并養成富有詩意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創造性作業”潛移默化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無非是個例子”。老師將語文同大千世界方方面面聯系起來,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攝入課堂。于是語文課堂才能更活,才能更有生機,教師才能教得愉快,學生才能學得更輕松。但是一篇課文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另外,小語課本中的課文又要考慮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閱讀,好學生讀了太易,差生讀了較難。因而我針對這種情況,針對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創造性作業”的布置上也有不同的安排布置。比如在講第四冊第九課《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一課時由于七、八歲的孩子對雷鋒同志的事跡掌握得不多,對雷鋒同志的身世不夠了解,針對這種情況,在講課之前布置同學們回家搜集雷鋒叔叔的資料,可以是小故事可以是圖片等等。我在課前也親自查找有關雷鋒生前的資料。第二天上課,同學們將早已準備好的創造性作業本打開,有彩色圖片、有影片簡介、有故事介紹、身世介紹。同學們有的到網上去查,有的到書店去找,結果超出了我的想象。本來枯燥的幾行詩變得有生氣了。同學們紛紛介紹自己所了解的雷鋒。并且把雷鋒的許多座右銘找出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雷鋒同志那種為人民服務的釘子精神,在班級里得到升華,同學們幼小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凈化。課后,又借機留了一個創造性作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雷鋒叔叔的敬仰。一位學生在本中這樣寫到:雷鋒的事跡記心中,榜樣的力量真無窮,熱愛人民熱愛黨,平凡之中學英雄。許多同學表示在實際生活中要向雷鋒叔叔學習,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3“創造性作業”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所謂“創造”必須讓學生自己創、自己作,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以致用。語文不同于其它學科,它的每一篇課文或每一個小節就有可能觸發你寫作的靈感,激活你寫作的欲望。學生們通過查找各種資料嘗到了“創造”的甜頭,更從自己的創作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比如,在講第四冊的識字•學詞•學習(一)時,本來這一課是專門以教學生識字為主的四個小課時,將其變四課為四個契機。第一課是由八幅圖,我國著名的自然風景區和名勝古跡構成,于是我在課后留了這樣一個“創造性作業”請寫出你所知道的我們省的著名風景區(其它省的也可),并用兩句話贊美一下這里。同學們在課后模仿這一課的寫法寫出了:吉林長白山,吉林松花湖,白城鶴鄉,長春凈月潭。我們的家鄉山川秀美,我們的家鄉人杰地靈。北京故宮,北京八達嶺,成都杜甫堂,曲阜孔廟。五千年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等等。我看了同學們這么富有創造力,寫下了贊美的評語:你真有創意,是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好孩子。
4“創造性作業”培養了學生們求實向上的精神
今天的教師,步入了一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時代,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正落在我們的肩頭,時代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這一特殊的職業,如何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固然重要,但是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更主要地還是激活學生的熱情,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讓學生被迫接受那些重組的知識、那難識的漢字。這次“創造性作業”的革命,真的給學生們提供了這樣的契機。許多一看到書就頭痛的學生也開始通過查找資料,讀起了中外名著。認識了保爾•柯察金,認識了列寧。通過對課文內知識的解讀與感悟,許多平時性格內向的學生開朗了,許多平時淘氣的同學穩重了,班級干部還自發地印制了成語接龍宣傳單,班里一時間又掀起了“讀成語,明事理”的高潮。通過資料的查找,知識的再創作,班里形成了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合作精神更濃了,參與范圍更廣了,以往獨生子女那狹隘的思想不存在了,對課內知識的掌握更牢固了。班里所有同學團結向上,在各項活動和競賽中都是獨占鰲頭。
參考文獻:
[1]王淼.創造性作業的設計研究[J].學園,2014,19.
[2]焦煒.論創造性作業的價值與實現[J].教育學術月刊,2012,9.
作者:陳艷 單位:安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