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世界經濟格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方錐體”經濟格局下的人民幣匯率與財政政策“傘形調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經濟在復蘇的軌道上加速運行。美國經濟的各項總量、結構指標和先行指標都出現明顯好轉,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升,失業率也開始緩慢下降;歐元區經濟則在主權債務危機的擾動下奮力前行,宏觀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升,通貨膨脹保持在低位運行;日本經濟復蘇的勢頭強勁,自2008年第2季度以來首現正增長,勞動生產率和就業狀態都出現明顯改善,通貨緊縮的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國宏觀經濟進入高速恢復期,相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經濟增長出現了補償性反彈,增速高達11.9%,但經濟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模式轉變和通貨膨脹預期控制的復合性困難增加。世界經濟初步形成了以美國為頂端,以中、歐、日為支柱的“方錐體”格局,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調整的糾結點。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財政政策需要從總量擴張、快速拉動的方向上回調,強調中長期調控,重視政策效益畢業論文怎么寫,借助市場力量的戰略性調控框架應得到重視和實踐。
一、世界經濟“方錐體”格局的形成與人民幣匯率問題
隨著國際經濟的加速復蘇,后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國作為全球經濟、技術和國際機制協調的第一大國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導國,中國、歐盟、日本成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經濟由傳統的美、歐、日“大三角”轉化為4個相互聯接、相互影響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國際經濟政策的角力由單純的國與國互動轉變為集團間利益的調整,由單純的實力對決轉化為國際機制與國家利益的協調,人民幣匯率問題在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為國際金融危機恢復期各方利益的糾結點。
(一)世界經濟“方錐體”格局的基本形態和內在機制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重大打擊,但從經濟規模、技術能力和國際經濟規則和機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量(見表1所示)。中國經濟率先渡過危機的“拐點”,為國際經濟形勢的穩定和國際貿易秩序的有效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并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成為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規模統計 單位:億美元
國家
經濟規模
國家
經濟規模
國家
經濟規模
美國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國
49093
德國
33576
法國
26798
英國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羅斯
12282
澳大利亞
9200
墨西哥
8663
韓國
8003
荷蘭
7942
土耳其
5935
經濟全球化是世紀變遷的顯著特點,它是冷戰后世界格局發展演變和最終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一)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它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它主要表現力世界經濟內在聯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的世界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巨變的根本動力。這一歷史進程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具有既導向多極化,又導向單極化的雙重效應,但主導作用是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既蘊含巨大的風險,更提供歷史性機遇,從而引發新一輪史無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競賽,其核心是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過渡。在這場競賽中,必定有一批國家善于抓住發展機遇,采取正確的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充分地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增強綜合國力。發達國家可能如此,發展中國家也可能逐步趕上,在大國中會出現此起彼落的情況,但不太可能出現“一國獨醒,眾國皆醉”的狀況。由于經濟全球化大大加強了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由于大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狀態下,而是在全球化過程中展開,大國實力發生相應序列位移的可能性與幅度都較以前增大,一些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另一些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與作用相對上升。這樣,作為全球核心結構的世界格局就會發生力量對比的重大調整。相對上升大國分享相對下降大國原先的影響力,不斷創造出新的、多無的力量空間,造成國際關系和大國地位的不平衡轉換。正是這種不平衡發展促進了世界大國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國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美、歐、日三足鼎立之勢業已形成;歐、美、亞三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也正在逐步取代戰后美國經濟獨霸世界的時代。在21世紀前期,中國在規模上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經濟領域的這種多極化趨勢,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經濟與政治相輔相成和密切聯動的。 經濟全球化呈現統一的趨勢,而多極化展示分散的趨勢,兩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實際上,已有學者指”,經濟全球化時代是極與極之問逐漸趨向高度依存的時代。過去的極相互割裂,呈絕對性,今天和未來的極是相對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的一部分,簡言之,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性是絕對的。
極與極間關系的這種變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大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基本戰略,參與綜合國力的世界性競爭,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們的發展,只能依賴于利益協調,不能靠長久地損害別國的利益求得自身的發展。此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都面臨著大規模金融風暴、全球環境破壞、大量經濟移民跨國流動。跨國經濟犯罪、國際債務、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與約束等全球問題,沒有一個大國甚至超級大國能夠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國問的合作更是至關重要的,全球形勢會迫使它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種國際協調與控制機制,這使美國難以有效地推行其單極獨霸的戰略,換言之,在越來越離不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價值分配中政治范圍的擴大,以及大國間相互連接、協調與合作的強化過程,已經日益明顯。這也增大了美國尋求同其他大國合作的客觀推動力。經濟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極化來為它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二) 經濟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擋之勢向刀世紀挺進,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雙重效應,即除了具有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作用之外,還可能被超級大國用來建立單極格局或單極主導下的多極格局。
以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使世界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迅速消失,充分的經濟信息是市場經濟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制定“數字地球”發展戰略,在上述活動領域搶占高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它的優勢地位,并且以優先發展信息產業,注重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高踞于世界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的頂端。美國力圖憑借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性技術形成經濟、軍事、政治與文化力量,主導全球化進程,鎖定大國力量對比,在國際舞臺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選擇的空間,使世界格局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貿易自由化,無疑將給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提供更多的貿易和投資機會。在因經濟全球化而迅速推進的國際金融(包括國際貨幣體制與國際投資規則等)和國際貿易制度化過程中,美國握有某種主導權或主動權,對現存國際經濟組織及其規則有掌控權。這使美國收益匪淺。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而跨國公司的巨頭主要集中在美國。因此,克林頓總統認為全球化趨勢會使美國更加繁榮。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世界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美國刻意利用這一進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過其占優勢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及其影響力,傳播甚至強行推行其理念、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布熱津斯基就說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加上外部世界通過把中國進一步納入國際體系而施加的變革壓力,也許能導致中國體制的逐漸民主化” 總之,美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維護自己的經濟霸權,進而推進政治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和信息霸權,營造有利于美國的國際戰略環境,構筑單極(至少是美國單極霸權治下的多極)格局。世界格局的兩種走向何去何從,決定于主要世界大國的戰略取向和他們在各種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層次的力量對比結構。 (三) 冷戰結束后,人們對世界格局進行了近十年的觀察,得出了各自的結論。有人認為,兩極格局解體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單極格局,多極化只是善良人們的一廂情愿??扑魑值恼◤棌氐茁裨崃硕鄻O化的幻想。有人認為,現在是以一超多強為特征的多極格局,它將長期存在。有人認為,“一超多強”是走向多極化的過渡性格局。筆者的看法是,現在處于從兩極格局走向多極格局的過渡時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家集團之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乙結構和戰略態勢,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由于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力量對比總是處于變動之中,當量變達到臨界點,世界格局賴以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就會遭到破壞,格局勢必發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論文關鍵詞:產業轉移世界工業中心,規律性,啟示
一、導論
1、產業轉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現象,他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我國目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有具大作用。產業轉移是指某個產業或者產業集群在地理空間分布上的變動,也就是說由一國或者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移動,是產業區域間的轉移,產業轉移是產業在空間布局上的橫向或者縱向移動,本質是生產力、生產要素的轉移。①
2、產業轉移的作用主要有積極的作用和消極的作用兩個方向。產業轉移的主體不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對產業轉移的企業或者國家、地區來講,他的積極作用是延續企業的壽命,擴展市場空間,或者說是為了新的企業進入或者為了產業升級提供廣闊的空間。對承接產業轉移的主體來講,積極作用是指某些產業生產能力的提高,產業鏈的延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競爭力的增強等等因素,也可以講是為了提高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產業的消極作用是針對承接國或者說地區來講的,產業轉移大體上都是從發達國家或者地區向不發達國家或者地區進行轉移,出于各方面的考慮,比如說政治上、經濟上。發達國家或者地區都不想讓不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富裕起來,所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中的產業大都是有選擇的、有保留的。這就會造成承接國或者地區在產業結構上有所偏差,在核心技術上產生對發達地區的依賴,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不強,使不發達地區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始終受制于發達地區或者國家。
3、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產業結構不斷的調整。與之相對應的是國際產業轉移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重要紐帶。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經濟論文,實現了全球戰略目標;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產業結構升級。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了一輪新的國際產業轉移,他與以往的產業轉移不一樣,呈現出產業結構高度化、轉移方式多樣化、第三產業成為產業轉移重點領域等一些新的特征。產業轉移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機遇。那么,50年代以來發生的4次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什么啟示呢,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國際產業轉移的四次浪潮回顧
國際產業轉移是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進行的,他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上許多國家或者地區都被卷入到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到目前為止,國際產業轉移經歷了四個階段,許多理論界人士稱之為“四次浪潮”。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的形成,應有兩個基本的判斷條件:一是國家產業轉移時間長,要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二是國家產業轉移規模很大,對所有參與產業轉移的國家或者地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催生了產業的跨國轉移,國際產業轉移一方面是為發達國家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城提供了歷史機遇。(見表1、表2)
表2、1 5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歷次的國際產業轉移
年代
轉移的方向及主體
備注
18世紀-19世紀
英國-美國(勞動密集型產業)
在歷次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總體呈現多層次追趕和相互作用的發展態勢。傳統產業一般采取梯度轉移方式,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往往采取跳躍的方式。由此,發達國家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結構升級。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則獲得了吸納優勢產業實現經濟加速發展的契機論文怎么寫。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
美國-日本、德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
日本-亞洲四小龍(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