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學科團隊工作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高中學科基地是基于區域特點,整合區域名師資源,共享學科優勢經驗,輻射學科教學成果,培育區域骨干教師團隊的一個學科性、學習型組織。學科基地,一般以區域內高中學科優勢比較突出的學校為基礎,整合區域內其他高中學科骨干和名師所形成的一個區域內學科研究團隊。學科基地管理由基地學校校長負責。學科基地工作職能主要是:熱點難點問題研究、學科課堂教學指導、學業質量診斷服務和重點項目合力攻關。學科基地活動的重點是:立足高中過程性質量監控,致力高考的復習備考指導,著力收集高考備考信息以及選編復習資料,著眼匯聚省內名師經驗,開展課堂教學跟進指導。從實踐效果看,學科基地不僅匯聚了全區高中名師資源,使各高中之間相互取長補短,而且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和區域示范。
二、區域性高中學科基地的運行實踐
(一)立足高位引領,切實發揮高中學科基地的專業示范作用
加強學科基地建設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探索全區高中優質發展的路徑。一定程度上說,目前學科基地建設工作,為全區高中的質量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借鑒。從南京市秦淮區全區高中優質發展的需求看,目前各高中質量發展水平還遠不能滿足區域群眾對優質高中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全區各高中應繼續堅持以學科基地為依托,進一步強化質量目標意識,充分發揮目標的激勵、調控和評價功能,激發學校質量提升的動力,深挖學校的辦學潛力,彰顯學校的辦學活力,努力實現區域學科質量的高位增長。比如,近年來,由學科基地承擔并組織了全區高中完成暑期專題培訓、高三試卷講評課專題研討、高三一輪復習課堂質量評價標準的研制、高三教師專業能力測試等多項工作,不論是在活動組織、教學指導方面,還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都發揮著研究、指導、服務等專業功能。
(二)統一思想認識,充分發揮學科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
客觀上說,學科基地在提升高中學科教學質量、強化學科建設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不僅整合了全區的研究力量,也匯聚了全區優秀的經驗。如果要充分發揮學科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則需要基地學校校長、基地骨干教師、全體教師三個層面進一步統一認識,形成行動合力。
對基地學校的校長而言,要做好活動的組織工作,科學制訂和謀劃基地的工作計劃,做好基地活動的后勤保障與服務工作,保證基地常態活動的正常運轉。
對基地骨干教師而言,要服從基地管理,主動配合,認真落實基地集體議定的各項學科任務,并在學科基地的活動過程中,積極為全區的學科發展貢獻個人的學科智慧;同時注意協調基地與市、區教研工作要求,整合自身經驗,為全區高中教學開展創造性活動。
對全體高中教師而言,要認真參與學科基地精心組織的各項專題活動,認真學習,領會基地活動的教學要求,在常態教學中自覺加以貫徹和落實。同時積極參與學科基地的各類研討,分享學科教學成功經驗,促進個人專業能力的主動提升。
通過學科基地工作,我們不僅調動了學校辦學的積極性,而且也實現了校際間的“經驗共享,資源共建,責任共擔,行動共進”,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共贏。從工作成效看,秦淮區的高中學科基地建設得到了同行的認可,更為重要的是,學科基地已成為高中質量建設的重要抓手。我們將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整合資源,互通有無,通過對學科基地的跟進指導,管理模式的整合優化,切實把學科基地建設為全區學科教學的研究中心、復習備考的資源中心和全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孵化基地。
(三)工作務實求進,精準落實學科基地的集體研訓共識
1.強化研討
學科基地在負責人的帶領下,通常根據預先的研訓安排,通過專家引領、質量診斷,分組研討、項目分工,較好地達成研訓的既定任務。盡管每次研討時間緊、任務重、頭緒多,但是基地成員都能夠靜心學習,專心研討,精心謀劃學科基地的工作。
2.加強學習
要保證學科基地各項研究的精準性,還需要持續積累豐厚的學識,不斷錘煉學科專業功底。因此,學科基地要適時組織骨干成員參加各類研討和外出研修,加強專業學習,緊密關注高考方案的變化,準確把握高中教學改革的最新前沿動態。通過專業的主動學習,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更好地適應全區未來高中教學的發展需要,從而讓學科基地為全區高中教學的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和優質發展提供更多的專業智慧和學科支持。
一、指導思想
依照依安縣教師進修學校師訓部2018年教師培訓工作計劃,依照我校實際,確立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引領,繼續加強教師學習型團隊建設,建立骨干教師為龍頭的強有力教師隊伍,以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為基本形式,營造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來達成教師團隊之間的交流分享,從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實力的提升。開展“以生為本,以學定教”主題系列下的多樣化培訓活動,引領教師優化學生學習方式和習慣培養,催生學生思考力的培養。搭建平臺,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努力辦讓教師滿意的培訓,繼而全面推進三興教育教學工作進程,完成繼續教育工作指標。
二、工作目標
1、構建“研訓—體化”繼教機制,建立開放、靈活的教師培訓形式和終身學習體系,深化課改,創造性地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提高中小學教師實施新課改的能力。
2、依照師訓部的工作精神,在教師中開展“以賽代訓”系列活動。在3月中上旬,自下而上開展面向全體中小學教師的讀書匯報演講比賽。營造讀書氛圍,讓廣大教師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使教師成為“有思想的教育者”。演講內容為“讀書與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讀書與我的成長”、“讀書與我的研究”等。
此活動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小學組下分為新教師小學組、中青年教師小學組(45周歲以下);中學組下分為新教師中學組、中青年教師中學組(45周歲以下),通過鎮級初賽,中小幼各自擇優推薦優秀選手參加縣級初賽選拔,優勝者再晉級市級決賽。決賽階段(4月15日——20日)舉行全市中小學教師讀書匯報演講比賽。
三、主要工作
㈠開展“以生為本,以學定教”主題下的校本研修同課異設系列活動。
1、圍繞以生為本,部分學科開展“相同主題,不同建構”的同課異設活動,即:同學科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課。
2、運用比較法,尋找同中之異。每一個研修團隊要集團隊智慧合力設計一節課。兩位執教者展示課后,分別進行教學設計由來及課后反思。
3、觀課議課側重關注點:通過何種教學策略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學生在什么情境下展開自主、互助學習的;學生在自主互助學習中運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學習活動中態度、興趣、情緒怎樣;自主互助學習時間、人數;學生在什么場合下遇到困惑或者瓶頸?如何解決?
㈡開展小主題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動
3月中小幼開展相關活動,提煉確立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的關鍵問題校本研修的專題,制定研修專題規劃設計,并開展階段性的圍繞大專題的小主題的系列化行動研究。11月初,梳理校本研修成果展示中的經驗和問題。
㈢加強骨干教師培養及管理
1、完善教師參加省、市、縣、鎮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動態管理方案。
2、建立骨干教師檔案。對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跟蹤考核指導。骨干教師考核評價檔案袋式評價方法。聽評課、學習進修、考試、評定。總之,對其備、教、導、考、研全面考評。以記錄骨干教師成長、使用,發展歷程。實行動態管理。
㈣積極響應城鄉教師結對活動。
按照師訓部的《計劃》精神,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城鄉教師結對活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城鄉聯誼工作順利開展起來。選派優秀的教師進入名校,與“送教下鄉”的教師多交流,多學習,取得經驗,應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㈤強化教師自我培訓
組織開展中小學教師課改基本技能展評活動。搞好以中心校人員帶頭的自我學習、提高工作。并積極參加相關培訓工作。組織好新上崗教師的培訓工作。
㈥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大練基本功,定期進行三筆字競賽和展示活動。粉筆字天天練,鋼筆字經常練,毛筆字擠時間練。學校在時間、空間以及設施上提供必要條件。搞好集體備課,實施同課異構課堂展評學習活動。互相聽課,采長補短。
四、保證措施
1、建立領導組織,加強監管、指導力度。
2、充分發揮骨干、學科帶頭人和典校帶動作用。
3、深入學習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貫徹新理念,改變教法,學法,提高培訓水平。把理論學習與隨課指導結合好。
4、以語文教師培訓為基礎經驗,抓好數學教師繼教培訓。
5、抓好中小學教師研訓一體化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工作。
強化目標導向:厘清區域君衡發展的基本思路
全區中學圍繞質量目標,依托隊伍建設,圍繞一個中心,通過兩條途徑,借助四大機制,落實五項重點,抓質量,促發展,實現白下中學教育的新跨越。
一個中心:以質量提升為中心。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全區繼續緊抓質量不放松,抓常規,抓課堂,抓教研,抓落實,促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兩條途徑:一手抓德育建設,一手抓教育教學。樹立全區大德育的觀念,堅持教學工作貫穿德育建設,實現德育與教學相長,德育建設為教學服務。
四大機制:建立健全教學研討機制、德育研討機制、教學視導機制、中學學科中心組研討機制。繼續完善教學校長、教務主任、研討組的研討機制,認真組織好德育校長、德育主任例會制。以高效課堂為核心。立足實踐,聚焦課堂,定期交流經驗,研討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提高研討的實效性。繼續加強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常規管理的視導。通過專項視導、飛行視導、聯合視導等方式強化對學校教學工作的指導。進一步發揮區中學學科中心組的作用,集中整合全區優秀的名特優教師資源,打造骨干團隊,形成共享資源,鞏固已有的成果,擴大輻射范圍,實現區域中學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局面。
五大重點:一是落實干部聽課制度。《白下區關于加強中小學常規管理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了各級行政領導的聽課節數。我區主抓校長聽課制的落實,要求校長帶頭聽課,帶人聽課,本學科課程不超過10%,并且行政會要定期匯報交流聽課情況。二是落實常規檢查制度。加強全區教學常規管理的檢查。采取“不打招呼,隨機檢查,對照標準,仔細比照,及時通報”的模式,檢查評估校本教研的效果。三是落實校本教研制度。進一步提高校本教研實效性。隨機抽查校本教研活動,關注教學活動的動態調整,教學效益的持續提升和教學隊伍的缺失補償。四是落實學科教研聯動制度。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名特優教師資源,發揮團隊作用。采用教研聯動的形式,通過大教研活動,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五是落實教學質量監控制度。充分發揮質量監測的診斷與調控功能。依托網絡閱卷系統。堅持“穩中有進、分類評估”的思路,有計劃地安排各年段的學業質量監測。進一步完善學業質量監測報告制度,通過質量監測的過程和終端評估,落實對全區中學的質量過程監控,切實為學校的質量提升提供數據支撐。
立足以研促效:尋求區域均衡發展的基本抓手
措施一:堅持校長研修不放松。有效提高教學領導力。全區著眼執行力,持續推進教學管理規范化,有序定期開展教學校長專題研討。每月組織一次教學校長、教務主任研討組培訓,研討教學工作。比如:2011年12月,組織全區德育、教學校長到山西新絳一中參觀學習高效課堂改革:2012年1月組織全區初中學科中心組進行寒假封閉式研修;2012年2月,組織全區初三畢業班教師進行寒假集中研修,初中教師完成教師中考解題專業能力測試;同時加強校長聽課筆記的定期檢查與反饋,切實引導校長們做到人人關心教學,人人支持教學,人人服務教學,人人參與教學。
措施二:堅持課堂改革不停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近兩年,我區聚焦高效課堂,持續開展“高效課堂建構”的主題研討。比如:2010年11月份,組織全區中學教學校長和德育校長到山東昌樂二中學習高效課堂經驗;12月份組織南航附中開展“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高效課堂建構”主題研討活動;南航附中、六中、行知等學校以“導學案”、“講學稿”為載體,積極嘗試“導學案”的編制,制定了“講學稿或導學案編制與使用建議”,進一步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為了持續推進“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轉變,南京五中承辦了白下區“高中高效課堂”系列主題研討活動,現場觀摩了五門典型學科課例,并圍繞問題展開分組研討;區教師進修學校開設了“高效課堂推進中的典型問題與問題解決”的微型講座,指出了全區高效課堂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澄清了教師在高效課堂推進中的模糊想法,統一了教師的思想認識,為全區高中高效課堂改革的后續推進奠定了認識基礎。從近兩年高三復習課的調研情況看,全區高三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大為減少,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上講臺板演和交流學習體驗。
措施三:堅持工作計劃執行不拖拉,加強工作計劃性。一是計劃的研討制訂,立足校情,著眼實效。重視各學校質量提升計劃的制訂與研討,注意與校情對接,著眼實效,不流于書面形式,避免學校盲目應付,被動執行,突出工作有序性。二是計劃的執行反饋,師生共知,協同并進。要重視質量提升工作計劃的執行效度,重視課程計劃規范執行,課程計劃上網,復習計劃上墻。復習備考計劃不僅要讓教師明白,而且要讓學生清楚,這樣才可以促進教與學的有機整合,使學生復習更主動。同時結合教學進程,全區分階段、分層級給學校提出計劃、落實要求,通過聽課的方式加強計劃執行進度的控制,促進備課組研討交流。
放眼今后發展:明確區域均衡的發展方向
基于近兩年全區中學質量發展情況,結合教學常規管理中的得失,今后一個階段,全區將一心一意抓管理,凝神聚力促質量,圍繞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教學質量持續推進,校際均衡發展等方面有序開展工作,具體將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提升中學教師專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扎實做好畢業班學科寒假的集中研訓工作,組織好寒假全區畢業班學科解題能力測試與競賽。加快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以“高效課堂”為主題進行專題調研,總結典型的教學經驗。
推動骨干教學團隊的制度化建設。著力提升骨干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水平,繼續加強初中學科中心組建設,發揮中心組教學指導、研究和服務作用;重視和加強學校校本研修管理,提高校本研修的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