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手繪學習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手工會計摸擬實習與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結合教學的必要性
(一) 現代會計技術的發展對中職會計模擬實習提出的要求
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科技在各行各業的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國的會計工作運用計算機手段從1979年起步算起,已歷經37年的發展與改進,尤其是從1996年迅速發展期開始,會計電算化已經初步得到普及。由于會計電算化相對手工會計在工作效率和準確性方面有巨大的優勢,電算化手段自然得到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青睞,因而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技術理所當然地成為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重要要求。
許多中職學校對會計模擬實習課程的教學設計都停留在傳統手工會計的層面上,這就不能與時俱進地培養適應現階段企事業單位要求的會計人才。然而,也有部分中職學校把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模擬實習的教學重點,一味強調熟練操作電算化軟件,而忽略對手工會計實操技能的培養。會計電算化實質上是省略了會計工作流程,為會計工作者簡化工作,長期依賴電算化軟件會使我們忽視會計基本工作流程和處理方法,時間久了甚至對會計基本理論感覺生疏。真正的會計人才應掌握會計理論知識,能熟練地運用電算化手段。
(二)單純的手工會計模擬實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手工會計工作量大,學生容易不堪重負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傳統的手工會計教學嚴重依賴教材,在厚重的教材中,基本涉及出納崗位、材料會計崗位、職工薪酬會計崗位、收入利潤會計崗位和綜合模擬實習崗位等內容,相當于一個企業幾個月的會計工作量,依據筆者幾次擔任此課程的經驗,學生剛開始還能認真對待,可做到后來能堅持下來的不多,許多學生把模擬實習課程當作一項作業機械性地完成,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其次,手工會計計算量大容易出錯,登帳過賬考驗學生的細心耐心,紙質材料的填寫影響速度,容易勞累。手工會計的所有計算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才獲得結果,而且稍有不小心就會產生計算錯誤或填寫數據錯誤,在登帳過賬的時候也容易出錯,堆積如山的憑證、賬簿和報表資料需要學生耐心整理,經常進行大量計算、填寫憑證和登記賬簿容易讓學生疲憊。長時間地手工勞作使有些學生思維變得機械,甚至產生畏懼成為會計的心理。
(三)單純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單純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會讓學生忽視對會計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如果沒有系統地對中職學生會計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和反復訓練,就讓學生運用電算化軟件進行賬務處理,所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學生認為會計工作“很容易”,把會計工作理解為只是運用計算機軟件輸入信息和數據,不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會計知識和提高學習積極性。
第二,單純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會讓知識基礎差的學生無從下手。中職學生對于會計電算化的運用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并有一定的會計基礎。但由于部分中職學生的知識基礎較差,如此造成了學習難度加大、理解困難、學習興趣不高的局面,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進行練習,]有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教學很被動,效果也不好。
二、手工會計摸擬實習與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結合教學的設計
(一)從易到難,將手工會計摸擬實習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結合訓練
筆者認為,無論知識講授還是技能訓練,都應從易到難,先初步掌握,再逐漸提升。會計模擬實習教學更是如此,如果一開始就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后面的教學就更難展開。因此,教師應在會計模擬實習的教學設計上先給出一些比較簡單的企業經濟業務材料,要求學生先用手工會計手段完成整個賬務處理流程。由于內容簡單,學生會比較快地完成任務,并從中初步掌握審核和填寫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的要領。接著要求學生對同一企業的經濟業務用電算化手段進行賬務處理,此時學生因進行手工操作后,對會計賬務處理流程和該企業賬務的處理都有較深刻的印象,再用電算化進行模擬實習時就會引起對比思考,對會計電算化的原理與流程認識更深,比單純的電算化訓練掌握得更快更好。在進行了第一次簡單業務的模擬實習后,教師可適當加大訓練難度,同樣地讓學生先進行手工會計模擬實習,完成后馬上用電算化模擬檢驗手工會計做出的結果。教師應該在學生進行手工會計摸擬實習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時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思考,深刻認識手工會計與電算化的特點。
(二)進行會計分工、輪崗換崗,手工會計模擬實習與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相互輔助
會計分工訓練是會計模擬實習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會計分工的崗位一般包括出納、審核與制證、所有者權益、對外投資與固定資產會計、存貨會計、薪酬及福利會計、成本費用會計、銷售、稅務和往來結算會計、稽核、總賬與報表會計(會計主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為了營造會計工作氛圍,提高學生的工作熱情,會計分工的手工與電算化的訓練應在會計模擬實訓室進行。模擬實習時,教師應提供全面的綜合的會計實習材料,并指派不同學生擔任不同崗位,并要求先用手工會計手段完成其負責的會計崗位工作,再用會計電算化手段檢驗其手工會計得出的結果,檢查無誤后再與其它同學換崗,爭取每個同學都能嘗試不同崗位的工作。
(三)分組訓練,形成手工會計摸擬實習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的競賽
關鍵詞:萃取劑;回收;化學分析
1 引言
萃取(本文所述的萃取以最具代表性的水、有機溶劑為兩相的物理萃取為例)是化學分析領域中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幾乎必須經過的關鍵一步,萃取效率的高與低不僅關系到方法的靈敏度,也關系到整個檢測效率的高低。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萃取方法是液液萃取法,為了獲得較高的萃取效率,通常使用大量的有機溶劑對目標物進行萃取,然后對萃取后、含有目標物的有機萃取試劑進行濃縮,以制備成適合儀器檢測的樣品。使用大量的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在萃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揮發,在濃縮的過程中,也需要通過加熱、氮吹等方式揮發掉絕大部分試劑。當前,這些揮發掉的試劑一般通過通風系統送達活性炭吸附池。要保持對有機試劑的持續有效吸附就要使用到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飽和后還要及時更換,這是當前檢測實驗室普遍存在的難題。實際上使用活性炭進行吸附不僅存在以上問題,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通常無法精確確定吸附飽和時間點;二是活性炭和部分有機試劑都是易燃物,存在易燃的危險;三是要保證實驗室空氣達標,需要持續不斷地保持巨大的送風量,而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積極想辦法開展濃縮過程中有機溶劑的回收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2 傳統液液萃取法缺陷的理論局限
根據大家所熟知的分配定律,在定溫、定壓條件下,如果一種物質溶解在兩個同時存在的互不相溶的液體里,達到平衡后,該物質在兩相中的濃度比值有定值(見公式1)[1]。
如果定義萃取效率為溶質在有機相中的量占溶質在兩相中的總量的百分比(見公式4),那么從式中就可以推斷出,要想提高萃取效率,只有增加有機相的質量。因此,要提升萃取效率,就必須提高萃取有機溶劑的量,這一缺陷從理論上都無法避免。
(1)
(2)
(3)
(4)
式中:
α――水相;
β――有機相;
nB(α)――溶質在α相中的物質的量;
nB(β)――溶質在β相中的物質的量;
mα――溶劑α的質量;
mβ――溶劑β的質量;
mB(α)――溶質在α相中的摩爾濃度;
mB(β)――溶質在β相中的摩爾濃度;
PE――萃取效率。
近幾年傳統液液萃取向微型化發展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從理論上來分析,液相微萃取新技術其最大的優點就是極大地提高了兩相平衡的速度(傳質速度)[2-3],但其本質仍然只是技術上的改進,而無法突破上述理論的限制。
3 萃取使用到的有機試劑的類別和危害
基于上述理論,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為了保證方法所需的靈敏度和目標物的檢出限,當前國內外各類標準檢測方法中規定使用的有機萃取溶劑的用量從3mL~110mL不等,使用的萃取試劑涉及從極性甲醇到非極性的正己烷。
從表1中可以發現,檢測方法中凡是使用非極性萃取試劑且使用氣相色譜-質譜進行檢測的,萃取劑的消耗量都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目標物的極性決定了萃取有機試劑的極性;二是毛細管色譜柱的極性程度和檢測器的類型決定了萃取試劑的非極性;三是方法中規定的所有非極性萃取試劑都極易揮發。因此,如果用量少,最終在轉移操作等過程中可能就由于揮發損失了很多,而這對于前期的萃取和后續的濃縮是極為不利的。
以當前紡織品有害物質分析中檢測量最大的偶氮染料為例,可以推算出一個年檢10萬份的實驗室的乙醚消耗量至少在5.7噸。如果以當前全國偶氮檢測量為500萬份推算,一年消耗的乙醚近300噸。這么多的乙醚如果不能回收,對環境的污染是巨大的。
有機化學試劑大家最為熟知的特點就是刺激性。其實除此之外大部分還具有神經毒性。由于其易揮發,加上手工操作的非密封性,因此通常檢測實驗室空氣中的化學試劑濃度是無法完全受控的,這就需要檢測過程中檢驗員全程佩戴令人不舒適的過濾口罩。
4 檢測方法中乙醚回收率的缺陷和改進
以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檢測為例,方法中乙醚萃取劑揮發的主要環節在濃縮過程。當前實驗室使用的濃縮裝置見圖1。在濃縮過程中,促使乙醚揮發有兩個外部條件:一是較高的水浴溫度,通常在35℃,該溫度也是乙醚的沸點;二是燒瓶處于較高的真空度。
理論上,濃縮裝置帶有的蛇形冷凝管是可以對揮發的乙醚進行回收的,因為冷凝水在玻璃套管中不斷循環造成了較低的表面和內部溫度,加熱、負壓條件下揮發的乙醚在與溫度較低的蛇形管表面接觸就會發生冷凝。但實際上,由于真空泵不斷抽氣產生的負壓,導致冷凝在玻璃套管上的乙醚還沒有凝結完即被抽走。因此,試驗操作中發現,乙醚的實際回收量非常少,回收率不超過5%,大部分揮發逃逸掉的乙醚都經過送風管送達外部活性炭吸附池。
圖1 禁用偶氮染料檢測濃縮圖
針對檢測方法中乙醚回收率低這一缺陷,為了提高乙醚的回收率,實現節能減排,利用現代傳熱技術對實驗室濃縮裝置進行技術改造是一個簡單、可行的方法。可在真空泵后面再加高效換熱裝置,冷凝部件可用體積小、換熱效率高的板式換熱器替代蛇形冷凝管(見圖2),經對改造后的設備投入使用和測試,乙醚回收率可達到70%以上。因此,這種改進是非常有效的。
圖2 乙醚換熱回收裝置
5 結論
在分析檢測技術的發展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以及綠色低碳的內在要求促使近幾年不少學者在研究和推動傳統液液萃取技術向微型化萃取方向發展[4-5]。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造,推動傳統萃取技術向資源循環再利用方向發展,而且現代傳熱技術的發展為萃取過程的節能減排提供了技術改造的基礎。實際上,無論是開展液相微萃取技術的研究,還是對液液萃取法進行技術改造,都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重要的是,傳統液液萃取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十分成熟可靠,技術升級的成本和難度都不大。因此,檢測實驗室作為為社會提供技術服務的新興產業,在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也重視技術服務手段的改造和升級,對建設綠色低碳檢測和促進行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獻彩,沈文霞,姚天揚. 物理化學(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
[2]M.Rezaee,Y.Assadi,M.R Milani Hosseini, E.Aghaee,F.Ahmadi, S.Berijani,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using di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6, 1116:1-9.
[3] M.Asensio-Ramos, J.Hernández-Borges, T.M. Borges-Miquel, Ionic liquid-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and metabolites in soils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J].Chromatogr A, 2011,1218: 4808-4816.
[4] Xu L, Basheer C, Lee HK, Developments in single-drop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7, 1152:184-192.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合作探究;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讓品德與社會教學變得生動形象,利用信息技術可創設形象、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性。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現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最佳整合,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一、激發學習興趣,實現自主學習
多媒體技術具備大容量儲存教學信息的優勢,它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拓展傳播的信息范圍,圖、文、聲、像并茂,將文字符號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能調動各種感觀,增強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魅力。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的《走訪遺跡看歷史》中,筆者結合課文內容,從網絡中下載了電影《》的片段讓學生觀看,通過看圓明園被烈火焚燒的畫面,聽建筑傾倒的聲音進行情境創設,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強烈振動,迅速投入到與課文內容相應的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正由于這種情感內驅力的作用與影,學生此時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于是,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班上匯報,同學們即刻滔滔不絕地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了出來,教學效果顯著。這樣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產生直接、強烈的感染、刺激,相對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有著不可比擬的良好效果。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教學氛圍
一個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情緒,從而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師在選擇開課環節時,就要精心的提煉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鮮感,從而使他們感到品德課堂不再枯燥、抽象。因此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思想品德學科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生活,讓學生了解中國了解世界。例如:教學《從一滴水說起》,本課主要讓學生了解淡水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知道我國很多地方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問題,樹立節約用水的環保觀念。如果只憑課本的內容根本達不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技術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圖片做成課件,讓學生親眼看到缺水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看完后學生們震驚了:啊?還有這樣的地方?他們簡直不敢相信。有的說:“老師把我們這邊的水給他們運去。”這時我趁機提出我們這里會出現水危機嗎?同學都說不會。這時我追問一句:“真的不會嗎?請同學看關于水污染的課件,看后分組討論匯報結果。”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與思想品德學習內容,豐富學生學習時的情感體驗,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習興趣。
三、引導質疑解難,讓學生“動”起來
教學實踐證明:合理把握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演示契機,能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把質疑解難引進課堂。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不同,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理解授課內容時會出現差異。有的學生一點就通,有的學生則需要反復講解,這就使得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難教和學生難學的問題。如何讓學生都能理解和消化課堂知識呢?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這一載體,將會使教學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用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替代教師的“滿堂灌”,如通過各種圖表、動畫設計、視頻教學等方式處理教學資料,不僅有感性的認識,還有理性思維的沖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學生通過觀察,加深了記憶,調動了思維,展開了想像,形成了創造性思維。當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豐富生動、易于理解時,學生掌握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就不再是難題。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社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