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感恩扶貧匯報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構建機構,成立領導小組,職責明確,勇于擔當。學校高度重視教育行業扶貧工作,召開專題會議達20余次,校級領導4名分派到村,落實到戶,各司其責,每月督查黨員教師落實扶貧相關工作,每月安排教師深入到村、入戶,摸排、了解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的各種信息,做到精準。
二、廣泛宣傳,扎根建檔立卡貧困戶,切實做到精準、細膩、到位。全面落實資助救助政策,做到應享盡享。每周教師、班主任召開一次家長會,宣傳資助、救助政策,不漏一戶。對照區外、市外、省外建檔立卡學生,發資助涵,讓每位學生及其就讀學校熟悉資助、救助政策。每位負責的老師通過走訪、電話、微信、QQ等等密切聯系,做到萬無一失,確保每位建檔立卡學生及其家長知曉,每月安排全體教職工下村入戶,了解、熟悉貧困戶家庭情況,加深與貧困戶的感情。
三、堅持“應度盡度”,不讓一個小時因貧困而失學、輟學。開學初抓好入學報到注冊工作,做好學籍,召開入學動員報告會,制定控輟保學實施方案,加大排查力度。開好家長會、學生會、教師會,宣傳《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向鄉鎮、教育主管部門匯報,與村支兩委密切聯系,共同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幾年來,無一人失學、輟學。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讓學生享受校園快樂。學校先后開展“我為建檔立卡學生做一件好事”、“我為建檔立卡學生講一個勵志故事”等活動,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激勵、關愛。同時還開展了讓貧困學生制作感恩勵志卡,教師寫好扶貧心得體會,家長在扶貧工作上有回音等活動,讓學生及貧困戶感恩于黨和政府。
五、長期抓好教育行業扶貧工作。教師結對幫扶,切實做好1、2、3、4工作法。即每位黨員教師幫扶幾名貧困學生,每月作兩次家訪、每月進行3次心理輔導、每月4次作業輔導,累計達500多人次,收效顯著,貧困學生及其家長深受感動。
“我是個農民,我是來還愿的”
從央企老總到村支書,身份有了不小的落差,在外人看來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劉滿堂卻轉化得自然而然。城關鎮黨委書記周優存說,“一開始,劉書記說向我匯報工作,我都覺得別扭,后來拗不過劉書記的堅持,也就慢慢習慣了”。劉滿堂則表現得淡然,“作為村第一書記,我嚴格照中央的文件來履職,要向鎮、縣領導匯報工作,要與村委會的其他成員保持融洽,不干預村委會的日常工作”。
離別大都市,放棄高位來扶貧,在世俗的眼光里,總顯得有些另類。劉滿堂倒是坦率,“我本來就是農民,從小在莊稼地里長大,見到農村的一草一木都有說不出的親切”“我之所以決定到這里,就是來還愿的。因為農村養育了我,農民的淳樸讓我知道感恩,我必須要回報他們”。真情拳拳的話語,有著熾熱的溫度和沉甸甸的分量,折射出一個老黨員、一個軍工人歷久彌堅的道德底色。
“我的工作就是當參謀出主意,帶頭實干”
劉滿堂結合實際給李家臺村提出了脫貧的三條路徑:一是旅游,二是特色種植,三是工業加工。“要把我們的大山打造成花山果嶺;要把油牡丹的種植推廣開,讓它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還要給村里人提供其他的生計,先從產品的低端加工干起,逐步向中高端邁進。”
聽說回鄉青年王有林有創業打算,劉滿堂深知創業項目對小山村的意義,村里婦女如能利用農閑縫制足球,一個月就會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為此,劉滿堂聯系縣婦聯做好村鎮婦女縫制足球的組織動員和互幫互學工作,他甚至拿回幾套球皮,晚上戴上花鏡,對著電燈,在空蕩蕩的屋里穿針引線,“慢是慢了點,但多少還是找到點門道,與大家分享”。如今,以足球縫制為主要業務的“圓夢”工貿公司已經注冊,寄托著村民的美好期盼。
村里經常發生泥石流,為了檢查山上老人的房屋是否安全,近60歲的劉滿堂幾次逢大雨打著電筒在泥濘中爬坡,困難和危險可想而知。村里資助貧困大學生,他逐一核實、查詢、登記、追蹤,并把信息反饋給資助人,一萬多元錢,他前后忙了一個月的時間。曾經的總會計師自然對財務駕輕就熟,卻絕不會像現在這樣事無巨細親自動手。他用自己的工資購置電腦改善村委會的辦公條件,籌措資金將自來水引入每戶農家,修筑道路為鄉村旅游打下基礎……他不僅把扶貧的精準要求落到實處,而且把軍工行業“嚴慎細實”的精神帶到了山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里的工作,一步步改變著鄉村的面貌。
根據調研安排,現將**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情況匯報如下:
一、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情況
**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也是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來,針對南部山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際,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科學謀劃,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舉全縣之力實施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新堡、干城、橫梁3個鄉鎮實施整鄉搬遷,對黑松驛、定寧、古豐等8個鄉鎮的58個完全干旱山區行政村實行整村組搬遷,新開發土地18萬多畝,沿省道316線兩側集中規劃建設12個移民新村和綠洲小城鎮,累計搬遷安置貧困群眾1.53萬戶6.24萬人,縣域內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得到顯著優化,走出了一條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二、安置住房項目建設和分配入住情況
2011年以來,全縣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4個(行政村內就近安置點11個),建成房屋16997套,安置農戶16958戶,人口68979人(建檔立卡戶13167戶54906人,非建檔立卡戶3717戶14073人)。其中:“十三五”期間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6個(行政村內就近安置點11個),共建成房屋9227套(綠洲小城鎮4790套,黃花灘康樂新村、富民新村、興民新村、富源新村2678套,黃羊川鎮、黑松驛鎮、古豐鎮、十八里堡鄉、西靖鎮行政村內就近安置點1759套),安置農戶9227戶34849人(建檔立卡戶6689戶26113人,非建檔立卡戶2538戶8736人。)
我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由發改部門立項,自然資源部門負責辦理用地報批、征地供地手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辦理規劃許可、竣工驗收等手續,安置點工程建設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安置住房的數量、分布、土地性質、土地取得方式等具體情況如下: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共建設安置點13個,建成住房15583套。分別為:愛民新村747套,立民新村589套,富民新村1379套,為民新村926套,圓夢新村1000套,陽光新村1035套,感恩新村918套,富康新村335套,惠民新村768套,興民新村1259套,康樂新村779套,富源新村1058套,綠洲小城鎮4790套(小戶型792套)。綠洲小城鎮土地屬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其他12個安置點土地均為國有土地,以劃撥方式取得,其中圓夢新村、陽光新村、感恩新村、富康新村3288套為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富康新村335套房屋屬商鋪,尚未進行移民安置。
行政村內就近安置點:共建設安置點11個,建成住房1759套。分別為:黃羊川鎮一棵樹村50套,菜子口村116套,周家莊村25套,石門山村131套,馬圈灘村185套;古豐鎮古豐村211套,西山堡村490套;黑松驛鎮黑松驛村249套;十八里堡鄉曹家臺村71套,東廟兒溝村181套;西靖鎮七墩臺村50套。土地均為即有集體建設用地。
三、安置住房手續辦理情況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和綠洲小城鎮13個集中安置點中,圓夢新村、陽光新村、感恩新村3個公共租賃住房安置點2953套住房規劃、用地審批、竣工驗收手續均齊全;綠洲小城鎮4790套安置住房規劃、用地審批、規劃手續齊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驗收備案手續,剩余安置住房正在進行竣工驗收。上述4個安置點共有住房7743套,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總套數的45.56%。其他安置點因位于規劃區外,未辦理規劃手續,竣工驗收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門進行工程質量鑒定后,出具了《**農村住房危險性定性鑒定報告》或《住房安全等級認定(鑒定)表》,用地審批手續齊全,共7495套,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總套數的44.1%。11個行政村內就近安置點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屬即有集體建設用地,規劃手續、竣工驗收手續齊全,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總套數的10.35%。
其中:**“十三五”期間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6個(行政村內就近安置點11個),共建成房屋9227套。具體為:綠洲小城鎮安置住房4790套,規劃、用地審批手續齊全,已完成62幢1476套的竣工驗收備案手續,剩余住房正在進行竣工驗收,占51.91%。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康樂新村、富民新村、興民新村、富源新村新建安置住房2678套,位于規劃區外,未辦理規劃手續,竣工驗收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和住建部門進行工程質量鑒定后,出具了《**農村住房危險性定性鑒定報告》或《住房安全等級認定(鑒定)表》,用地審批手續齊全,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總套數的29.02%。黃羊川鎮菜子口村等11個行政村內就近新建安置住房1759套,土地屬即有集體建設用地,規劃手續、竣工驗收手續均齊全,占19.06%。
四、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情況
我縣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自2015年開始,在黃羊川鎮先行開展農村不動產權籍調查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17年全面鋪開農村不動產權籍調查工作。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開展確權登記,招標金額874.92萬元,已支付532.04萬元,支付率60.81%。目前已全面完成70995宗農村不動權籍調查工作,其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完成權籍調查16997宗(“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完成4437宗)。綠洲小城鎮162幢3998套樓房已完成樓盤落宗,正在進行樓盤首次登記。
為切實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穩得住”和“后顧之憂”,我縣嚴格落實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住房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積極穩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動產登記工作。一是明確責任分工。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縣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住建、財政、林草等部門分管領導和各鄉鎮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農村“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發證領導小組,建立易地扶貧搬遷登記發證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先后2次組織召開全縣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推進會,結合實際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明確各方職責,推動責任落實,為確權登記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加強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等新媒體和出動宣傳車、張貼宣傳標語、發放《給群眾的一封信》、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大力宣傳宅基地、地上建筑物、構筑物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目標和政策法規,在移民區重點宣傳實施異地搬遷的相關政策和《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百問百答》,爭取干部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累計向移民區群眾發放宣傳資料2萬多份,懸掛橫幅38幅,張貼發證通告200多張,向各村組微信群發送信息300多條,召開各類會議20多場次,使確權登記工作的目的意義、工作程序和所需資料做到了家喻戶曉。三是堅持試點先行。堅持“依法依規、房地一體”“應登盡登、能發盡發”的原則,充分利用鄉鎮、村組底子清、情況明的優勢,發揮鄉鎮的主體責任,在各移民鄉鎮設立不動產便民服務點,正在多方籌措資金架設專網、配備硬件設備、培訓業務人員,確定1個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或新型農村社區先行開展登記發證試點工作,熟練掌握和總結登記發證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解決辦法和措施,為全面鋪開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權登記發證積累工作經驗,培養登記隊伍,夯實工作基礎。2019年11月19日,全省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頒證儀式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舉行,現場為李應川等10戶村民代表頒發了《不動產權證書》。四是主動下沉服務。為方便群眾辦證,縣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組成“心連心辦證工作組”,利用節假日時間,攜帶筆記本電腦、打印機、高拍儀、復印機,到移民村現場進行拍照,對群眾提交的身份證、結婚證、戶口簿、房屋和土地權屬來源材料提供免費復印,指導填寫表格,咨詢解答疑惑,受理群眾不動產登記申請。針對老、弱、病、殘等無法到社區當面申請的群眾,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一對一進行辦理。自工作開展以來,已累計上門服務100余次,為1000多戶移民群眾發放了不動產權證,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五是分類辦理登記。對手續完備的安置住房,及時進行登記發證;對因規劃許可、用地審批、竣工驗收等手續不完善導致不能登記的,主動加強與發改、扶貧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認真摸清情況,梳理問題清單,按照“缺什么補什么、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采取聯合會審方式,努力完善相關手續;對缺少竣工驗收材料的,依據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鑒定機構出具的《**農村住房危險性定性鑒定報告》或住建部門出具的《住房安全等級認定(鑒定)表》,辦理登記發證;對產權比例一時難以明晰的,在不動產證書附記欄注明“該不動產權屬易地扶貧搬遷保障性住房,產權比例以縣政府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政策為準”,先行辦理登記;對在行政村內即有集體建設用地上就近安置的,由所在農民集體或村委會對宅基地使用權人、面積、四至范圍等進行確認,公告15個工作日無異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后予以確權,房產登記依據已辦理的規劃手續和竣工驗收資料,為住戶及時辦理不動產登記,做到應發盡發。
截至目前,除1537套兜底戶安置住房外,全縣應登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15421套。其中:具備登記發證條件的5437套,占應登記任務35.26 %;暫無法登記的9984套,占應登記任務64.72%,主要為公共租賃住房2953套,缺少竣工驗收住房3314套,同步搬遷非建檔立卡戶住房3717套。已登記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133本,占具備登記發證條件任務的20.84%。其中:“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7890套,具備登記發證條件的2038套,占應登記任務25.83%;暫無法登記的5852套,占應登記任務74.17%,主要為尚未竣工驗收的3314套,同步搬遷安置的2538套。已登記663套,占具備登記發證條件任務的32.53%。
五、存在的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工作量大面廣,政策性強,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涉及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切身利益。盡管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發證工作總體進展緩慢,離上級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還有很大差距。一是由于我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整合了多項資金進行建設,搬遷安置方式較為復雜,村組之間存在差異,難以集中統一辦理。如4、5、6號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屬公共租賃住房項目,根據《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百問百答》要求,需回購后向移民搬遷戶頒發產權證書,但回購資金籌措困難,導致無法及時向農戶登記發證。二是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安置點住房大部分屬統規聯建,各安置點內戶型面積基本一致,整鄉整村搬遷后移民群眾已實際搬遷入住,但部分建檔立卡戶安置住房面積超出控制標準25%或每戶超過20平方米,“十三五”期間同步搬遷安置的非建檔立卡戶每戶僅交納了1萬元房款,后期產權分割、戶型置換、改造住房結構及補繳房款等工作存在難度,致使登記發證難以推進。三是部分搬遷安置戶因住房資金未交納清,僅交納了部分房款,存在經濟糾紛,無法申請登記;同村同時搬遷安置戶因“十二五”和“十三五”政策存在差異,繳納的房款數額不同,群眾意見較大。四是黃花灘易地扶貧搬遷12個安置點和綠洲小城鎮安置點群眾原宅基地屬集體土地,而現搬遷安置住房占用的土地屬國有土地,向搬遷安置住戶頒發的不動產權證書為國有住宅用地,將不利于下一步集體資產折股量算等“三變”改革。五是我縣農村不動產登記發證涉及7.1萬宗,易地扶貧搬遷涉及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農戶1.69萬戶,6.9萬人,量大面廣,加之農村不動產權屬來源證明材料嚴重缺失,各類矛盾糾紛較多,需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大力投入,而我縣屬國家深度貧困縣,年初剛剛脫貧摘帽,登記發證所需經費嚴重不足,鄉鎮和各部門的工作重心集中在脫貧攻堅和產業扶貧,加之移民區群眾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收入,安置點內多為老弱病殘或鎖門戶,僅靠縣不動產登記中心10名干部開展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困難重重。針對上述困難和問題,懇請上級部門在政策、經費方面給予協調支持。
六、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此次調研座談會和冷局長講話精神,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加快工作進度,確保按期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讓搬遷群眾早日吃上定心丸,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確保問題及時解決。積極向縣委、政府匯報,爭取上級支持,建立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登記發證聯席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工作會議,一月一調度,聽取各鄉鎮工作進展匯報,及時協調研究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登記發證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和矛盾,確保做到應發盡發,合法合規,切實維護搬遷群眾的合法利益。
二是強化責任擔當,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充分認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決落實國家和省、市安排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堅定信心,不等不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上下聯動、群策群力、加快工作進度,充分發揮村、組干部的作用,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做到相互支持、相互補臺,形成強大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