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藥用植物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 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是藥學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討了提高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途徑。對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物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在討論課、見習課、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了學生對信息收集處理的實踐。同時,在教師科研課題研究與教材編寫中,對學生加以指導,培養其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通過培養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以提高其綜合素質,并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關鍵詞】 藥學教育;信息收集處理;教學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的世紀,信息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具備四種能力,即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國內外醫藥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良好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醫藥高等院校要適應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探索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的高素質醫藥人才的途徑[14]。
本研究對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物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在討論課、見習課、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與教材的編寫,從而培養和提高其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另外,在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中對學生進行輔導,通過對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過上述實踐提高藥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1 藥學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的目標
通過提高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途徑的研究和實踐,實現學生獲取信息、識別信息、儲存和整理信息以及應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信息的收集;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經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信息,內容雖然很豐富,但必須進行加工、整理。教會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分類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教會學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類比較和概括綜合,完成文獻綜述和研究論文的撰寫。
2 培養藥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實踐
2.1 加快圖書館的建設,改善網絡教學環境
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我們加大了成都醫學院圖書館和藥學院圖書室的建設力度。館藏書籍和專業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信息查詢的需要。同時,成都醫學院圖書館還加快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建設現代化電子閱覽室,引進各類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數據庫20余個,數據總量超過2 000 GB.學生可通過網絡方便地閱讀各類文獻。
成都醫學院的實驗室、教室等處均可方便地上網,可充分滿足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授課的需要。學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網查閱資料、學習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介紹學科最新研究進展,引導學生通過科技文獻的查詢,掌握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
我們對成都植物園、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植物園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圃中的藥用植物進行了數碼攝像;還對峨眉山、長白山、黃山的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科學考察,并拍攝了大量野生藥用植物的數碼相片。我們對數碼相片按科分類,并附加了相應的文字說明。同時將經過整理的野生植物數碼相片上網,形成了較具特色的藥用植物網上資源庫。我們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學資源,結合已有的資源,經有效整合后進一步完善了我院藥用植物學網上課程資源,供教師和學生閱讀學習。
2.2 改革藥學實踐教學,深化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藥學教育重視實踐育人,我們在藥學的實驗、見習、實習中加強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重視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們對生藥學見習進行了改革,教會學生如何設計調查報告,利用中藥材市場進行相關信息調查,調查結束后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寫調查報告。同學們反映見習效果良好,寫出的市場調查報告質量也較高。如第四小組江敏等同學的實習報告獲得了高分,內容包括見習目的、見習時間、見習地點、見習要求、見習過程、見習感受與體會、建議等,見習報告結構完整,分析問題得當。對薔薇科重要中藥材的品種、來源、產地、采制、價格、炮制品、功效及銷售情況等相關信息都有詳細記載,所得調查結果有一定實際指導意義。
在藥用植物學的實習中,要求同學們將所學的植物分類學知識應用于植物園植物和藥用植物的識別。例如,在成都植物園藥用植物實習時,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薔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據所學的分類學知識,通過查閱參考書籍或利用網絡資源來判斷是葉刺、枝刺或皮刺,并說明判斷的依據。同學們根據所學的知識,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獨立完成研究結果是對藥用植物學見習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
2.3 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教材的編寫,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
在老師參編教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教材的編寫工作,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如我們在編寫科學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藥學》教材中,將一般生藥瓜蔞、黨參、南沙參、茵陳、、艾葉、野、小薊、大薊和蒲公英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編寫工作的任務分配給5位藥學學生,每人負責2味生藥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編寫工作。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在老師的科研中,選擇一些有研究興趣的同學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養科研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的部分研究內容分解成幾個小課題,讓學生分組承擔。在課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完成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收集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查閱參考文獻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則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2.4 改革學科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素質
我們對藥物經濟學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學生在完成藥物經濟學的學習后,利用其所學的藥物經濟學原理和知識,選擇其感興趣的問題,確定論文題目,查閱資料后,撰寫藥物經濟學研究論文。學生成績主要由其撰寫的藥物經濟學研究論文來評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查詢資料,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論文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培訓。學生反映通過藥物經濟學的學習,不僅學到了藥物經濟學的相關原理與知識,同時其信息處理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較大提高。
我們在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中設置了討論課。教師精選某些專題,指導學生查閱國內外文獻獲取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寫出文獻綜述。教師組織學生在討論課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學生文獻綜述和討論課的表現作為其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在討論課上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學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過加強對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培養的實踐,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今后,我們將繼續探索培養提高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新途徑,總結在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培養實踐中成功的經驗與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改進方案。將可行的經驗向其它學科推廣,通過提高成都醫學院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和學院的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鄒開軍.中醫藥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途徑[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11(4):6869.
[2] 朱霞.對大學生信息素質及提高途徑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09,25:200.
[3] 吳紅.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3839.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9-0096-02
中藥專業普通專科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中藥人才為目標,野外實踐教學在實現這一目標中具有校內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進一步提高野外實踐教學的質量,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中藥人才的需求,本校積極對傳統的單一野外中草藥識別采集模式進行改革,代之以綜合藥用植物標本采集、中藥基源分類、形態鑒定、中草藥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等項目的新型實踐教學活動,在連續5年的實踐教學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得到了同行和用人單位的好評,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升。現就該專業野外綜合實踐教學改革總結如下。
1 因地制宜,選擇優質實習點
尋找合適的野外實習點,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核心。本校地處滇西,背靠聞名世界的動植物科學考察基地――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是南北走向、綿延600多公里的橫斷山脈。由于其跨越5個緯度,海拔高差3000多米,平均溫差高達20多度的特點,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多樣氣候環境。因而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有高等植物4897種,
動物2389種,特有植物434種。境內目前已查明的中草藥品種有1200多種,已知有較高藥用價值的有430種,為全國少有的中草藥資源富集區,是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有著“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自然博物館”的美譽,是所有動植物學家向往的野外“研究室”。因此,本校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野外實習條件,將高黎貢山國家級白花嶺保護站作為中藥專業野外實習的總基地,以這個面為中心,沿途增加中藥材種植發展有限公司,保山機場齒瓣石斛、鐵皮石斛種植基地,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研究所藥用植物引種園等實習點,這樣點、線、面結合形成了一個優質的綜合實踐教學場所。
本校從2008年首屆中藥專業班開始,每年到高黎貢山進行野外實踐教學。并與保護區一道共同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高黎貢山保護區實習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校外示范實習基地,從而確保了本校中藥專業野外實習的順利進行。
2 因時制宜,選擇恰當的實習時間
如何選擇適宜的實習季節和學期,直接影響到中藥野外綜合實踐教學的效果。高黎貢山的雨季一般為每年6-10月。為提高實習效果,采集到絕大多數帶花完全標本,我們通過分析比較,將實習時間由原來的每年7月份改為5月份。因5月雨量較少,為多數藥用植物花期,是藥用植物鑒別的最佳時期,這樣既避開了雨季的不安全和不便,也利于藥用植物的鑒別。
為了野外綜合實踐教學的順利完成,我們將之前第1學年第2學期進行的計劃調整為第2學年第4學期,因此時學生已完成中藥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技術、中藥資源學、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等相關課程學習,從而使單一的藥用植物學野外實踐教學變成了以上課程的綜合野外實習,豐富了實習內容,提高了實習的效率。
3 因人制宜,做好學生的實習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以達成學生有效學習為目的,我們對中藥專業野外實習的組織和實施做了如下探索。
3.1 開展實習前動員和培訓
實習前,本校實習工作領導小組結合下發給學生的《高黎貢山野外綜合實踐教學指導手冊》,對實習學生進行充分動員,強調野外實習目的、意義、日程安排、考試等內容,并特別強調實習中的注意事項、紀律要求。與此同時,專業教師則對實綱、實習內容全面講解。布置學生閱讀中草藥圖譜、云南天然藥物圖鑒等相關書籍。分組帶領學生到校內百草園進行藥用植物采集、標本制作專業培訓,并進行藥用植物強化識別訓練,以掌握各類中草藥的鑒別要點。同時指導學生準備野外綜合實踐教學器材,包括相機、GPS、枝剪、小鋤頭、采集袋、記錄簽、便攜式烘箱、標本夾、吸水紙(報紙)、臺紙、定名簽、針、線、膠水等。
3.2 改革實踐教學內容
擴充實踐教學內容,改革過去僅限于100種左右藥用植物識別的簡單方式,融合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等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形成綜合實踐教學模式。完成三方面的綜合教學實踐任務:①藥用植物學和中藥鑒定技術。藥用植物標本的采集、觀察、比較鑒定;采集具有典型特征的藥用植物,從植物分類學特征上觀察藥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并重點觀察藥用部位器官形態特征,通過對不同種類藥用植物的觀察,深化植物分類知識;為保證各小組藥用植物鑒別實習效果,采取現場講解和返回后集中所有同學采集的藥用植物,利用檢索表、植物志、藥用植物圖鑒進行統一鑒定確定品種,教師詳細講解,學生輪流查看的方式。統一鑒定后,學生自行選擇所需藥用植物標本掛牌后壓制,進而放入50 ℃烘箱烘烤,次日整理和更換吸水紙,烘干后上臺紙,填寫定名簽和記錄簽,最后過塑保存。此項目要求掌握150種左右常見藥用植物科屬,熟悉其形態特征、藥用部位及功效。②中藥資源學。觀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態環境中藥用植物種群類型、結構、分布、建群種;運用樣方調查的方法,設置選擇樣地、樣方,通過規范記錄樣方中的各種植物種類和數量,推算出區域內重點藥用植物蘊藏量、經濟量、年允收量,提出重點藥用植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意見和建議,并撰寫重點藥用植物調查報告。③掌握重樓、齒瓣石斛等藥用植物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掌握選地、整地、種苗繁育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栽培技術措施,并撰寫某種藥用植物栽培管理技術。
3.3 改革考核,綜合評價
傳統的中藥野外實踐教學考核只要求鑒別中草藥的種類。達不到全面綜合考查學生實踐效果的目的。為此,我們增加了考核的內容和步驟。考核內容除中藥學、藥用植物學相關知識及技能點外,還涵蓋了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藥用植物栽培技術3門課程的相關知識及技能點。
考核的步驟與方法:①現場考試,從150種藥用植物中,選出50種代表藥用植物并排序,學生在答題卡上填寫相應序號藥用植物的植物名、科屬、入藥部位、功效,滿分100分,占該課程實踐技能的20%;②標本評展,實習結束后,每人上交壓制的2份標本,專業老師對學生壓制標本進行評分,占中藥鑒定課程的10%,對學生上交制作的標本評展,評出“認藥之星”,給予一定物質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③撰寫中藥專業高黎貢山重點藥用植物調查報告,占中藥資源學實踐成績的20%。④撰寫某種藥用植物栽培管理技術論文,占該門實踐課程成績的10%。
4 拓展內涵,提升效果
4.1 編寫高黎貢山常用中草藥圖譜
針對學生缺乏與實習相適應圖譜的問題,我們選取了高黎貢山區域常用中草藥300余種。編寫成《高黎貢山常用中草藥圖譜》。該圖譜充分體現突出藥用植物鑒別要點、區域用藥特色,具有實用、簡便易攜帶的特點。
4.2 不斷積累臘葉標本
將學生制作的臘葉標本進行過塑、封存,教師將部分標本作為教學素材,增進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將部分標本充實到本校高黎貢山民族醫藥館,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及成就感。
4.3 校內百草園中引種、馴化藥用植物
實習結束時,引種馴化部分藥用植物,目前我們已成功引種栽培滇重樓、云黃連、珠子參、齒瓣石斛、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草藥,現正在通過馴化,探索大規模推廣種植經驗,這不僅豐富了百草園藥用植物種類,便于學生日常學習,也為教師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基礎性平臺。
4.4 發揮高黎貢山實習基地對外交流的功能
高黎貢山保護區實習基地除承擔本校中藥專業野外實習教學外,還吸引了其他院校的學生前來交流學習。2012年8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專業8名師生到本校進行短期學習交流,通過實訓老師在高黎貢山實習基地的帶教,使學生充分掌握了藥用植物科屬鑒定、標本采集制作、藥材種植、采收加工等中藥專業知識,拓寬了該校中藥專業學生視野。這對擴大本校中醫藥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起到積極作用。
一、精品實驗項目的建設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西南地區是我國藥用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2],充分利用我國西南地區,尤其四川藥用植物物種豐富的優勢和華西藥用植物園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種類,將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實驗教材內容與西南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特色相結合,在學院成立523中心實驗室的基礎上編寫實驗教材《現代藥學實驗教程》,制定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大綱,建設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藥用植物學精品實驗項目。在傳統的藥用植物學驗證性實驗基礎上,進行實驗課程體系和內容微調,開設綜合、設計性實驗,整合、完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制訂精品實驗項目教學方案、考核方法和評分標準,建設四川省特色藥用植物的分類與鑒定精品實驗項目,學生學習了藥用植物形態解剖學知識后,在實驗前查閱文獻,如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植物志等分類學工具書,設計實驗方案,撰寫實驗預習報告,明確對藥用植物進行分類與鑒定的方法和意義,在實驗中對四川省特色藥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羅、打破碗花花、腺毛馬藍、夜香樹、朱槿、金鈴花、白背黃花稔、顯脈香茶菜、龍牙花、藍雪花、大麗菊、一串紅、百合等進行仔細解剖觀察,寫出其花程式、藥用植物形態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藥部位和功效等,再運用分科檢索表進行查閱,寫出其查科路線,并訂出科名,學生再借助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藥用植物學教材等工具書評價實驗結果,比較不同科藥用植物間的形態特征異同,并進行討論和總結,撰寫詳細的實驗報告。學生實驗完成后交實驗報告,教師按實驗評分標準批閱,期末綜合評定實驗成績。通過藥用植物學精品實驗項目的教學與實踐,創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專業實驗課程精品實驗項目新模式,培養學生掌握藥用植物學基本概念、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與鑒別依據、科的主要特征、藥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達方法等,使學生掌握并具有較為熟練的藥用植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類檢索表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識別、鑒定藥用植物種類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課程考試改革項目的建設與實踐,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加強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緊密結合藥學專業本科學生培養的特點,實施藥用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形式,構建藥用植物學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過程考核和命題的科學有效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制定詳細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過程考核實施方案,制定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把知識傳授、教學考核、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貫穿于藥用植物學教學的全過程,考試總成績由課堂成績和實踐成績組成,以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為主,其中課堂成績占總成績90%,實踐成績占總成績10%。課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其中教學過程考核的平時成績由課前預習、平時作業、小測驗、課堂討論與討論報告組成,平時成績占課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績占課堂成績的40%。實踐成績由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與實習報告成績組成,占總成績10%。并根據藥學專業和課程特點,實施考試命題改革,藥用植物學期末考試命題緊密圍繞藥用植物學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加強對藥用植物學課程知識點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論考試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是非判斷題、問答題多種形式的題目,并與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密切相關,盡量反映藥用植物學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植物分類學的原理和規律,識別和鑒定藥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視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實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國際課程周的實踐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
學校在每學年春季學期末專門開設實踐和國際課程周,安排實踐教學與訓練、短期課程、學術前沿和創新創業系列講座、創新創業項目和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培訓課程、國內外短期訪學交流等內容。目前,藥用植物學課程的野外實習教學安排在實踐和國際課程周進行,并以夾金山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之旅、本科生參觀藥用植物園等內容進行報道,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另外,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師每年均立項接收本科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包括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科學探索實驗計劃、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內容,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充分利用實踐和國際課程周、暑期開展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通過科研實踐訓練使學生掌握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種質資源收集與評價、藥用植物鑒別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進一步開拓學生視野,提升綜合素質,使學生充分了解學科國內外研究和進展情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