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新年好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小班元旦活動方案1
活動目的:
1、了解元旦的由來,感受元旦歡樂的氣氛。
2、積極參與元旦的環境布置,初步有空間審美能力。
3、通過元旦慶祝活動,幼兒參與包餃子游戲,滿足肢體活動的樂趣,并了解餃子的制作過程,以及過節吃餃子的習俗。
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元旦》的故事、歌謠、兒歌。
2、收集有關《元旦》布置裝飾品、食品、卡片、圖片等。
3、播放“早安新年”音樂,準備包餃子用的食材。
活動過程
1、老師講解元旦的由來,及過元旦的風俗習慣,引出裝飾室內和包餃子,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請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對元旦的經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元旦。
3、介紹餃子的由來,讓幼兒了解有關元旦吃餃子的習俗。
4、師幼共同聽音樂“早安,新年”。
5、小朋友在老師的指揮下,在各自教室用桌子組合操作臺,小朋友分坐在操作臺的四周。小朋友們表演手指操《包餃子》,為即將開始的包餃子活動營造氣氛。
6、生活老師把切碎的菜和肉放進盛餡盆并依次加入鹽、五香粉、餃子調料、醬油、雞蛋等,進行搓和、拌餡。請小朋友依次參觀。(并說明雞蛋的用途為增強黏度,醬油為調色,好看、增強食欲)
7、生活老師和班級老師進行分工,搟面杖,切成小面團。老師先示范,請小朋友依次摁成面片并成搟餃子皮。(開始前,請班級老師給小朋友們洗手)
8、把準備好的食材弄好后,準備開始包餃子。生活老師把餃子皮分給小朋友(2個/人次),班級老師把餃子餡分別放在小朋友的餃子皮上,然后,班級酒老師進行示范,小朋友依示范進行包
餃子。包的又快又好的小朋友給予獎勵,包不好的給予鼓勵。
9、生活老師把煮熟的餃子分發在小朋友的碗里,請小朋友們品嘗自己包的餃子。(猜猜看:碗里有多少餃子,都是誰包的餃子?)
小班元旦活動方案2
活動目標:
1、感知各類水果,制作水果拼盤,品嘗水果的滋味,培養幼兒觸摸覺、嗅覺、味覺的能力。
2、發現、感受和體驗生活的中的美。
3、學會分享,感受參與的樂趣,體驗親子活動的樂趣。
4、感受節日歡快的氣氛。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節日環境布置
2、事先通知家長準備各種水果,水果刀、漂亮的果盤(平盤)等物品。
3、牙簽、手絹
4、背景音樂(本班博客的背景音樂,家長都很熟悉和親切)
活動過程:
1、引入:
明天就是元旦了,首先祝愿各位家長和小朋友們節日快樂!元旦到了,小朋友們又長大了一歲,變得懂事了,也漂亮了,你們笑起來真好看,小臉像蘋果,眼睛像葡萄,嘴巴像櫻桃,對了,我給忘了,你們都是水果寶貝,對不對?你們是不是非常喜歡吃水果呢?那我“采訪”一下你們,單獨提問:你最喜歡吃的水果?“小朋友們喜歡吃這么多種水果,說得老師都饞了,老師在這里藏著很多水果拼盤,你們想看嗎?好!看完了之后,我們就和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塊兒做水果拼盤,咱們今天一飽口福,吃個夠!好嗎?
2、看課件:色、香、味俱全的水果拼盤
3、和家長一起做水果拼盤
(1)幼兒分組討論:如何制作水果拼盤
(2)幼兒分組制作水果拼盤(提醒家長用刀時要小心,以免誤傷孩子)
(3)欣賞各組的水果拼盤,幼兒進行評價
(4)為拼盤取名字。
(5)拍照
4、分享活動:
自助式品嘗水果拼盤。
請小朋友用牙簽取水果,并送給辛勤養育自己的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或者送給老師,并說一句祝福的話。
5、延伸活動:
(1)在區角進行小型的此類活動。
(2)教育幼兒不挑食,多吃水果、蔬菜。
活動反思:
在制作水果拼盤的過程中,孩子們專心致志,在家長的幫助下,紛紛完成自己的作品;從中孩子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孩子們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孩子們完成作品后,相互觀賞,這不僅讓孩子經歷一次美的享受,且拓展了孩子的思維、想象,使孩子們打開眼界。相互品嘗讓整個活動溫馨而愉快,同時也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得到了家長的一致肯定,加深了家園聯系。
小班元旦活動方案3
活動目標
1、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2、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3、能積極參與活動,培養幼兒出集體榮譽感,和熱愛民族文化
4、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5、感受樂曲歡快富有律動感的情緒。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積極參加音樂活動,體驗活動中的樂趣
難點:理解歌曲含義,體驗歌曲意境
活動準備
氣球、彩旗、彩鏈、卡片等
活動過程
1、布置“過年”主題墻,營造一個新年的氛圍
2、迎新年:全班同學一起快樂的歌唱《新年好》,感受歌曲的快樂氣氛
談話,怎樣過新年?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把想象的新年大膽的用簡的語言說給大家聽
3、音樂律動:孩子們一起邊唱歌邊跳舞,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4、手工活動:粘貼彩旗、彩鏈、窗花等,感受新年熱鬧氣氛
5、游戲:通過 丟手絹、貼膏藥游戲,讓孩子感受體驗新年的快樂與向往
6、慶新年:老師先帶頭表演,鼓勵每個孩子積極參與,并主動表演
7、長大一歲:制作新年賀卡送給爸爸媽媽,并對他們說聲"我愛你們",讓孩子學會說愛
教學反思
通過《新年好》這一主題活動,讓孩子感受新年氣氛,并了解認識了我們的傳統節日與文化。
整個活動成功之處在于體現了孩子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興趣需要,想法真正體現出來。活動從“認識新年——迎新年——慶新年——長大一歲”四個方面。通過組織、談話、歌曲表演來加深對新年的認識與興趣、熱愛,在此同時也增進小朋友間、老師間的感情。體驗了集體生活快樂,也感受了幼兒園大家庭的溫暖,增長了知識。
活動設計背景
【關鍵詞】 課改 教學 音樂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實施,我區在課改實驗的半年中,教師隊伍得到前所未有的鍛煉,但在教學中,我發現教師在樹立了正確的觀念,明確了教與學的關系的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教師的重視,那么必將阻礙課改實驗工作順利前進的步伐。現將我區實驗工作遇到的問題總結如下,以期引起其他實驗教師的重視。
一、教師急需拓寬知識面,增強課堂應變能力
實驗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重視教材的綜合性和學科之間的整合。像第二冊第一單元《紅燈停綠燈行》中《紅眼睛綠眼睛》一課,就在學習歌曲的同時,編排了通過歌曲“紅燈停,綠燈行”這一常見的交通規則入手,把小學生應遵守的相關公共道德規范,以正確的為“綠燈”、錯誤的為“紅燈”的方式呈現出來,教材的安排自然、貼切,一改往日教材單調的說教和生搬硬套式的品德教育,教師和學生都非常喜歡這一課。但教學時,教師若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標志不了解,相關知識面太窄,上課就會出現問題。今后教學的發展,是立足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很可能通過各種途徑,掌握各種各樣的與本課相關的信息。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做好知識的儲備,另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真正做到學生要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二、教學中活動增加了,但音樂主線卻不能丟
新教材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將知識作為隱線,把包括歌曲、發聲練習、基礎知識、綜合訓練和欣賞等內容整合在一個單元里。在學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取而代之的是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但教師在備課時,可不能將知識作為隱線。教學中不但要把知識作為明線,還要以音樂知識、技能作為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去設計教案,圍繞這一明線去設計音樂游戲等活動,來吸引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并深層挖掘音樂的內涵,達到教學目標。反之,忽視了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學生就會像上幼兒園一樣,只是玩了,但應該掌握的知識卻不太牢固,經不起考驗。《音樂探寶》在教學中雖然是復習課,但每到一關,對學生的要求就需要增加些難度,如歌曲就不是簡單的演唱,不僅要聲情并茂,而且從聲音和氣息方面,節拍的特點和歌曲的處理等方面要更上一個臺階,這樣才能達到復習課的目的。
另外,教學中有了音樂活動,每節課的容量較大,而且一般活動時要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可能還要有展示和評價等環節。教師要把握好時間的分配,突出重點,圍繞重點設計游戲活動的內容,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如《做個好娃娃》一課,主要培養學生具有穩定的內心節奏感的能力,而合作能力和演奏能力可暫不做為側重點。
三、在活動中求質量、重引導
《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視音樂實踐,提倡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新教材中《新年好》一課,有一項活動是學生自編歌詞,教材要求在“祝賀大家”和“我們唱歌,我們跳舞”的空白處填上新的歌詞,這是學生第一次自編歌詞,教師由于引導不到位,結果學生創編有困難,思維不活躍,課上的不成功。課后大家一起備課,經過討論設計出利用道具“白胡子”試著逐步啟發學生填上新的歌詞: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給他臉上貼上白胡子,啟發同學問:“這是誰?我們怎樣用歌聲向他祝賀新年呢?”學生馬上就能唱出“祝賀爺爺新年好”,繼而“祝賀奶奶”、“祝賀媽媽”、“祝賀老師新年好”就自然創編出來了,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你們還用什么方式慶祝新年啊?”學生又編出了“我們游戲,我們表演”、“扭起秧歌,舞起獅子”等有創意的歌詞。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創造性和想像力得到發揮。
四、了解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他們不懂得那么多的規矩,教師最好不要給他們定下太多的規矩,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活潑、好動,一旦他們身體受到限制,思維也就不會活躍了,所以在給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上課時,首先要不怕亂,不怕動。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入手,然后在活動、游戲中掌握好學生動的“度”的問題。各項研究表明,這一年齡段的兒童聚精會神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時間是15分鐘左右,在記憶目的上無意識記憶仍占主導地位,仍擅長具體形象的識記,所以教師要細心觀察,注意所有學生的學習反映,要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進行觀察與檢查,監督其操作,注意沒有參與活動的學生,避免他的游離,同時也要給受冷落的學生創造參與、接納的機會。這樣在教學中動靜結合,及時調整教案,根據學生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教學節奏和教學強度上的強弱、松緊與長短的有規律調整,注意把握課堂前15分鐘和25~40分鐘兩個時段,這是學生腦力的最佳狀態時段,教師要把知識、技能和重點分散地放在這兩個時段加以解決。可根據學生好勝心強和好動的特點,在15~25分鐘的教學中安排一些利用比賽、游戲等形式來達到學習歌曲的目的,這樣既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增加注意力,又可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順利吸收。
參考文獻
1 修海林等.中國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
一、課堂因突發事件而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指出,“凡是有助于創造出學生主動學發展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在新課程精神的指引下,教師不再被教材、教案死死地牽著鼻子走,而是注重開發教材、環境、學生等各個方面的學習資源,注重生成的資源。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有很多突發事件,我們不僅要沉著應對,還要積極捕捉教學契機,抓住學生的熱點、亮點,從心理上喚起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老師,今天我沒帶材料!”又一次手工課《剪剪樂》,當我問及學生準備美術材料用具的情況時,有位學生小聲地跟我說。隨之“響應”的有好幾位學生。今天美術課是要求學生用手工紙、剪刀等工具創作,上次美術課結束時,我特意關照學生要記得帶各種材料。這么多學生沒有材料,這課是否還按計劃繼續上呢?我暗暗地想道。全班學生都隨著我的沉思而安靜地等待著。在駐足巡視了全班學生的準備情況之后,我迅速走到講臺前,宣布制作照常進行。因為我看到近一半的學生材料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于是我改原先的獨立作業為小組合作完成。通過確定“策劃組長”、討論構思、分配制作任務、合作完成作品,解決部分學生材料的不足,同時也解決了想象、構思的單一性,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學生在教室里活躍起來,未帶材料的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顯得格外主動和積極,下課鈴聲響了,以小組為單位展示的各種作品構思新穎奇特、材料豐富多樣,具一定的形式美感,教學效果突出。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教學中的生成性,根據突發事件進行即興教學,打破了原先設計的教學方案,抓住一部分學生沒有準備材料的契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得課堂氛圍比預想的更生動活潑。從體驗和過程目標而言,我完全把學生引導到動手的過程中,一方面體驗勞動成果的創造來自集體的合作,培養學生相互探究事物的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協調了學生的人際關系,使學生感悟到集體的溫暖,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集體主義價值觀。
二、課堂因師生的思維而美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比較強調師道尊嚴,師生關系是一種緊張的關系、對立的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之中,課堂互動也比較被動和僵硬,老師處于一種較高的姿態,而學生處于一種較低的姿態,是一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而新課程下的美術教學要打破這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這與現代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相一致的,與現代社會的人人平等觀念也是相互切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