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知識目標: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知識目標: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為什么?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后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么樣?
2.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了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并記錄現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關鍵詞:系統教學法;導學案;設計
中學物理導學案是在傳統教案的基礎上,按照“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設計出來的,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確學習目標,理解學習內容,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因此,導學案不應是教學流程的簡單呈現,而應是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案、一幅知識的“尋寶圖”。美國著名學習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信息攝取、內化、儲存和反饋的過程,即知識的知覺選擇、理解領會、記憶儲存和作業反饋的過程,所有教學活動都應為這一過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系統教學法注重信息系統,強調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計劃、有目標、循序漸進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和優化認知結構。據此,我們把中學物理導學案設計為五個部分,即:學習目標、學習準備、合作討論、總結記憶和鞏固練習。現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1節《牛頓第一定律》的導學案設計為例,對五個部分分別予以說明。
一、學習目標
系統教學法強調教學活動首先要明確學習目標。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當一個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本課的學習目標可確定為:
①了解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論述及存在的錯誤。
②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能夠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有關現象。
④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日常現象。
二、學習準備
學生的學習準備是指學生認知心理準備,它不僅可以固定新知識的上位觀念,還能改變認知先決條件和認知先決情感條件。在學習準備階段,學生“有知有惑”。“有知”可以降低課堂教學的容量,為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創造時間和認知條件;“有惑”則可以產生“學習心向”,即主動地將所要學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相聯系的傾向性。《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除了“慣性與質量”這一問題沒有專門學習外,對其他知識都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他們只知道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卻不了解這一觀點為什么會延續兩千多年;只知道伽利略做了個理想實驗就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卻不知道這一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因此導學案在這一部分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求知愿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做一些小實驗,從而形成實踐體驗;閱讀教材,回憶有關舊知識使之清晰化,復習相關技能使之熟練化;思考相關問題,產生“學習心向”,為“同化(原有認知結構量的增加)”或“順應(原有認知結構質的變化)”認知作好充分準備。
①觀察現象:人推自行車前行、汽車駕駛員都系安全帶。
②觀看視頻:冰壺比賽。
③小實驗:分別在布沙發上和玻璃板上滾動玻璃球,觀察其運動情況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④課前回憶:初中時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⑤閱讀教材:思考“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為什么能延續兩千多年?”
三、合作討論
合作討論是系統教學法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整個教學流程的關鍵環節。學生學習方式以接受性學習為主,但這種接受性學習并不與機械學習劃等號,而完全可以是有意義的,只要教師能清晰地組織教材,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就可以積極主動地從原有知識結構中提取出最易于新知識聯系的舊知識,導致原有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從而獲得新知識方面明確而穩定的意義,即知識的心理意義。據此,導學案設計在這一部分應本著“低容量、高思維密度”的原則,創設條件以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觀察圖、表、文字、影像和參與實驗,如伽利略理想實驗模擬視頻,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觀點列表,實驗“從一摞書中抽出其中一本”等,開展相互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等多種形式的討論,實現認知主體對認知客體的充分作用,促進主體認知結構發生“同化”和“順應”,從而促進主體智力的快速提高。
本課中筆者設計如下討論題。
討論題1:亞里士多德關于運動和力關系的論述為什么能延續兩千多年?
討論題2:理想實驗是如何設計的?它怎樣說明了伽利略的思想?伽利略“若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永遠滾下去”的思想是如何產生的?笛卡爾對伽利略的觀點作了哪些補充和完善?
討論題3:為什么說慣性定律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物體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與什么因素有關?
討論題4:關于伽利略理想實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完全是理想的,沒有事實基礎
B.是以可靠事實為基礎,經過科學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規律的
C.沒有事實為基礎,只是理想推理
D.以上說法都不對
討論題5:一個加速上升的氣球途中從氣球上落下一個物體,則物體在離開氣球時
A.物體立即向下做自由落體運動
B.物體的速度為0,加速度方向向下
C.物體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向上
D.物體的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
討論題6:正確填出比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關于力和運動關系的觀點
討論題7:談談你對牛頓第一定律產生過程看法。
討論題8:運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下列生活現象。
公交車上的乘客車啟動時后仰、剎車時前傾,
從一摞書中快速抽出其中一本其他書不會掉下來,輕推冰壺冰壺離手后可以運行很長距離。
四、總結記憶
系統教學法注意隨堂記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最有效的記憶是即時記憶。如果教學過程中留有一定的時間進行強記訓練,學生就可以在剛剛學習新知識的較短時間內對知識有個印象,有利于學生掌握新學到的知識。而對學習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形成知識結構,則有利于學習的保持和遷移。所以導學案應為這一部分留有顯著的位置,提醒學生將在老師指導下總結出來的條目化、關系化、結構化的知識內容進行記錄并強化記憶。在本節內容中,伽利略理想實驗是牛頓第一定律產生的基礎;在得出牛頓第一定律時,人們認識到了物體具有慣性;而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質量。將這些知識內容、聯系列成結構圖,將有利于學生對正確知識的記憶和運用。
導學案應設計一定的鞏固練習。鞏固練習是教學過程中鞏固教學成果的一組“教和學有序變化行為”,是強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產生有效教學反饋信息的環節。鞏固練習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課堂練習是緊接著強記訓練后進行的練習,要求獨立完成,不允許討論,以便學生和老師都能獲得準確的反饋信息;課后練習提倡獨立思考,對部分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或相互討論完成,但學生對自己的掌握情況須有一個準確的評價。教師通過對練習的檢查、批改,及時獲得學生學習狀況的基本信息,并據此制定補救措施,調整教學方案。學生可以自行糾錯,并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制定補習計劃,調整學習行為,不斷提高學習策略水平。
設計如下課堂練習。
1.下面幾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當物體的速度等于零時,物體一定處于平衡狀態
C.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體的運動方向一定是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關于慣性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物體能夠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B.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才有慣性
C.物體靜止時有慣性,一開始運動,不再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也就失去了慣性
D.物體靜止時沒有慣性,只有始終保持運動狀態才有慣性
3.關于慣性的大小,下列說法中哪個是正確的?( )
A.高速運動的物體不容易讓它停下來,所以物體運動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別推放在地面上的兩個材料不同的物體,則難以推動的物體慣性大
C.兩個物體只要質量相同,那么慣性就一定相同
D.在月球上舉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個物體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慣性小
4.火車在長直的軌道上勻速行駛,門窗緊閉的車廂內有一人向上跳起,發現仍落回到原處,這是因為( )
A.人跳起后,車廂內空氣給他以向前的力,帶著他隨火車一起向前運動
B.人跳起的瞬間,車廂的地板給人一個向前的力,推動他隨火車一起運動
C.人跳起后,車繼續前進,所以人落下必然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時間很短,偏后的距離不易觀察出來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車具有相同的速度
5.關于物體的慣性定律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慣性就是慣性定律
B.慣性和慣性定律不同,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是無條件的,而慣性定律是在一定條件下物體運動所遵循的規律
C.物體運動遵循牛頓第一定律,是因為物體有慣性
D.慣性定律不但指明了物體有慣性,還指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