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書畫藝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數字動畫從傳統(tǒng)動畫發(fā)展而來,是對傳統(tǒng)動畫的審美情趣的一種繼承,它革新了傳統(tǒng)動畫的生產方式,革新了創(chuàng)造工具并拓寬了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思路。動畫是一門包含繪畫、影視視聽語言、運動規(guī)律和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性藝術。數字動畫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使用文學劇本的方式,它遵循基本的影視理論,使用鏡頭語言指導拍攝,而且和傳統(tǒng)動畫一樣使用繪畫來進行畫面表現。數字動畫故事篇的每一個故事都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事件的起、承、轉、合都按照文學作品的發(fā)展規(guī)律。傳統(tǒng)動畫極講究畫面的藝術性,數字動畫沿襲了相同的審美情趣,在色彩方面尤為注重。數字動畫中的角色運動法也與傳統(tǒng)動畫相同,設計動作也遵循傳統(tǒng)動畫所遵循的基本原則,突顯明顯的效果,動作有緩沖部分、夸大部分、緩入和緩出、弧線運動、跟隨效果、擠壓拉伸等等。在視聽語言運用方面數字動畫與傳統(tǒng)動畫一致,都講究聲音和畫面的配合,鏡頭語言的意義銜接完整等等。數字技術的運用也在傳統(tǒng)動畫的基礎上造就了新的數字審美原則。我國早期動畫中運用水墨畫的方式,是特殊技術手段產生的代表之一,手工根據手段與介質的不同來創(chuàng)造風格不同的動畫畫面,利用水墨畫創(chuàng)作動畫的動畫作品也曾在世界上屢獲大獎。而數字技術的革新,肯定會給動畫制作帶來更多的形式和思維發(fā)展的轉變,數字動畫做展現出來的魅力,離不開傳統(tǒng)動畫的理論支持,也會在傳統(tǒng)動畫的基礎上,開出新的藝術花朵。
二、數字技術在動畫藝術中的具體應用
(一)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手繪模式
先用繪畫的方式把圖像畫在紙上或者璐璐片上,再將其繪畫成連續(xù)的多幅畫面,用攝影機進行逐幀拍攝,沖洗得到底板后再制作出樣片,對樣片進行剪輯,這就是傳統(tǒng)的手繪動畫的制作過程。這項艱辛的勞動更趨近于集體性的制作,投入的人力資源巨大,耗費了工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在數字技術的運用下,計算機承擔了動畫制作的主要內容,傳統(tǒng)的中國畫的繪制也可以借助計算機來完成。通常,繪制少量的人物圖片后,計算機就能變化出幾千個不同的人物表情,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用來拍攝的圖片可能需要幾十萬張,而草圖的繪制量更是可以達到幾億張,如果這樣一個龐大的任務都需要靠手工來完成,那么所需要的人力和其它資源是難以想象的。數字技術在動畫行業(yè)的使用和不斷深入,大大的縮短了動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間,把藝術家們從繁重的手功勞動中解放出來。
(二)全方位的數字化轉換
計算機的圖像處理技術規(guī)模化、產業(yè)化的發(fā)展促進了中國動畫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利用數字技術將素材記錄到計算機中,進行動畫剪輯,通過以往的圖像數據來提取表現空間的動態(tài)對象來生產動畫。在制作圖片的過程中,剪刀加漿糊的方式被淘汰了,只需簡單的鼠標操控和鍵盤操作就能完成相同的工作內容。硬件和軟件的擴展解決了高難度特技制作的難題,通過計算機直接制作完成,而非通過模型和攝影手段來成就特技,這是動畫制作技術的一大飛躍。運用數字技術合成的畫面,可以滿足多種特殊情景的需要,靈活變通,所以獨具生命力。
(三)動畫創(chuàng)作領域的變化
數字技術改變了動畫藝術的制作技術,也豐富和拓展了動畫藝術本體。在數字動畫出現之前,手繪制作的電視動畫和電影動畫是動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創(chuàng)作領域。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動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領域拓展,二維動畫、三維動畫、Flas、游戲動畫和手機動畫都相繼出現了。動畫藝術形式的豐富使得它和各個傳播媒體的關系日益密切。1969年到1967年間,貝爾實驗室開始嘗試二維動畫系統(tǒng)。20世紀70年代初期,三維動畫出現,到了90年代,Flash也成為了網絡動畫大家庭的新成員,網絡游戲也是網絡動畫的新樣式。媒體的普及引起手機爆發(fā)式的增長,未來動畫發(fā)展的焦點開始聚集在手機動畫的發(fā)展。
(四)數字二維動畫中的無紙動畫和半無紙動畫
制作流程復雜,工序繁多的二維動畫制作過程,使得一般個人和小型公司幾乎不能單獨完成大型的二維動畫制作。數字技術的引進使得二維動畫中的無紙技術產生,雖然無紙技術的基本流程類似于傳統(tǒng)的二維動畫制作,但是它利用計算機軟件替代了傳統(tǒng)工序中復雜的儀器,節(jié)省了昂貴的儀器投入資金,這使動畫制作更加方便快捷。半無紙動畫是指數字技術引入動畫創(chuàng)作的初期,只在局部利用數字技術,而且主要是運用在上色之后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數字技術的優(yōu)勢,二維動畫創(chuàng)作應用半無紙動畫技術后,將描線、上色、原畫、動畫、設計稿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的操作都轉移到數字平臺來完成,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jié)省了生產資金。隨著數字技術進一步滲透,全無紙動畫形成,全無紙技術不僅只在著色或后期在計算機中完成,而且可以通過專業(yè)的軟件直接繪制前期的設計稿、原畫以及中期的動畫等。這樣看來,全無紙動畫的出現,可以說是全方位采用計算機制作動畫形式的出現。
(五)影視作品中三維動畫的強大魅力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三維動畫藝術發(fā)展極為迅速,在三維技術的不斷普及和運用中,市場上出現了一系列的經典影片,其中《泰坦尼克號》、《哈利波特》、《侏羅紀公園》、《駭客帝國》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維藝術的創(chuàng)新徹底革新了影視特技、計算機游戲、電視、建筑等行業(yè)的專業(yè)技術。在影視方面,三維藝術創(chuàng)作的出現,使它在電影、電視節(jié)目的后期制作中,逐漸完全取代了傳統(tǒng)的光學膠片法,成為了影視后期制作的核心部分。特技制作是后期制作的一個主要內容。早期的影視特技制作,往往是在拍攝過程和洗印階段中,通過一些簡單的手段較粗糙的完成,比如模型制作、特技攝影和光學合成。這樣的手段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由于有些時候電影需要拍攝的對象可能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有些時候電影需要同時拍攝的兩個對象無法出現在同一畫面中,這些問題是無法通過化妝和模型來完成的,所以直接局限了早期影視作品的發(fā)展。而三維動畫藝術可以直接合成想要的畫面,打破了現實里沒有和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多個對象的局限性。如《哈利波特》中神奇的魔法,《泰坦尼克號》中沉船的畫面,這些都離不開三維動畫藝術的功勞。
三、結語
(一)談話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談話的目的要明確
信馬由韁只會事倍功半,效果甚微。舉個例子吧,比如你要和學生談學習成績,你就得看看他最近各門功課的成績,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上課的狀態(tài)表現,在家里的學習情況,這些都要和科任老師及家長還有他周圍的同學事先了解一下,做到心中有數,在談話時才能幫他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見,那學生才會覺得教師的分析正確,并認為教師很了解他,是真心地幫助他,這樣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那么談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不應只做談論者,更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品德,在談話中必須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不只是單單自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讓學生暢快淋漓地傾訴,不中途打斷學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傾聽是一種藝術,在學生的傾訴中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分析出學生真正的訴求,進而讓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傾聽也是一種方法,在傾聽的過程中,使犯錯誤的學生激動的情緒得以宣泄,怨氣得以平息,使不自信的學生能鼓起勇氣向教師坦白心聲,這樣使問題更容易解決。
(三)注意談話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
不同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同一個學生也會有不同的問題,而不同的問題在合適的場所處理會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學生因矛盾發(fā)生了打架事件可選擇在政工處這種嚴肅的場所進行。當學生自信出現了問題時,可選擇在操場、活動室等輕松愉快的地點進行,這樣溝通順暢,輕松易于接受。樓道、教室都可以作為我們與學生談話的地點。但有些談話需要我們精心安排地點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談話時要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就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而言教師應是一個指導者、參謀。所以,在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不要用“你怎么不給我交作業(yè)”“你給我站住”等詞匯,“給我如何”一是體現了教師的霸道、二是把學生放在了客體上,學生會落得被動;另外要多一些對事理的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案,少一些指令性的命令;多一些建議,少一些指責,會使談話變得更有效。
二、精心選擇談話的方法
談話的方法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對象不同,學知水平不同,需要、愛好不同,談話的內容、方式、語言等也有所不同。
(一)“背后言”的方式
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間接的方式進行。因為這樣的學生缺乏成功的體驗,喪失了信心,各種鼓勵的方式以前可能都用過了,但是對這樣的學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說明直接對話的方式行不通。那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別人的嘴傳達教師的意見,采用間接的方式進行,讓他聽教師的“背后言”,這樣會起到暗示作用。
(二)開門見山的談話方式
對于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生,這種談話方式更為直接有效。例如在班上有幾個學習尖子,成績一向很好,但就是紀律性差,平時在課上愛接教師的話茬,課下又活蹦亂跳。所以,我就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當面指出他們的不足和缺點,要求他們遵守課堂紀律,不許在課上說一些與學習內容無關廢話;并要求他們在課下的時候少打鬧以免影響其他同學。這樣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也能明白老師這樣對他們談話,是對他們的一種督促、一種關懷。所以,直接點到痛處對于校正他的錯誤更為有利。
(三)書信的交流方式
彩畫的歷史演變
中國古建筑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2000多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記載古人曾用丹粉涂刷在木構部分。《論語•公冶長》一書中提到管仲家的裝飾———“山節(jié)藻”,刻著山岳的斗拱即為山節(jié),而繪制著水藻的梁外的柱子則是藻。秦漢時期多用龍紋、綿紋和云紋作為建筑彩畫常用圖案形式。佛教在我國興起之后,影響了南北朝時期的彩畫,其繪制的圖案吸收了佛教元素,增加了卷草、寶珠、字、蓮花等圖案。漢代的建筑彩畫已非常發(fā)達,其彩畫主要繪制于門楣、藻井及柱壁之上,色彩多用對比色,常用的色彩是石綠色和朱紅色,利用兩者冷暖關系、明暗關系以及對比色關系相互映襯,繪制手法上色彩多均勻涂色,“文以朱綠,飾以碧丹,光明熠熠,色彩斑斕”,正是對漢代宮廷裝飾彩畫的真實描寫。西晉的彩畫受當時新興佛教的影響,佛教常見的象征元素如寶瓶、雙魚、法螺等被彩畫藝術所吸收,并作為新興的圖案紋樣,在此之后,秦漢以來的建筑彩畫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到了南北朝時期,建筑彩畫色彩選用上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豐富。隋唐期間的彩畫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彩畫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圖案絢麗多彩,色彩極其豐富,繪制技巧空前精湛,各種多彩的紋樣相應而生。著名的“五彩間金裝”的精致紋樣就是在隋唐期間繪制而成的,該作品呈現出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美好景象,同一時期,栩栩如生、活潑形象的鳥圖案、獸圖案紋樣顯現在了建筑彩畫內容之上。建筑彩畫進入成熟期是在宋代,當時的彩畫顏色分九種,其中以紅、綠、藍三色為主,用退暈的方法表達顏色的深淺,圖案也高度程式化,此時的彩畫施色上常用的是六種形式,六種彩畫形式代表的是不同等級的建筑形式,在構圖上弱化了寫實性題材,更注重的是紋樣的裝飾效果,從而也使施工的進度加快了,彩畫的紋樣更加絢麗多彩。元代多發(fā)戰(zhàn)爭,但短短的一百年,我國古建筑彩畫發(fā)展在此期間與宋代彩畫相比較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創(chuàng)造除了梁枋彩畫的基本格局,其彩畫色彩使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調為青綠色相間,以黑色和白色兩種顏色對圖案進行邊線勾勒處理,在此工藝描繪下的彩畫形式帶給人們的是清麗的、素美的、強烈視覺沖擊的藝術享受。另有雕刻裝飾藝術融入了建筑彩畫之中,成為一種新的繪制元素也首創(chuàng)于元代。
進入了明代、清代,繪制于建筑之上的圖案形式更加精致,繪制技巧更加成熟、進步,其裝飾藝術效果更加突出。明代建筑彩畫逐漸開始規(guī)范,并進入成熟期,同時進行了嚴格的等級劃分。清代彩畫技術繼承并延續(xù)了明代技術工藝,但在技術上進行了提升和改革,并形成了整套施工規(guī)范,規(guī)范對彩畫繪制前期及過程諸多方面進行了嚴格要求,包括整體用金多少、整體基調、施工工藝、繪制內容等各個方面。由此可見,明代、清代的建筑彩繪特點就是更加制度化、標準化、程式化。清代宮殿、樓閣中綠色、青色的冷色調為基調的彩畫形式,描繪出了古宮殿建筑的光彩奪目、美不勝收。這種基調的彩畫也成了清代宮廷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代表著清代彩畫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分別象征著富麗堂皇的、清麗的、靈活可愛的三種基調,從而用以區(qū)分不同建筑的等級。同時,到清代時期,建筑彩繪發(fā)展到頂峰,繪畫內容上開始將山水和樓閣結合在一起,突出磅礴的氣勢。
彩畫中蘊涵的中國文化
(一)“禮”觀念的體現
古代的中國,人們崇尚的是儒家推崇的“禮”,“禮”作為最高精神意念指導影響著人們的一切行為。建筑的規(guī)劃、建造,無疑也要聽從“禮”的安排。建筑裝飾中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彩畫,就其色彩、裝飾方面都體現著嚴格的等級觀念。各朝代相關書籍、文獻中都可翻閱到對用色的嚴格限制,對建筑細節(jié)雕工工藝也有明文的規(guī)范,周代時,統(tǒng)治階層就已利用色彩限制禮法,把青色、紅色、白色、黃色及黑色五種顏色稱之為“正色”,并以此五種顏色象征尊貴。戰(zhàn)國時的帝王宮殿運用鮮艷的色彩彰顯統(tǒng)治階層的顯著地位。彩畫到了明代、清代時技術達到了最高峰,色彩的等級劃分及彩畫繪制內容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彩畫的發(fā)展反映出中國建筑藝術受儒家禮制思想影響頗深。
(二)彩畫中的象征意義
中華民族的象征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六書”中就有記載,“六書”中將造字方法進行了歸納,“指事”造字法就是運用各種象征性的符號來代表不同的漢字。也就是說,象征文化已深深滲透在我國的古建筑藝術之中。從整體構造到細節(jié)描寫,從建筑方位到色彩描繪,各種象征意義蘊涵在我國古建筑的多個方面,而彩畫中蘊涵的象征含義,更多的體現在不同內容和繪制圖案形式、選材之上:
1.象征權利與地位。龍鳳作為權利、地位的象征,常被用來作為統(tǒng)治階層的各種裝飾用題材,而宮殿中建筑彩畫的主體內容也是龍與鳳。龍的權力、富貴的象征地位早在周代就有了,代表的是帝王。后來,龍被民間想象成了神,認為龍是萬蟲之首。佛教也將龍奉為尊位,用以護法。龍在唐代、宋代用以象征風調雨順、祥和福瑞,到了明代、清代則用以象征皇權。幾千年來龍常常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zhí)熳印保彩桥c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寓意,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于龍,用于象征皇后嬪妃。
2.象征喜慶、安康。自古以來,人們都有追求禎祥、平安的美好愿景,我國民間善于用各種紋樣來預示美好的生活和吉祥太平的景象,這也包含著繪制于建筑之上的圖案。燈籠錦的紋樣出現在宋代,其圖案紋樣為燈籠,用以象征年谷順成,風調雨順。這些預示著年谷順成的吉慶紋樣,成熟發(fā)展于宋代,明代、清代時,發(fā)展成“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構思設計。其內容形式豐富多樣,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萬事如意的期待。寓意的多用方法:葡萄圖案寓意子孫多多,仙鶴多指長命百歲,牡丹多指多福多貴,鴛鴦多用來比喻夫妻白頭偕老等。諧音常用手法:用蝙蝠、梅花鹿、壽桃的諧音表達福祿壽的含義;梅花枝頭之上的喜鵲用以形容喜上眉梢;而“金玉滿堂”則用數尾金魚來象征等。圖案紋樣也有其象征意義:回紋代表連綿不斷,子孫萬代,吉利深長,富貴不斷,此外還有壽字、福字、喜字等常用于吉祥圖案中的文字,用于表示對幸福、富有、長壽和喜慶之向往。
3.象征品格情操。古人信奉君子有道,在彩畫藝術中,常體現其抱負、理想、品格和高尚的精神情操的多是一些植物紋樣裝飾。人們熟知的松、竹、梅的紋樣,各自代表著堅貞不渝的意志,象征脫俗的高風及傲雪凌霜的氣節(jié),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被譽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也分別代表了高潔的品格。中國古建筑中蘊涵的文化內涵是極其深邃的,代表的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美學特征。不管從建筑的布局規(guī)劃來看,還是建筑細節(jié)描寫,單個建筑的造型藝術,都呈現的是先人獨有的審美取向,這與國外建筑形式大相徑庭。我國的建筑藝術多追求的是內在的美,內在的精神力量,講究和諧,講究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