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臨床實習鑒定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輸血醫學檢驗;實習課程;設計
1檢驗專業實習現況
醫學生實習階段承前啟后,至關重要。通過臨床實踐,學生對學過的理論知識進行梳理,加深理解,完善吸收,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1]。輸血科是醫學檢驗專業,尤其是醫學檢驗專業(輸血方向)學生畢業實習的重點科室。近年來,國內各級醫院血庫紛紛從檢驗科中獨立出來,成立輸血科,臨床輸血檢驗專業飛速發展;全自動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分析儀的普及進一步推進了專業的進步。以往昂貴的血型試劑越來越平價,更多的供貨渠道使試劑更易于得到。因此,目前幾乎所有輸血相關血型血清學檢測實驗都能在基層的醫院開展。以往由于條件所限,檢驗專業學生在輸血科實習內容匱乏,現今,學生在輸血科的學習充實且有成就感,學到相關知識和技能。
2實習帶教課程
通常,醫學院校的實習手冊規定的醫學檢驗專業在輸血科輪轉實習時間為4周,為了讓短暫的實習期充實而有計劃,我校設計了輸血醫學檢驗實習帶教課程。課程分為兩大部分共23個內容,第一部分為自學部分,3個內容,第二部分為帶教部分,20個內容。2.1自學部分自學部分主要是基礎理論知識,只有熟練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才能在實驗帶教過程中靈活運用,充分理解實驗原理,解釋實驗結果。血型血清學實驗所涉及的理論知識主要是免疫學基礎知識、血型理論和主要血型系統。
(1)輸血相關免疫學基礎。了解血液免疫學基礎知識,能較好地解釋實驗現象和結果。
(2)ABO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和其它主要血型系統。熟悉血型理論和主要血型系統,才能針對檢測目的設計相應的實驗,選擇需要的試劑和儀器。
(3)血型血清學檢測理論。提前熟悉各項實驗標準操作規程,熟悉血型血清學檢測原理和步驟也是必要的,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入帶教實習。
2.2帶教部分
帶教部分共20項內容:
(1)ABO血型鑒定(平板法、試管法、卡式法)。
(2)Rh血型鑒定(平板法、試管法、卡式法)。
(3)交叉配血試驗(鹽水介質法、凝聚胺介質法、抗人球介質試管法及卡式法)。
(4)不規則抗體篩檢(鹽水介質法、凝聚胺介質法、抗人球介質試管法及卡式法)。
(5)不規則抗體鑒定。
(6)抗人球蛋白試驗(DAT、IAT)。
(7)血型抗體效價測定。
(8)吸收放散試驗(冷吸收、熱放散、酸放散)。
(9)疑難ABO血型鑒定。
(10)疑難Rh血型鑒定(WeakD)。
(11)新生兒溶血病產前血型血清學檢測、新生兒溶血病血型血清學檢測。
(12)血液標本接收與處理。
(13)血液制劑的接收、處理、入庫、出庫。
(14)臨床合理用血。
(15)特殊情況緊急搶救輸血程序。
(16)輸血不良反應實驗室處理。
(17)臨床用血質量控制。
(18)輸血相容性檢測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
(19)臨床用血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輸血科部分。
(20)輸血科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
3實習帶教內容
帶教20項內容可分7大類。
(1)血型鑒定、交叉配血。最基本的血型血清學實驗是輸血科主要的日常工作。掌握常見幾種血型的各種鑒定方法,熟練不同介質的交叉配血實驗。
(2)疑難血型鑒定和疑難交叉配血。臨床工作具有不確定性,由于受到患者年齡、免疫、疾病、藥物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個別患者會出現血型鑒定和或交叉配血困難的問題。學生應熟悉常見疑難血型和疑難交叉配血現象,掌握正確的鑒別和處理技術,確保輸血安全。
(3)抗體篩查與抗體鑒定。不規則抗體的出現,會影響到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造成疑難血型鑒定和疑難交叉配血情況。不規則抗體檢出率文獻報道0.2%~2%[2],屬于比較常見,交叉配血困難時,需進行抗體鑒定,選擇相應抗原陰性的血液供應,學生應掌握基本方法。
(4)臨床合理用血與特殊情況緊急搶救輸血。臨床輸血治療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血情況,調查研究報告顯示[3],醫院等級越低,不合理用血比率越高;各種血液成分中以血漿不合理用血比率最高,甚至高達70%以上。學生應了解合理用血的重要性,掌握《輸血技術規范》中內外科輸血適應證的界定。熟悉特殊情況緊急搶救的輸血程序,掌握輸血相容性輸注的原則。
(5)輸血不良反應處理。文獻報道[4],目前國內總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58%,其中最常見輸血不良反應有發熱反應和過敏反應,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有溶血性輸血反應、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等,可造成患者死亡。臨床科室有輸血不良反應報告時,學生應掌握實驗室的處理程序和檢測內容,及時反饋臨床,搶救患者生命。
(6)新生兒溶血病相關檢測。國內ABO-HDN的發病率為每140個新生兒中約有l個[5],Rh-HDN的發病率較低但更嚴重。重度HDN,可致新生兒核黃膽,嚴重損傷中樞神經系統,甚至造成新生兒死亡。學生應掌握相應檢測技術,積極宣傳新生兒溶血病產前篩查的必要性。
(7)輸血科實驗室質量控制。廣義上,輸血科實驗室質量控制包括覆蓋臨床用血全過程每一個要素的質量控制,狹義上,輸血科實驗室質量控制主要指輸血相容性檢測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做好質量控制,才能保障輸血安全。學生應該領會質量控制的要點,掌握質量控制的方法。綜上所述,輸血科實習時間有限,設計好的實習帶教課程,會讓實習學生的實習過程充實而不緊張,充分感受到輸血醫學的意義所在,培養對輸血醫學專業的興趣和熱情,愿意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療工作者。
參考文獻
[1]王文獻,高加蓉,鄒利光,等.臨床實習在醫科生教育中的重要性[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1):1398-1400.
[2]葛云萍,于冠秀,李曉雪,等.反復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檢出情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1):1207-1208.
[3]劉慧南,林振平,胡文靜,等.我國臨床合理用血的狀況及管理措施探討[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5,28(2):138-140.
[4]滕方,張燕,孫桂香,等.我國三甲醫院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3):282-289.
一、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建立
(一)方法與內容。
結合醫學院校自身實際,采取調研法、文獻法廣泛收集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文獻,分類整理、比較分析,依據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建立學生能力訓練量化考核評價指標,完善實習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3]。鼓勵廣大教師、教學管理人員、醫學生全員參與,開展實習教學改革。
(二)實習教學研究成果。
1.規范實習教學管理。制定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實習教學管理辦法,加強對實習教學、中期檢查、出科考核等各環節的監督和管理,成立由教務處、附屬醫院(實習單位)、臨床檢驗科室組成的三級管理模式,并在每個層級指派專人負責具體的實習教學管理,在學校層面建立實習教學考核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校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實習教學安排、落實任務,加強對各附屬醫院(教學單位)的實習教學檢查力度,對存在問題和管理漏洞的單位限期整改。
2.建立實習管理指標。(1)修訂實習計劃:根據教務部門修訂的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教學計劃,增加實習學時,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實習成績評定項目由以下三部分組成,分別為實習中期考核(30%)、出科鑒定考核(50%)、實結報告(20%)。這種比例分配增加了中期考核的權重,體現了過程性教學質量評價思想,降低了原有單一的出科鑒定成績權重,增設了/實結報告0環節,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2)增加能力測試:在實習結束前,組織學生參加由學校統一組織的理論和技能測試。對學生實習應掌握的各科目知識點作詳盡考查,同時在臨床檢驗實驗室由學生隨機抽簽、任選一道題目進行能力測試。測試結束后,將原始分數轉換為標準化分數,使測試更具有客觀性、可比性。理論和技能測試成績均有詳細的評分標準,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從各教學醫院檢驗科室中臨時抽調考官,現場隨機抽簽決定監考人員,每個考站由2名中級以上職稱考官負責監督和評分,理論與技能測試成績滿分均為100分,各占50%。
3.制定量化考核指標。(1)印發實習考核表:在完成修訂實習計劃、建立實習管理指標的基礎上,學校綜合考慮各實習單位的實習教學特點,廣泛聽取實習學生、實習單位和專家意見,制定并印發校內統一的實習考核表,實施醫學檢驗專業實習教學量化考核,便于各有關單位對該專業實習學生進行標準化客觀評價。(2)考核表內容及指標:¹明確規定一系列量化指標,包含檢驗工作理論知識(如實習記錄、學術會議、科研方法)及檢驗儀器設備操作記錄、操作時間、指導教師等。º涵蓋出科鑒定記錄、指導教師意見等教師填寫內容,同時要求給予評價的教師必須親筆簽名和蓋章。»從日常表現、實習科目兩方面制定出科鑒定指標,并賦予各指標相應的分值,形成量化的出科鑒定評分標準,每方面各占50%權重。如附表所示。
二、實習教學改革反饋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4.2%的被調查者認為考核指標能明確反映醫學檢驗專業特點,96.5%的被調查者認為考核內容符合醫學檢驗專業要求、可操作性強,88.7%的被調查者認為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興趣,66.7%的被調查者對該考核指標及醫學檢驗實習教學提出了改進意見和建議。通過上述改革措施,醫學檢驗專業實習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在醫療技術不斷提高及醫療事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維權意識及法制觀念也在不斷增強,導致醫療糾紛事件層出不窮。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由于對診療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良醫療后果及其原因認識不一致,患者要求追究責任或(和)給予民事賠償,而向衛生行政部門提請行政處理或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而發生的糾紛。醫療司法鑒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鑒定,來確認醫療單位在進行醫治以及護理行為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醫療差錯并造成醫療事故,從而為最終的裁判提供一份客觀公正的鑒定報告,來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利,盡快解決醫療糾紛。醫療糾紛鑒定作為法醫工作內容的一部分,要求法醫具備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及熟悉相應的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隨著醫患關系日漸緊張,加強醫療糾紛鑒定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法醫學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法醫在醫療糾紛鑒定中的重要作用
法醫參與醫療事故鑒定工作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50到60年代,醫療事故由檢查機關管轄,鑒定工作由法醫負責。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法院開始委托法醫鑒定醫療糾紛,法醫重新參與醫療糾紛至今。當前醫療糾紛司法鑒定的基本流程為:醫患雙方委托―法醫審閱文案資料―召開聽證會―專科醫生會診―鑒定報告書寫等。在該過程中,作為醫療糾紛鑒定的主體,法醫的鑒定地位指的是:首先,法醫是醫療事故鑒定小組的核心組成成員,通過使用自身權威的醫療鑒定知識對醫療鑒定做出權威性的指導;其次,法醫充分熟悉相應的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并從法律的角度看待醫療糾紛中出現的分歧以此做出評判,為醫療責任判定及醫療賠償提供客觀的標準;最后,法醫是具備豐富醫療知識和醫療護理經驗的專業醫師,法醫通過突破傳統的醫療護理思維,謹慎分析診療過程及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偏差。
二、當前教育模式下的法醫學畢業生應對醫療糾紛案件能力不足
現階段法醫學五年制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多為:一、二、三年級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四年級學習臨床醫學課程,并進行3個月的臨床實習;五年級開始學習法醫學專業課程,然后進入公安機關實習,實習時間一般為4~6個月,在校學習理論課程期間,學生課業繁多,平時較少時間進行實踐活動。法醫學專業課程包括了法醫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但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鑒定僅在《臨床法醫學》和《法醫學》教材中有一節或一章的課程教授,并且內容設置簡單,未詳細解說醫療糾紛鑒定內容、要求等,使得學生較難學習到正確、全面、系統的醫療糾紛鑒定基本知識,同時大多數專業實習并沒有涉及醫療糾紛鑒定實習內容,以致學生對醫療糾紛知之甚少,難以在畢業后較快地熟悉并處理醫療糾紛鑒定工作。
同時作為一門為法律服務的學科,法醫學專業學生應該對法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當前多數學校法醫學課程設置僅僅將法律概論作為一門選修課,僅部分高校注重法學與法醫學的結合教學,然而這并不能滿足法制建設的需求,以至于培養出的學生在解決需要法律知識的專業難題時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特別是對于與衛生法律法規息息相關的醫療糾紛鑒定工作而言,法律知識的缺乏將導致鑒定結果的準確性、公正性和科學性出現偏差。法醫在履行出席庭審現場、解說鑒定報告細節等義務時,法醫法學知識的支撐有利于其提供具備法律效力的證詞,發表個人意見,行使表決權。
當前具備醫療糾紛法醫鑒定資質的高素質法醫人才缺口仍然較大,必須對當前法醫學專業本科教育模式從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實習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創建創新型專業人才教育模式,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技能的法醫學專業人才。
三、較強法醫學本科教育模式改革,培養具備醫療糾紛鑒定能力法醫學畢業生
(一)改革現行課程設置,增加法學教育及醫療糾紛鑒定內容
開設《法醫法學》、《法學理論》必修課,加強學生法律意識,特別是衛生法規等。同時學生可選修法學專業課程,參與考試,取得法醫學與法學雙學位。開設《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選修課,教學內容包含:目前我國醫療糾紛和醫療損害的發生現狀、發生的原因、法律處理途徑、鑒定原理等較為全面的內容。
(二)改革培養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
1.法醫學本科生雙向導師制模式。學生分別由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共同指導,理論導師為法醫學系專業教授或副教授,主要負責理論專業知識、學術理論的培養;專業導師為鑒定中心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深法醫工作者,負責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等相關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臨床基礎課程時利用課余時間進入鑒定中心見習、實習,初步了解醫療糾紛鑒定工作;之后在理論導師的指導下,在學習法醫學專業課程時開始參與案件鑒定工作,著重培養法醫實踐工作能力。
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實行PBL教學方法。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為一種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重視并廣為流行的教學模式,它以問題為基礎、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中心。老師可在備課中設置問題,并在授課時讓學生互動討論,利用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醫療糾紛原因分析教學中,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是否存在過錯,過錯與醫療損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以及過錯參與度。參與聽證會前,讓學生了解案件過程,思考患方將提出哪些訴求、訴求理由和合理性,以及醫方將如何回答患者所提問題等;在學生參與聽證會、聽取醫患雙方意見并記錄后要求學生討論醫患雙方陳述詞并進行合理性與真實性分析。在文案資料審閱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如病歷的真實性,診療措施的合理性等。PBL教學能充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這種問題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專業新知識,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法醫學教學質量。(2)增加實踐及實習機會。醫療鑒定是指法醫對造成醫療糾紛的原因進行分析和鑒定,從而為醫療責任判定和醫療賠償提供公正而科學的參考。這就決定了法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及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未學習法醫學專業課程時即進入鑒定中心見習,熟悉鑒定工作流程及內容;學習了專業課程后,在老師協助下全程參與鑒定,如案件審核、參加聽證會、報告書書寫等。例如涉及到死亡、需要進行尸體檢驗的醫療糾紛,組織學生參與尸體解剖、病理切片觀察等,了解死亡原因,在后續進行醫療糾紛鑒定工作時,參加醫患雙方聽證會,聽取雙方意見;并嘗試審閱文案資料,書寫鑒定報告。這樣既能讓理論指導實踐,又能逆向利用實際案例鞏固課本知識。因此,僅增加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法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其重點教學還是在于實踐應用。實踐教學是法醫學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學生掌握基本技能、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目前法醫系本科生實習基地大多數為公安局,學生接觸到的刑事案件較多,要熟悉掌握醫療糾紛鑒定工作還是要進入司法鑒定中心實習。因此學生在學習醫療糾紛理論課程時利用課余時間在鑒定中心見習,理論課程結束之后開始實習,全程參與鑒定,鞏固已學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分析、處理案件的能力,提高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