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筑學習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學校建筑;抗震設計;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陸續發生的大小不斷的地震對中小學教學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據不完全統計,汶川地震中僅四川一省倒塌的校舍就有6898 間,死亡學生4737 人,傷者1.6 萬余人,重災區學校倒塌面積達199.7228 萬平方米,占總倒塌房屋面積的7%。汶川地震中學校受到的沖擊十分厲害,倒塌校舍多,師生傷亡也多,引起了極其嚴重的社會影響。據統計,我國共有普通中小學50 多萬所,在校生人數達到2 億多,約占到全國人口的17%。另外,學校建筑內人口密度很高,流動量大而且頻繁,教學和附屬生活設施相應集中,學校建筑的結構形式比較特殊,難以承受特大地震的沖擊以及嚴重的破壞,在地震發生時,學生疏散集中在樓梯間,走廊、等建筑中比較薄弱的環節,因此由地震災害及其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它類型建筑大得多。因此,想要最大限度地減輕學校建筑地震災害,就必須合理的設置抗震設防標準,這將是減輕地震災害對策中最積極有效的措施。 本文通過對諸城市繁華中學教學樓設計的分析總結,以新抗震設計規范為依據,在“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準設防基礎上,提出了學校類關鍵建筑“大震可修”的更高級別抗震設防標準,以提高學校建筑抗震安全性能,使其成為更牢固的建筑物;
一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諸城繁華中學新建教學樓,東西長109.8米,南北寬29.3米,六層,局部一層,總高度23.55米,建筑面積為11146平米。
二建筑設計 本項目以簡單明了為設計指導思想,通過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空間滲透來實現教學樓的現代美感。功能布局為,一層為圖書館閱覽室及大空間報告廳,二層至五層為教室及生物、化學、物理實驗室,六層為教師辦公樓,滿足教學使用要求。采用框架結構實現教室空間要求,框柱外凸出,增加立面觀感,使建筑立面簡練,豐富,體現校園建筑特點。屋面設計造型構架,突出立面,力求使建筑外觀具有現代感。
三 結構設計
(一)結構方案 結構方案的確定是整個房屋設計是否合理的關鍵,結構方案的選擇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結構形式,結構體系和結構布置。本建筑采用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因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造價低,取材豐富、強度高、剛度大、耐火性和延性良好的特點,且它的結構布置靈活方便。框架結構的特點是由梁、柱承手豎向和水平荷載,墻僅起圍護作用。其整體性和抗震性均好過混合結構,且平面布置靈活,可提供較大的使用空間,也可構成豐富多變的里面造型。框架結構通過合理設計,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為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這種延性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教學樓處在7度抗震區,采用框架結構是合理的,同時它能完全適合本工程的平面設計,得到較大的空間,尤其是報告廳,寬度為18x18米,高度為7.8米。采用框架梁柱,屋面采用鋼網架屋面,既滿足使用,又滿足美觀。
(二)結構布置選定結構方案,結構布置便成了解決方案合理性關鍵。
柱網的選擇直接影響建筑的使用與經濟性,不同的功能與功能布置方式采取不同的柱網布置方式。根據建筑使用功能布置,確定跨數和跨度,柱網力求整齊統一,以利于構件的統一化及立面造型處理。柱網根據教室需要空間大小采用9x8.4米,走廊設在建筑物中間。樓層平面及布置是對稱形式,從而使樓層的結構剛度中心保持在樓層平面的中心處,可避免房屋的扭轉效應。
根據混凝土規范規定,當現澆框架結構房屋長度超過55米時,除基礎外,上部結構用伸縮縫斷開。考慮不同的結構形式,縫寬應滿足相應規定。在地震區,如果設置伸縮縫,縫寬也要符合防震縫縫寬的要求。根據規范要求,當采取施工后澆帶減少溫度和收縮應力時可不設伸縮縫。即在施工時每隔30-40米間距留出施工后澆帶,帶寬800-1000mm,鋼筋可采用搭接接頭,后澆帶混凝土宜用膨脹性混凝土,宜在2個月后澆灌,澆灌時的溫度宜低于主體混凝土澆灌時的溫度。但后澆帶不能代替伸縮縫。本工程設計的建筑長度為109.8 米,超過現澆框架結構的伸縮縫最大間距55米的規定。考慮結構受力的合理性,建筑中間設伸縮縫,縫寬為150mm。縫左長度為52.2米,縫右為56.85米。
樓、屋蓋結構是抗側力結構間傳遞水平力的主要構件,通常作剛性樓板假定進行結構簡化計算,因此樓板采用現澆樓板,板厚為100mm,局部受力較大,跨度較大(板跨大于3.9米)的房間板厚加厚為120mm。梁柱截面的選擇,根據主梁取跨度的1/10~1/18,次梁去1/12~1/18,確定梁截面。柱截面根據軸壓比及抗震要求估算截面,最小截面為500x500,經計算為600x600,底部個別柱子加大截面至700x700。
(三)結構計算要點及抗震措施
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本工程為學校建筑,根據抗震設防分類標準規范學校類建筑震設防類別為重點設防類,抗震等級按提高一度選用,即按8度查表,建筑物抗震等級為二級,安全等級為一級。根據建設方提供地質報告,本地區場地類別為I1類,特征周期為0.30s。本工程地質情況良好,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Fak=250Kpa,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加連系梁。從計算系數提高學校建筑的抗震性能。
現在設計院多數采用計算軟件計算,本工程采用結構設計軟件PKPM建立結構模型,采用SATWE軟件計算,完成整個建筑的結構計算與分析,采用天正建筑繪制整套結構施工圖。計算過程中,按正確參數輸入軟件,并考慮雙向地震作用,查看計算結果控制周期,扭轉系數,位移,位移比,軸壓比,質量參數,對個別位移較大部位,采取加大柱截面處理,對扭轉系數比較的處理方法是,加大邊跨Y向梁截面。
在實際工程中,計算機軟件只是幫助我們實現意識的工具,是我們的得力助手,所以手算是非常重要的,人是工程設計的主體,通過手算校核又凸顯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對理論的清晰理解及準確運用。本工程對標準層樓蓋,一榀框架,及獨立基礎采用手算進行驗算,不僅學會分析結構受力和簡化結構計算簡圖,也掌握了結構設計過程的原理,通過與計算程序比較,了解結構整體設計與手工分析的差距,對結構可靠度概念有更深理解。
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更好的為村民服務。
1、加強各種知識的學習,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向鄉、村干部學習農村工作方法,向書本學習農村理論知識,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別是加強農村基礎知識和關于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拓寬自身知識層面,以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繼續開展農村調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適合本村發展的路子。同時帶頭學習,大膽探索帶動村里現有的干群不斷轉變觀念,加強學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本村村民服務。
2、參加各種實踐,增強基層工作業務水平。多角度、多渠道與外界接觸,積累基層工作經驗,增強解決糾紛技巧。同時,更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及時、經常為群眾提供各類信息。要不斷的學習,切實做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
3、堅持記錄好個人工作日志,詳細記錄每天工作的內容、進度、成效、收獲、不足等,形成完整的到村任職工作日志。
其次,要做好村里的各項工作。具體安排如下:
1、在上半年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做好村中的各項日常工作,及時做好各類會議、活動記錄,資料的整理、歸檔等日常管理工作,發揮專長做好網絡宣傳、計算機維護等工作。做好村務電子化工作,協助村兩委繼續做好村務公開工作、退伍軍人檔案以及各種資料、文件錄入電腦存檔工作,促使村務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2、加大對*旅游業的宣傳力度。關于村莊的故事、傳說,要盡最大努力去和村里的老人探討,認真記錄并錄入電腦,為*的旅游業提供文字性材料。
3、為國慶獻禮工程大水系十月份的通水工作做好準備,包括河道清淤以及沿河農民生活用水排污口的治理等工作。
4、主動關心弱勢群體,繼續完善我村困難群眾檔案,通過個人努力給予他們幫助,并積極聯系外部力量對困難群眾予以幫助。另外,選定一戶困難戶作為重點幫扶對象。
5、加強與相關高校的聯系,邀請河北農業大學的大學生來村進行社會實踐與調研,加大宣傳規模,提高層次,加強與高校、企業等的聯系和合作。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講計劃;自主學習;實施策略
學講計劃是徐州市于2014年年底提出來的,并大力推進,是課改的深化和創新,學講計劃旨在讓學生“學進去”,然后再“講出來”,以讓學生“學會”和“會學”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是對傳統課堂的徹底顛覆。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見的天氣系統》為例,談談“學講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精心設計預習任務,使他們“學進去”
課前預習是“學進去”的關鍵環節,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學案、導學提綱,可以使預習落到實處,提高預習的有效度。如《常見的天氣系統》教學前,教師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設計自學提綱,包括知識點和預習檢測題。對于知識點的預習,可以以綱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知識體系,如:
1.鋒面天氣系統
(1)鋒面的含義
(2)鋒的分類:冷鋒和暖鋒
(3)鋒面天氣
(4)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系統
2.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1)低壓(氣旋)系統
(2)高壓(反氣旋)系統
這樣的導學方式,以提綱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概要,也利于學生從教材中去捕捉主要信息,方便學生抓住重點,抓住教材,自主學習也可以有的放矢。
二、提供足夠多的交流時間,使他們“講出來”
傳統課堂上,教師喜歡單刀直入,直奔主題,唯恐少講一會兒,教學任務會留下空白,教學任務完成不了。這樣忽視預習環節的檢查和交流,會使學生逐漸放松預習。
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或者以提問的形式,和學生一起回顧預習內容,掌握主要的知識結構,為課堂的學習做準備和鋪墊。也可以直接給學生5~8分鐘,讓他們充分交流預習成果,交流預習心得體會,提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組間討論、組際討論,讓他們充分地“講出來”所預習的知識,他們在“講出來”的過程中,也嘗到了預習的快樂,嘗到了預習的甜頭。
如《常見的天氣系統》課之初的交流,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預習的情況,如對于預習提綱中的“鋒面的含義”,讓學生說出“鋒面是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再在一起以作圖的形式,從鋒面、上界、長度、暖氣團以及冷氣團、地面、下界、寬度和鋒線等方面說出兩側大氣物理性質的差異,交流冷鋒和暖鋒的不同等。
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不僅僅體現在對預習環節的交流和討論,也應該包括在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設計的每一個任務,都應該讓學生主動思考,合作探究,教師不能“代勞”。否則,如果在預習檢查上用“學講”,然后一反常態,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一言堂”,那么,這樣的學講模式的構建,就有走過場、搞形式之嫌。
三、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撥開迷霧
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棘手”的問題。對于學生共同的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都無濟于事,此時,教師的情境的創設、巧妙的問題、言簡意賅的點撥,都會為學生撥開迷霧,使他們眼前一亮,產生頓悟現象。如對于這節課的教學,在學生交流預習后,教師用多媒體呈現“徐州市一周天氣預報”。情境的給出,既是自主交流向新課的過渡,也為學生構建了“天氣系統”的直觀概念。
對于學生的疑難問題,教師的指導和析疑更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善于運用有效的方法,給予提示和啟發,讓學生善思、善悟。如對于“鋒面系統”,知識點散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分析和歸納,再以列表的形式,將“冷鋒、暖鋒與天氣”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出來,使知識一目了然。對于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談論,如“準靜止鋒”的問題,呈現一幅圖,讓學生分組討論鋒面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狀況等,教師的“導”和“引”促使學生會學、學會。
此外,教師導學行為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學生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討論,總會有書到臨尾漸漸松的感覺,如果教師不能調控好課堂的節奏,課堂會“虎頭蛇尾”,教師應巧妙設計任務,促使學生從低谷中走向。如呈現“梅雨”的背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探討梅雨發生的時間和地區,探討梅雨是由什么天氣系統形成的。再讓學生綜合分析影響我國天氣狀況的天氣系統等,促使學生再次回歸課堂,也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學講模式是傳統課堂的革新,是接受學習的徹底改變,學講計劃也為我們實施新課改提供了方法論和理論的指導,為我們改革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學講計劃的提出和推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讓課堂生機一片、精彩無限、魅力無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