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師入職流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社會事件;社會科學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09-0035-03
當前我國課程改革面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單一與多元的沖擊,而社會事件的豐沛多元、鮮活及時、發人深省及其核心問題常常與課程培養目標息息相關等特性[1],使得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學課程成為必要和可行。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是指以真實存在的社會事件為媒介開展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本文意在分析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價值與流程,以及在操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教學改革與創新注入活力。
一、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價值
當前中小學社會科學課程偏重歷史的、人文的內容,對于豐沛多元、鮮活及時、發人深省的社會事件卻不夠重視。在這個媒體無所不在、社會事件傳播迅速及時的今天,身為教師,就應該和學生在對社會事件的探索、解讀中,在批判意識萌芽、反思不斷進行、意識漸進覺醒的過程中,把學生培養成為能批判反思、獨立思考的新世紀公民。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習興趣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間接學習興趣具有明顯的自覺性。當一個人意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或與自己的關系時,學習興趣就隨之產生。社會事件融入教學,通過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發掘教學形式的趣味性,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效與愉悅。
2.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傳統的社會科學課程教材關注的是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常識。基本理論是對社會制度與社會實踐的理想表達,它使學生了解到社會的積極面,但也會使學生對社會問題缺乏深度認識。而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通過對活生生的社會事件的深度剖析,讓學生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社會圖像,體會到社會問題的紛繁復雜,看到社會的消極面。透過教學,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壓力與挑戰,認識到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可能空間,進而萌生為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而努力學習的動機。學生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義務與使命,就會逐步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培養學生批判反思、獨立思考的能力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強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并不為學生所信奉。基于此,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學習者只有在認真思考它自己發現的問題,追求符合自己的知識和理解力的答案時,才是真正地在學習。”[2]社會事件融入教學,就是要把隱藏在社會事件背后的故事與問題拋出來,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共同探討中,在師生的檢討與反思中,澄明事件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是死記硬背的,而是經過自身的探索與合作獲得的。學生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其批判反思、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會不斷增強。
二、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流程
1.確認教學背景
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認識教學背景。要明晰教學背景,就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分析學生特性。學生是教學的真正主體。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動學生參與,引起學生緊張的智力活動,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與批判。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特性的充分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2)選定與教學目標吻合的社會事件。社會科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多元而生動的,要使這些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就應該選擇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社會事件。(3)了解教學環境限制。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支持。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校以及班級教學的硬件與軟件實力,摸清教學實施條件,這樣才能順利開展教學。
2.聚焦社會事件
教師選擇好社會事件后,并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呈現給學生,而需要對事件進行組織與加工。組織是將事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材料,確定呈現的先后順序與重點難點;加工是將事件根據實際需要轉化成一定的形式,如文字材料、音頻材料、視頻材料、圖表、記憶信息等[3],以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聚焦社會事件,就是教師在對事件深度把握后,選擇將材料以何種結構與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之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啟發性,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科課程的教學。
3.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
教師將社會事件呈現給學生后,應該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各抒己見,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當然,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教師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自由的智力活動。“假如學校里游蕩著權威的幽靈,對此學生也不反抗的話,那么權威的思想將深深地印在他們幼稚可塑的本質里,而幾乎不可變更,而這樣的學生將來只知道服從與固執,卻不知道怎樣自由地生活。”[4]學生在經歷自主學習與各抒己見之后,他們的見解雖然有些是富有洞見的,但大多數可能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時候就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開展協作學習,開展相互間的質疑、討論與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教師應該提煉學生的不同觀點,給予歸納、分類,并評價各個觀點的可取和不足之處。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硬性強加給學生。
4.檢討與反思
教師應在課后進行檢討與反思,尤其要關注課堂教學效果與課堂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由于社會事件融入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教師發現問題所在,及時加以解決,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批判意識與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社會事件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手段
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是指以真實存在的社會事件為媒介開展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將其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這樣就窄化與異化了社會事件的內涵。社會事件融入教學,應該是一種真實的、自然的、隱性的融入,最終是要融入到生活實踐中去。比如,教師在進行關于環保主題的教學時,不僅要在課堂上講解環保知識,而且應該帶領學生一起做環保,教他們在超市購物多用環保購物袋,教他們如何減少紙張、筷子的浪費,教他們如何讓一種新的行為模式持之以恒,最后變成他們內心的信念和一種生活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事件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2.教師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分享者
社會事件在真實、自然、隱性地融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分享者,而不是課堂教學的操縱者。學生在面對社會事件時,總會有諸多的感悟與困惑,這時候,教師不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盤托出,更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教師應該在學生困惑的時候給予引導,讓他們在引導下思考,感受與經歷豁然開朗的喜悅;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感受,在分享中進步與成長。總之,教師需要做的是,與學生一起去發現、經歷、分享,一起進步與成長。
3.學生應該是教學的真正主體
所有的社會事件都是真實的社會現象,雖然不是全部,卻是歷歷在目的真實[5]。在課堂中,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學生逃避社會丑態,對它們熟視無睹,而是讓孩子們正視社會百態,學會澄清被混淆的價值,重建幾近崩潰的信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真正主體,他們對社會事件進行討論與交流,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們在了解社會現狀的表層之后,能試著去看背后的成因,進而慢慢積累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對問題的判斷、對生命的尊重[6]。
4.討論的場域與氣氛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
社會事件融入教學,不是為孩子們呈現社會事件知識,而是要讓孩子們積極面對社會事件,分析社會事件所反映的問題以及背后的價值觀,并學會理性地面對和處理。這個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自己主動思考與探索的過程,應該是不斷交流、討論與澄明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討論的場域與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參與教學,才能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社會事件融入教學,師生在課前的準備、教學的進程以及課后的檢視中,不斷與社會事件、文化脈絡和自我的意識形態進行對話和碰撞,見證他們在這綿密的交織、探索的歷程中[7],尋找著轉化社會、批判解放的路徑。
參考文獻:
[1][5][6][7]蕭又齊.回顧與眺望――重說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課程的故事[A]∥明貞.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C].臺北:心理出版社,2010.
[2]弗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50.
[3]羅祖兵.教育學問題教學:涵義、價值與操作[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56.
Social Event in Teaching: Value, Procedure and Problem
LI Ju-cai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一、扎實預習,為課堂交流釋疑做好充足準備
課堂上的交流釋疑環節是否高效,關鍵是質疑的質量,而學生質疑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課前預習質量的高低。為了使學生能在預習中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并進行一定程度的探究,我們針對文章體裁、結構、思想感情的不同,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內容,這樣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思考起來有的放矢,重難點把握到位,有利于新知的學習。教師要通過預習作業的檢查,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次做到心中有數,結合自己的備課,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一節課上什么內容,要讓學生學會什么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前一定要明確。我們贊同課堂上隨機生成的精彩,但偏離新知的話題一定要調控,這是保證課堂高效的前提。
二、重視教學方法,使課堂交流釋疑科學有效
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關。只有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才是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1.朗讀。前人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朗讀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促進語言的發展,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語言文字的積累,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當然,也要充分發揮教師范讀的作用。因為教師在講課前是以胸有成竹的態度投入到課堂教學的,對于文中的重點詞句,用什么語氣、什么語調、哪些詞重讀才能體現文章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師的理解往往要比學生深刻得多,而這種理解,如果通過范讀展現出來,就會為學生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境界,加深對文中重點詞句的印象和理解,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作者的創作意圖,對學習新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我們愛你啊,中國》、《船長》和《安塞腰鼓》等有代表性的課文時,我就采用了范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不但如此,教師入情入境的朗讀可以深深吸引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崇敬感,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
2.設置有效的問題。問題的探究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綜合整理,設置有效的、能引導學生思維的問題是提高課堂交流釋疑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如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時,我引導學生找到中心段后,和學生共同整理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我們體會出霍金是物理天才,生活強者?學生通過讀悟交流文中的語句,各抒己見,在互相的思維碰撞中,對霍金這一形象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很好得完成了教學任務。
腦室腹腔分流術(V-P分流術)是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腦積水的經典手術。雖然術后并發癥常見,但是就目前醫療水平來看,仍為首選方法。隨著分流器材的改進及手術經驗的完善,腦積水患者術后生存期限將明顯延長,生活質量亦將明顯提高。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齡20~47歲,平均38歲。均為頭部外傷后形成梗阻性腦積水。
1.2臨床表現頭痛、嘔吐、視水腫等顱內壓增高11例,走路不穩8例,癲癇1例。
1.3輔助檢查17例均經頭顱CT證實為腦積水,雙側腦室及第三腦室擴大。MR及增強MR證實為腦積水,額角有不同程度滲出。
1.4手術方法及近期效果全組病例均行V-P分流術,均采用美國鳳凰生物醫學公司生產的中高壓力CRXK2型分流裝置,全麻下手術。右額發際內中線旁做2.5 cm切口,近端導管置人右側腦室額角,深度以有腦脊液(CSF)流出后拔出導針,再向內推進2.0~4.0 cm為宜[1]。將CRX分流閥放在右頂部。腹腔導管經右耳后、右鎖骨前達劍突下進入腹腔,導入腹腔內管長20~30 cm,游離狀態。根據Samos腦積水療效評定標準,出院時顯著改善12例,占76%,輕度改善4例,占24%。全部病例術后住院期間按壓儲液囊無阻塞,彈性良好。
1.5遠期并發癥1~3年內感染2例,經輸液治療治愈,反復阻塞腹腔內導管出口,形成纖維包裹1例,均經手術解決。
2討論
V-P分流術是治療腦積水的一種有效方法,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但是術后并發癥較多,一次成功率約35%~55%,感染率22%,死亡率8%~13%,導管阻塞率58%。此外,腹膜腔還可形成假性囊腫,導管接頭松脫等并發癥[2]。現結合本組病例就如何預防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并發癥進行討論。
2.1分流管阻塞分流管阻塞常由腦組織、脈絡叢組織、血凝塊、炎性反應及腫瘤細胞、大網膜包裹所致。綜合資料表明,近期內阻塞的病例約1/2為近端不通所致。有學者認為分流管對脈絡叢和腦室壁的刺激可引起脈絡叢絨毛的延展和膠質血管反映性增生,加之腦脊液流出時的抽吸作用致使脈絡叢絨毛或(和)反應性膠質血管進入尖端的排氣孔內使其引流不暢。故認為脈絡叢阻塞尖端排氣孔是早期故障的主要原因[3]。側腦室脈絡叢在三角區最豐富,向前逐漸減少,經室間孔進入三腦室,枕角和額角無此組織。腦室導管放入枕角雖然方便,但是閥門放在耳后受影響易受壓阻塞,所以,我們采取右額角置管,將閥門放在右頂部,既避免了脈絡叢阻塞導管又解決了閥門受壓阻塞問題。現有報道V-P分流術腹腔端置管時,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將分流管末端固定于肝膈面,可有效地防止引流管阻塞及顱內感染和腹腔感染[4]。
2.2感染現用的分流導管均為硅膠制品。硅膠易帶靜電,易受空氣中或表面顆粒污染。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硅膠在空氣中的暴露和與手術巾的接觸。我們的做法是在導管置入前用慶大霉素生理鹽水沖洗導管內外。本組1例發生顱內感染,頭CT檢查有液氣平面,考慮為產氣菌感染,聯合應用抗生素后治愈。
2.3其他并發癥如腫瘤擴散、腦脊液分流不暢或過度分流、斷裂、皮膚潰瘍、腸道穿孔、腹腔囊腫、腹水等均有報道,也影響著V-P分流術的發展。隨著分流管制造技術的提高,近年來出現了高科技智能型分流管,具有體外自由調壓,抗感染,抗虹吸功能,皮下泵閥內植入計算機芯片,體外磁控調壓,管身有納米微孔,在28 d內緩慢釋放兩種抗生素微粒預防感染,大大降低了分流手術的并發癥。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手術學.科學出版社,2000:432.
2胡文安.神經外科疾病診療指南.科學出版社,2000:290.
3常文海,姬馨彤,張俊杰,等.腦積水分流術分流管近端位置與療效.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