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國內文學常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文化人類學 物質文化 問題 對策
1.基本概述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物質文化已與世界接軌,然而,物質文化研究卻相對遜色,因此,從各個角度對物質文化進行研究,有助于拓展物質文化研究的思路,完善物質文化研究體系。自文化人類學的創立以來,物質文化研究已逐漸成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探索我國物質文化,找出我國物質文化研究尚存在的問題,以對癥下藥,已成為當代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中國物質文化進行研究具有無可比擬的實際意義。
1.2 中國物質文化的內涵
關于“物質文化”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各抒己見,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一般來說,物質文化可簡單地認為是物質和文化,其中物質指的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其范疇十分廣泛,包括吃、穿、住、行等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各類物質產品;而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予以理解,廣義的文化既包括精神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又包括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而狹義的文化僅指精神產品(主要包括語言、藝術、文學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文化。
1.3 中國物質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綜述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物質文化(包括飲食、服裝、交通、建筑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有:徐峰的《中國飲食文化的心理分析》、買提庫爾班?買吐迪的《維吾爾飲食文化研究》、趙煒的《國外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等。關于中國服裝文化研究的有:曹佳想的《中國服裝文化的國際化》、趙衛的《中國服裝文化,我們缺什么?》、石海清的《中西近現代服飾文化比較研究》等。關于中國交通文化研究的有:劉衛民的《關于交通文化研究相關問題初探》、李振福的《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李振福的《自行車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等。關于中國建筑文化研究的有:劉紹洋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研究及未來發展》、白晨曦的《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吳良鏞的《論中國建筑文化研究與創造的歷史任務》等。
2.文化人類學與中國物質文化研究的契合點
2.1物質文化研究已成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在對全世界各民族進行描述與分析,對人類文化的本質進行深入剖析,其是以人類各民族創造的文化為研究基礎的,屬于人類學研究的范疇。童恩正(頗有名望的人文學家)曾認為:“文化文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的科學……就是從物質生產、社會結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研究整個人類進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比較各民族、各部族、各國家、各地區、各社團的文化的相同之點和相異之點,藉以發現文化的普遍性以及個別的文化模式,從而總結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庇纱丝梢钥闯觯何幕祟悓W研究的范疇很廣,傾向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相比之下,物質文化研究的涉及面較為狹隘,但其屬于文化人學學研究的范疇。也就是說物質文化研究已成為人類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分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物質文化,可豐富我國物質文化的內容,推動我國物質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2.2 中國物質文化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研究具有相似性
2.2.1歷程的相似性
國內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歷程與物質文化研究的歷程具有相似性。主要體現在:(1)都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以及停滯期。1901-1949年,文化人類學在中國萌芽,與此同時,學者也開始著手探索物質文化;1950-1960年,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十分迅猛,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取得了空前的進步,這也帶動了我物質文化的發展與傳播;1960-1970年,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停滯不前,屬于其停滯期,與此同時,此十年是的十年,我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無可置疑,物質文化研究也只能停止步伐。(2)同時進入了新的發展歷史時期。1980-至今,國內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始終與物質文化研究緊密相連。
2.2.2特征的吻合性
國內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特點與我國物質文化研究的特點十分吻合,主要體現在:(1)文化人類學注重對歷史的研究,其重在應用歷史資料,對歷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進行研究,也就是將人類學與歷史學結合起來。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是一部頗具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史,中國現有的豐富的物質文化都離不開歷史,比如:中國飲食、服裝、交通、建筑都是從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中吸取養分,進而豐富或發展起來的。(2)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本質與物質文化研究的本質幾乎是一致的。現代文化人類學旨在探索出各種理論方法,以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而物質文化的研究也是以人類的健康發展為目的的。(3)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所需的資料,一般都是研究人員深入最基層得到的,其揭示的現實意義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而且具有客觀性,不具備太多主觀色彩。這一特點正符合物質文化研究的要求,對物質文化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3.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改善中國物質文化研究
3.1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中國物質文化研究存在的若干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國物質文化研究體制也在不斷完善,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中國對物質文化的研究過于追求形式美
中國對物質文化的研究過于追求形式美,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飲食文化和服裝文化研究,下面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敘述。(1)飲食文化。雖然中國重視通過飲食來療養和滋補身體,然而人們在評價飲食的好壞時,往往更注重從味覺、嗅覺、視覺、觸覺、文化等方面進行主觀評價,而往往忽略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也就是說,只要色、味、形俱全的食物就能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而食物是否營養過度或不足,人們很少關注。(2)服裝文化。人靠衣裝,美靠靚裝,在現實生活中,服裝是最受人們關注的物質產品。然而很多人在選擇服裝時,一味地在乎服裝的外形設計,而對于服裝的材質、價格卻置之不理。也就是:只要款式新穎、獨特或突顯人的氣質,就一定會成為挑選人的囊中之物,即使該服裝的材質不佳,或者價格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外。
3.1.2關于物質文化研究的范圍過于狹隘
通過查閱及總結資料可以發現:目前關于我國物質文化研究的文獻并不多,且絕大多數都集中研究中國古代物質遺產,古代民族文化(如三國、漢朝、明清朝的物質文化),且研究的內容多集中在有形的飲食、服裝、交通、建筑等,而對于一些藝術(諸如音樂、舞蹈、美術等)物質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物質文化的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深入。
3.2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解決中國物質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3.2.1注重客觀事實
研究人員應深入最基層進行實地調查,以調查的客觀事實為研究依據。比如在研究飲食文化時,研究人員不僅要對人們的飲食進行調查,而且要對其謀食方式進行調查。迄今為止,人類的謀食方式主要有五種,即狩獵和采集、初級農業、畜牧業、精耕農業、工業化謀食。選擇的調查人群應具備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以及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只有按照以上條件進行調查,才能了解社會的平均飲食水平,才能對人們的飲食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
3.2.2注重跨學科綜合研究
物質文化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其中物質文化可能與其他物質文化或社會層面緊密相連,因此,在研究某種物質文化時,還必須對其他物質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充分了解,否則,就無法用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最終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差。同樣以飲食文化研究為例,眾所周知,飲食文化與餐飲業、旅游業、食品工業等諸多方面緊密相連,研究人員只有對餐飲業、旅游業、食品工業等方面的常識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深入探析飲食文化,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得出最佳的結果。
4.結語
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人們對物質、精神的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國外內學者對中國物質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物質文化研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過于追求形式美、范圍過于狹隘等,而要想解決這個這些問題,必須做到:注重客觀事實、注重跨學科綜合研究等。
參考文獻:
[1]徐峰. 中國飲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 華南師范大學. 2006.
[2]買提庫爾班?買吐迪. 維吾爾飲食文化研究[D]. 新疆大學. 2007.
[3]趙煒; 何宏. 國外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J]. 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2010.
[4]曹佳想. 中國服裝文化的國際化[J]. 山東紡織經濟. 2011.
[5]趙衛. 中國服裝文化,我們缺什么? [J]. 中國制衣. 2013.
[6]石海清. 中西近現代服飾文化比較研究[D] .延邊大學. 2011.
[7]劉衛民. 關于交通文化研究相關問題初探[J]. 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
[8]李振福. 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4.
[9]李振福. 自行車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J]. 中國自行車. 2006.
[10]劉紹洋.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研究及未來發展[D]. 東北師范大學. 2012.-
在漢語中,“故事”是個含義豐富的詞語。故事,既可以解釋為舊事、舊業、先例、典故、花樣等含義,同時故事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跌宕起伏,從而闡發道理或者價值觀。在我看來,1996年熱播的40集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故事就是故事》很有意思,在樸素的語言間展示了“故事”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張力。歌詞這樣寫道:
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壞人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壞事
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許是已真實
故事里的事許是從來沒有的事
其實故事本來就是已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確實,故事本來就是已故之事,但怎樣把這已故的事講好,那可是個大學問。
無疑,英國當代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Carter,1940—1992)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留給后人9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2部散文集,還有大量的詩歌、舞臺劇、廣播劇以及電影劇本等。她擅長把哥特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童話故事、女權主義觀點和社會現實糅合起來,以獨特犀利的視角、豐富的想象力、風格迥異的寫作手法聞名世界文壇。她的作品文體繁雜、體裁多樣。英國《衛報》贊譽她“作品令眾多批評家頭暈目眩”(2004年5月15日版),人們贊譽她是20世紀最為懷念的已故作家之一,甚至比維吉尼亞·伍爾芙更受關注。她逝世之后的三天內,所有書籍被搶購一空。這位常常給人耳目一新感覺的優秀作家,成為英國大學校園內擁有讀者最多的當代作家。2006年更被喻為是“安吉拉·卡特之年”,在英國掀起一陣卡特熱潮。可惜,對廣大中國讀者來說,安吉拉·卡特還是個相當陌生的女人,甚至從未聞乎其名。
安吉拉·卡特一生酷愛故事,尤其是民間故事。從西伯利亞到蘇里南,她從世界各地的豐富資源中找到了這里收集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所謂的“精怪故事”,安吉拉將之定義為“不嚴格遵照現實原則、情節常述常新、通過口頭流傳的敘述”。精怪故事里很少有溫情脈脈的仙子、精靈,而是多發生在黑暗的夢幻疆土,里面充滿鬼魂與詭計、懂魔法會說話的動物,還有各種謎語和詛咒。該“精怪故事集”英文版分兩卷出版,1992年卡特去世之前,第二卷的手稿就在她手邊,“我只想為了姑娘們把這個做完”。甚為惋惜的是,她沒來得及寫該書的引言,也沒完成筆記。在她最后的日子里,飛翔在世界各地的、浸染著漫長歲月靈韻的故事陪伴著她走完了人世間的路。她收集它們,選擇它們,然后將之分門別類,而每個故事的中心人物,無一例外都是女性———或聰慧,或狡黠,或美麗,或丑陋,或忠誠,或奸詐。安吉拉·卡特的故事集中收錄了4個中國故事,其中的《板橋三娘子》,采自唐代小說,就是著名的“變形記”。
安吉拉·卡特為什么一任自己沉浸在驚奇、陰暗、殘酷而歡樂的故事之中呢?事實上,大多數的故事都不止書里呈現的這一種形式,而是有許多個不同的版本。亞美尼亞的《諾莉·哈迪格》與經由格林兄弟和迪斯尼出名的《白雪公主》頗為相似,格林兄弟的《小紅帽》源于貝洛的童話,在歐洲流傳了很久的《貓女巫》起碼能追溯到16世紀法國的狼人審判……即便對于基本相同的敘述,不同的社會也會讀取不同的含義。例如,精怪故事中的婚禮在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社會中就有著不同的重要性。甚至敘述者的轉換也能夠改變故事的含義。故事,尤其是民間故事,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隨風飄到世界各地并生根發芽,又滋生出更多的種子。這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同的想象力和經歷嗎?還是因為故事便于攜帶,它們隨著人的遷移而傳播?對安吉拉來說,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她想通過這些歷史悠久的故事說明:對于相同的處境,即“生”這個大范疇,人們的回應是多么豐富多彩。而實際生活中,女性特質在“非官方”文化中的表現又是何等的姿態萬千。
安吉拉在未竟的手稿中留下了四條謎一般的筆記:
瓦爾特·本雅明說:“每個真實的故事都包含了一些有用的東西?!?/p>
故事的非迷惑性
帕斯卡說:“再貧窮的人死時也會留下些什么?!?/p>
精怪故事———狡黠與興高采烈
盡管支離破碎,這些語句卻表達出了安吉拉的哲學。她珍視窮人的智慧,贊賞民間文學反映真實生活的強大能力,那是人類為了生存而設計的計謀。生存向來是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在狡黠最終取得勝利之時,樂觀主義在不可能的情況下慢慢降臨。安吉拉尖銳地批評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民間故事所表現出的輕蔑,而實際情況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幾乎創作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文學。她喜歡民間故事中可靠的常識、直截了當的目標、善惡明晰的道德區分、狡猾的計謀和樂觀主義的精神。安吉拉·卡特一任自己的才情在高空中馳騁,但她的目光卻執著地注視著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她曾經說過:“精怪故事就是一個國王去向另一個國王借一杯糖?!边@樣的概括,本身就讓人嘆服,那將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故事,尤其是民間故事,既放飛了卡特的奇特想象,也成為她再創作的源泉。意大利作家、寓言家和童話采集者伊塔洛·卡爾維諾堅信幻想和現實間的聯系:“我習慣將文學視為知識的探求”,“巫師在面對部落生活中的危殆處境時,其對應之道是拋去他的肉體重量,飛向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感受層面,去尋找力量改變現實的面貌。”安吉拉·卡特具有巫師的智慧與狡黠,她在穿越民間故事的過程中找到了敘述另一個故事的途徑,找到了為讀者重新創造一個世界的途徑,就像精怪故事的主角大多能變形一樣。這位曾經獲得過萊斯紀念獎、毛姆文學獎、切爾頓漢姆文學獎的奇特女人,成功地將古老的民間傳說或神話改寫成現代故事,達到了傳統形式和現代意識的完美交織和統一。她將法國作家貝洛的童話《藍胡子》改寫成中篇小說《血淋淋的房屋》,將幾百字的《小紅帽》改寫成近5000單詞的現代童話故事《以狼為伴》,將《美女與野獸》》華麗變身成小說《老虎的新娘》,長篇小說《馬戲團之夜》在恐怖離奇間糅合了家喻戶曉的睡美人和白雪公主……安吉拉對大量的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進行戲仿,而故事的主角無一例外都是女性。她對女性的偏愛顯露無遺,但她沒有滑向女性主義,卻找到了一條原創而有效的策略———從厭惡女性的虎口奪下對女性有用的故事。評論者認為:“卡特所有的短篇小說都是故事,而她較長的作品則是擴展的故事,或者是以故事為中心的長篇小說?!保ㄟ~克爾·伍德:《沉默之子》)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中預言:“講故事的藝術行將消失。我們要遇見一個能夠地地道道地講好一個故事的人,機會越來越少?!薄伴L篇小說在現代初期的興起是講故事走向衰微的先兆?!本科湓蚴恰爸v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親歷或道聽途說的經驗,然后把這種經驗轉化為聽故事人的經驗。小說家則閉門獨處,小說誕生于離群索居的個人?!蹦切┥l著泥土的芬芳、帶著露水的故事,那些浪跡天涯的遠方來客講不完的故事,那些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傳的故事,都被工業化的大潮裹挾而去、漸趨沒落,就連聽故事的人也逐漸散去、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書齋里的個體寫作和沙發上的孤獨閱讀。本雅明精妙的分析令人嘆服。這也同時驗證了安吉拉·卡特在該書《引言》中所說:“這本書里的故事幾乎無一例外地來自工業化之前的時代,來自對人性的樸素理解?!弊詮?7世紀人們開始使用廉價印刷工藝后,故事開始進出于書刊文字。這既加速了故事的傳播,同時也意味著講故事這一祖傳的手藝漸趨凋落。
我時常想:在大眾寫作的時代,生產出來的故事好像越來越多,可為什么我們記住的故事屈指可數?美國肥皂劇《豪門恩怨》直白地挪用了格林童話里的演員表,可為什么風靡一時?為什么著名女作家池莉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寫出個讓全世界感動的故事?張藝謀為什么總是說自己拍電影時考慮最多的就是怎樣講好一個故事?現在,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多,但會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少。在“會”與“不會”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本質性的區別?安吉拉·卡特似乎告訴了我們答案:“故事不像短篇小說那樣記錄日常經驗,而是用一套從日常經驗背后隱藏的東西中獲得的意象系統來詮釋日常經驗。”生活經驗的缺失埋葬了寫作者的才情,詮釋能力的失當磨滅了寫作者的哲思。目前,國內文壇“穿越”盛行、“段子”橫飛,大量的穿越劇保持著一貫的雷同和平庸,徒有“穿越”的外殼,卻從未脫離我們所熟悉的現實世界。這諸多現象背后實際是講故事能力的衰退,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講故事者與聽者之間交流經驗的能力被剝奪了。
故事衰落了嗎?故事會消亡嗎?我情愿相信:衰微的是傳統的“講故事”的藝術,而不是故事本身,人類對故事的愛好也不會停止。在民間文化、口頭傳統、文人創作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紐帶,盡管細若游絲、若隱若現,但從未中斷。果戈理與《狄康卡近鄉夜話》、華盛頓·歐文與《莊園見聞錄》、史蒂文森與《新天方夜譚》、列斯科夫與《奇人錄》、霍夫曼與《侏儒查赫斯》、高爾基與《伊則吉爾老婆子》、葉芝與《凱爾特的薄暮》、卡爾維諾與《意大利童話》……散發著芬芳的古老故事在不同作家的筆下重新熠熠生輝。那些流傳了千百年的故事會不斷變形,隨風潛入夜,潛入電影、電視劇、動漫、廣告甚至笑話,在邊緣處被不斷地講述和傳播。
民間故事的結尾都很有意思。我最喜歡亞美尼亞故事的結尾方式:“天上掉下三個蘋果:一個給我,一個給講故事的人,一個給逗你開心的人。”
北京地壇書市停辦的背后
每逢春天,北京地壇書市都會如期而舉行,愛書的人像過節一樣,挑書、淘書、看書。從1990年開始,這個活動已經持續了22年。地壇書市伴隨著一代人長大、成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但是2013年的地壇書市暫時停辦,未來何時再啟動還是個未知數。為什么書市會突然停辦?北京青少年服務中心大型活動部活動一處處長李進考22年來一直參與書市的組織工作,他稱,書市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已經從最初的十幾萬元上升到現在的三四百萬元,這可能是停辦的主要原因。
文化發展要算經濟效益,更要看社會效益。地壇書市滋養的是城市品位和市民精神,停辦確實可惜。
腰封“宣傳語”惹風波
2013年初,一本腰封上印著“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的《小王子》,制造了開年翻譯界乃至出版界爭議性最大的一場風波。由知名譯者李繼宏執筆翻譯的兒童文學名著《小王子》新譯本當時尚未正式發售,就因其打眼的腰封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該書腰封上的宣傳語除了用粗體字印著“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等字句外,還羅列出一大串數據:“糾正現存其他56個《小王子》譯本的200多處硬傷、錯誤……”
此腰封一出,就遭到豆瓣網友發起的“一星運動”抵制,之后該書的綜合評分從最初的9.3分一路狂跌到3.7分。抵制活動的發起人表示,該書的宣傳語完全無視林秀清、周克希等譯者的譯本,是“極其惡劣的不尊重行為”,更是一種“虛假”的宣傳方式。這場風波最大的好處是讓出版方充分認識到,牛皮吹破了天,后果也會很嚴重。
國內作家經紀人備受期待
2013年2月15日,沉默已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微博上貼出一則告示:“本人自獲諾貝爾文學獎以來,承蒙社會各界厚愛,常有來電詢問版權和其他各種合作事宜者。鑒于本人事務繁忙,本人特委托女兒管笑笑對外代表本人洽商版權和其他各種合作事宜。其對外所作承諾和簽署的文件本人均予以認可。特此告示!”告示下方有莫言的署名。一時之間,外界紛紛為管笑笑貼上一個新的標簽――莫言的經紀人。消息一出,關于中國作家需不需要經紀人,由親屬擔當經紀人的利弊,中國作家到底需要怎樣的經紀人再度引起熱議,作家經紀人作為焦點重臨大家的視線。
縱觀國內文壇,選擇自己的親人作為經紀人,處理其版權等相關事務,莫言并不是第一人。長久以來這種做法,在娛樂圈和文化圈都很普遍。比如,作家池莉也將自己海外的版權事務交給女兒呂亦池和一家海外公司共同打理。由親屬擔當經紀人,符合中國人的辦事習慣,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暴露出國內專業作家經紀人的長期缺位。尤其是現在,中國作家開始越來越多地邁出國門,向國外市場輸出作品。與此同時,作家們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棘手難題,版權經紀人的風潮也應運而生。從數年前開始,國內逐步興起針對涉外市場的版權經紀人培訓,中國本土作家經紀人何時能正式與國際接軌,則備受期待。
小作家分會不可搞成“形象工程”
全國文聯系統首個小作家分會――北京作協小作家分會于2013年3月17日成立。14名10歲至17歲的首批會員均來自北京市文聯正在開展的“東方少年?中國夢”新創意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的優秀作者。據悉,該分會成立后將開展文學輔導講座、走訪著名作家、開展文學夏令營、國際國內小作家交流等活動,引導更多孩子步入文學殿堂。
這些年,懷揣文學夢想的孩子越來越多,各地也常有“文學新星”冉冉升起,在當地的“文學星空”中熠熠生輝。“小作家”出版“大部頭”的風潮也方興未艾,且有年齡越來越小、篇幅越寫越長的趨勢,個別“小作家”還一本接一本地出書,比一些成人作家還要高產。因此,“小作家”們早就不該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
不過有評論指出,小作家分會切不可搞成“形象工程”,功利性出不了真正的文學。此前,一些“天才少年作家”在家長、書商和培訓機構的揠苗助長下,或驕傲自滿被俗世虛名所纏累,或因過早成人化而喪失了童真,演繹出一幕幕由“神童”到“泯然眾人”的悲喜故事。比如1998年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不少獲獎者在書商的攛掇下一賽成名,被匆忙包裝成少年作家,僅過了10年,仍從事小說創作者卻已寥寥無幾。故如何呵護“小作家”們健康成長,避免其成“家”、長大后變得平庸,是家長、作協乃至全社會都應該思考的一個社會性問題。
“流行把經典擠到了一邊”令人吃驚
2013年5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了被稱為“文學藍皮書”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2012年,中國文學界最重要的事件,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與這個報告同時的2012年小說類圖書暢銷排行榜顯示,2012年的莫言熱并沒有改變文學作品銷售的格局。排在這個暢銷榜榜首的是郭敬明的《小時代3.0刺金時代》,排在排行榜第11和第16位置的則分別是莫言的《蛙》和《豐乳肥臀》。經典文學作品,只有《百年孤獨》和《圍城》進榜。傳統不敵流行已成為文學類圖書市場的常態。
該報告后,文藝評論家樊星評論說:“在圖書銷量上,莫言敵不過郭敬明,嚴肅作家敵不過流行作家,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在西方,托爾斯泰、莎士比亞也賣不過斯蒂芬?金。大眾離經典確實是越來越遠了。”美國的學校給學生列了30本必讀經典書目,但后來調查發現,學生們除了讀這30本經典書目以外,根本不愿意再去看別的經典文學作品。
無論是從今天是消費文化、娛樂文化流行的時代來看,還是從大眾讀者閱讀的趣味傾向與功利和實用的閱讀情況來看,抑或從今天網絡文學、暢銷文學成了年輕人閱讀的主要類型來看,得出“傳統不敵流行”“流行把經典擠到了一邊”這樣的結論,都不能不說是令人吃驚、出人意料的。
《咬文嚼字》以較真精神“咬嚼”名家作品
2013年5月9日,《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一起探討“咬嚼”經典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影響。素有文壇“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將目標鎖定為茅盾文學獎的12位文壇名家,不少茅盾文學獎作品被列入此次“咬嚼”范圍。被“咬”的作家們也紛紛表示歡迎,他們并不感到意外。
網絡作家要做“時代記錄者”“百姓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