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歷史建筑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遼寧省歷史建筑認定辦法》規定,凡具備以下六項條件之一的可認定為歷史建筑,即建成50年以上,具備以下六條之一的建(構)筑物:建筑風格、工程技術結構形式、建筑材料或施工工藝等方面具有特色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突出反映地方城鄉建設歷史或者社會生產、生活歷史;代表性、標志性建筑或者著名建筑師的主要代表作品;重要的名人故居或紀念性建筑;重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歷史事件的實物載體;其他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歷史建筑。同時,按照2008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規定,歷史建筑檔案應包括下列內容:建筑藝術特征、歷史特征、建設年代及稀有程度;建筑的有關技術資料;建筑的使用現狀和權屬變化情況;建筑的修繕、裝飾裝修過程中形成的文字、圖紙、圖片、影像等資料;建筑的測繪信息記錄和相關資料。2003年遼陽市城建檔案館制定的《城市建設檔案分類大綱大類》將這類檔案劃歸為J類。城建檔案館已存的館藏包括清朝翰林王爾烈故居修復工程、遼陽白塔、白塔公園單位工程等在內的各種圖文、影像、數字資料,這些都是具有鮮明建筑識別性的歷史建筑。在歷史建筑認定中,城建檔案館要借鑒已有的經驗,為已認定為歷史建筑的進行建檔案立檔,按照分類大綱逐一分類,編目,著錄并入庫做好保管。
2.把握歷史建筑建檔工作的關鍵環節,做好接收整理。
作為歷史建筑認定工作的參與者,城建檔案館要全程跟蹤,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主動承擔起調研任務。如參加歷史建筑戶主見面會,與歷史建筑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及相關人員見面座談,明確身份,發放“歷史建筑信息聯系卡”,收集到聯系人和聯系電話等基本信息,力爭在歷史建筑鑒定工作等環節盡早介入,與規劃、文管、建設等相關部門和建筑、歷史、民俗、文物等方面的專家建立良好的關系,把握好全過程參鑒定、認定、調研等環節,做好歷史建筑檔案材料的收集。
3.利用聲像檔案工作優勢,對歷史建筑進行有計劃的攝、錄,豐富歷史建筑的立檔信息。
遼陽市城建檔案館在建館初期就對高度重視并收集歷史建筑檔案。如對古建筑、舊城舊貌開展搶救性拍攝;在護城河改造、白塔修復、廣佑寺修建等過程中,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拍攝等等,積累了大量的照片和錄像資料。為歷史建筑建檔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些是文字資料無法反映出來的寶貴信息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用錄音錄像記錄下有關歷史建筑的歷史背景、歷史建筑產權沿革等內容展現歷史建筑,更加生動直觀,更具證明力和吸引力。我們說保護建筑就是保護歷史文化,原真性、完整性、延續性是最基本的要素,聲像檔案工作的優勢正在于此,所以,聲像檔案工作的介入絕不能少。
4.加快數字化城建檔案館進程,做好歷史建筑檔案管理。
遼陽市城建檔案館自2008年以來,以加強硬件建設,引進先進管理軟件系統為基礎,以數字化本館館藏紙質檔案為起點,以加強宣貫力度為手段,逐步開展電子檔案工作,加快向數字化城建檔案館目標的邁進。歷史建筑檔案立檔后,一方面要加強管理和保護,另一方面,要及時應用信息化技術對紙質檔案進行數字化。歷史建筑由于戰爭、自然災害、人為因素、時間的流逝等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正逐漸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建檔留存固然重要,但保護更是重中之重。而數字化管理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必須加快城建檔案館的數字化建設,為歷史建筑檔案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有條件的還應對歷史建筑檔案進行異地備份。
5.參與普查,面向社會公開收集和征集歷史建筑檔案。
城建檔案館應當積極參與歷史建筑的普查工作,對被推薦建筑進行現場查勘,拍攝照片,做好記錄備案。同時,由于時間的變遷,會使大量的歷史建筑實物載體、照片圖片或相關資料散失在民間,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作為推薦人,通過書信、電郵、傳真、電話、來訪等形式,提供有關信息和線索。城建檔案館要充分利用網站的平臺,設定專項窗口,面向社會公開的收集和征集,拓寬歷史建筑檔案的接收渠道,進一步豐富檔案接收內容,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筑。
6.開發利用歷史建筑檔案資源,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
一、中國歷史建筑哲學———和諧之美
“天人合一”的哲學定理是中國建筑哲學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對我國建筑營造觀念的各個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這一觀念一直指導著建筑的選址、規劃、布局和形制。傳統的古代師徒制度將建筑工匠們的經驗以及技術口口相傳,加之靈活使用和思維的拓展,古代設計、規劃與施工等營造活動則顯得更為豐富多變,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才能和偉大的智慧形態。如戰國時代的《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敘述了有關城市建設的完整規劃思想;在建筑規劃的選址、布局、規劃等方面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地形地貌、水土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如“辨方正位”、“相土嘗水”等理論的流傳,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獨立建筑中,我國特有木架結構將建筑本身的結構相互“鎖住”。使整個框架形成一個牢固的整體,并利用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獨有結構特性,達到“墻倒屋不塌”的建筑水平,可謂獨樹一幟。在整體的建筑中,中國建筑多以組合而有序的排列為多數,講究各個獨立建筑之間的關系,以廊柱等結構聯系起來;而在建筑色彩、建筑方位以及建筑形式及空間等結構方式中,也常常雜糅“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陰陽”等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充分顯示出華夏子民對整體構思的重視,而并不是注重條分縷析的思維特點,將人與自然、建筑等構成有機的和諧整體。難怪李約瑟在游覽和研究清代皇陵后由衷地贊嘆道:“皇陵在中國建筑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筑部分與風景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深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筑都和風景融會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師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二、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歷史建筑美學之和諧
中國建筑的和諧美,同時體現在建筑形制的和諧上。儒家學派的思維特征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浸透于生活中的每個領域,也必然成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發展與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尤其體現在宮殿、壇廟、陵寢等皇室建筑形態之中,這也變相地表明中國古代建筑用自己的“身軀”與“血液”寫下了當時帝王社會的“政治倫理學”,并通過建筑形式的尺度、均衡、對稱等形式美學原則以及色彩、線條、體塊等手段將本是抽象的倫理道德符號的演繹,變為具象化的“禮樂和鳴”。
(一)“中正無邪”的布局構造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對稱形體的構成體現了尊嚴和重要的特性。從結構與功能上區分,大致分為正堂區、休寢區、苑囿區三個功能區域。根據傳統儒家哲學“中庸之道”的價值觀,在建筑領域里也能看到強烈的“尚中”情結,表現了我國建筑領域的設計者們清醒的世界理性精神,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傳統理念之一。集中體現在中軸對稱的運用和強化以及中心對稱的以攢尖式屋頂來強調的建筑形式。正如《樂記•樂論篇》所言:“中正無邪禮之質也”[4]。在周代時期,中國院落空間布局已經呈現出對稱的建筑形態,重要的建筑空間處于中軸線或中心點上。這種以方正的院落空間為基礎,于其中營造各式對稱秩序園林建筑形態的方法,已然成為城市、宮殿、壇廟、庭院建筑布局的主要模式。中軸線南北貫穿,建筑物左右對稱,秩序井然,設計以前后中軸線為主干,而左右交軸線則往往被忽略。西方著名美學家喬治•桑塔耶那曾從人的視覺角度說明對稱對人的心理機制所造成的影響,認為“對稱所以投合我們的心意,是由于認識和節奏的吸引力。當眼睛瀏覽一個建筑物的正面,每隔相等的距離就發現引人注目的東西之時,一種期望,像預料一個難免的音符或者一個必需的字眼那樣,便油然涌上心頭”[5]。
(二)“高大為貴”的審美態勢
中國傳統建筑中,功用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體量。在王權建筑中,常常通過巨大的體量感來突出王權的尊貴和震懾力。所以建筑物本身的體量感便成為華夏傳統建筑藝術的又一個和諧美的重要品質。只有通過強大的體量感,才能彰顯王權的秩序性和人與當時社會的禮制的“和”。作為古建筑中重要類型的宮殿、都城、陵寢等建筑形式多是通過“高大為貴”的藝術手法來體現建筑本身的恢弘氣勢。《周易•彖傳》說:“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者,陽剛、威壯、雄大、壯美之謂也。就是傳統建筑“高大為貴”之觀念的深刻反映。建筑的尚“大”之風,在建筑史上一直保持著一脈相承態勢。如秦始皇時期的阿房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前殿阿房,東西四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這一描述將阿房宮的體量之大、氣勢之恢弘、面積之廣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再如唐都長安,據考古工作者的初步實測,唐長安都城的外郭城東西寬9 500米,南北長8 470米,周長35.5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其總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相當于現在西安城的10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萬里長城的建造無疑是中國建筑的卓越表現,它蜿蜒盤旋的身姿如同飛舞磅礴的巨龍,盤臥在中華大地上,在沙漠戈壁的廣袤無垠和千古歲月的時空交錯中舞動著,向人們傳頌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故事。
(三)打破絕對對稱的“均衡之美”與“禮樂韻律”之美的呈現
傳統建筑中的均衡之美是與中軸線或中心點建筑形式相關的建筑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的又一基本美學特征。“中國藝術最大的一個特質是均齊,而這個特質在其建筑與詩中尤為顯著。中國的這兩種藝術的美可說是均齊底美———即中國式的美”[2]12。均衡感從建筑形象上來講,具有安慰、靈境、坦然、持重之感。但是,建筑布局的整體效益還受制于很多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文因素等等,如具體的場地、交通、地形、山勢等因素。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我國勞動人民具有卓越的藝術成就,他們往往通過多變的藝術處理形式,將建筑在絕對對稱形式被打破的情況下使設計依舊保持良好的均衡性,使建筑仍然具有良好的均衡審美效果。如我國著名傳統帝王建筑十三陵,其中長陵是整個陵區的中心,本在神道的設計中用縱深筆直的道路鋪設才能合于中軸觀念,但由于神道兩側遠山布局體量變化所致,便將神道走向做了偏東北方向的藝術處理,使神道在略有彎曲的基礎上靠近東部形態較小的山巒,遠離西部形態較大的山巒,這樣便在視覺上使人感到更符合均衡之美的建筑構圖。“禮樂韻律”之美是中國建筑美學中的重要語匯,是塑造意境美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大自然中,韻律美隨處可見,起伏的山巒、蕩漾的波紋、綿綿的細雨都是韻律美的體現。而建筑藝術中的韻律美則是通過相同或相似的構件裝飾等按照一定規律規則排列成的。整齊的韻律美將建筑的外在或內部在布局或形態上獲得完美統一,進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韻律是使任何一系列大體上并不相連貫的感受獲得規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比方說,一些散亂的點,我們要想記住它,雖說不是不可能,那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些點所僅有的效果,是混亂或單調,別無其他。如果把同樣數量的點分成組,這樣一來,整體效果就是可以認識的一種重復了,這些系列馬上就變得有了連貫性,我們說它已經圖案化了。眼睛常常會本能地把自己的感受歸類成為一個有韻律的系統,所以在看星星時,人們常常趨向于把那些距離大致相等、光輝大致相當的星星看成一體,從而建立起一種星座圖案,一種美學上的滿足就會應運而生。”[6]在傳統建筑布局中,中國建筑韻律是通過建筑群落以橫向鋪排布局而在平面上展開的。如故宮的部分房屋設計,用統一的柱子等距離排放,柱后窗門樣式相同或相近,每隔一段距離便是一間屋室。屋室多為左右對稱,或是在柱邊放置大小齊一、數量齊一的臺基。有序不亂的固定模式定期重復,宛如音樂的不同聲符的和諧交織,既顯示出了王權的壯觀景象,又不失莊嚴中的韻律感與節拍感,在心理上使人得到統一排序的震撼效果。
三、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的和諧之美
中國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也必然對中國建筑哲學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其所表現的美學意義依附于“禮”的特點十分明顯。而中國哲學中的另一個重要學派———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建筑美學中為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對中國建筑藝術也具有深遠的美學意義。在哲學范式中,儒家與道家學派都講求“天人合一”。但究其側重點,卻各有不同。如果說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思想與情理統一的審美理想被宮殿、陵寢、廟宇所呈現,那么道家的心物相通、追求自然和諧的審美之道便在我國古典園林景觀中淋漓地體現了出來,更在文人士大夫中獲得了自由的升華。在古典園林中,建筑是被賦予其中的,構成園林所必要的條件就是建筑。山水中的亭臺樓閣,小河邊的拱橋輕跨,百花中庭院點飾的美學意境隨處可見,它們都是園林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園林的每個角落都閃爍著建筑美的光輝。道家將“無為”作為“天人合一”的道法,人只要以“無為”的態度回歸自然,便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強調自然與返樸歸真的情懷,也正是這種情懷奠定了中國建筑美學的深厚的哲學基礎。園林是人們親近自然,從“內”向“外”的重要媒介,是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之所。它把建筑變相地運用于現實的自然環境,是建筑向室外空間的有機延伸和拓展。中國園林美學講求意境之美,意境之美是中國園林建筑的靈魂。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和諧為美的審美意境,意境為中國園林美學之靈魂,是中國園林追求的對美的事物的審美的創造,其和諧是由多元化和不同差異雜糅而成的優美。在園中,只要角度稍作變化,就能將庭院的景色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呈現在人們面前,使人進入“人動景變”的情景中去,產生一種虛實相生、回味無窮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也是中國園林藝術追求的審美意境,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將無限的景致囊收其中。在傳統園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造園者通過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空間組織調整,圓滿地解決了“無限于有限之中”的矛盾,將美的感受不斷豐富完善,創造出園林藝術的意境之美。在傳統園林中,造園者以景觀為物質基礎,以“天人之際”為表現形式,以“心與境契”為理想境界,從有限到無限,創造出了無窮的以“和”為美的審美意境。
四、歷史傳統建筑中“和諧之美”的精神傳承
避暑山莊作為傳世古代文物,透視這座歷史建筑所蘊含的文化象征意義。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宮的建筑代表,肇建于1703年,占地564萬平方米,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有學者考證,避暑山莊是按中國地理形貌選址設計的,以西北山區、東南湖區、北部平原區之形狀地貌構成中國版圖的縮影。同時,避暑山莊還集全國名勝于一園。嘉興煙雨樓、鎮江金山寺、蘇州獅子園、杭州六和塔、泰山碧霞祠、布達拉、新疆伊犁廟、北京故宮、蓬萊仙境、秦漢長城、蒙古草原、西湖蘇堤等景觀在避暑山莊集中體現。為什么避署山莊會“一莊濃縮九州景,八廟匯聚四海情”?因為它是君主彰顯權威、雄睨一切以及萬物為我所用的精神體現,代表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皇權思想。而且,避暑山莊通過不同地形地貌建筑勾勒了中國形象,以集全國名勝于一園體現中華一統,其寓意十分明顯。因而,避暑山莊的政治含義遠遠超出一般帝王行宮的游玩與休憩意義。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百韻詩》序中寫道:“我皇祖建此山莊于塞外,非為一己之豫游,蓋為萬世之倚構也。”承德避暑山莊從建設之初,便明確了其政治權力的構建。康熙皇帝執政期間,清朝飽受邊疆少數民族和北部沙俄的困擾。為平定邊疆、抵御外族入侵、給沙俄以軍事震懾的多重考慮,康熙皇帝下令肇建承德避暑山莊。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座清朝統治者用來休閑娛樂、避暑兼處理朝政的行宮。但實際上,興建山莊是出自政治考慮,康熙皇帝之后的幾位皇帝無不希望將避暑山莊構建成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大政治中心,在每年長達半年之久的常駐期間,既可以處理朝廷政務、休閑避暑,又可以打獵練兵,進行軍事演習,以鞏固皇權統治。一年一度的木蘭圍場秋獼①,實際上就是為了震懾北部虎視眈眈的沙俄而進行的軍事練兵。由此看出,承德避暑山莊不僅僅是一座皇家園林和清帝的避暑行宮,清朝統治者們的權力空間在這里得以展現,避暑山莊作為中國文化符號的關鍵詞,其文化的表征意義是基于皇權的政治考量。作為清代第二大政治中心和清朝皇帝最大的塞外行宮,清朝皇帝每年有半年左右的時間駐在承德,在避暑山莊內處理朝政,接見各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直到1861年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才結束了清帝在避暑山莊長達158年的活動和統治。此后,避暑山莊隨著清王朝的逐漸衰落,一度荒廢關閉。老百姓也因此稱這座皇家建筑為“離官”,意為“衰敗、離開”。歷史上,避暑山莊見證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避暑山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中法》《中俄》等。慈禧與恭親王奕訴也曾在避暑山莊密謀發動宮廷,這些歷史事件成為近代中國命運的轉折點。由此,避暑山莊作為清代最大的皇家園林,不僅代表清王朝鼎盛時期登峰造極的文化與藝術,也見證了清王朝權力的空間與變遷。
二、精神的家園——避暑山莊的民族象征意義
避暑山莊的開建時間與俄國圣彼得堡和英國白金漢宮的開建時間基本相同。而當時也正是這三個國家在全世界如日中天之時。建設這樣一座氣勢恢宏、充滿文化內涵的不朽建筑,決不能簡單地以“避暑”二字來理解,更要領會其向世界顯示中國五千年文化實力、文明程度的用意,它深刻地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具有重要的民族象征意義。民族團結在避暑山莊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在清代歷史上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康乾盛世時期,康熙和乾隆皇帝主要是通過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實施貫徹其民族政策的。康乾盛世時期,清帝先后接見過土爾扈特部首領以及六世班禪等少數民族首領。為便于冊封、接見各少數民族首領,在核心建筑“避暑山莊”的,先后建造了l2座廟宇,由于廟宇環繞避暑山莊而建,建筑方位呈發散狀,而其中的8座寺廟直接由清廷管轄,俗稱“外八廟”。乾隆在其撰寫的《須彌福壽之廟碑記》中提到過修建須彌福壽之廟的原因,內容解說補正為:“辛卯年,曾在避暑山莊北面的山上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廟,既是祝福也是因為土爾扈特部歸順的緣故。今天在普陀宗乘之廟左面的山岡上修須彌福壽之廟,則是因為班禪額爾德尼要來覲見,于是仿照他所居住的扎什倫布寺的樣子修建了須彌福壽之廟,以供他居住和靜思。這也是依照皇祖為迎接第五世達賴喇嘛來京在京師修建北黃寺的先例。五世達賴喇嘛的到來是因為我們恩的邀請,今天六世班禪的覲見,則是出于六世班禪的自愿”。由此可見,班禪六世覲見乾隆皇帝這一重大事件加強了朝廷同地方的關系,其后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政治影響。“外八廟”環避暑山莊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勢,寓意了邊疆各族人民與清政權的關系,后來主要用來進行民族團結活動,貫徹康乾的統戰政策活動,表現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由此看出,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群是清朝鼎盛時期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團結的象征,可謂“一座山莊,半部清史”。避暑山莊的盛衰史也是清王朝的盛衰史。朱誠如認為,避暑山莊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在避暑山莊肇建300周年中國承德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上的總結報告中指出:“清王朝依靠避暑山莊解決了自秦漢以來長期存在的北方民族總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的問題,綏服察哈爾蒙古,喀爾喀蒙古,征服了準噶爾蒙古,解決了回部問題,使北方成為比較安定的疆土。這是清王朝的歷史功績,也是避暑山莊的歷史功績。”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現象是避暑山莊語言文字的使用。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外八廟”)門匾和碑刻的不少地方使用漢、滿、蒙、藏、維五種文字進行刻寫。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解析,語言關系有多種不同的類型,既有語言和諧又有語言不和諧(包括語言矛盾、語言沖突、語言歧視等)。語言和諧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不同語言(包括不同的方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和諧共處,協調有序;在和諧中各盡其責,共同發展;既不相互排斥或歧視,也不發生沖突。這既是語言學家、社會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制定語言政策處理不同語言關系時,加強民族團結所必須研究的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滿足多民族語言的需要,以彰顯各民族語言的平等,突出文化的多樣性,倡導民族的共生共榮,以增進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
三、文化的外殼——避暑山莊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