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范文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第1篇

周國平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6月

本書積作者數十年智慧的沉淀,對生命和靈魂的本真進行了思考,倡導回到人的原點,注重內在生活,對疲于生活的現代人,有很好的撫慰和指導作用。

當今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也是社會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一方面科技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科技不斷地給生活帶來諸多眼花繚亂的新體驗。另一方面科技和時代的巨大變革也帶給人很深重的焦慮感。特別是中國社會在短短的時間內所發生的重大變革深刻重塑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對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產生疾風驟雨式的沖擊。如何在此時代保持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就是當下人們不得不直面的問題。當代中國社會所存在的精神問題、心靈焦慮,不但對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向關注人類精神狀況的人文學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作為著名的思想者,周國平在其新作《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中回應了這一時代挑戰,對當下社會的焦點問題和精神狀況進行了深刻的解析,書中極具建設性的見解不啻是當下喧囂社會的清醒劑。作者多年來致力于哲學研究,一直在思考人類生活的精神問題,極為關注當下社會的不和諧之音和人們的心靈問題。在書中,作者不僅僅是作為精通中外哲學的專業學者,更是走出書齋、貼近當下社會現實、面向普通讀者娓娓而談人生真義的哲人,他幾十年來汲取的古今中外思想大師們的成果都成為他面向時代、診斷時代問題的有效資源。作者從人文精神、教育與文化、哲學、人生、愛情、幸福、成功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人文精神的真義和人們現實生活的困境??吹疆敶鐣幪帍浡摹办鍤狻?,面對時下頻頻出現的孫志剛事件、李思怡事件、馬加爵事件等漠視生命的極端案例,他重申了人文精神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強調了對人的生命的珍視,突出了對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尊重,這就從深層次上回應經濟熱、技術至上背后的精神匱乏問題。在他看來,人文精神才是通向健康人生的基石,中國社會之所以缺乏對個體精神的尊重,就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缺乏人文精神這一偉大的精神資源,轉型時代的中國人需要好好補上人文精神這一課。

當下人們極為關注的幸福和成功的話題也是周國平的思考范圍,他超越了普通的對成功和幸福的流行解讀,給幸福和成功加入了智慧,插上了人文精神之翼的智慧引領成功和幸福,通向生命的快樂和精神的充實。而現實中的許多人把對金錢的癡情當作成功和幸福的最大動力,不知疲倦地追逐金錢成為人生的第一追求,周國平在書中精彩地探討了金錢對人生幸福的影響限度,當你與你的孩子沉浸在追問時間問題的氛圍中時,你還會認為金錢足以構成人生最有價值的參照物嗎?當你擁有極為豐富的內在心智生活時,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金錢在精神生活中的限度,相對于人類的心靈愉悅,金錢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東西。書中對古往今來偉大哲人的精神觀照,構成了一個遠離紛繁塵世的心靈桃花源,當作者滿懷深情地談到蘇格拉底、談到康德、談到尼采、談到王國維……讀者會被那種精神的深邃、澄澈所感染,會感慨不單純是邂逅了一顆善良、豐富、高貴的靈魂,而是與一系列高遠、偉大的靈魂相遇。

可以說,周國平的兩本新書處處顯示了一位人文學者對我們所置身的時代焦點問題的關注,他以人文學者的智慧為當下人們的心靈問題提供了切實的解決之道,這樣的書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而且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讀罷此書,有心的讀者必會激起心靈的層層漣漪,我深信:閱讀此書是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與此書作者相逢,是一次幸運的心靈相逢,當置身時代熙攘的間隙,你將想到一位懷著滿心的人文精神的思想者就在你的不遠處。

(高思春/文)

培養人文精神的生態土壤

年輕人也許可以做點勵志講座,不過,只有智慧的老者才能給人講精神。因為精神需要長時間的積淀。周國平這本收集了1996年至2006年演講的著作,就是一個已過知命之年的智者的精神結晶。

在中西文化對比的視角下,作者把此書分為“談人文精神”“談教育和文化”“談人生”“談哲學”“四講”共五輯,結合醫療、教育、居住、人生、愛情、婚姻等關乎每個人生活的話題,為時代的精神狀況勾畫了一幅清晰的圖像。

第2篇

關鍵詞 大學生 哲學 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The Education for Philosophical Attainments and

Humanities Spirit of Undergraduates

LIU Xiaofei, LIANG Chao, HUANG Ju, ZHANG Yu, ZHANG X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al economy, scientism and the spirit of pragmatism have been the benchmark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le humanism education gradually became in a weak position. As the main subject to develop the humanism, philosophy should play a vital role in nurturing the humanism in the university. The remodeling of university spir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m, and the constuction of humanis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lture of philosophic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philosophical attainments; humanities spirit

21世紀伊始,我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不僅是物質需求的不斷滿足,還推動了科學主義與西方實用主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使得當代人文教育面臨新的選擇。而社會人文精神缺失也已成為了學術界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大學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精神缺失引起的精神空虛已經成為了我國現代化教育向前發展的重大阻力。

1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體現了一種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懷,對人類歷史精神文化的高度重視,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周國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演講中說道:“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①

古代中國,人文精神內涵集中體現在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是中華文化精髓的濃縮。而伴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沖突和交融,尤其是傳統人文精神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現代人文精神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尊重人,肯定人,彰顯人性的關懷;新的自由主義,賦予人全新的價值。

本文認為人文精神的意義,其一是幫助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去肯定他人,尊重他人的價值;其二是幫助人轉變觀念、舒緩情緒,以助人達到身心和諧,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

2 現代大學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現代大學產業化教育,注重專業對應市場需求, 就業成為了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忽視大學是人類文明繼承與發展的方式。成為了商品市場經濟一部分的教育模式極大地影響政治、文化等一系列上層建筑的發展,導致了學生價值觀的改變。現代實用主義恰巧適用于這個時期,卻無法真正領導這個時代。

當前,新的價值觀沒有完全建立,傳統價值觀也沒有完全退出歷史。就業的壓力、新舊價值觀沖突使大學生陷入茫然,急需人文精神幫助其獨立人格個體實現自我價值?,F代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哲學的培育。

3 哲學素養培育人文精神

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是探究世界本原與發展的理論體系,是探討思維與存在關系的集合。哲學旨在啟迪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思考能力:幫助人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人改造世界,給予人正確的方法論指導。

3.1 世界觀: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世界觀包括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定的價值觀產生與之對應的人生觀,進而構建相應的世界觀;一定的世界觀包含與之對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哲學熏陶,轉變大學生現有的對世界的認識,調整思維方式,培養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重建現代人文精神。正如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言“人們說哲學‘烤不出面包’,但它卻能鼓舞我們的靈魂。如果沒有哲學遠射的光輝照耀著世界的前景,我們是無法前進的②”,哲學就是指引人認識世界的燈塔,指引人找到并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領地。

(1)價值觀:正確評價、定位自身與他人價值,追求正確的價值實現途徑。價值觀是指人其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周圍事物的意義及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不同層次的價值觀決定人不同的道德修養,正確的價值觀使人認識到人價值的實質,從根本上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人精神存在的價值。哲學作為一門不流于世俗的學科,注重的就是人精神價值,肯定人的價值,引導人正確的最大限度實現自身價值,不把物質擺在第一位,完成“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轉變。

(2)人生觀: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愛護人和自然。人生觀是關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它是基于價值觀之上,站在人類群體的價值角度上,是對整個生命群體存在的意義理解與判斷。正確的人生觀要求關心人,關心人的精神,關心社會和自然;愛護人,愛護社會和自然。哲學關于世界本原的探究,就是幫助人認識世界,從而更好的認識人這個思維主體與社會、自然客體之間的關系。

德國著名浪漫派天才詩人諾瓦利斯認為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就是哲學。由此可見,哲學作為培養既不拘泥與成見又不流于空疏的理論思維能力,是促使人形成一種既奮發進取而又睿智通達的生活態度的重要學科。

3.2 方法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思辨能力

大學教育就是用知識培養人才、用知識武裝人才,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然而培根關于知識還有一段更加深刻的解讀:

“所以知識之真正目的,非所以滿足好奇心,非所以安定決斷心。非所以鼓舞精神,非所以夸耀聰明,非所以使人善于言語,非所以使人能有職業,非所以應名譽尊榮之野心,非所以養經營事業之才干。凡此皆甚卑下,不過其中有彼善于此者耳。知識之真正目的,乃所以恢復(大部分的)人在此世界中所原有之及權力(因為世界諸物,人能呼其真名字時,即亦可再使令之)③。

哲學作為一種培養人探究世界本原與發展的理論體系及探討思維與存在關系的集合,其本身就是知識。切合知識的目的,哲學素養的培養在于恢復人的,即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精神。不論是哲學,如發展的觀點、矛盾分析法或者是黑格爾的批判哲學,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究一種方法,培養一種思辨能力,提升人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此之后,最大實現人行為主體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人文精神在作為人文本體的自覺,在形而上規范中,不否定人的物質利益,只肯定人的精神價值。因此,應從哲學的科學化、實證化中解脫出來,確立哲學作為文明的靈魂地位,重建人文精神。

4 哲學素養與人文精神重塑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精神氣質,它體現了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其教育的靈魂所在。大學精神的本質包括了批判精神、創新精神、人文關懷精神;內容涵蓋了道德精神、學術精神以及時代精神。大學精神決定了其塑造的人才品質與特質,對大學人才培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哲學與人文精神都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激勵人與現實對抗。當人身處困境,人文精神幫助人肯定自己和他人的偉大,提升大學道德和人文關懷精神;面對疑惑,哲學思辨能力促進人的思考,提升大學學術和批判精神;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并處理問題,提升大學創新與時代精神。

現實教育模式與思想觀念的禁錮,使得當代大學哲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培養困難重重。因此,現代大學哲學教育任道而重遠,既需要創新大學教育模式,重塑大學精神;也需要轉變大學生思想觀念,構建人文精神。本文堅信只有同時具備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大學生,才能成為中華復興之路的中堅砥柱。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校級課題資助(編號10JDX009):論大學生哲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培養

注釋

① 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周國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N].人民日報,2002-12-1(1).

第3篇

(一)人文精神溯源

欒棟先生一句“在人文源頭品味哲性是約、修、養”[2],揭示了人文精神與哲學同根同源的真諦。從歷史的流變看,先賢們在哲學史上走過的足跡,正是人文精神濫觴、彰顯、發展的影像。中西方人文精神各有其發展脈絡,又有其共通之處。在西方,哲思由古希臘先哲們最早由對“神諭”的理解發展到對世界本原的探索。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正是以本體論的形式探究自然,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的智慧、理念、感受日益重要。近代西方哲學由本體論向認識論發展,人文精神體現為對人本身認識能力、認識方式的探究,人的價值、自由和自我意義的實現在其中得到彰顯。德國古典哲學試圖糾正認識論過度重視人的精神,忽略外部世界的弊端,這一發展階段的人文精神,是對理性的不遺余力的褒揚?,F代西方哲學家們認識到了“絕對理性”的弊端,開始更加關注生命的意義。同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帶來了對人心靈的巨大傷害,社會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人類對他國文明的侵略和戕害,高速發展引起的心靈空虛,都造成了人類信仰的缺失。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淪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人類心靈的關懷和全球化語境下人類文明如何共存可以說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人文精神之問。中華歷史上,“人文”一詞,出自《周易》的《賁卦·彖傳》:“文明以止,人文也”[3]。從中國哲學的歷史運動軌跡,以“天人關系”為樞紐,則更易管窺欒棟先生運用“約、修、養的幾神”來闡述哲學的精妙之處。遠古中華,上天神靈之意與人間通過巫術相通,似乎天地人和諧共存,人的意義通過神意明晰。邦國出現,直至西周,天地人之約演變成人間君主通過天命統治世界,而之所以天命歸于君主,是因為君主有德,而且為了維持統治,必須修德。天人關系中出現了“修”的因子,這也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發端,而修德的階層從統治階級發展到普通民眾,便形成了以禮樂教化為核心的“人文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催生了學術的熠熠星光。諸子百家爭鳴,各類經典在這急劇變動的社會轉折期不斷涌現,各賢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來思考人類的生存狀況,儒家修德、道家修入自然、墨家邁入了中華特色的認識論和邏輯學之途,至此,“修”延續著“約”,成為中國哲學的主題詞。上古之修,殊途同歸,天人關系演變成天道與人的修養的結合,成就了上古哲人的精神覺醒,并深刻影響著中國的人文精神發展?!梆B”則是“修”在高古時代的升華,“養氣說”認為氣乃是溝通天地與人的途徑,人當養成“浩然之氣”?!梆B”在人文,仍是立足人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通過對人文精神在中西方哲學史上變遷的粗略梳理,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趨同之處:人文精神發端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西方哲學,它經歷了本體論、認識論、古典哲學、現代哲學的不同內涵;在中國哲學,它是天人關系在約、修、養的貫通。人文精神立足于對人的終極關懷。在西方哲學,它發出了對人類社會異化狀態下的詰問;在中國哲學,它是對人之為人,人之得道的闡釋和探尋;在全球化的時代,它是人類文明如何融合共存的樞紐。人文精神并不反對科學理性。在西方哲學,能看到愛智慧、探學問、求真理、尋思辨的路徑;在中國哲學,能聽到觀天文、順自然、解宇宙、求本原的聲音。

(二)人文精神在大學的應有之義

大學與人文精神相容相生,共存共榮。人文精神在中國現代大學的語境中應作何闡釋?以下筆者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大學人文精神的第一個體悟,可用“潛”字表述。孔子在解釋“潛龍勿用”時,稱:“龍,德而隱者也”,“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4]。大學要擔負起未來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任,要在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建設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要具備長期的眼光和高遠的見地,甘為潛龍,要有在物欲沖擊中保持特立獨行的修養,要著眼于高端學術和思想文化的探尋,不為浮躁的社會風氣和無休止的市場需求所影響。先生“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5]147,指出了大學應當追求學術獨立,超越功利的要旨。大學對己之發展,也當有明晰的定位和相應的教育理念;即便是以培養應用型、職業型人才的專業學位教育,也當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同時,對一些市場需求并不旺盛、不能直接轉化成生產力、甚至被稱為“冷門”、“無用”的基礎性學科,大學必須要有擔當的眼光和勇氣,擔起扶持、培育的重任。大學人文精神的第二層意思,不讓一個“容”字。容是包容、大學要兼容并包,容是容納、大學要海納百川。稱,“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又說“知吾校兼容并收之主義”[5]111-113。大學必須以海納百川之氣象,推進學科間的相互融合與滲透,橫向上要容他學、涉他學、治大學問,縱向上當容古今、曉歷史、通達未來。大學要發展,必須拓展格局,持“容”之心,師資隊伍中容不同之人,學術田地里容不同之學派,學生培育上容不同之才,尊重區別,尊重個性。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精神上的信仰危機,還教育一片凈土,“造就綜合素質深厚,而又創新潛力不俗的學術人才”[6]29。大學人文精神的第三個層次,終歸一個“覺”字。對大學人文精神的追問,終究是為了推動社會精神世界的進步。身處國家積弱、民族沉淪的時代,其思想、行動、導向無不與民族自強乃至人類發展聯系在一起。大學身處社會之中,當引領社會前進,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正能表達筆者對大學人文精神培育的期待。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發展的方向”,“是為了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7]。文化自覺應當涵蓋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科學等各個領域,因為但凡有人存在的領域就有文化,就需要尋求自覺。在大學人文精神培育的視野下上,“文化自覺”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為好:一是大學必須在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彌合近幾十年來我們雖未斷掉,卻裂痕明顯的文明傳統,培養對中華文明的自信。二是不故步自封,不抗拒外來文化,要在理解和思考他文化的基礎上,取精去蕪,包容、吸納。最終要培養學生對未來中國、中華民族、人類發展的責任感,引領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和合中既卓爾不群,又平和謙遜,促進多樣化的文明協同共榮。

二、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現實困境

人文精神是大學的先天之本,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學最理想的追求。但大學終歸不是理想國,在其理想的實現中,畢竟受到種種限制?,F代的大學教育,從橫向而言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涉及到政治、社會、文化、乃至國際關系等諸多方面;從縱向而言,不是單純的大學問題,要延伸到中學,特別是高中教育;現代的大學教育,從內部而言,不是單純的師授生受、學問研判問題,涉及到大學的制度安排、課程設置、乃至人事、資金、學術評價等多方面的考量。在大學,人文精神以及作為其培育途徑的人文教育,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一是人文精神培育所賴以生存的人文學科受到功利主義教育心態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是中國經濟發展高速騰飛、物質資源極大豐富的30多年。我們在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汲取了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實現了經濟繁榮,但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方面的沖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彌漫在整個社會之中,大學也一同受到了沖擊,反映在學科建設上,就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傾向和人文學科的凋敝。社會需求變成了大學學科設立的指揮棒,大學學術自由的獨立性遭到了削弱,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學科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而致力于人類心靈家園建設的人文學科,卻門庭冷落,難以為繼,面臨招生規模不斷縮小的尷尬局面。同時,人文學科內部也存在門派林立,缺少文史哲會通和中西學融匯的大的學科場域,更不消說文理融合、多學科共舉的格局了,大學缺少了一種所有學科應當共同具有的精神基礎。進一步講,人文學科的凋敝會導致人文精神培育的師資力量欠缺。功利主義的心態也影響了學生的專業課程選擇。高考之前大多數孩子接受的純知識灌輸型的教育,使得很多大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就沒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隨大流地跟著“熱門”的步子走,讀大學時為了就業又不得不急功近利地面對各種考證、實習的壓力,也不愿意去聽沒有直接效益的課程,大多數學校開設的通識課程,被選擇的標準是拿到學分的簡單性。功利主義給了大學各主體強大的誘惑,從而導致學科、師資、學生的三重欠缺,是大學人文精神培育的困境之一。

二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割裂阻礙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繁榮。誠然,從學科分類而言,科學學和人文學雖有密切關系,但各有其內涵,但是蘊含在治學育人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能完全分離??茖W本當與人文、倫理、價值相關,如同我們雖有基因復制的技術,卻不可用來復制人類一樣,這中間就有倫理價值的考量。但當今的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精神的力量,演變成了純粹的技術應用到經濟建設和物質創造之中,工具理性的功用甚囂塵上。這種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為割裂,無論對大學,還是對社會,都是一場信仰的危機。

三是現行的學術和大學評價機制的過于量化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欒棟先生闡述人文學學品基質之時,稱“人文學的精神氣質是虛實相間的玉成”[6]。人文學如此,人文精神當然也是如此。但學術和大學的評價機制一般落地時往往是生硬的指標,很難給虛實相間的人文精神提供發展的沃土。指標是量化的,是“避虛就實”的做法,將對學科和大學的評價變成對博碩士點數量、專家的人數、科研項目、著作的數量、論文的影響因子、引用率等數據引尺拉線的衡量,而且不分大學層次和學科特點,統統一把尺子的做法,不利于大學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是精神世界的建設,是難以量化,也不好設標準的。面對這種沒有數據就沒有成績的評價機制,提人文精神建設顯得更加“無用”,也更難與高等教育和大學內部政策制定直接掛鉤,這項需時長、見效慢的工程,也就很難在高等教育的范疇內取得共識并得到大力推行,從而影響了教育資源的分配和教育發展的價值導向,也影響了教師的精力分配和從事人文教育的積極性。高教評價機制的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導向是人文精神培育和人文教育事業正待突破的外部阻滯。

三、大學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徑構建

大學人文精神缺失的現象確乎存在,大學人文精神建設的困境也毋庸諱言,這并不僅與大學本身有關,也不僅與中國有關。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其深層原因也非三言兩語可以涵蓋。但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一直在大學延續,無論強大或微弱,畢竟從未間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對人文精神的大討論、國家在大學建立文科基地的政策、以各傳統綜合性大學為代表的大學對人文教育的探索,如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武漢大學的“國學試驗班”和“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中山大學的“博雅教育”試驗等等,本身就代表了學術界、國家、和大學對人文精神培育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探尋。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學教育價值體系的樞紐,是使其能夠維持文化傳播和創新的內在保證,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中國大學要承擔起這樣的歷史重任,雖實屬不易,卻責無旁貸。國家、社會、民族要對大學給予足夠的庇蔭,對此關系民族文化傳承的要務,不要急于求成,務必溫柔相待,通過逐步的調整來慢慢養成真正的大學傳統。在未來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我們期盼著人文精神在大學成為潛移默化的存在。國家、教育者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民族人文素養,培養文化自覺。

一要促進人文學科的振興和繁榮,為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學科基礎和師資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和優秀思想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這樣的國家必須當有一批從事文史哲等基礎性學科研究的學者。對這樣的學科和學者,必須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使其免于俗務的紛擾,專心致志地去鉆研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去培養真正能夠稱得上博雅二字的人文教育師資力量。對人文學科,避免僅僅用一些硬性指標去衡量、要求、限制其發展,要傾向于扶持、引導良好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的建立,或許未來筆者將另文探討對人文學科評價方式的思考;大學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始終貫徹學術傳承、文化創新的要旨,避免成為純粹知識灌輸的搬運工和知識工匠的流水線,避免成為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的企業式大學,搭建學術自由和思想開放的學科建設平臺;人文學者們要有擔當和勇氣,能夠忍受“孤獨”,在各類誘惑面前保持淡然的心態和舍我其誰的膽識,潛心向學,為人文學科的振興和繁榮貢獻力量。

二要彌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為裂痕,促進二者的融合。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茖W與人文本無間隙,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遠古時代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無明顯分化。惟近代以降,自然科學迅速發展,特別是作為顯性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發展和國際話語權占領的需要大行其道,科學教育中本應蘊含的人文意義被日益淡化甚至無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方才出現了明顯的裂痕,相應地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也被當作兩個對立的概念提出。如今人類社會已經認識到這種人為的割裂,認識到未來人類的發展需要加強科學與人文的結合,無論是在精神層面還是在實體教育層面,學術界的學科綜合化現象就是二者融合的明顯詮釋。同樣,我們提倡人文精神的復歸,并不是反對科學教育,也不會忽略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在內容、結構和方法上的區別,而是我們認識到,人文精神培育不單單涉及人文學科,而是各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找回科學教育中應有的人文價值,避免純粹的工具理性,讓人文精神成為大學的普世價值,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要為人文精神的培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制度保障。首先,人文精神的培育當不限于在大學校園內發生。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事業,培養完全人格的事更不是僅憑大學一己之力就能做到。試想,如果所有的家長都集中力量在孩子的高考分數之上,高考不涉及的學科便嚴禁涉獵,我們又如何能夠要求從這種環境下進入大學的孩子們有接受人文教育的積極性?大學能夠做到的是給社會傳遞重視人文精神培育的信號,要真正實現,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全民族的文化涵養,要從基礎教育就開始重視和投入,理想的狀態是在不同的教育階段,進行不同深度和廣度的人文教育。其次,不能將人文精神的培育囿定于形式化的通識教育。應當說,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是融通學科界限,提高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是值得大力推行的。我們要反對的是形式意義上的通識課程,是那種以通選課的形式開設,沒有嚴謹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目的,學生也抱著混學分態度來上課的課程。需要下大力氣投入的,是經典人文通識課程,要以非專業化的經典教育和綜合教育為目的,使學生在大學除了掌握專業知識以外,廣泛涉獵其他領域,對人文精神的普世價值有認同和理解,成為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這就需要大學改革課程制度設計,使經典人文通識課程從選修變成必修,并能夠針對本科、碩士、博士開設不同層次的人文課程,從而使人文精神的培育擁有足以維系的制度支持,而不僅僅靠少數教師的勉力支撐。

四、小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 五色影院| 亚洲精品资源 |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清纯 | 在线免费精品视频 | 美女羞羞免费视频网站 |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欧美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最大色网站 | 国产精品视频网址 | 5月丁香婷婷 |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69|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麻豆精品 | 欧美黄色免费看 | 欧美亚洲免费久久久 | 亚洲福利专区 |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 丁香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白云精品视频国产专区 | 在线看片欧美 | 五月丁五月丁开行停停乱 | 久久精品店 | 自拍偷拍第4页 | 国产色在线播放 | 欧美黄色免费看 | 这里只有精品66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二区 | 五月花社区婷婷综合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日韩区欧美区 | 五月开心六月伊人色婷婷 | 亚洲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网址入口2020国产 |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 正在播放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