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物醫學工程文獻綜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英文名稱:Beij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衛生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2-3208
國內刊號:11-2261/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三位一體化;數字醫療;生物醫學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134-02
一、“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我國高等教育當前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工程類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面向我國經濟建設主戰場,應責無旁貸地為地方經濟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服務。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把發展教育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擺在了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1,2]。在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研究型的綜合性的,大體是我們國立的重點大學”;“應用型的專業性的、培養各行各業的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學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學校”和“職業性的技術技能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占統治地位,其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都帶有濃重的學科體系特點。學生的職業能力難以提高,很難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從而出現了人才市場上供求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可以看出,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缺失決定了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性。而“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其彌補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能力培養上的不足,符合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構建“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二、“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的規劃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應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出發點,以數字醫療儀器為特色,培養具備生命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及信息科學有關的理論知識,具有能將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從事醫學電子儀器的設計制造、儀器與系統的設計制造以及在其他電子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等工作的高水平、創新復合型人才。因此,推進人才模式研究,合理安排知識內容,突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培養學科歸屬感、自豪感,讓社會更了解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儲備,這些都將列入我們的學科規劃。
在創新培養模式研究中注重解決三個科學問題:①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問題,實現我校獨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學科研究生創新教育模式研究;②信息背景和導向問題,實現扎實的信息技術背景、服務數字醫療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③產學研研發平臺和研究生培養平臺的建設,利用現有多企業協作的省部級科技平臺,培養更具活力、創新型研究生人才。
三、“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優化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教育課程結構體系
知識結構是指知識的構成狀況,即所掌握的各種知識的相互比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整體功能。知識結構通常包括核心知識和拓展知識,它們相對應的教育分別是核心教育和拓展教育。由于以前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學生所接受的核心教育內容不一致,各高校差別非常大。比如醫學院校往往強調醫科內容,學生最初接觸的知識往往是純醫學內容,在進行后續的拓展教育時,由于工科基礎太薄弱,學生感覺非常吃力。而在工科院校,核心教育內容重視工科,按理說進行拓展教育比較輕松,但問題仍然比較嚴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干什么的?”“與自動化等專業的區別在哪里?”“重慶郵電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些什么?”這些疑惑讓學生的拓展教育受到制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教育課程群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1)科學基本知識;(2)工程專業核心課程;(3)生物醫學專業核心課程;(4)人文與社會科學;(5)工程專業選修課程。
(二)突出信息特色,探索教育創新如何服務地方經濟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需要寬厚的信息背景,要利用運用大量的通信、計算機領域和儀器儀表知識。重慶市“10+2”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信息(數字醫療等)、生物(生物醫學工程等)等高技術產業,構建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在生物醫療、信息、儀器儀表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國家級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因此,本研究將立足信息學科基礎,主動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醫學電子儀器為學科特色,培養具備生命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及信息科學有關的理論知識,具有能將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從事醫學電子儀器的設計制造、儀器與系統的設計制造以及在其他電子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等工作的研究生創新人才。
(三)構建、探索運行具有可推廣性的校企聯合產學研合作研究平臺
研究生創新能力很大程度體現在解決問題、理論分析、研究開發的綜合能力。研究實踐平臺是研究生創新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教育工作者擔負了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任。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中,實踐教學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過程,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開拓學生科學視野,提升學生科研素質,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加強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級醫學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工作中,生物醫學工程的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應該廣開思路,不僅重視研究理論教學方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還要積極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機會,創造環境和氛圍。
(四)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研究
目前研究生水平評價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體現:第一是課程考核;第二是;第三是論文答辯。這三大模塊基本上確定了研究生的學習能力、處理課題能力和總結能力。但是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種交叉學科,其評價方法應該體現學科特色,需要更加細致化、過程化和量化。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評價指標體系的選用。既有學科特點,又有產學研創新,交叉學科,信息特色。比如:課程學習體系,必然要包含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生物醫學技術、健康康復要求等多方面、多模塊的知識體系,包括課堂學習、文獻查閱、情報檢索、歸納總結等能力,知識產權申報與總結;產學研平臺實習和解決企業需求能力評價;發表科技作品,不但包括科研論文,還應該強調文獻綜述發表,專利申報,軟件著作權發表等事項。(2)指標體系權重設計和評價算法。通過充分調研、征求導師、同行、學生意見和建議設計各參數權重體系。通過評價體系和體系指標權重設計相應的評價算法,通過量化和定性評語方式確定研究生創新能力。(3)評價效果研究。通過評價體系的研究,跟蹤創新人才培養效果,同時進行評價方法效果復核。
(五)探索研究生研究、學習生涯規劃
研究生生活時間短,而學習、研究任務重。研究旨在實現一種明確的、有序的研究生研究學習生涯規劃,解決如何盡快適應交叉學科學習研究、如何規劃研究生涯問題。通過研究生涯路線圖的形式研究在不同學習階段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所需從事的工作、參與的課題、掌握的技能、乃至發表的作品。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基礎入學研究生的研究生涯路線圖,獲得更加規范、更加高效的研究過程管理。探索學習、研究過程的宏觀目標與微觀管理的有機聯系,通過共性問題,提煉出不同類型入學研究生將要踐行、實現的研究路線圖。在研究中還將全面研究國際、國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中的優勢體系、培養方案,進一步提煉出生物醫學工程發展的新戰略和人才培養新模式,優化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課程群,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全面實施與整體提升。
四、結束語
實現獨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學科研究生創新教育模式研究,實現扎實的信息技術背景、服務數字醫療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建設產學研研發平臺和研究生培養平臺,利用現有多企業協作的省部級科技平臺,培養更具活力、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必須探索本學科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法和教學改革模式,在可能情況下與我國“卓越計劃”進行有效接軌,探索在數字醫療人才培養領域開展應用型、工程型、創新性卓越工程師的可行性[4]。顯而易見,只有注重過程管理、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學生能力的提高才有內在的驅動力,才能保證“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成功實施。
參考文獻:
[1]張陽德,,任力鋒.生物醫學工程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醫學工程,2004,12(3):106-107.
[2]陳武凡,譚小丹,周猛.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教育的系統規劃[J].醫療衛生裝備,2007,28(9):78-79.
英文名稱:Space Medicine & Medical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2-0837
國內刊號:11-2774/R
郵發代號:82-61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榮譽:
軍隊雙獎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