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國防教育課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 新課標 改革 方案
在高校體育新課標改革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當親身教學前沿,致力于具體教學改革方式的探索和研究,總結以往教學之經驗教訓,從教學理論下手,尋求系統的、實際的、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方法建議,借此完成自我教學能力的提升,做到恪盡職守、教書育人的師德要求。
一、科學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活動得以良好開展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自我調動學習熱情,積極投身到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鍛煉的過程中去,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新課改要想得到有力實現,必須先從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著手。首先,要轉變傳統的“以鍛煉、考核”為主的枯燥課堂模式,開展生動的課堂教學內容,以新穎、前衛的課堂內容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身處在前所未有的課堂內容中提高自身體育修為,比如導入實際生活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等;其次,是要實行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身份轉變,將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使學生擁有學習自主性和輕松感,減少學生因年少氣盛而對教學活動產生的抵觸情緒,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滿足,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體育素質的完善;再次,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和課堂競賽,讓學生在課間課后樹立起良好的體育競賽意識,讓他們在競賽中體會到體育學習的樂趣。
二、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合理采用因材施教方法
在開展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時,要切實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身體情況,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進行科學分析,并對學生群體進行合理分類,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差別教育,從而使學生在體育方面夠做到揚長避短,突出發展,激發學生個性化提升。首先,施教者要根據學生水平的高下,科學劃分學生層次,以便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要求不同的教學,從而保證水平稍高的學生能夠得到有效培養,水平稍低的學生有能力接受培養,使整個學生群體共同得到提高;其次,對學生的強弱項進行科學分析,采用重指標鍛煉學生強項,輕指標鍛煉學生弱項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科學全面地體育培養;再次,注重對缺陷學生的特別培養,在高校體育教學時,要注意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考察,比如學生的視力狀況、四肢發育情況、心臟負荷、肺部現狀等,針對身體健康有所缺陷的學生,采用適當的項目進行教學;最后,要根據男女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差別,合理下達學習任務,科學進行項目鍛煉,要適當加強對男生的指標要求,但是不能將對男生的教學方式和要求強加到對女生的體育教學中。
三、嚴格要求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素養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員,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教師對課程題材的把握,教師的教學素養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效果,因此,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素養進行嚴格把關,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是學生接受教育、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關鍵。第一,教師要對新課標的教程進行科學的研究,把握教學關鍵和教學方向,在現行課程綱要下進行合理的教學進度安排;第二,教師要科學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學備課,體育教學同其他科目教學一樣,需要對課程內容和教學程序進行精確規劃,在教師的合理安排和預計中有序有效地完成對學生的教育,使學生汲取到系統明了的知識養分;第三,教師要主動負擔起培養學生正確學習方法的責任,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習、如何學習、怎樣優化學習方法等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自我鍛煉、自行完善學習方法,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第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我教學覺悟,深入了解新課標下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要求,淡化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將教師身份定位為專職的指導者,改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的思想,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完善學生社會適應力為第一要務,積極培養能夠為我國當今時展作出貢獻的復合式人才。
四、尋求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默契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教學對象,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源泉。這就說明,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單一強調老師或是學生的重要性,而應當追求教師與學生的默契,使兩者進行雙相配合,這樣才能使教學取得更加優異的成效。這方面對教師的要求主要是:將學生的學習地位提升到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學習自利,滿足學生自尊心;有感情地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真誠,并被教師的教學熱忱所打動;采用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彌補教師與學生之間因年齡和職業的不同而產生的溝壑,融入學生群體中。
【參考文獻】
[1]李金鐘.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分析與改革思想 大家,2011.
[2]尹雨嘉. 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 中國成人教育, 2009.
防火安全教育是由我們村的志愿者消防局和學校一起聯合組織的,給孩子們講解安全防火的知識,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了解這些基本的知識,防患于未然。
生動的防火安全教育課
九點剛過,事先預約好的村消防員大包小包地拎著一堆東西進了教室。分散在各地自由活動的小朋友們便由老師用鈴聲召集了過來,老師興奮地告訴孩子們,學校今天請來了鎮上的消防員先生,他要告訴大家一些安全防火的知識。
消防員先生先簡單地向孩子們解釋他是如何知道火災發生的。原來,消防員先生會隨身帶著一個手機大小的機器。如果消防站接到火警報告,消防員先生身上的機器就會立刻叫起來。
接到火警后怎么辦?消防員先生必須趕緊穿上特制的消防服裝。消防服裝從頭到腳都是用專門的防火材料做成的,穿上后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不被火燒著。
隨即,由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做模特,在消防員先生的協助下,把消防員先生帶來的衣服一件一件地穿一遍,仔細演示給小朋友們看。從穿衣、褲、鞋子,到戴帽子、面罩,每一步都不能亂。所有這些要穿戴上的防護用具,消防員先生告訴孩子們叫“gear”。每一位消防隊員來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放好自己的gear,這樣一遇到火警,他們就能很快地穿好gear去救火。
看到自己熟悉的人一件件地穿上這些平??雌饋碛悬c奇怪的東西,小朋友們爭著去摸一摸,那位爸爸也輪番和每個小朋友握握手。消防員先生不失時機地告訴孩子們,看到火、火柴、蠟燭一類的東西,不能去碰,更不能當玩具玩,只有大人才可以用那些東西。
接下來,還要實地演習一下安全撤離的情景。老師讓孩子們分散自由活動,幾分鐘以后,教室里的火警嘟嘟地叫了起來,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先走到走廊上,再一個一個順著指定的通道走到建筑物外面。孩子們都很聽話,整個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
活動的最后一項是參觀消防車。消防員先生不僅帶來了“gear",甚至還把消防車開到學校來。演習結束、安全撤離后,小朋友們都有機會到消防車上去看一看、摸一摸。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對防火知識有了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消防隊給的防火建議
1.每一層樓都要有煙探測器,尤其是每一間臥室。做到每個月檢測一次,定期更換電池。
2.睡覺的時候要關上臥室的門。
3.每年至少要演示兩次安全撤離計劃。
4.確信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都能聽到警報聲,尤其是孩子。研究顯示,孩子更容易聽到警報聲。
5.打開房門前一定要先檢查門外是否還未著火。
6.如果門外沒有著火,可以從門退出,退出的時候全身要盡量低過濃煙。
關鍵詞:地方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方案;現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169-02
通過對我國40所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執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以下簡稱為《方案》)現狀調查得知,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的現象,辦學前景和人才培養質量令人堪憂,值得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反思。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利用全國高校體育教師教育研討會之機,對40所地方高校體育院系專家、學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采訪。采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和邏輯推理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結果與分析
1.培養目標不準。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統計得知,有28所地方高校是按照教育部《方案》培養目標制定的,即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見表1?!皬秃闲汀比瞬排囵B目標占統計總數的70%,而其他三種類型只占30%,說明“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地方高校中占主導地位。然而地方高校體育院系招收的學生在專業技術、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等方面都與全國重點部屬體育院校招收的學生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近幾年體育考生是在高中期間“臨時抱佛腳”,專業基礎差,專業思想也不牢固,進入大學后需要花大部分時間進行體育基礎的“補課”,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再投入到其他項目的學習中,所以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很難達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2.課程結構老化。
①重公共課輕專業課。見表2,我國40所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所設置的公共課與專業課平均比值為3.2∶6.8,與《方案》所規定的2.6∶7.4相比,有過之而不及,有少數地方高校甚至達到了4∶6以上。這一現象是契合《方案》“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和重創新”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重公共課輕專業課”的課程結構體系客觀上造成了知識結構的錯位和學生思想的混亂,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是“既不專,也不通”。②重理論輕技術?!斗桨浮分幸幎ɡ碚撆c術科之比為6.57∶3.43,而統計的地方高校平均比值為6.88∶3.12,很顯然,地方高校更重視理論教學。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原因:其一,受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影響;其二,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歐美國家理論與術科之比達到了7∶3以上。歐美國家學生在中學期間普遍都有較高較強的運動能力,進入大學以后,可以不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技能,而中國的學生則恰恰相反。由于大多數地方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都是入學前突擊專業技術訓練,所以專業運動技術普遍較差。實踐結果表明,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重理輕技”的課程設置,失去了體育教育專業的根本特性,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勝任基層體育教學工作。③重必修輕選修。通過對40所地方高校的調查統計表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必修課普遍偏高,見表2,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是7.35∶2.65,遠高于《方案》中5.6∶4.4的規定,有少數學校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甚至達到了9∶1。很顯然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提高,但專業選修課偏少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及個性發展。
3.實踐形式單一。表2中的《方案》規定實踐環節總課時不能少于10~12周,而地方高校實踐環節平均課時為16~18周,表明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更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與提高。但在實踐形式上比較單一,絕大多數學校仍然把常規的集中實習作為重點,而且實習時間都安排在最后一年。實踐活動太過經驗化、單一化。
三、對策與建議
1.確定正確的培養目標。現階段我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把學生培養成為“復合型”的“通才”目標是不太切實際的。因此,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培養基層第一線的“精專業,強能力,創業型”的體育工作者。學生畢業無論是當中小學體育教師,在健身房、社區、體育產業和自主創業等工作崗位,都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水平、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2.圍繞目標調整課程結構。由于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特殊,所以課程結構不能照搬歐美國家“重理論,輕技術”的模式,應根據社會發展和需求及學生實際,走“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的發展道路。
3.全面加大實踐環節力度。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的關鍵。在體育專業課中融入創業教育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時間內必須狠抓的一項工作和任務,加大實踐環節的力度,在重視集中見習和實習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實踐的機會,包括在體育專業術科中增加實踐鍛煉和培養創業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楊萬林,徐云霞.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異位于回歸[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5):460.
[2]趙激揚,鄒小二等.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現行課程方案調查[J].吉首大學學報,2008,(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