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離婚的法律條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轉移重點
一位法律系教授對即將成為律師的學生們講解如何處理棘手的案子。他建議說:“你為一個案件出庭辯護時,如果事實站在你這邊,就著重強調事實;如果法律條文站在你這邊,就著重強調法律條文。”
這時,一個學生問:“如果事實和法律條文都對我不利,那怎么辦?”
教授:“在這種情況下,把重點轉移到桌子上,重點敲桌子。”
衰退、蕭條、恐慌
一個大學生請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給衰退、蕭條、恐慌等詞下個定義。
“這不難,”專家回答,“衰退”時,人們需要把腰帶束緊。‘蕭條’時就很難買到扎褲子的腰帶。當人們沒有褲子時,‘恐慌’就開始了。
速度為證
有個少年體校,專門培養田徑運動員,隔壁是一個梨園。
學生們每天努力練功,成績喜人。梨園的主人是個老農,每天辛苦勞動也收獲了。
這天老農氣呼呼地找到體校校長,說:“你們的學生偷了我的梨!”
校長說:“你怎么知道是我們的學生呢?”
老農說:“我放狗都沒有追上他們,不是你的學生還有誰?”
校園笑話
那天我們班上計算機的選修課,因為是上機課,電腦又都可以上網,所以沒人在聽老師講課,大家都在QQ群里亂聊起來。
A:我想逃課啊,這課太無聊了。
B:好啊,我們一起逃。
A:猜這老師幾歲?
c:肯定有40,都老成這樣了。
D:對對對……
此時一個平時不發言的網友說:同學們好,我30了。
一陣冷風般的沉默后……
A:冒充老師,拖出去打!大家別信他,肯定是冒牌的,他要是老師,我就教你們當黑客!
此時,老師站起來說:“A,你下次來上課吧。我也想學當黑客……”
人狗有別
一位婦人帶她的狗去理發。當被告知要40美元時,她十分震驚。
“我理發也只要9美元!”她輕蔑地說。
“但你不咬人吧?”理發師很快地回答。
十分有才的播音員
廣播一:今晚七組的張二栓結婚,給大伙放露天電影,片子叫個啥《中國式離婚》。請鄉親們鎖好門,自帶板凳前往,張二栓還有瓜子給大家吃,過后不補!
廣播二:明天鄉里來我村進行油菜生產大檢查,請各位明天主動到地里去,見到檢查組主動打一下招呼,免得他們心里犯嘀咕!
廣播三:據氣象部門通知,明天好像有雨,望大家做好下雨的準備!
廣播四:注意啦!有一頭傻黃牛正在五組李思思的油菜田里吃油菜,請牛主趕快牽回去。要不然李思思發現了就要“母老虎發威”啦!
關鍵詞:民法典;法律知識;法治思維;實踐運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合理地運用這部法典,幫助學生增長民法典知識,提升民法典意識,指導民法典在實踐中的運用。
一、學習民法典條文,增長民法典知識
學生的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的理解能力、水平和范圍。“見多”才能“識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民法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從而豐富學生法律知識。教師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1.加強民法典條文直接呈現和學習,增強學生對民法典知識的直觀感受。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可配合學校有關部門,利用晨會、班會、宣傳櫥窗、問卷調查、知識競賽等方式,選取民法典的條文,幫助學生了解民法典內容。現行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非常注重法律知識的普及,多次在教材正文或者輔文中直接引用法律條文。例如在七(下)第10課“法律伴我們成長”探究2“感受法的關愛”中,就引用了憲法第46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3條、婚姻法第21條、勞動法第15條等4部法律的相關條文。在八(上)第5課第2框“預防犯罪”中引用了刑法第13條和第17條等。八(下)很多正文就是憲法條文的直接引用。但是,當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后,不難發現編者更多的是選取典型案例引導教學,從具體的法律條文中概括出基本原則和特征,并非每次都提供相關的法律條文。
例如,八(上)第5課“做守法公民”第1框“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中,在探究分享部分列舉了違反合同、侵犯肖像權和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隨后的正文部分就概括了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包括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或者沒有依法履行合同義務,并沒有提供具體的法律條文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這部分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民法典第509條、第1019條以及第123條等相關條文。呈現相關民法典條文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閱讀與反思”環節:(1)這些法律條文告訴我們民事違法包括哪些形式?(2)你能列舉生活中與這3條民法典條文相關的案例或社會熱點嗎?(3)你還能找出與“民事權利”“合同的履行”相關的民法典條文嗎?在解決3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性地認識了民法典,在查閱更多的民法典條文的過程中,澄清認識,豐富法律知識。
2.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或者通俗易懂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民法典條文,增強民法典知識。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公民生活與法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法律知識相對而言是晦澀難懂的。想要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知識,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教師可巧借主流媒體關于法律的宣傳短片,完成教學任務。如3D動畫大片《當哪吒遇到民法典》中的“獨家招式泄密記”“高空墜物傷人記”“貸款購物被套記”“離婚冷靜和好記”,這一系列動畫故事配套相關民法典條文,生動幽默,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民法典知識,理解法律的本質與作用這一教學重點。當然,教師在選取視頻時,需要仔細甄別,不能只追求趣味而忽視教育性;同時視頻不宜過長,5分鐘以內比較適宜。在找不到合適視頻或者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選擇更加直觀明了的宣傳漫畫。
二、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提升民法典意識
法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呈現、分析案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腦中對很多法律問題還是一片空白,對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不清楚,所以,教師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可以將民法典條文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培養學生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的習慣,幫助他們增強法律意識,提升法治思維。
1.創設生活化、有沖突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有沖突、生活化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他們主動探尋,培養他們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樹立法治信仰。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3框“善用法律”這一課時,就選取了這樣一則案例:2017年10月8日,小黃在杭州市騎共享單車時,把化妝包忘在了車筐里。等她回來尋找時,車和化妝包都不見了。小黃通過監控視頻找到了當天自己離開后把車騎走的小姜。小姜稱,自己撿到化妝包后就扔掉了。小黃列了一張清單,寫明化妝包里的東西價值約1700元,要求小姜賠償1000元。最后,經當地民警調解,小姜賠償小黃500元。在大多數學生的認知中,我們應該拾金不昧,見到貴重物品要交給失主或者警察,不重要的東西則會隨意處理掉。案例中的失主要求賠償,警察也支持,這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發生了沖突,較好地引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民法典條文,尋找警察這樣做的法律依據。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民法典條文第316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運用民法典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情境問題處理得有理有據,同時也幫助學生豐富了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學生會牢固樹立法治意識以及相信法律、依法辦事等觀念,真正把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如:坐出租車下車開門時,后方來的電動車撞上出租車車門,誰應承擔損失?在小區里開車撞死沒有拴狗繩的名貴小狗,需不需要賠償?當然,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配合設問,分段呈現,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2.優化問題設計,激發求知欲。
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呈現沖突,留有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未知的意愿。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3框“善用法律”時,在呈現上文中提到的撿到遺失物的案例之前,做了這樣的提問引導:(1)你撿到過東西嗎?(2)你遇到過撿了別人的東西又將其丟棄的事情嗎?(3)撿到的東西被丟棄以后,失主找到你,讓你賠償,你會賠償嗎?通過3個追問,教師成功地調動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后,教師呈現上文案例,引發學生思考:“你從案例中的小黃身上,學到了什么?”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確了要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和尺度,而非主觀臆測,從而激發自覺學習法律、尊重法律,養成用法律知識和法治思維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和習慣。
三、指導生活實踐,熟悉民法典的運用
立德樹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應該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要求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運用法律指導生活,離不開法律知識,特別是民法典知識。
1.以民法典為參考,開展法治教育活動。
知行合一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落腳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主動開展一些專門的法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思維。我們可以開展模擬法庭、“法律在身邊”演講比賽、法律情景劇展演等專門的法治實踐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要盡量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和場景,并以民法典作為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模擬法庭活動需要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在模擬法庭上進行質疑辯論,進而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升華情感。如果沒有對法律條文的學習,模擬法庭就會變成部分學生對法律概念及原則的誦讀,從而失去開展這一活動的實際意義。
2.以民法典為指南,指導學生生活實踐。
根據婚姻法第32條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條文、司法解釋等規定,一方出軌并不能完全達到法律所規定的感情破裂標準,因而出軌本身并不是法院判決離婚的必然因素,出軌不一定會判決終于離婚。如果出軌并達到了重婚的程度,或者有其他嚴重的情況,法院可能會由此判斷雙方感情確已破裂,從而判決雙方準予離婚。
在財產分割上,雖然出軌并不作為財產分割比例傾斜的法定理由,但是無過錯方可以依據出軌要求出軌給予一定的精神損害賠償。在撫養問題上,一方出軌甚至與第三者生育小孩的,法院一般會將撫養權判歸無過錯方所有。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