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老師最基本的權利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有教師認為,我既不打學生耳光,又不拉學生頭發,更不毆打學生,罰站學生,根本不算體罰。同時,在以往,罰站也很少招致社會、學校、家長批評,學生又承受得了。因而,只要有學生違規,有些教師就隨時讓學生罰站。須不知,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管是否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其行為是違法的。
學生的人身自由權受到侵害。人身自由是憲法規定的每個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學生也享有此項權利。在教學工作中,一些教師為了達到所謂的教學目的,所實施的一些體罰或變相體罰行為,表面上是出于對學生的懲戒,實質上是教師借用“教育者”這一名義進行的違法行為,盡管每一次體罰未必觸及學生的皮肉,但這種傷害卻是心靈上永久的痛楚。
學生的受教育權受到侵害。受教育是每一個公民基本的權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因違犯校規、班規或勞動紀律,被教師逐出教室,罰站或以勞代學等不讓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行為,剝奪了這些學生在教室聽課的機會,致使他們不能享有和其他學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
學生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人格尊嚴是每一個公民應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人格尊嚴權是人格權中的核心權利。教師群發學生罰站照,是將自身人格凌駕于學生人格之上。該教師侵犯學生人格尊嚴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侵犯了未成年人的肖像權;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名譽權;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關 鍵 詞】師道尊嚴;教師權利;教師權威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3-0099-03
夸美紐斯曾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說:“國將興,必將貴師重傅。”教師對于社會的發展、下一代的培養都身負重任,這樣的歷史使命,賦予了教師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固有的角色權利。而“師道尊嚴”正是在這種地位和權利中慢慢發展起來的教師映像。
一、教師權利的內涵
教師權利,一般認為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是一名社會公民,享有法律規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教師作為特定的社會角色,又具備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必需的專業權利。法律所規定的基本公民權利是教師職業權利的基礎和保障,而職業權利是教師權利的核心,它基于教育活動產生,由教育法律法規設定,是教師職業特定的權利,也是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保障。
首先,是教師作為一名普通的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依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自由權、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參政權、文化教育權、婚姻家庭權等。教師也是人,有自己的合理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總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遞進的過程,只有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了,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所以要求教師兩袖清風,總是以犧牲自我權利為前提來開展教育活動是不對的。
其次,教師的職業性、專業性決定了教師擁有在教育領域的專業權利。主要有:教育教學自、學術自由權、指導評價權等。在其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學權和指導評價權。根據各類教育的目標要求,教師能夠依據國家制定的課程計劃,結合學校、教師自身和學習者的實際,靈活的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這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專業權利。同時,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教師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探索進行教學改革和實驗,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促進學生的發展,并以此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作為教育者和管理者,還擁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教育方法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嚴格要求并對學生的品行按照嚴格公正的標準作出適當評價等方面的權利。同時,根據《教師法》的規定,教師擁有自己的學術自由權,既包括對教學內容的處理、研究,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也包括參加學術團體和表達個人觀點的自由。
二、“師道尊嚴”及其在現代教育中的解體
“師道尊嚴”最早出自于中國古典著作《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旨在通過尊師重道、以師傳道來推進社會教化,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唐朝韓愈在《師說》里面也致力于恢復傳統的師道意識,認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在這里,“師”與“道”是分開的,正如韓愈所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些學者提倡尊師,但同時又為尊師設置了一個必要的前提——擇師,只有有“道”之人才可以成為“師”,尊師是重道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師道尊嚴”的內涵慢慢發生了變化,尊嚴與師道之間形成了直接的、必然的聯系,片面強調尊師。而對于為何要尊師,尊師的前提條件等方面則被忽略了,“師道尊嚴”的內涵變成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則是被傳授的對象,沒有自可言。
但是,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人,希望進行平等的交流。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師生關系被放到了改革的首要方面,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消除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權威而達到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權威幾乎成了“教師專制”和“限制自由”的代名詞而不斷受到人們的非議和弱化。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誠然不錯,打破“師道尊嚴”中的教師絕對權威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但是,在眾多媒體傾情關注教師對學生如何不人道的同時,我們是否也看到了教師所應享有的權利和尊嚴。
2012年3月26日,小學老師王洪雨正在上課,一男一女帶著一孩子闖入教室,幾句詢問之后,男子出手將王洪雨打倒在地。事后,王洪雨了解到,打人者的孩子四五年前是他的學生,該男子在附近一所初中找孩子的班主任未果后,將怒氣發泄到自己身上。[1]
2012年5月4日上午,普寧市燎原鎮光南小學一名五年級學生與老師發生口角,該學生回家告訴家長,家長即率數人前往學校不問青紅皂白打老師,致該教師腦震蕩住院。[2]
2012年4月23日,廣東汕尾陸豐甲子鎮甲子一中語文老師范炳因為制止學生考場吵鬧,被數名學生與家長群毆導致昏迷,左眼幾近失明,身體軟組織嚴重挫傷。[3]
這幾則報道讓人震驚,也讓人深思。一般我們認為,教師是在與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不會有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而在這里,卻提出了這個最基本的問題。試問,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權都無法保證,又何談追求職業上的理想,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而且與這種直接的身體傷害相伴隨的還有對教師的精神傷害。與直接的人身傷害不同的是,這種精神傷害比較間接,但卻是在傷害教師事件中最為常見的形式。如,當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有了某些差錯,學生便譏笑教師,在背后說“這是什么老師”之類的話,甚至當場讓教師出丑。再者,給教師起侮辱性的外號、辱罵、造謠污蔑等,都使得教師形象受損,情緒低落,覺得辛勤的付出沒意義,嚴重打擊了教師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和進取心。在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改革中,總是強調教師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但是,由這些案例引發的教師安全、教師職業倫理問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主題。
另一個矛盾存在于教師的教學自和學生的受教育權之間。教師教育教學自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這種授課權的享有以其授課對象即學生履行其義務為前提。而現實的情況是,因為強調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權利,師生間如果發生矛盾,不管事情起因如何、事態怎樣,社會輿論往往把責任推到教師方面,指責教師違反師德。這樣的壓力讓學校和教師對工作謹小慎微、生怕越雷池半步,甚至出現“楊不管”等類似現象。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有自己的人格尊嚴權,但權利與義務是同時存在的。作為學生,有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遵守所在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管理制度的義務。所以,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違反紀律,使教師無法正常行駛上課權,教師就應該對其進行教育促進其改正。但是,如果學生多次違紀且屢教不改的,教師是否要繼續忍讓下去呢?難道這樣不也是對其他學生接受教育權利的一種尊重嗎?
三、維護教師權利,建立必要的“師道尊嚴”
這里的“師道尊嚴”,不是教師絕對權威,只是想尋回某些被人們丟失了的或者是被扭曲了的價值,重構教育道德秩序,通過建立必要的“師道尊嚴”,維護教師所擁有的權利,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
首先,對于教師,要為自己樹立相當的權威。教師權威不等同于“師道尊嚴”,但卻是其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教育教學順利開展和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方面。作為教育者,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強化專業素養,掌握教育科學知識,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教育技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和信賴。同時,不斷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以人格力量來感召學生,使其能“親其師,信其道”,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格。處理好“師道尊嚴”與關注學生不同需求、構建師生間民主、平等師生關系之間的矛盾,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贏得學生的尊重。
其次,在學校管理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素質,選拔和任用責任感強、人格高尚的教師。做好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更新教師的教育思想和理論,鼓勵改革和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開展各種各樣豐富的活動,豐富師生的生活;把師德建設擺到重要地位;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心理、教師心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知識,幫助教師掌握合理解決師生沖突的方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對教師進行評價時,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另外,學校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從外在的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給教師提供保障,滿足教師作為普通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再次,社會環境方面,通過積極的宣傳和引導,樹立“尊師”的文化環境,無論是作為社會基本組成單元的家庭,還是孩子日常活動的生活環境,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作為人生啟蒙的出發點,對整個人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使他們自己首先了解到尊師的重要性,通過日常的言語傳達給他們的孩子,家校共同努力解決好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同時,對于父母而言,創造出友愛和諧的家庭生活氛圍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這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一塊圣地。當然,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會受到社會上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成人給予正確的引導,走向積極的方面。社會提倡什么,流行什么,孩子很容易感知到,并且喜歡學習和模仿,這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正是一個教育機會,是我們教給孩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健康心理習慣的過程。創造和諧的社會生活氛圍,形成一種尊重教師的風氣,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尊嚴的教育,才能鑄造教育的尊嚴。在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依然肩負著對社會、對個人最原始的使命,在我們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尊重教師的主體性和權利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2]news.省略/20110510/n307128854.shtml
[3]news.省略/rollnews/2010-04/29/content_
1871846.htm
[4]李倩.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權力狀況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申素平.對我國公立學校教師法律地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又是一年高考時,今天高三的學子應該好好輕松一下了,想起去年,我弟弟高考那會,全家人緊張得團團轉,一晃眼,一年過去了。想想高考真的是很殘酷,聽說今年的高考題很難,對于一些成績好、自尊心極強的人來說,真是嚴峻的考驗,昨天我在網上新聞里看到就有好幾起高考考生跳樓事件,且不論出于什么樣的原因,他們的這種做法對家人將會造成一輩子難以磨滅的痛苦和傷害,再退一步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學又有什么用呢?他們連做人最基本的珍惜生命都不懂,何談去創造輝煌的成就?
今天我一到校,值日老師就給我說了我們班一個孩子的“趣事”,早上,值日老師請我們班一個學生幫忙燒一下水,那個學生灌來水,卻不知道怎么燒,值日老師就讓他把水壺放到底座上,可是他卻不知道茶壺底座是怎樣的,于是,老師就左邊右邊的指揮,只聽說了一句“下面”,那個學生不顧一切,把整個水壺浸到了臉盆里,因為他的下面剛好是個臉盆,而且是個裝滿了水的臉盆。我一聽到這事,干笑了幾聲卻怎么也笑不出來了,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卻連最基本的家務都不會做,他還會干些什么呢?即使成績數一數二,這也沒什么好炫耀的,剩下的只是極大的諷刺。追根究底,這都是家長造成的,前幾天我對一句話深有感觸----“孩子的缺點,都是家長盡心盡力教出來的。”是的,有時候看似你在幫孩子的忙,其實是在剝奪他生活的權利。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不能一味地用肩膀為孩子擋風遮雨,安排好每一步路。這樣,孩子的勇氣和自信就在你每次為孩子忙忙碌碌中丟失了,在這份特殊的關愛里丟失了。我們事無巨細地幫辦,會剝奪孩子體驗這個世界的權利,體驗苦辣酸甜、失望、希望、珍惜……的權利,甚至有朝一日失去選擇自己行為的能力,獨立面對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他們只能困惑,是起步還是停車?
所以家長們,也包括我自己,學會放手,舍得放手,這樣孩子就不會因懶惰而雙手笨拙,不會因嬌寵使自己變得脆弱,不會因依賴而喪失生活的能力,不會因一點點困難放棄嘗試任何成功的機會……所以,做人第一,成績第二是我教學生不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