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家庭教育的策略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完全缺失型,完全缺失型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都缺位,導致這種狀況可能是父母雙亡、父母外出務工、被父母遺棄等情況。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也許是寄養在親戚家,也許是生活在社會福利機構,他們嚴重缺乏血緣中最直接、最濃烈的親人的關愛和教育,享受不到普通家庭的天倫之樂,當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會茫然失措,一旦有類似于父母的“關懷”出現在身邊時,他們便不顧一切想要抓住,而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被利用引誘,最終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
2.不當的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經濟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家庭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甚至于有的父母將培養孩子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然而,形形的家庭教育類型中,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反而會使孩子背離初衷,走向家長和社會期望的反面。
①過分關注型,過分關注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將孩子作為生活的中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過于關注,有強烈的控制欲。在分數至上、成功是目標的觀念下,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多。有的家長,會將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強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也有的家長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盲目跟風,給孩子報這個興趣班、那個特色班,他們往往要求嚴苛,不容孩子有任何“越軌”,讓孩子小小年齡卻失去了童年的嬉戲打鬧,感受到的只有競爭的壓力、生活的枯燥。都知道“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花盆里育不出萬年松”,這樣逼仄壓抑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久而久之會產生自閉、不合群、煩躁不安、消極等心理情緒,甚至會離家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氣,更有極端者會做出違法犯罪的舉動。也有的家長,他們的過分關注表現出來的是對孩子的百依百順。他們太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不容許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和傷害,只要能讓孩子高興的事,他們都會義無反顧去做。這樣產生出來的“小皇帝”必定會自私自利、唯我獨尊。上述種種,都會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隱患。
②放任不管型,放任不管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只是把孩子養大,不管不顧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其他問題。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單親、重建、父母忙于其他無暇顧及孩子的家庭中。這類家庭教育與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又有所區別,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缺位,而放任不管型是父母在,但卻沒有履行教育的職責。這類父母只養不教,在家庭里形成一種冰冷的怪異的氣氛,他們對孩子冷漠、不關心,更談不上有溝通和交流,于是,當他們迷茫、有困惑時,就會走出這個家,去投奔能帶給他“熱情”和“能量”的伙伴。不論是缺失的家庭教育,還是不當的家庭教育,都會對未成年人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家庭是一個人從“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是每一個人的啟蒙教育,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力補充。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幾點建議
1.轉變觀念,快樂育人
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有一句口頭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言下之意,家長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的前途。那么,究竟怎樣的前途才是家長們期望的呢?圖書市場、各類媒體充斥的“成功學”,應該就是這部分家長認為的前途,他們把孩子以后能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成名成家、能當官、會掙錢當成奮斗目標,并將這種觀念灌輸給孩子,且貫徹到生活和學習實踐中。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讓家長們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你爭我趕的競爭中,這樣的情緒營造出來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在家里無法休憩、無法放松,他們的時間和空間都被占有,慢慢地,孩子也會“傳染”到這種情緒,弄得自己緊張兮兮,達到極限便容易情緒崩潰,產生偏激的行為,走極端。所以,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擯棄世俗“成功論”。
要保護好孩子的童年,給孩子深切的關愛,而不是嚴苛的要求,因為經過愛的滋養的孩子,即便成年后遇到挫折和困難,他也更容易站起來。尊重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尊重他自己的興趣愛好,留給孩子閑暇時間,適當引導,不要妄圖控制孩子,他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也不是家長未完心愿的繼承者,他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個人。如果家長能以這樣的理念來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那么,這樣的家庭就是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也是自由輕松的,孩子生活其中,會健康而且快樂。這不正是當孩子降臨在這個世上之初,我們每一位家長最大的愿望嗎。
2.提高素養,輕松育人
大部分的家庭重視家庭教育,但實施教育的家長素養卻有待提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法律素養。未成年人違法,絕大部分是不懂法而犯法。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社會化的啟蒙老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家長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并將法律常識和意識灌輸給孩子,會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因此,提高家長的法律素養是當務之急。第二,道德素養。在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理念下,家長們往往忽視了對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這本身也體現了家長德育的欠缺。更有的家長,自身人品不正,甚至有違法犯罪行為,這樣的家長,無疑給了孩子最壞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加強和提高家長的道德素養是改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第三,文化素養。各方面的調查數據顯示,未成年犯罪者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一般只有中小學文化程度。當然,文化程度和文化素養不是一碼事,但也會有相當的關聯。
前不久,新聞媒體報道成都某女孩考上大學,其父固執認為讀書無用,不給錢交學費。這就是文化素養的問題。作為父母,應以身作則,勤學上進,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積極健康的榜樣。家長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藝術,學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具備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讓他們今后踏入社會具有可持續發展力。家長自身也要不斷學習,真正實現“學習型家庭”,只有豐富和拓展了自己,才能與時俱進,融入到孩子當中,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3.加強合作,協同育人
江總書記說:“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人的進步和影響是終生難忘的。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重大,往往可以影響他們的一生。”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學習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教育的延伸和保障,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教育好學生。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結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家庭,由此可見家庭教育顯得極為重要。但目前家庭教育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仍存在諸多問題:過分溺愛現象普遍,拔苗助長現象嚴重……作為家長應怎樣開展家庭教育呢?
一、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孩子一出生,他心靈上這塊土地是荒蕪的,父母是這塊土地的第一個播種者,你播下什么種子,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因此,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個性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形式、行為習慣和個人成長。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說家長作為榜樣的重要性。作為家長要時刻牢記,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與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其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模仿、學樣。如果父母一有空就打牌、逛商店,看電視,卻叫孩子學習,孩子就會不愿意,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效果也不會好。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家長沒有時間督促,孩子對學習就沒有自覺性,孩子也會像父母一樣,將學習時間都用于玩樂上,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家長一定要重視“身教勝于言教”的道理,經常檢點自身的言行舉止,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永遠讀不完的一本書”。家長的人格最能影響教育孩子,最能打動孩子的心靈。著名作家老舍說過:“我最好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她并不識字,但她給我以生命的教育。”
二、愛不是溺愛
現代家庭規模越來越小,獨生子女家庭逐漸成為中國家庭的主流,孩子受到了父母過度的呵護和溺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現象十分普遍,孩子很少甚至不參加任何家務勞動。有一位小女孩這樣敘述她被班里同學稱之為“嬌嬌女”的原因:她的母親從不讓她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深怕她受到一點傷害。為了不讓孩子參加體育隊的訓練,說謊女兒身體不好,醫生不讓參加劇烈的運動……正是由于家長的過度關心和愛護,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的人,剝奪了孩子在鍛煉中成長的機會,孩子變成了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歷史上由于家長的過分溺愛引發的悲劇很多,作為新世紀的家長、教師更應深思。是的,我們愛孩子,但“愛”絕不是“溺愛”。當我們把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了之后,孩子如何才能學會獨立行走?沒有經歷過風雨的孩子,不管他們的先天素質有多么的好,和動物園里養的動物又有什么區別?他們的未來怎樣才能融入社會?因此,我在教孩子時,特別注重培養他的獨立性,只要他能做到的,哪怕弄傷身體,摔壞東西,我也絕不幫忙。現在孩子比較懂事,自理能力較強,學習成績很好,并且還能主動幫助他人。我很自豪,我沒有束縛了孩子的手腳,而是給了他獨自行走的機會。
教育家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認為愛孩子更是一種藝術。對孩子愛應該是向孩子傳遞一種正確的情感,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引領孩子成為未來社會的一名合格公民。只有解放孩子的手腳,孩子才會獨立行走;只有解放孩子的心靈,孩子才能創造奇跡。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美國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習慣決定人的健康與未來,世界上天生沒有壞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天真無邪,他們的心靈是純潔的,他們的語言是美好的,他們的思想是單純的。但他們又是生活在家庭這個環境里,同時又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大環境里,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侵蝕,如果不注意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孩子的不良習慣就一個一個養成。比如吃飯時,不愛惜糧食;寫作業時,愛看電視,愛吃東西;在人多的環境下,不能專心致志等。
好習慣的養成是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貴在長久堅持。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是養成好習慣的前提,只要有了能夠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力,才能控制、約束自己的行為。孩子學琴,開始情緒蠻高的,可一個月后,就不感興趣了,怎么辦呢?我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了《學琴計劃》,如果每天堅持練琴,就獎勵一朵小紅花,集夠十朵小紅花就一起出去玩一次。這下孩子的興趣高漲,每天都能認真主動完成。習慣的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好的習慣一定養成,會讓我們的孩子受益一生,是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
四、家教的關鍵,是促進孩子人格、情感的全面、和諧發展
當今家庭教育潛存著一種可怕的功利主義傾向,注重實力、注重財富、注重比較和競爭,大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智力發展非常關注,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極為重視。這些家長對子女寄予過高期望,不惜工本,加大智力投資力度,并且盲目攀比,施加超負荷的壓力。而對孩子非智力因素卻少關心或者放任不管,甚至采取錯誤的引導使兒童身心受到摧殘,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金華殺母”、“摧花惡魔”等就是這種教育思想的直接受害者。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社會意識,公民意識,主人翁精神。作為父母要從小在子女的心靈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種子,讓他們具有愛己愛人之心。只有童年時代有善良的同情心,長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質,才能成為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公民。這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家庭教育之本。
第一,農村學生家長學歷較低,文化知識尚淺。生活在農村的家長大多數只是初中畢業,他們讀書時成績好的一小部分學生,選擇繼續上學,念中專的較多,而這樣的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城市生活,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只能選擇初中畢業后回家務農。這樣的學生成為今天學生的家長。即使他們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也是當時班里的差生,還有的初中都沒有畢業,所以現如今農村家長學歷很低,文化知識很淺。
第二,農村家長家里耕地較多,少有農閑時間,忙于打零工。近幾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外流,生活在農村的家長們家里的耕地變得越來越多,農村家長需要起早貪黑不停的忙碌農活,平時沒有時間顧及孩子,家長教育嚴重缺乏,有的家庭不僅缺少家庭教育,而且中學生或大一點的小學生家長還讓特別農忙時放學回家做飯,孩子的作業不檢查就算了,就連寫作業的時間都變得少了。隨著農村小城鎮的變化,農村家長還要在農閑時打些零工以維持家用,因為沒有時間照顧和教育孩子,有些家長甚至把家庭教育簡單理解為給孩子一些零花錢那樣簡單。
第三,農村家長與教師的溝通較少。農村家長與孩子的老師溝通機會很少,除學校統一組織的家長會外,家長很少平時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有許多家長甚至不知道自己孩子的任課教師是誰,這種缺少家校溝通的教育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長家教方法簡單,大致分三種情況。第一種過分溺愛,目前農村家庭,已由過去的多子女變為兩個孩子或獨生子女,由于孩子少了,家庭生活條件相比過去好了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具體表現在有的家長一味迎合,百依百順,過分地關心呵護。這樣的孩子成了家庭的主宰,惟我獨尊,自私冷漠,不通情理,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立足于社會。第二種過分的指責訓斥。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疏于管理。當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或犯錯誤時,家長不去認真查找原因,以自己干活動較忙為借口,一味的指責、訓斥孩子,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抵觸情緒,當孩子受到挫折打擊時,父母經常責備。第三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淡漠。家長對孩子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指導不了,無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于和隔輩或與親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則更缺乏親人的理解。孩子不能有效地與家長進行思想交流與溝通,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導致自閉孤僻性格。
基于以上的現狀,學校應如何幫助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呢?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切實有效做好家長學校培訓工作。首先,每一個農村中學都要創建家長培訓學校,給家長提供了學習的平臺。家長培訓學校有專門的領導負責,有家長學校培訓教師,有課程表、作息時間表、 活動日程表等,并按計劃開展好各項家長家庭教育培訓工作。培訓教師大部分是學校有很高聲譽的教師,他們要么有著豐富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要么有著深厚的心理健康知識,要么有著廣闊的專業知識。其次,家長學校要有專門的家長培訓教材,學校的教育主要面向學生,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教材并不多,甚至沒有,家長學校的培訓教材要從兩個渠道獲得,一個是向上級主管部門積極征訂,一個是學校要結合農村當地的實際情況自編校本教材,這樣做既有家庭教育的理論支撐,又有家長的校本培訓。
第二,學校要成立家長委員會,便于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和協調工作。家長委員會的成員是每個班的家長代表,每個委員會成員要代表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委員會可以參加學校的班子會議,學校周工作例會,也可以參與學校各項重大建設和重要決策。家長委員會要協調好學校領導、老師和每一位家長之間的關系,定期組織學校、教師、家長的聯誼活動,還要協調好各村領導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便于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