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怎樣才能打好基礎?在高一、二第一遍教學時,不要過多地減少課時,追求進度,要糾正只記公式、定理,然后就跳進講題、做題,錯了再講,講了還錯的旋渦中。為什么學生會出現“講了好幾遍還出錯”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的毛病?實際上學生對知識的形成和理解還未達到要求,只會照貓畫虎,比著葫蘆畫瓢地簡單模仿,題目稍微一改變就不會分析和解決了。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和與其它知識的聯系,努力使每個孤立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講題時要注重題目的分析,展現老師的思維過程,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好每個題目都要將條件和結論進行不同的修改和組合進行變式教學,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等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規范解題意識和思路,抓好審題的反思,思維定勢的反思,解題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題的智力價值,變盲目性為自覺性。盡量不要固化題型,固化解法,固化模式,更不應該片面追求解題技巧。
另外:加快、加大分層次教學的進度和力度,因材施教;加快、加大教學改革的步伐和深度等同樣對夯實基礎起著推動作用。
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數學高考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查,要求全面,但不刻意追求知識點的百分比,對支撐數學科知識體系的主干知識,考查時保證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的深度,即重點知識重點考查,如函數關系及性質,空間線、面關系,坐標方法的運用等內容的考查都保持較高的比例,并達到必要的深度。如函數內容在選擇題、解答題中都做了重點考查,而且都有一定的深度,顯示出重點知識在試卷中的突出位置。
對能力考核的強化離不開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考查,高中階段仍屬于基礎教育。高中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建構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和身心狀況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數學科高考反對死記硬背,但并不排除對所學知識的識記。強調能力考核,并不意味著要削弱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要求。不能借口能力考核或理論聯系實際而弱化、淡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相反,學生是否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是數學命題貫徹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前提,也是教學中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近幾年來,相當一部分考生在答題中的一些失誤,并不是因缺乏靈活的思維和敏銳的感覺,而恰恰是因對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還存在某些欠缺,甚至有所偏廢所致。考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缺乏整體性、條理性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知識的整體性,是切實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標志。高考命題總是從學科整體意義的高度去考慮問題,以檢驗學生能否形成一個有序的網絡化的知識體系,并從中提取相關的信息,有效地、靈活地解決問題。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基礎知識是數學理論的基本,主要表現為概念與定義,如復數的定義,圓的定義,橢圓的定義等;亦是對基本公式的變換,如三角函數公式的變換;還可以是定理以及特殊幾何體性質等。數學基礎知識較為抽象且枯燥,往往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必須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學實踐可以看出,情境導入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數學概念知識教學時進行情境導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必須以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為基點。而且數學概念知識教學的情境導入一定要遵循自然性、簡便性和興趣性等原則,從生活實際出發尋找素材,創設情境。
二、引導探索,掌握基礎知識
新課標要求高中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記憶上,而是提倡引導學生探索和掌握學習方法。因此,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方式應多樣化,不應只局限于單一、被動的方式。如定義的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樹立探索教育的觀念,讓學生在探索的同時掌握知識的相關概念。
如在教橢圓的定義時,教師提出兩個問題:
將細繩的兩端都固定在木板的同一點處,并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這時筆尖畫出什么樣的軌跡?
如果將繩子的兩端拉開一段距離,將圓心分開,形成兩個定點,繩子兩端固定在這兩個定點上,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此時筆尖畫出什么樣的軌跡?在這一過程中,移動的筆尖應滿足什么幾何條件?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工具,通過實際動手操作來探索橢圓的形成,積累感性經驗,總結橢圓的定義。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點,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列舉實例,歸納基礎知識
實例是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最直接的手段。在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列舉實例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基礎知識,體驗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
如在教“集合”時,教師給出一系列對象:1到30內的所有偶數;我國近幾年內發射的所有衛星;2013年大眾生產的所有汽車;班級所有的學生;我國某市所有的肯德基店;方程x2+3x-2=0的所有實數根。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和相互交流,概括出這六個例子的特征,歸納出集合的概念。
列舉實例使學生明確集合的概念,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列舉實例還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概念,一個數學概念的學習和形成需要大量實例做基礎,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概念。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與機會,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問題,從而掌握相關概念。
四、課后練習,鞏固基礎知識
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學生能夠對基礎知識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鞏固,從而掌握數學中的概念、定義以及性質。比如知曉橢圓的定義、集合的定義,并且掌握各知識點的公式;比如橢圓焦點,三角函數公式變化。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上課場景:
教師:同學們,我們今天開始學習新知識,拋物線。(而后,教師開始在黑板上以例題為依托講解,再次證明課本上的知識點)
學生:(認真聽講)
課結束后:教師布置作業(課后習題)。
這是最簡單的教學場景,但是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公式是否記住了?概念是否清晰?
因此,教師應讓學生通過課后練習,利用概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此環節也是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基礎知識是否能夠鞏固成功,直接關系著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
五、總結
【關鍵詞】以學生為主 高中數學 基礎知識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25-02
引言:進行以學生為主的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可以使得學生對于高中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有一個更加扎實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為高中的數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困難程度較高,基本概念的掌握過程中容易出現混淆和理解片面甚至理解錯誤的問題。我們要利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概念的深化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進行以學生為主的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必要性
數學理論知識的良好掌握是學生們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的前提。高中數學的概念與定理公式有很多,如:三角函數、方差、拋物線以及雙曲線等等。特別像雙曲線的數學概念,教師如果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雙曲線的講解,內容將會十分的枯燥且抽象,大多數學生無法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真正的掌握有關于雙曲線的數學基本理論知識。如果高中數學教師將情景導入的教育手法與傳統的教學手法相結合,根據學生們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課堂內容進行適當的高中數學課堂情景設置,可以使得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困難程度降低,從而對于數學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個良好的掌握[1]。
二、進行以學生為主的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方法
(一)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進行方向性的引導
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課堂內容的講解時,不應當僅僅要求學生們對于概念進行記憶,更應該引導學生們能夠對于數學概念進行探索和理解,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的成為高中數學課堂的主體。在進行高中數學的基本內容的講解時,應當對于學生們進行問題的提出,通過引導學生們進行問題的思考從而使得學生們逐步的掌握高中數學基本理論。
如在進行“橢圓”的定理定義的講解時,教師在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之前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桌面上固定兩根釘子,而后將一根繩子中間的一段固定在釘子上,并且保證兩根釘子中間的繩子部分緊繃,同時將繩子的兩端合在一起,并且系上鉛筆,用鉛筆拉直繩子并以釘子中間的線段的中心為中點畫圖形。筆尖最終劃出來的圖形會是什么?這個圖形具有什么特點?
繩子的固定點不變,將繩子減去一段之后仍然重復上訴過程,會得到什么圖形?這個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通過數學教師的指導,學生們利用課堂前準備的工具進行課堂活動的手動操作,從而通過課堂活動總結出了橢圓的定義以及影響橢圓形狀的因素。這使得學生們能夠良好的理解橢圓的定理定義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知識總結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助學習的能力。
(二)將課堂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化抽象為具體
高中數學基本理論抽象且難于理解,教師在進行以學生為主的高中數學理論的課堂講解時,可以將實際生活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通過具體的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抽象的數學概念的良好理解。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集合”概念的講解時,可以將概念具體化:學生桌子上的所有教材以及班級內的所有女生等等[2]。學生通過對于周圍事物的觀察理解和探討,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明確集合這一概念。
因此將實際生活場景與課堂內容相結合,通過形象的事物引導學生們進行數學概念的良好理解,在完成了對于知識點的課堂講解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概念,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數學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舉例,從而引導學生們能夠利用概念進行舉一反三,進行數學概念的更加靈活的掌握。
(三)引導學生加強對于數學理論知識的課后復習
高中數學基礎理論環環相扣,學生們對于已經學習的數學知識理論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能夠順利的進行接下來的數學知識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在每一堂數學課程開始之前都應當對于學生上一堂課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檢驗,督促學生們加強進行數學理論知識的課后復習,教師只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學生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進度的把握,才能夠使的學生能夠真正的牢固扎實的應用高中數學基礎理論。
總結語: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主要采用的方法為: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和以學生為主的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方法以及引導學生加強對于數學理論知識的課后復習[3]。只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進行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的實施,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科的學習上都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邊靜靜.“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