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方法
林業病蟲害防治必須要堅持無公害的防治思想,降低林業病蟲害防治對農藥的依賴,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治理路線,采取低污染、低成本、高質量的防治方法,以降低病蟲害對林業生產的影響,為林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
一、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1、人工造林的影響
造成林業病蟲害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防御工作沒有完善實施。人工造林導致林木樹種過于單一,成為直接導致林業病蟲害爆發的誘因。對林木種類的配置不盡合理,人工林群本身的防御病蟲害和自我修復能力較弱,應對外來蟲害的抵抗能力低弱,對區域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人工造林也存在著引進樹種與當地地理氣候條件不相符合的問題。樹種的生存環境與實際所需不符, 同樣也能引起病蟲害大面積爆發對經濟效益造成影響。另外,我國人工林業管理政策不盡完善,人工林區缺乏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技術過硬的工作人員, 使得林業病蟲害的控制和預防沒有做到及時、準確和科學,延誤了最佳檢測與防治時間,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與社會損失。對樹種配置給予足夠的重視,全面了解所轄林業的氣候地理狀況,完善人工造林相應政策等等,均可減輕人工造林對林業病蟲害的促進作用。
2、人為因素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社會技術的不斷發展, 市場對林木的需求日益增長, 需求增長促使企業為獲取經濟效益大規模砍伐林木,森林資源遭到了日益嚴重的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被嚴重破壞,林群自身的抵抗與修復能力下降,更容易被病蟲害侵襲。同時,過量砍伐也會造成森林多樣性破壞。經濟增長也導致我國與國外貿易往來頻繁。這為外來物種的入侵提供了極大的條件。外來物種造成我國本土林業病蟲害大面積爆發已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另外,農藥的過度使用導致害蟲獲得高抗藥性,防治效果逐年下降,林木自身的蟲害能力也大幅度降低。最后,人工砍伐期限制過長也是林區病蟲害滋生過多的一大原因。大量繁殖的林木使得森林負荷能力超載,給病蟲害生長和擴散提供了條件。可見,不遵循林業發展的相應規律,過度伐樹、過度養成林木、過度引入外來物種等等不科學手段均會造成林業病蟲害,導致林木生長不良。
3、林業管理不完善
林業管理上的疏忽成為防治病蟲害的一大阻礙。林業工程規劃工作沒有徹底完善導致很多日常管理工作不具有科學合理的執行體系。森林植被的維護與培養同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往往是在大面積的病蟲害已發生時再采取措施, 產生了諸多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林業管理工作的執行也存在各種問題,往往存在避重就輕、忽視重點、不能有效快速的把握根源的問題。林業管理部門缺乏科學性、體系性。林木沒有合理有效的養護措施,為病蟲害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林業管理工作忽視對林木病蟲害的檢測與防護,往往出現問題再補救。
二、林業病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方法
1、森林撫育及管理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首先要堅持適地適樹的種植原則,根據地形和土壤特點選擇合適的苗木,并盡量挑選長勢較好、沒有病蟲害且抵抗能力較強的品種進行栽種,以充分保證苗木的存活率。其次,要盡量保證林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盡量增加生物的多樣性,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另外,為防止病蟲害的產生和蔓延,必須要加強對林木的管理和養護工作,定期進行翻土和施肥,及時開展修剪和除草工作,并嚴格日常管理,杜絕人和牲畜對林間環境的破壞。特別是要嚴格杜絕亂砍亂伐的現象發生,以充分保證企業財產,避免人為因素而對林間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完善林業病蟲害監測預警機制
人工林本身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差,因此除了必要的扶育工作外,更要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林業病蟲害檢測預警機制,提高對病蟲害的反應能力,避免和杜絕病蟲害現象的蔓延。林業管理人員必須要根據崗位制度定期開展林間巡邏工作,及時了解林區的空氣情況、土壤情況及天氣情況,并做好必要的統計工作。同時,林業企業必須要加強與天氣監測站的合作,及時獲取天氣和氣候變化信息,以做好必要的病蟲害的預防工作,針對病蟲害的具體特征及時進行防范。此外,在檢查和發現病蟲害隱患或早期病蟲害疫情后,要及時采取治理或者隔離手段,以避免危險性病蟲害的擴散和蔓延。
3、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還應該降低對農藥等化學藥劑的依賴,盡量提升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多樣性,并強化林業生態系統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也可以采取生物處理方式即引入昆蟲的微生物天敵,及時殺滅有害昆蟲。目前,針對不同病蟲害,市面上已經出現多種生物農藥,林業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其次,可以采取引進益鳥的方式來遏制病蟲害問題,如啄木鳥、麻雀、喜鵲和山雀等鳥類,都是大量昆蟲的克星。林業企業可以建造大量鳥巢,吸引鳥類進入林業生態系統當中,形成天然的保護屏障。
4、對林木苗進行檢疫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也需要從林木自身入手,加強對木苗的培育工作,保證木苗的存活率和抵御能力,以更好地抵御病蟲害對苗木的危害。林業企業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林木苗的培育和檢疫工作,積極培養抵抗能力強、適應能力強和抗逆性強的木苗,消除病蟲害的繁殖場所,增強木苗的抵抗能力。此外,在木苗的栽種過程中,可以適當采取穿插種植的方式,將兩種或者多種木苗進行混合栽種,這樣不但能夠有效地提升人工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同時還能夠降低某一類病蟲害所造成的影響,促進林木的健康、快速成長。
5、加強林業保護,禁止亂砍亂伐
國家應該加大林業保護,禁止亂砍亂伐。天然林業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比較強,然而由于大量的天然林業被砍伐使得病蟲害的發生次數越來越多。要加大森林的防護工作,把森林害蟲和森林培育結合管理,依照林木的生長日期和特點進行適當的砍伐。枯木進行及時的清理,對瀕死木進行及時救治,避免病蟲害的蔓延,合理的修枝對害蟲的防治也起作用。及時改造生長衰弱的樹林,提高森林的抗病蟲能力。工作人員應積極培育林木苗,使得木苗得以健康成長,并努力培育優秀種類,培育出更加優良的木苗種類,減少林業并害蟲木苗的侵蝕危害。而且在林業工程重點建設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是對本土樹種大力栽種,對優良樹種引進時要注意樹種的搭配工作,不僅對林木生長有利還可以防止病蟲害。在退耕還林時利用抗逆性比較強的經濟樹種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經濟植物的立體開發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有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當前國家林業正面臨著較為嚴重病蟲害入侵現象,極大的影響著林業總產量以及相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了使國家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對林業病蟲害工作給予高度重視。要對林業病蟲害進行極早的預防,積極展開林業的檢疫,對農藥的使用上加以節制,建立專門的病蟲害防護體系,運用科學的手段加以控制,使林業病蟲害得到良好防治,促進林業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保證林業走在健康綠色發展的道路上。
參考文獻:
[1]韓衛東.林業主要病蟲害發生原因與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3)
1.何謂森林病蟲害
所謂的森林病蟲害就是指其在生長發育階段或者其產品與繁殖材料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或環境條件無法適應的情況,干擾甚至破壞了生理程序,導致植物在生理上、組織上與形態上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植物死亡,引起其他的損失。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森林病蟲害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首先,侵染型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細菌、質原體、病毒、寄生性種子植物、藻類、線蟲與螨蟲等侵染的病害,其最大特征是傳染性較強。
其次是非侵染性病害。就是指在林木生長過程中環境中的水分、溫度、光照等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病害,沒有傳染性。
再次是衰退病,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而導致的林木生長勢或生長潛能顯著下降,林木最終會死亡的一種病癥。
總之,森林發生病害必須要由植物與引發植物發病的因素,缺乏任何一個都不會發生,森林病害的發生可能是由一個或者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我們將直接引發病害的原因稱為病源,間接的因素我們稱其為誘因,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病源分為生物性病源與非生物性病源兩種。
森林病害屬于一種十分常見且較為普遍的自然災害,在昆蟲繁殖生長階段,取食植物的營養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生長所需的養料供給不充分,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木材及副產品的產量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林木的死亡,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2.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
森林病害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在管理中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在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時候除了要遵循國家制定的原則及采取的方案外,海必須要考慮到生物性因素、經濟因素與生態因素。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要杜絕與鏟除病蟲害;提高植物的免疫與抗病能力;加強保護;提高治療水平。
從發展的歷程來看,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都是防治森林病害曾采用的方法,最初,化學防治方法十分普遍,而且效率很好。當初,化學藥品的種類較少,劑量較小,但是效果十分理想,一次治理后較長時間不會復發,費用較低。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林木對化學藥劑產生了抗藥性,間隔時間縮短,使得林業管理人員開始加大化學藥品劑量,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成本也在逐漸增加,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損害林木的生長。利用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對病原物進行殺滅或者抑制的生物技術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
上世紀70年代后期,利用生物技術達到防治森林病害的目的方法十分普遍,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化學方法盡管效果好、收效快,而且使用便利,但是一旦使用不當就可能引發大面積的中毒現象,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威脅到人的健康,同時對環境也會產生一定的污染,長期使用會使林木產生抗藥性。而生物防治則不會出現這些缺點,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直接消滅害蟲,而且改變生物群落的組成成分,對人、畜、植物的安全都有積極意義,也不會殺傷害蟲的天敵及其他生物,沒有環境污染問題,不會使害蟲再次猖獗,可以實現長期控制害蟲的優勢,在林區內使用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長時間內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但這一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其效率較慢,人工繁殖技術復雜,效果受到自然環境及使用技術的影響,難以預料。
過去,防治森林病蟲害多采用噴灑化學藥劑的方式來實現目標,最初,可以在小投入的情況下獲得大的收益,這也使得這一方法在全國都十分普遍,但是后期,植物的抗藥性提高,化學藥劑成本增加,導致防治效果下降,無法達到除蟲的目的。人們開始研究心得防治方法,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成為較為認可的方法。所謂的物理防治就是運用射線、熱處理、機械阻隔等方式達到治理病蟲害的目的。生物防治則是運用動植物自然的生長規律,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激素治蟲等,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關鍵詞】果樹;病蟲害防治;相關對策;提高產量
1 病蟲害的防治管理問題
1.1 忽視用藥方法
生產中,雖然果農對農藥質量尤其重視,甚至要求購買進口農藥,但卻忽視了科學用藥的方法。在保護性殺菌劑和觸殺性殺蟲劑噴藥不細致、不周到、或噴不到藥劑的地方,病菌和蟲子接觸不到藥劑,難以殺死。對滲透性藥劑和內吸性藥劑噴灑更隨意,雖然有藥劑進入葉片,但是噴不到的地方,仍然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
1.2 藥不對癥,噴灑部位不準
由于果農缺乏病蟲害防治基本知識,在病蟲害防治時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失誤:(1)不知道發生了何種病蟲害,如把霜霉病當作白粉病,把生理性病害當作真菌性病害,把細菌性病害當作真菌性病害,甚至把白絨蚧看作白粉病來治療。(2)不知道用何種藥有效,該用保護性殺菌劑時卻用治療性殺菌劑,該用內吸殺性蟲劑時卻用胃毒性殺蟲劑,該用殺菌劑時卻用微量元素,防食心蟲的藥劑不能用殺蟲卵。藥不對癥,即浪費了人力、財力,又耽誤了最佳防治時期,效果不好。(3)不能針對有效部位用藥。防食心蟲未噴到果凹處和對過的地方,防治紅蜘蛛時,未噴到葉背等。
1.3 混配農藥不當
農藥混配既要考慮酸堿性,又要考慮離子間反應,更要考慮各類藥劑成分及比例。如保護性殺菌劑與治療性殺菌劑合理搭配、菊酯類殺蟲劑與阿維菌素殺蟲劑合理搭配,殺菌劑與殺蟲劑合理搭配,微肥類與殺蟲劑、殺菌劑合理搭配等,合理的搭配比例既能減少噴藥次數,節省人力、財力,又能夠增效。但在生產中,有的果農擔心藥劑質量有問題,防效不佳,就將多種農藥混在一起噴灑;有的果農發現病蟲發生嚴重,就將十幾種藥劑混在一起亂噴。混配農藥不當不僅浪費資金,防效無保證,而且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污染果面,降低果品質量。
1.4 重視果部,不重視葉部;重視采前,不重視采后
因為種果樹是為了收獲果實得利,所以很多果農重視果穗,不重視葉片。采收前用藥很到位,采收后就不再用藥。其實,葉片和果實同樣重要,保葉如保果,果實的生長和發育全靠葉片來制造營養,葉片遭病蟲危害就制造不出營養,果實也就不能生長和發育,更生產不出優質高產的果品來獲利。采果后葉片仍舊在制造營養,用于花芽分化、枝條老熟、根系生長和養分積累,為翌年豐產打下基礎。一旦采收后不加強管理,葉片過早脫落,第二年就會發芽晚,葉片黃,枝條細,花絮小,坐果難,病蟲害相對嚴重,難以豐產豐收。
1.5 重視地上,不重視地下
果實是靠葉片來制造供給營養的,而葉片要靠根部吸收營養和水分,因此,產量高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取決于根系的數量、健壯程度和管理程度。因此,重視土壤管理、加強土肥水的管理,可以增強樹勢,增加產量,減輕病害的發生。
1.6 果農忽視規范防治
1.6.1不見病蟲害不用藥,見了病蟲害亂用藥
針對果園內果樹的各種葉病、根腐病等,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通常多采用50%多菌錄可濕性粉劑的殺菌劑,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50g~100g,稀釋倍數1000倍~1500倍,第一次打藥后可間隔7天再打第二次藥;另一種為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的殺菌劑,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75g~100g, 稀釋倍數1000倍,第一次和第二次用藥間隔天數為5天;第三種常用藥是波爾多液的殺菌劑,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450g~750g,稀釋倍數為0.6~0.7石灰半量式。針對鱗翅目幼蟲、蚜蟲和黑刺粉虱,一般多采用2.5%溴氰菊酯乳劑,毎667平方米用藥量為12.5g~15g,稀釋倍數為6000倍~8000倍,用藥間隔天數為3天。
根據規律,病蟲發生的前期預防和保護是做好做好病蟲害防治最實際、最省錢、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這個時期病蟲害發生不明顯,果農難以發現,等到病蟲害已經嚴重發生或普遍發生果農發現時,便多次大量混和使用農藥,這不僅增加了防治成本,污染了果品,甚至導致一些病蟲害無法治療。例如炭疽病和果實食心蟲類害蟲等,發現危害后已經沒有辦法,只能采取補救措施控制病蟲不再蔓延。
1.6.2不管有無病蟲隔一段時間用一次藥
有的果農一年盲目噴灑農藥十幾次,用藥無針對性,生產出來的仍為病蟲果。
1.6.3治療后看不到病菌即不再噴藥。
1.7 高毒農藥、激素仍在應用
當前,不少果農沒有完全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問題,噴農藥不慎重,甚至錯誤認為農藥越毒越有效,沒有嚴格按照生產要求控制農藥殘留。不少地方仍然一味依賴激素提高單果重,造成品質大降,風味喪失,價格大跌,最終果農自己的利益受損。因此,生產高端果品,必須要有無公害意識,嚴格控制農藥和激素,生產上以生物農藥為主,優化栽培措施,避免使用激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實外觀和內在品質。
2 相關對策
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藥劑控制病蟲害發生的防治方法。其是防治果樹病蟲害最常見,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地防治方法。由于化學藥劑可以迅速直接大量殺傷病原體及害蟲,特別是當病害大流行、蟲害大暴發時,使用化學藥劑往往是盡快減少病蟲數量的唯一有效辦法。
2.1 使用化學藥劑的好處
2.1.1適用對象廣泛
幾乎所有病蟲害都有可選擇使用的化學藥劑。
2.1.2應用靈活方便
施用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病蟲害發生情況可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且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費用較低。
2.2 化學藥劑的類型
按照化學藥劑作用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殺蟲劑、殺螨劑和殺菌劑。殺蟲劑就是殺滅害蟲的藥劑。它又可分為觸殺劑、胃毒劑、內吸劑和熏蒸劑這幾類;殺螨劑即專門用于防治螨類的藥劑;殺菌劑就是用于防治果樹病害的藥劑,又可分為鏟除劑、保護劑和治療劑。
2.3 使用方法,化學藥劑的使用方法包括拌種、土壤處理、根施、涂干和噴灑等
2.3.1拌種既可用于防治病害又可用于防治蟲害
為防治病害拌種又叫做種子消毒。用五氯硝基苯、敵克松等拌種可防止多種果樹病害的發生。為了防止地下害蟲對剛播下的種子進行危害,果樹育苗時一般可用有機磷殺蟲劑拌種。
2.3.2土壤處理同樣可用于防治病害和蟲害
防治病害時也稱土壤消毒,常用的藥劑有敵克松、五氯硝基苯和高錳酸鉀等。防治地下害蟲時一般用辛硫磷、甲基異柳磷等。
2.3.3根施和涂干主要用于害蟲防治,多用于林木、果樹刺吸性害蟲的防治
用于根施和涂干的藥劑應是具有內吸作用的藥劑,如敵克松、根腐寧、枯萎靈等。根施時須在樹干基部開溝,施用藥劑后澆水覆土;涂干則必須先將樹干的老皮刮去,用一定濃度的藥劑在樹干上涂成閉合藥環。
2.3.4噴灑是最常用的藥劑施用方法,包括噴粉和噴液
此法多用于殺滅的蟲害或病害,也用于植物體的保護。多數藥劑均可用這些方法施用。
3 注意事項
3.1正確選擇農藥品種
應根據藥劑的毒性大小、防治范圍、使用條件和防治對象選擇適宜的藥劑。比如,氨基甲酸酯類藥劑防治葉蟬、飛虱效果較好,但對同是刺吸性害蟲的蚧類和螨類則效果不好。
3.2選擇合適的濃度和用量
使用化學藥劑產生的種種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與濫用農藥有關,片面追求高死亡率,加大農藥的使用濃度和劑量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實際生產中,應注意適當減少農藥的使用濃度和用量。
3.3選擇適當的施藥時間
適當的施藥時間應是病蟲害生活史中的薄弱環節和尚未造成嚴重危害時,而且天敵應處在較少或不活動期。
3.4選擇合理的用藥方法
施藥時應盡量選擇那些有利于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和殺傷天敵等不良副作用的方法,如涂干、根施或種子處理等。
3.5注意農藥的科學輪用、混用
即不要對一種病害長期使用一種藥劑,可輪換使用幾種藥劑,或將幾種可混合的藥劑混配在一起使用,這樣可減少有害生物對農藥的抗藥性。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無物理及化學上的不良現象,如降低藥效、發生沉淀等。客觀、科學、全面地認識化學防治,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可避免其不良作用的出現,并充分發揮其在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中的作用。
4 結束語
根據病蟲發生規律,抓住病蟲發病關鍵時期,認清病蟲,對癥用藥,針對有效部位用藥,既節約了人力,財力和物力,也提高了果樹的產量。
參考文獻
[1]楊林,楊昆,高老芬.果樹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云南農業科技.2012(S1)
[2]蒙華貞.果樹病蟲害防治誤區及生物農藥的利用[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