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市政工程的含義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雨水箱涵 施工工藝 涌砂控制
Abstract: municipal engineering stormwater culver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posed stormwater culvert excavation process of Sand gushing preventive measures.Key words: stormwater culvert construction craft Bay Sand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簡述
雨水排水工程施工是城市道路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政道路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雨水箱涵施工周邊多為居民區,人流量,如何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控制周邊建筑物的下沉極為重要。本文結合工程實際,對城市道路雨水箱涵施工技術以及作一些探討。
二、 工程概況
某城市大道邊雨水箱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為4*2.5米結構,最大開挖深度為6.5米,墻0.40 m 、底板0.40 m、頂板厚0.40m,采用C30砼澆筑。箱涵全長共約756米。
三、施工方案
1、施工程序
雨水箱涵的施工程序為:測量放樣支護樁、旋噴樁施工基礎挖方基底地基承載力檢測砼墊層箱涵底板墻身及頂板臺背回填檢查驗收。
2、施工方法
A、測量放樣
在基礎開挖之前,按照圖紙所示坐標及尺寸,放出箱涵中心線及基礎開挖邊線,并敷設臨時水準點,作為箱涵施工過程高程控制依據,箱涵中心線應引至兩端木樁上,以便隨時進行中心線檢查。測量放線成果須經監理工程師復核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 。
B、支護、地基加工及土方開挖
本工程部分位置采用直徑80cm鋼筋混凝土樁進行支護,采用旋噴樁進行地基加固處理。
C、地基承載力檢測
基槽挖至設計標高后,由現場工程師及時通知監理單位對地基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后會同監理工程師對基底標高、尺寸、軸線位置進行檢查,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后續工序的施工。
D、砼墊層澆筑
經監理檢查驗收后,澆筑砼墊層。
E、箱涵底板施工
根據設計要求,施工縫應留設在距底板30cm高的側墻上,支模時應一并支設成型。內側模板支撐可利用在底板鋼筋上焊接鋼筋撐腳,采用鋼管進行對撐。模板支設完畢,綁扎底板鋼筋,預留好側墻鋼筋,經監理工程師檢查驗收后進行砼澆筑。砼采用攪拌運輸車從商品砼站運至澆筑地點,使用滑槽入模,插入式振動棒分層振搗密實。砼在澆筑過程中應派專人對模板及支撐情況進行觀察,若發現松動變形及時進行處理。第一次基礎底板砼澆筑成型后,將端頭模板拆除,采用泡沫板將第二次澆筑的砼在變形縫處與第一次澆筑的砼隔開。
F、墻身及頂板施工
墻身和頂板施工按變形縫分開,并與底板上下保持一致。墻身施工前,將施工縫處砼表面鑿毛,剔除松散砼,清理渣物并沖洗干凈。然后綁扎墻身鋼筋,經監理檢查驗收后支設墻身模板。墻身模板采用δ=1.5cm厚竹膠板,以10×10cm方木為豎向背楞,間距30cm,橫向φ48鋼管輔以雙向φ16@60cm對拉螺桿進行對拉加固,底排螺桿距底面不得大于30cm,螺桿外套φ20PVC管。墻身和頂板模板在支設時,考慮連續安裝,墻身模板在變形縫處使用加密拉桿固定墻身兩端擋模。頂板支模搭設滿堂支撐架,雙向間距90cm,頂板模板采用δ=1.5cm厚竹膠板拼裝而成,以10×10cm方木作背楞,間距30cm,φ48滿堂鋼管腳手架作支撐體系。模板拼縫采用夾雙面膠帶或涂抹玻璃膠的方法進行封堵,以防漏漿。頂板模板經監理檢查驗收后,綁扎頂板鋼筋。
在砼澆筑前,應清理模板內雜物及垃圾,并沖洗干凈。經監理工程師檢查驗收后澆筑砼。混凝土采用攪拌運輸車運至現場,因墻身及頂板模板較高,澆筑入模困難,為提高工效,配以1臺反鏟挖掘機輔助澆筑,將砼放入洗凈的挖掘機料斗中,挖掘機提升,在兩側對稱澆筑入模。墻身砼應分層澆筑,分層振搗,分層厚度不得大于30cm,每段墻身和頂板應連續澆筑,中途不得間斷形成施工冷縫。間隔澆筑完第一次砼后,待砼澆筑完達到拆模強度,抽出加密拉桿,拆除擋板,將分段接縫處采用泡沫板隔開,重新穿入加密拉桿加固,將雜物清理并沖洗干凈后,進行第二次砼澆筑。
砼澆筑完達到拆模強度后,拆除內外側模板,抽出對拉螺桿,采用1:2水泥砂漿將對拉螺桿孔封堵。為確保美觀,水泥砂漿須摻入適量粉煤灰和白水泥,經試驗試配,使封堵顏色與墻身砼顏澤一致后,方可進行封堵填抹。頂板砼澆筑后,待砼強度達到70%后方可拆模。
4.2.7回填
箱涵施工完,箱涵基礎及兩側墻身高度范圍內,須按設計和規范要求,采用透水性材料進行分層對稱夯填。每層填料虛鋪厚度不得大于20cm,在墻身上彈線進行控制。每層填料壓實后進行壓實度檢測,符合壓實度要求后才能進行下層填土。
四、安全保證措施
1、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安全操作規程施工,在基坑周圍掛警告示牌,拉警戒線;
2、項目部內要有嚴密的安全監督體系,并經常對參施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安全人員均持證上崗,認真負責。專職安全員要認真做好安全監督工作,建立安全臺帳,對進入施工現場的機械及參施人員進行安全教育;
3、基坑施工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方能到基坑底下施工;
4、技術交底單中有安全交底內容,保證施工人員安全操作;
5、施工現場設置足夠的照明裝置,以便施工,夜間施工設紅色標志燈。
五、箱涵基坑開挖涌水涌砂預防措施
1、技術人員首先查閱設計圖紙及相關地質資料,分析地質及地下水系發育情況。
2、實行地質預報,了解施工地段前方的地質情況。
3、如通過分析,可能有突泥、涌水可采用鉆孔方式進行應力釋放,對危險程度較高地段可采用超前注漿封堵等施工技術方案。
4、提高混凝土噴射支護速度,縮短土體暴露時間;嚴格控制噴射混凝土配合比,保證初支混凝土強度。對完成的支護面應隨時進行觀察是否出現裂紋、變形等現場,每天對測設出的監控量測數據及時進行分析,正確指導施工。
5、施工開挖過程中對支護樁之間的薄弱部位設安全防護人員,應隨時觀察基坑側壁是否存在滲漏水情況,以及基底地下水情況,若發現出現少量滲漏,應及時處理,先堵漏后開挖,防止滲漏點擴大。
如有險情則及時排除或撤離,人員及機械設備不受傷害。
6、基坑開挖過程中,加強監控量測工作,做到信息化施工。施工至溶洞、地下(承壓)水發育段時,應實施地質探測預報,分析突泥、涌水的可能性。若有突泥涌水可能性,有設計則按設計方案進行處理,若設計無針對性施工方案,立即上報監理、設計院及業主等單位,要求設計院設計相應的施工方案,防止突泥涌水事故的發生。
7、在確保施工人員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應積極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可能發生的突泥涌水進行處理,及時采取注漿措施,防止突泥涌水事故的發生。
8、若發現有突泥涌水先兆,且極其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施工,現場分項工程師、作業隊長、值班安全員,要立即組織人員迅速撤離危險區域,保證人員生命安全,同時做好安全防護。
浙江省司法廳公證管理處:
浙司證字第010126號函悉。關于能否為未履行結婚登記手續的所謂“事實婚姻”的當事人辦理未婚公證一事,答復如下:
所謂“事實婚姻”屬訴訟時法院認定的事實,公證機關無權認定。故應按公證律師司(87)司公字第63號《關于辦理未婚證明書的通知》(見《公證工作手冊》第九輯第96頁)的規定,對于未履行結婚登記手續的當事人,公證處可證明其未曾登記結婚。
【關鍵詞】老年人;公共活動空間特征;環境構成要素;設計導則
1. 引言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還將以較快速度增長,預計到2015年,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億,約占總人口的14%。老齡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已經開始影響我國的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關注老年人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活動特點,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提升城市建設的人文品質就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正是基于這樣背景展開的。
2. 相關概念
(1)寒地城市是根據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氣候特征定義的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長、氣候嚴酷而給城市帶來不利影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北部,冬季氣溫一般低于0℃等[1]。
(2)老齡化國家是指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10%,或65%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達到7%。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3億,占總人口的10.41%,其中65歲以上人口達到8811萬,占總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齡結構的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
3.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選擇長春市老城區的老年人聚集的環境(如文化廣場等等),通過觀察了解老年人戶外活動的規律以及所依附的戶外空間的特征,并且通過訪談了解他們對戶外活動空間的建議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歸納和總結了老年人公共外部空間的類型以及構成要素特征,探討了將老年戶外活動的心理行為需求與今后的城市外部空間建設相結合的建議。
4. 老年戶外活動特點
老年人由于離開了工作崗位回歸家庭,可支配時間比較多,因此進行戶外活動的時間段和地點選擇與中青年人有著很大的不同:
(1)首先:活動時間上老年人戶外活動的時間分布跨度比較大,由于老年人一般喜歡起早,因此晨練中大多數也是老年人,晚上的活動中,老年人也占據很大比例。也有很大部分老年人白天也偏愛進行戶外活動。這與中青年人多集中在早晚和節假日存在很大不同(見表1,表2 )。
(2)其次:活動內容上老年人偏向于健身和集體活動,少單獨活動。體現了老年人注重健康,需要交往的心理特征。這與中青年人多是帶孩子來玩有很大的不同。同時也區別于青年人兩人或單獨活動的偏好。
(3)第三:老年人受到身體健康條件的限制,他們戶外活動地點分布在公園廣場,小區院落、街道等等半徑在20分鐘之內到達的場所。這些場所一般都有相識的伙伴和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中青年人進行活動的空間就大得多,范圍就廣的多。
5. 老年人戶外活動與活動空間的類型
5.1 老年人戶外活動類型。
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健身活動。
包括器械健身和集體活動。由于許多廣場公園甚至住宅區都設置了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械,老年人就成了這類健身設施的主要使用者。同時健身操,扭秧歌等集體健身活動一直也深受老年人熱愛。
(2)交往活動。
老年人在心理上更需要與人溝通和交流。因此老年人戶外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是交往活動。聊聊天,交流生活經驗都是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戶外空間有時也是進行家務活動的場所,通過在這里邊擇菜、編織等家務活動加強了鄰里間的溝通和交往,使得許多社區廣場和院落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3)娛樂活動。
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多為打撲克、下象棋等活動,這種活動多發生在熟悉的人之間,也是健身和交流活動的一種。這種活動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帶動型,只要環境條件允許,無論是公園廣場還是小區院落都可以進行。
5.2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類型: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定換幾個長春各廣場公園的典型照片,豐富一下,這是沈陽的,別露餡了(見圖1、圖2、圖3)。
(1)街路型。
作為我國最早的開放空間的街道,其實一直無形中還充當著交流媒介的功能。只是現代社會的多元化,使得這種功能只有在老年人的使用中得到體現。尤其是其它可供老年人戶外活動的空間相對不足時,街道就成為聯系老年人和社會之間最常見的空間。這類空間多進行的是娛樂和交流活動。老年人在適宜的街道邊活動,無論是閑坐還是娛樂,都是表現了老年人希望感受社會的變化,喜歡看人與被看的心理(見圖1)。
(2)院落型。
院落作為半私密的空間,一般是老年人最常活動的地方。因為這里是自己最熟悉的空間,同時尺度適宜,老年人在這里活動很方便,有親切感和安全感。這類空間多進行的是交流活動、娛樂活動和家務活動(見圖2)。
(3)廣場公園型。
一般老年人也經常會選擇離自己居住地比較近的廣場公園活動。研究表明,一般老年人多選擇無論是采用何種交通工具都會選擇20分鐘以內的半徑內的環境進行活動。在廣場公園等戶外空間進行的活動包括健身活動、交流活動和娛樂活動(見圖3)。
圖3 廣場公園型空間
6. 城市老年公共活動空間的構成要素及特征
(1)研究表明,老年人活動的戶外空間的構成要素一般具有安全性、可達性、可依靠性、可交往性以及舒適性的特征(如表3)。
(2)其中可依靠性和舒適性最為重要,可依靠性的構成要素特點是具有可坐設施或可依靠設施,一般包括花壇、座椅等等。這類設施為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舒適性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環境的質量上,一般來講一個夏季有樹蔭的場所環境的舒適性就會很強,一旦環境中有可以依靠的設施,就會吸引老年人進行活動。同時環境舒適性也體現在心理方面,一個可以看人并且被看的環境可以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可交往性的特征對于老年人戶外空間的選擇也很重要。這也是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主要的內容之一。空間要素的圍合性和空間的可聚集性是可交往空間形成的客觀條件。
(4)安全性和可達性是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的必要保障。老年人受行動能力的限制,一般不能去太遠的戶外進行活動。因此,可以方便的到達的、安全的環境對老年人是相當重要。從家到小區院落,以及通過街道到達開放的公園和廣場,應該形成一套聯系系統,設置豐富的空間層次,設置必要的可以休息的場所,方便老年人到達和選擇戶外活動的空間。
7. 建議措施
(1)首先,注意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到達的空間場所。老年人的出行一般依靠步行,因此方便的交通聯系系統是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重要的基礎,保證老年人順利的參加戶外活動。這種方便可以調動起老年人進行戶外交往和活動的熱情,有利于身心健康。
(2)其次,增強交往性空間的設置,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意識。老年人喜歡與人交流,通常喜歡在安全、尺度適宜和熱鬧的空間活動。所以戶外交往空間應該是具有一定的圍合性、領域性的社交空間。一般來講,一株大樹,幾張石桌都可以為老年人創造出愜意、舒適的交往空間。這樣的場所尺度應該適宜,注意朝向和通風以及日照,舒適的小環境能夠提高空間的品質和活力。
(3)第三,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戶外活動空間。進入老年,人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生理衰退,反應遲鈍,疾病增多,體質下降。因此在戶外空間的設計中應該創造安全和舒適的環境,減少對老年人健康的威脅。在公共開放空間中無論是空間組織還是西部設計都應該注意無障礙設計,對老年人活動設施經常進行安全性檢查,提高場所的安全性。居住區是老年人經常活動的場所,應該盡量設計老年人的活動區,要求地勢平坦減緩坡度。避免機動車穿越。同時在居住區內應設置減速裝置,保障老年人活動的安全。
8. 結語
如何使老年人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是全社會都共同關心的話題。了解老年人的活動規律和特點,對于城市空間規劃中多提供這種適合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點的空間,使城市更有活力、更為人性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在調查中也看到,現在適合老年人活動得戶外活動空間還存在很多得不足,表現在開放空間數量不足,街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交往空間,近些年來,由于不斷的擴寬機動車道路,漸漸失去了交往的功能,同時居住小區內活動場地被機動車所占滿的現象。盡管這些年來建設了很多的廣場和公園,但是仍然無法滿足老年人活動和交往的需要。因此,在中國社會的老齡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我們的城市建設應該從城市外空間活動最主要的使用者老年人的需求來考慮,不但要在數量上滿足使用者需求,而且注重類型的協調和配置。設計積極的、可以促進交往的場所。
參考文獻
[1] 冷紅,郭恩章,袁青.氣候城市設計對策研究[J].城市規劃.2003,27(9): 49~54.
[2] 周文麟 城市無障礙環境設計.科學出版社.1999.
[3] 李嘉華 無障礙設計的外部居住環境規劃設計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 2004.4.
[4] 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5] 胡仁祿 老年居住環境設計 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