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發熱患者的護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發熱;隔離區;護理
2009年全世界爆發甲型流感疫情,我國部分地區疫情也日益嚴重,為防止疫情傳入部隊,損傷廣大官兵身體健康,我院領導決定設立發熱隔離區,凡院
內出現可疑發熱病號均送入診治,直至體溫正常且無傳染性后方可解除隔離。我院官兵學員多為青壯年,多無嚴重的基礎病,只要在治療的同時精心護理,可有效縮短病程,防止并發癥出現。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門診部對280人次的發熱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均痊愈解除隔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80人次均為男性,年齡18~22歲,平均20.5歲。其中低熱(37 ℃~38 ℃)140例,中度發熱(38 ℃~39 ℃)80例,高熱39 ℃以上20例。
1.2 治療方法 抗病毒治療為主,若伴有細菌感染因個人情況予頭孢菌素、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輔以退熱、補液等對癥處理。
1.3 結果 280人次發熱患者均痊愈解除隔離。
2 護理對策
2.1 心理護理 新時代的部隊官兵學員多為獨生子女,性格較脆弱,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由于在部隊院內實施封閉式管理,大部分人員對甲型流感的情況了解不足,因此我們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談,耐心地介紹甲型流感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告訴他們其實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樣,只要發現及時,治療得當,很快就能康復,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情緒,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療及配合護理[1]。
2.2 發熱早期護理 發熱早期,患者全身狀況較差,飲食睡眠也較差,在治療的同時應時刻監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反應和不良反應,若出現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處理好突發狀況。發熱早期是治療的關鍵,護理也至關重要:(1)若出現高熱不退可及時予以物理降溫;(2)在液體量和滴數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準確記錄好體溫、血壓和尿量。
2.3 治療中期護理 患者體溫均有所控制,但體質較差,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同時還應該做好甲型流感衛生宣教及咨詢,指導正確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練習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有吸煙習慣者勸告停止吸煙,室溫控制在18 ℃~22 ℃,避免過低,引起重感。若有體溫正常者,應及時將其遷入到隔離區內的非發熱區內觀察。防止交叉傳染。
3 恢復期護理
3.1 一般護理 (1)了解補液及用藥情況,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神志、體溫、心率、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防止引起不適,詳細做好護理記錄;(2)觀察呼吸情況,應密切觀察呼吸的頻率、幅度;(3)如有體溫反彈應及時遷回發熱區并報告醫生繼續治療。(4)各項治療護理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肺功能較差或無力咳嗽的患者,隨時協助咳痰或定時吸痰,嚴格遵醫囑應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3.2 環境護理 由于隔離區內人員較多,周轉也快,各類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極易發生人員接觸性感染,因此要勤換床單、對室內外環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并保持房間通風,提高空氣質量。
3.3 飲食護理 發熱患者由于身體狀況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勵進清淡飲食,可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過飽,以免加重心肺負擔。
4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4.1 肺部感染 發熱患者伴細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減退,所以,治療期間盡量采取預見性護理是防止或減輕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常規預防性霧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靜推,每日3次,必要時留痰標本送檢,為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4.2 病毒性腦膜腦炎 患者身體狀況差,抵抗力低下時,流感病毒有可能通過血液侵入腦部,損傷腦組織,引起病毒性腦膜腦炎,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多與其交流對話,囑其多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視患者體質及病情,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鍛煉。
4.3 病毒性心肌炎 嚴重病毒性感冒時病毒易侵入體內導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要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要及時請醫生聽診,做心電圖檢查,及時轉運到上級醫院就診。
5 小結
發熱隔離區內患者,只要在發熱早期、治療期、恢復期進行良好的治療護理,均可痊愈,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 腫瘤;發熱;疾病護理
1 病因與發病機制
引起腫瘤患者發熱的病因較多, 但目前以惡性腫瘤伴發感染為常見病因:①腫瘤并發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放療、化療、手術切除腫瘤等, 均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低下。②腫瘤熱,系腫瘤本身引起的發熱。③藥源性發熱,腫瘤患者在接受化療或生物治療時, 出現畏冷、寒戰, 繼之發熱, 體溫38~40℃不等;④醫源性發熱,輸血、輸液及侵入性操作等。
2 臨床癥狀與體征
通常情況下, 發熱為腫瘤患者的首發癥狀, 繼而可出現驚厥、譫妄、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等嚴重并發癥。①腫瘤熱為中度發熱, 多數患者體溫在38℃左右, 不會超過40℃。可持續數日或數周, 應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常無效, 但應用抗腫瘤藥物后可使體溫下降, 白細胞計數通常正常。②腫瘤并感染引起的發熱多為高熱, 體溫可高于39℃以上, 24 h內溫差達1℃以上, 體溫最低時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見于午后或夜間, 發熱時明顯伴畏寒、寒戰、心動過速、可有低血壓或休克。抗生素治療效果明顯, 實驗室檢查中白細胞增高或降低、血沉加快。
3 治療要點
本病的治療關鍵是, 放化療期間出現高熱應立即停止治療, 及早給予發熱的對癥處理, 同時合理選用抗生素或抗腫瘤治療, 以達到控制發熱和防止并發癥的目的。
4 護理措施
4. 1 物理降溫 通常包括局部和全身冷療兩種方法:①局部冷療: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學制冷袋, 通過傳導方式散熱。適用于體溫38.5℃以上的患者。②全身冷療:若體溫在39℃以上者, 可采用溫水擦浴(水溫為32~34℃)的方式, 達到降溫目的。擦浴時可擦拭患者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 禁擦枕后、耳廓、陰囊、心前區、腹部、足心等處, 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擦浴過程中注意患者保暖, 全程不超過20 min。半小時后測體溫, 有所下降視為有效。
4. 2 藥物降溫 腫瘤熱的治療必須排除感染性疾病及能引起發熱的其他疾病, 對癥治療藥物用吲哚美辛, 生物調節劑和化療藥物, 同時加用阿司匹林、柴胡注射液, 以預防或減輕其發熱。應用退熱藥物后應注意觀察不良反應。警惕患者因大量出汗、失液而出現休克癥狀。
5 加強病情觀察
①定時測體溫, 一般測量4次/d, 高熱時應每4 h測量一次, 待體溫恢復正常3 d后, 改為1~2次/d。②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及血壓等, 并做好記錄。同時注意發熱的伴隨癥狀(虛脫、休克)是否出現及程度, 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③觀察飲水量、飲食攝取量、尿量及體重的變化。④定期監測患者血象, 密切注意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變化。必要時給予尿、糞常規、血培養及痰培養等檢查。
6 補充營養及水分
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鼓勵患者少食多餐, 多飲水, 3000 ml/d為宜, 以補充消耗的水分, 同時促進毒素的排除。
7 做好生活護理, 增加患者的舒適程度
①休息:高熱者應絕對臥床休息, 低熱者可適當休息。保持病室安靜, 定時給予通風, 較少探視。②口腔護理:應于三餐后及睡前協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潔。③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長期高熱不易活動者, 應定時協助其翻身, 更換臥位, 以防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8 心理護理
護理中應表現出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尊敬及接受, 建立良好的溝通, 盡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要, 使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家屬介紹有關疾病情況, 使其參與患者的護理討論, 知道正確護理患者。
對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46例發熱待診患者進行調查分析,并就其病因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病例
本組發熱待診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20~65歲,平均(34±10.63)歲。均符合發熱待診的診斷標準。
2 發熱病因
46例中,感染性疾病19例(41.3%),腫瘤11例(23.9%),結締組織病10例(21.7%),藥物熱6例(13.0%)。
3 病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3.1 感染性疾病護理對策:本組感染性疾病19例,其中肺結核及肺外結核8例,傷寒及副傷寒7例,細菌性心內膜炎2例,復雜性尿路感染1例,黑熱病1例。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畏寒、寒戰、發熱、心動過速,飲食差,一般狀況差,且需要多次行血、痰、尿培養及胸片等檢查以尋找病因。護士需耐心向患者解釋檢查的意義,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護士要嚴格掌握采血的時機,在畏寒、寒戰時抽血培養,且每次抽血量>10 ml,可提高血培養的陽性率,為正確診斷提供“金指標”。同時還必需嚴格皮膚消毒、無菌操作,避免標本污染,以減少誤診。痰培養需囑患者先用朵貝爾液漱口,再用清水漱口,讓患者深咳,咳出氣管深部的痰液送檢,以提高痰培養的陽性率。留取尿標本時,需囑咐患者清潔外陰,留取晨起第一次中段尿送檢。感染性疾病患者多呈馳張熱或稽留熱,熱度高、熱程長,護士需向患者及家屬講明應盡量避免使用激素及解熱止痛藥退熱的臨床意義,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及配合,以避免影響熱程、熱型,延誤診斷。此外還應鼓勵患者多飲水,適當補液,以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內環境平衡,安全渡過發熱期。
3.2 腫瘤性疾病護理對策:本組腫瘤11例,其中惡性淋巴瘤5例,胃、肺、肝等實體腫瘤6例。腫瘤性疾病患者發熱程度不高,但是多數熱程較長,往往反復多次檢查不易明確診斷,患者處于擔憂、期待、恐懼的心境中,護士需針對該類患者的心理特點,從醫學角度給患者講明情緒與疾病的關系,鼓勵患者從不良心境中解脫出來,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此類患者多需要做CT、支氣管鏡、腸鏡檢查,血液腫瘤患者還需要做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檢等有創性檢查,護士需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明進行有創性檢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使得患者能配合檢查。
3.3 結締組織性疾病護理對策:本組結締組織病10例,其中系統性紅斑狼瘡3例,成人STILL病4例,干燥綜合征2例,混合性結締組織病1例。結締組織病往往病程長,反復發作,在發熱的同時合并有特征性的皮膚、關節改變,有的改變為一過性,可能被忽略。護士需在常規護理時注意觀察有無皮膚或關節的改變,給醫生提供信息,以協助醫師盡快明確診斷。此外,還需耐心做好此類患者的指導工作,說服患者克服諸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為不治之癥”等不正確觀點,使患者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