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治療內傷發熱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熱的特點及分型
特點:發熱緩慢,病程較長,發熱而不惡寒,時作時止,多感手足心熱,常伴有頭暈神倦,自汗盜汗,脈弱無力等癥狀。《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李東垣《脾胃論》認為:“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分型:根據內傷發熱的原因將其分為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肝郁發熱、血瘀發熱、痰濕發熱等類型。
二、辨證施治
內傷發熱:根據其發熱的不同類型或滋陰增液,或疏肝解郁,或溫陽補腎,或補益氣血,或活血化瘀,不可一見發熱即使用清涼苦寒之劑,損傷脾陽,或化燥傷陰,反而促使病情加重。例如《脾胃論》對飲食勞倦傷氣所致的發熱作了專門的論述,指出“脾胃虛衰,元氣不足”可導致發熱,提出了“甘溫除大熱”的治療方法,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內經》根據“陰虛生內熱”的病機,提出了治療當“寒之而熱者取之陰”,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療方法。陰虛發熱:陰虛發熱臨床可見午后潮熱,或者夜間發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質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癥狀分析:該證因素體陰虛,或溫病、熱證經久不愈,或久瀉傷陰,或因溫燥藥物服用過多導致陰液虧損,陽氣相對偏盛,從而引起發熱,治療宜清虛熱,退骨蒸,主方清骨散加減治療。方藥:銀柴胡,知母,秦艽,地骨皮,青蒿,胡黃連,鱉甲,甘草。其中鱉甲滋陰潛陽,甘草起到調和的作用。
陰虛較甚者加玄參、生地黃、制首烏滋陰;氣虛者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氣虛血虧發熱:以上午常見,勞倦即復發或加重,伴有聲低氣短,倦怠乏力,飲食少味,或兼惡風自汗,舌質淡,邊尖有齒痕,舌苔薄,脈大無力。患者有腸胃功能差、或者長期腹瀉,或久病不愈,造成脾虛運化不健,營養不良,而導致氣血虧耗之象,偏于血虛者,面色無華,血不養心故面白,心悸癥狀較明顯。治宜益氣養血,甘溫除熱。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藥中黃芪、人參補中益氣,當歸補血養血,白術、甘草、陳皮健脾,升麻、柴胡升脾胃之清氣。時冷時熱,汗出惡風者可加桂枝、芍藥以調和營衛。血虛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烏補益精血。血瘀發熱:發熱多出現在午后或夜晚,身上存在固定痛或腫塊,口干咽燥,少飲,面色暗黃,舌質瘀紫,脈細弱等癥狀。癥狀分析:血行瘀滯,瘀熱內生。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為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藥中當歸、生地、川芎有養血活血的作用,桃仁、赤芍、牛膝、紅花活血化瘀,柴胡、枳殼疏理肝臟氣機。
發熱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適當加入丹皮清熱涼血。肝膽郁熱:潮熱或低熱,時有心煩,發熱與情緒相關,心情郁悶,脅肋部發脹作痛,易發脾氣,口干咽燥,味苦,進食少,舌發紅,舌苔呈現黃色,脈弦數。癥狀分析:長期肝氣郁結,瘀血停滯,肝火生熱。治宜疏肝理氣。主方丹梔逍遙散加減。方藥為逍遙散加丹皮、梔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熱瀉火的功效,適用于氣郁發熱證。方中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去濕,丹皮、梔子清肝瀉火。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若月經不調,可加澤蘭、益母草,活血調經。
三、討論
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氣、血、痰濕的郁滯壅遏,或氣、血、陰、陽的虧損失調,臟腑功能失調為基本病機所導致的發熱,分別伴有氣滯、血瘀、濕郁或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癥狀,這是內傷發熱辨證及治療的關鍵。內傷發熱由于病情比較復雜,病因難以明確,故必須細致地觀察,正確辨證分析,才能針對病情準確用藥,取得較好療效,切不可一見發熱,便用發散解表及苦寒瀉火之劑,以致耗氣傷陰或傷敗脾胃,而加重病情。
作者:馬秀紅單位:山東鄒城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