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怎么寫呢,請看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
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論文關鍵詞】 對外貿易依存度 依存度 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內進出口貿易值與該國同時期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對比關系,它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加快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遠遠高于世界外貿依存度的平均水平。與國際相比較,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呈現出以下四個自身鮮明的特征:(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國際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2)外貿依存度持續增長。(3)我國的出口貿易依存度一直高于進口貿易依存度。(4)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經濟增長是同步的。下面來具體分析。
一、中國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分析
1.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過快,明顯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從2011年至今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與此同時,國內GDP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所以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快,外貿依存度則越高,可見,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走高的直接原因。
2.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基本吻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普遍利好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拓展了中國進出口,特別是出口的空間。
3.中國的貿易導向戰略 中國一直利用稅收手段鼓勵資本品進口,如進口設備稅收的可抵扣、“三減兩免”等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臺的出口補貼和貼息等政策鼓勵了企業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區把出口創匯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個主要內容,從而導致各地外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進口的雙向激勵下,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快速上升,貿易導向戰略推動了外貿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資帶動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資國。很多外商看準了中國在廉價勞動力上具有的巨大優勢,把中國作為其加工基地,大量開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其外貿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業。由于加工貿易的自身特點及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的較大比重必然導致中國外貿依存度存在高估。
二、政策建議
1.改變對進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應該制定更為合理、符合國情的對外貿易政策,放棄以追求貿易目標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一貫做法,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國整體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
2.重視國內市場對經濟的拉動效應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促使我們必須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而動力應來源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過于強調出口導向、忽視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片面的。因此,應在鞏固現有外貿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在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增長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制定兼顧內外的經濟政策,從而避免任何一個市場出現波動時,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證全國工資水平的持續增長,增加國民收入和有效供給,提高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盡管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功不可沒,但目前的加工貿易仍面臨諸多問題,如企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產品,資源和能源浪費嚴重;國內加工企業營銷能力弱,對特定市場依存度過高,易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抗風險能力弱等。為此,應大力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促進加工企業增大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提高國際市場經營開拓能力,變中國的加工地位為生產經營地位,以提高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
關鍵詞:貿易;貿易定律;經濟距離;經濟總量
一引言
自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利益說,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有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俄林-赫克歇爾的資源稟賦說等經典理論,還有技術差距說、人力資本說、偏好相似說、產業生命周期說、產業內貿易論、國家競爭優勢說等一些國際貿易新理論(佟家棟,2000;薛榮久,2006;陳憲,2004;陶濤,2005),楊小凱等學者則試圖從內生交易費用和市場組織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陳銘,2001)。這些理論都各自從一些重要方面對國際貿易的原因和發展作出了理論解釋。
但是,現有的貿易理論均不能定量應用。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強調經濟的差異是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比如絕對優勢論和相對比較優勢論假設兩個經濟的生產成本不同,資源稟賦論假設兩個經濟的資源稟賦不同,競爭優勢論認為兩個經濟的競爭力不同。這些差異當然是兩個經濟之間發生貿易的原因,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一個國家內部各種要素的差異要小得多,而國內貿易卻要頻繁得多。顯然,國際貿易理論不僅應該能夠說明國際貿易,同時還應該能夠說明國內貿易。否則,不僅會經常遇到“里昂惕夫之謎”之類的矛盾,而且也無法解決定量應用的問題。
本文認為,貿易的實質就是商品交換,它可以發生在國家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發生貿易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或者說是勞動分工。貿易額與產量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從這個觀點出發,本文提出“通用”貿易定律,給出了產量與貿易額之間的數量關系。該定律既適用于國內貿易,又適用于國際貿易。其具體含義是,任何兩個經濟之間的貿易額與他們的產出量成正比,與他們之間的經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以中國對外貿易數據進行驗證,表明該定律是有效的。
二、通用貿易定律
什么是貿易?貿易就是商品在不同經濟之間的交換。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貿易首先是發生在一個較小的區域,范圍逐漸由小到大,直至擴大到國外,形成國際貿易。
有效的生產要求恰當的勞動分工。勞動分工決定了生產者之間要進行貿易。距離越近,生產者之間的合作越密切,也就是貿易越頻繁,這是國內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微觀基礎。不難理解,哪里有生產,哪里就有市場,哪里就有貿易。產量越大,需要進行的貿易量就越大。據此可以預期,生產和交換(貿易)之間應該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即一定數量的生產,應該與一定數量的交換相對應。
根據上述認識,這里提出一個設想:任何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額與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這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這一假說的數學表達形式為:
X=G(Y1Y2)/C2(1)
這里,X是在一定時期內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總額。Y1和Y2分別代表兩個地區的經濟總量,C是兩個地區之間商品的經濟距離,G是一個常數,可以稱為貿易常數。
經濟距離可以定義為商品在兩個經濟之間移動的成本。因為兩個經濟之間要實現商品交換,就必須把商品從一方移動到另一方。根據經驗,決定商品的移動成本的主要因素是運輸費用,包括陸運、海運、空運甚至裝卸費用。當然,諸如促銷、公關、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因素也會影響商品的移動成本。但相對于運費而言,這些因素的影響較小。在精確度要求不高時,完全可以運費作為經濟距離。
如果式(1)得到證實,就可以稱為貿易定律。稱其為“定律”的依據:一是它與事實一致,二是它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這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這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萬有引力公式考察的是宏觀物理規律,它不能用于計算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貿易定律也是宏觀定律,它考察兩個經濟之間的貿易,不能用于計算企業之間或老板與工人之間的交易。
三、貿易定律的驗證
式(1)適用于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考慮到一般國家對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的貿易量缺乏統計,我們只能采用國家之間的貿易數據來驗證貿易定律。
這里以中國對外貿易為例,選擇了20個與中國的貿易額較大的國家進行考察。選擇較大的國家的意義在于大國的經濟運行較為穩定,數據較為可靠。
考慮到目前國際貿易中廣泛采用集裝箱運輸,并且集裝箱運費與散貨運費相比較為穩定,也便于計算,這里以某公司從廣州到世界各地的集裝箱海運報價為基礎來計算運費。由于競爭的關系,其他公司和其他港口的海運價格相差不是很大,因此預計不會對分析結論產生太大影響。
假設一個20″集裝箱的海運費為F1,在出口國的陸運費為F2,在進口國的陸運費為F3,一個集裝箱貨物的平均運量單位為V,總運費為F,則商品的移動成本可以寫為:
C=(F1+F2+F3)/V(2)
由式(1)和式(2)可以得到:
GV2=X•[F1+F2+F3]2/(Y1•Y2)(3)
貨物的運量V可以體積計算,也可以重量計算。為了不失一般性,我們暫時避免選擇具體的計量單位,將G和V整體考察,并將G′=GV2′稱為準貿易常數由于本文使用集裝箱體積作為計量運費的運量單位,為了方便,把貿易常數與體積平方的乘積稱為“準貿易常數”,因為集裝箱體積也是一個常數。“準”的基本含義是指變化后的參數與原參數的意義相同。
表1是相關數據及計算結果。其中:F1是依據海運公司的報價;Y2是依據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2003年GDP的數據;Y1是中國2004年的GDP,為1.65×1012美元;X是依據200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中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額;F2=$500,是估計值;F3是經驗估計值,一般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內陸運費較高。
從表1可以看到,中國對外貿易的準貿易常數大約在3×10-12與10×10-12美元•年•集裝箱2之間用其它年份的數據檢驗貿易定律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準確地刻畫相關變量的量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意義。物理學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量綱的準確使用。由于各種原因,經濟學家常常忽視了量綱的準確使用。這也是許多經濟學理論難以在實踐中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進一步討論
不難理解,貿易定律可以解釋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顯著高于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額的事實(薛榮久,2003;陳憲,2004),也可以解釋相鄰國家之間貿易額較高的事實(McPherson,etal.,2001)。最重要的是,貿易定律能夠計算出任何兩個經濟之間的貿易額。
由表1可以看到,用不同國家的數據計算所得到的準貿易常數并不完全一致,但這些數值誤差不超過一個數量級。考慮到各國經濟活動的波動性、影響貿易額的因素極多以及統計工作本身的誤差等因素,可以認為貿易定律是有效的。
比如,式(1)中的運費不可能精確。一國國內不同地區通過不同的港口進出貨物,對外貿易的平均運費難以準確計算。
就式(1)中的貿易額而言,一般統計數字只考慮直接貿易,均沒有考慮間接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
由于不同國家采用不同的貨幣,經過換算的GDP值也不可能很精確。匯率的影響以及實際購買力因素使得GDP只具有參考意義。
在這么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得到的貿易常數誤差不超過一個數量級,這個結果應該是相當理想了。
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準貿易常數的加權平均值G′約為5.494×10-10美元•年•集裝箱2。
考慮到一個集裝箱的體積是20立方米,如果以體積計算貿易量,則可以得到G=G′/V2=1.373×10-12美元•年•米-6。
如果以重量計算貿易量,每個集裝箱的運量大約15公噸,則可以得到貿易常數G=G′/V2為2.442×10-12美元•年•公噸-2。
從式(1)不難看出,貿易定律支持貿易自由化思想,因為經濟總量與貿易額成正比,任何不利于貿易的壁壘必然也會阻礙經濟總量的增長。
貿易的實質是交換,這是經濟活動本身的需要,任何具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只要有生產,就必然要與其他經濟發生貿易。
貿易定律認為,任意兩個經濟之間的貿易額與二者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二者之間的經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定律同時適用于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
從中國對外貿易的情況看,貿易定律是成立的。
參考文獻:
陳銘.2001.作為專業化與分工結果的國際貿易理論[J].南開經濟研究(1).
陳憲.2004.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5-90.
佟家棟.2000.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其時間劃分[J].世界經濟文匯(6).
陶濤.2005.國際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