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班級建設特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特色 目標 創新 班級精神文化
在當今教育不斷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不斷突破和創新的大好形勢下,一個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底蘊已經成為學校的特征,班級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舉措。怎樣建設班級特色文化,從而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突顯校園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構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每一位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形成和發展,使班級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和特色氛圍。
班級文化建設通過班風建設、教室設計、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并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從而將道德認識內化、升華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級文化的內容包括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精神文化。高雅、生動、形象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
建設班級特色文化也是一項持續的、艱巨的、創造性的工作,現有的班級文化大多還停留在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上,精神文化有所欠缺。因為大多數人談及班級文化建設想到的都是貼標語、做展板、文化墻之類,但往往都是世界名人或經典語錄,缺乏創新。其次就是定制度、下要求,常常都是在落實執行時缺乏持續性,難以堅持。而搞活動因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出于對學生的安全性考慮而放不開手腳,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設班級特色文化,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確立目標,明確班級奮斗的方向
五六十名學生聚在一起如果沒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就是一盤散沙,會隨波逐流、缺乏動力,難以形成合力,那不是一個真正的班集體。只有每個人都目標明確、相互團結,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每個人才能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和協作精神,每個人才會有家的歸屬感,才愿意為之努力和付出,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當然,具體目標的形成要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以及全體學生認真思考,共同討論,形成符合自己班級實際的目標。去年我帶高三畢業班時,在開學一個月后,我發現班里有五六個學生成績很不好,底子薄、學習習慣差。根據班級實際學生情況,我們全班集體討論后制定班級目標為:不落下一個人,互幫互助共圓大學夢!為此給每個人確定幫扶小組,每次考試都采取小組考核,平時各項活動也都采取小組互評,經過一年的共同努力,最終實現了我們的目標,班里所有人都考上大學,一個都沒落下。
二、 獨具匠心,敢于創新
要形成不同于其他班級的特色班級文化就不能人云亦云、隨大流,要敢于去想,努力創新。從班級標語到教室布置,要有自己的風格,獨到之處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曾經帶過的一個班,教室前面標語是“比、幫、趕、超、敬、靜、凈、競”,短短8個字,既體現了班級的學習氛圍,又體現了班級的基本要求。在班級制度的制定上要細致入微,既要符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又要符合班級實際。比如我在制定班規時采用了“學生成長評價”,每個月給每人10分進行量化,對表現不好或有違紀行為的進行量化扣分,既對每個人的日常表現進行考核,又符合學生重視分數的特點。落實考核時大膽革新,讓學生輪流值周考核,班干部負責監督和督促,既能讓學生互相監督,又能讓每個人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問題,便于改正。
三、 充分利用活動,從精神層面上打造文化建設
活動是班集體扎根的土壤,沒有共同的活動就難以體會榮辱與共的集體榮譽感,難以形成班集體。若要形成健康、積極、上進的班集體,就應通過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增長知識、增長才干、受到啟發,從而提高思想境界。當然大的活動需要依靠學校進行,但班級也可以搞一些小活動。如:課本劇表演,小組朗誦比賽,班徽設計比賽,班訓征集比賽等,我帶班時讓學生在班會上分組表演小品演繹自己或同學的事情,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要建設班級特色文化,班主任應該具備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只有具備這“四心”,班主任才能真正為學生發展考慮,為培養學生而努力,把教育貫穿于整個文化環境建設中,讓班級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發揮它的作用,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一、把握當前職教內涵,明確班級文化目標取向
很多職業學校的班主任老師可能認為,只要所帶的班級學生不犯錯誤,班級管理就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更應將職業精神的培養與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只有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定位和深刻內涵,才能提高班級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班級管理更多地應將目光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不僅要規范學生的行為,更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因此,筆者將所帶的高職護理班的班訓定于“精研、博學、篤行、仁德”,意在培養學生成為“老師的好學生”、“父母的好孩子”、“社會的好公民”、“醫院的好護士”,并將其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最終目標。
二、遵循當前職教規律,精心創設班級文化
目前,一些職業學校只重視學生實用技能培養,而往往忽視人文素養的教育,將提高就業率成為辦學的根本價值取向。職業教育雖與普通教育有所區別,但培養身心發展的人也應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人文教育目的在于提升人性品質和人的價值。職業教育的人文化,不僅是教育的本真要求,也是企業界對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呼喚。筆者圍繞如何對班級文化進行人本主義建設,從以下四個層面進行了探討。
(一)物質文化
班級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的表面層面,主要是指班級的物質環境及其寓意等。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成長的家園,所以首先要保證干凈整潔、舒適溫馨。所以,筆者所帶班級教室始終保持窗明幾凈、地面整潔、桌椅及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意在培養學生愛勞動、懂規范的習慣。班級配備了文件柜,用于保存班級檔案資料,培養班干工作的嚴謹性。還在班級放置了一些盆栽,綠意盎然,為班級增添了蓬勃生機。
(二)行為文化
班級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展、班集體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學生職業特點和心理發展特征,筆者通過在不同的階段舉辦不同的班級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一年級通過組織職業認知教育、舉辦“我的職業理想”、“我的學習我做主”等活動,讓學生認識認同自己的專業,并且明確定位,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二年級在班級舉辦了“說說我的職業”、“說說我身邊的護士”討論會,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確定好專業發展發向,增強學習的動力。三年級舉辦“我心中的最美護士論壇”,利用下午課余時間給學生觀看《南丁格爾》、《生命列車》等與護理有關的電影,并交流觀后感,引導學生熱愛護理事業,以了解到的優秀護士為榜樣,樹立他們精業樂業的進取心和救死扶傷的責任感、使命感。同時,引導學生增強職業技能的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四年級在班級舉辦班級技能比賽,組織招聘崗位分析會,引導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組織管理等綜合職業能力,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三)制度文化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園”。筆者結合班級實際,制定了班級學生量化管理考核細則,細化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有章可尋、有據可依,同時,增加了學生加分項目,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
(四)精神文化
一、上善若水,以善為主題營造
班級文化“善”氛圍“珠水文化”是我校的校園文化特色主題,“上善若水”是學校涵善德育理念。水的品質,善的教育,上善若水,潤澤四方。教育中的“善”,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通過教育,挖掘、培育學生的“性善”,展示學生美好的心靈;二是“善利萬物”。在教育中,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形成積極的人生觀、開放的資源觀。為此,在特色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提出了“善孝、善待、善行”的教育理念,并對“善”的指向向學生作出四個層次的引導:不做壞事;做好該做的事;經常做善事;制止別人做壞事,并幫其改正。針對學生的學習,我們還提出了“善學”的具體操行,除舉辦主題班會外,還在每期的黑板報上以“班主任寄語”的方式對學生作出行之有效的導學。
教室布置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環境這一隱形課程的積極作用,我們特別重視師生間的互動。教室的環境設計與宣傳布置,讓學生參與進來,一起出點子、談想法,統一意見后再實施。環境建設中吸納了學生的創意,有他們的勞動成果在里面,自然能得到他們的高度認知,從而倍感親切,就會自覺去珍惜去愛護去內化,使教育的效果達到最大化。比如:教室后墻上張貼的一幅百善圖,周圍一個個小善圍繞著中間的大善,表示小善積大德。中間大的善字由老師所寫,周圍小的善字則由全班學生人人動手寫。這一個個不同的善字,就是一個個善的責任,時刻提醒著每個人心存善念、與人為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再如:我們發動學生開展“善”的格言創作活動,然后擇優張貼在教室兩側墻上;窗戶上貼的德、禮、容、恒、愛、謙等有關道德圖文,也是學生的“涂鴉”作品,盡管不夠規整,卻因是學生親手而為,其教育意義超值。班級文化建設我們注重生本化。教室環境的布置大多從本班學生學習生活現實中取材,如活動場景、獲獎成果、作業作品等,取精彩者照片或原件呈現在教室適當位置,這種呈現因為貼近實際而廣受學生歡迎;樹的典型如三好生、特長生、道德標兵等先進人物,也都是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榜樣;我們借助黑板報,及時報道班上涌現的善人善舉,使黑板報成為班級文化的風向標,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們每天生活在這樣優良的育人環境中,潛移默化間獲得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大道似水,以愛為主線滲透
班級文化“容”理念無論是珠江的“三江來水、八門入海”,還是珠江文化的“包容”特征、廣府精神的“寬容”精髓,都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涵養,這是一種從容的氣度,一種為人處世的豁達心態。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空虛。班主任廣博的愛心就是流淌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容”,是江河不拒細流的包容態度;“容”,是教師以大道似水的情懷、以大愛無痕的德行對待每一位學生,并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使每個孩子擁有似水的善念、似水的德行、似水的胸懷、似水的肚量,成為虛懷若谷、胸襟寬廣的有涵養的人。我經歷過一件事。某天下午放學后,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生活委員小紅急匆匆跑來告訴我:“老師,今天的值日生小明、小東他們沒打掃教室。”我問:“人走了嗎?”小紅答:“沒有,他們在操場上打球。”聽到這,我心里來氣了:“教室沒打掃就去玩,太不像話!”小紅帶著我徑直往操場上趕。遠遠地,小明和小東看見我繃著臉過來,有說有笑的他們頓時明白了什么,僵在原地,露出驚恐的眼神。
見此場景,我的心一緊,鼻子一酸:犯得著用這種態度對待天真無邪的孩子嗎?他們是幼苗,需要的是愛的雨露滋潤,而不是暴風驟雨的抽打。我馬上調整情緒,和顏悅色地說:“小明、小東,走,老師和你們一起把教室打掃干凈再玩。”小明、小東異口同聲:“老師,不用,我們自己能完成。”小明說:“剛才教室還有幾個同學在做作業,我們就說好先去打打球再回來搞衛生。”來到教室,果然和小明說的一樣。我暗自慶幸,幸虧剛才沒有不問青紅皂白地訓孩子,否則就傷害了這兩顆純潔幼小的心靈。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從此以后,不管學生犯了多大的錯,我都能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們,態度和藹地實施教育。其實教師對學生的寬容是一種愛心表現,是一種充滿人情味、充滿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寬容,就是看到了學生的不足卻不會揪住不放;寬容,就是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而老師能耐心傾聽;寬容,就是當學生犯了錯老師不嚴聲厲色,而是友善地給學生改正的時間和機會。教師的友善與寬容態度,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我們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與各位任課教師達成共識,真正把學生提到具有獨立人格的生命個體的角度去包容、接納,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些寬容、少一點指責,以寬闊的胸懷、和諧的包容,去做真誠的教育,用愛去教會學生愛,用寬容去教會學生寬容,并由此影響學生。而學生,則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體察到教師的態度和胸襟,久而久之,教師良好的為人處事方式就潛移默化地在學生的身上起了作用,潤物細無聲地澤惠學生心靈,影響到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滴水穿石,以疏為主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