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校國防教育的途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規范化的必要性
國防教育是一個國家為了捍衛統一、和安全,抵御外來侵略,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全體公民在國防政治、國防知識、國防形勢、軍事技術、國防技能等多方面施以影響的教育活動。
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已明確提出近55年,雖有所成卻不能滿足國內國際形勢發展。據了解,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普及率并不高,而且各高校國防教育水平發展也不平衡。多數高校的國防教育存在落實力度不強、檢查措施不到位、機構設置不合理、職能不明確、教材不規范、執行標準不統一、師資隊伍缺乏、經費不足、場地和設施受限等問題,這些問題是高校國防教育發展的瓶頸,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國防素質將很難應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國際局勢,因此,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規范化問題迫在眉睫。
2 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規范化的途徑分析
2.1 分別規范國家教育部門和國防部門的職能和責任,加強國防教育的宏觀調控
國家教育部門應負責指導國防教育的學科建設和教學實施,培養師資力量,完善相關考核制度,對國防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進行靈活檢查和評估,按照評估結果對高校國防教育教研室進行打分和定位,將經費劃撥與評估結果掛鉤,以此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推動國防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時,在學校教學評估體系中增加國防教育內容,評估高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國防教育體系,評估學生的憂患意識和主人翁使命感。國防部門應負責教師的軍事理論培訓和學生軍事技能訓練,為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提供教官和訓練裝備、訓練場地等。
2.2 規范國防教育機構設置和名稱
當前,軍事理論課程、國防教育文化藝術等內容已經成為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學生軍訓工作委員會”、“學生軍訓辦公室”或“學生軍訓教研室”命名的學校國防教育機構不能準確反映其職能,作為歷史產物的“學生軍訓工作”的說法已經不能滿足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上述名稱應分別改為“學生國防教育工作委員會”、“學生國防教育辦公室”和“學生國防教育教研室”,這種規范能充分體現國防教育工作的嚴肅性并有效促進其內涵建設。
為防止在國防教育實施過程中只強調思想教育或只強調體育訓練或等同于軍事教學,規范組織機構應重點改革隸屬關系模糊、分工不明等問題,把國防教育部門分別從各高校的人武部、學工部、學生處、保衛處、教務處、體育教研室、思政教研室等不同部門中分離出來獨立開展工作,下設國防教育辦公室、國防教育教研室、國防教育黨支部等分支體系,職責明確,分工合作。
2.3 規范并統一國防教育教材
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不能照搬軍事院校教材,當前五花八門、面貌各異的國防教育教材不但造成重復性工作,其內容也直接影響著教育水平的發揮。據初步統計,僅2003~2010年出版的有關“高校國防教育”的教程類圖書就有40本之多,其名稱各異,內容雷同,有待規范統一。如果組織相關人員共同編寫幾種普通高校國防教育配套教材供各級院校選擇性應用,這樣既能保障國防教育的正確方向,又能保證高校國防教學的順利實施。
2.4 加強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各高校國防教育師資力量普遍不足,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狀況更糟,有些院校甚至由學工人員等擔任軍事理論教學,有些院校甚至不開軍事理論課程,這種情況導致我國高校國防教育遠遠不適應國際形勢的發展。因此,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國防教育規范化的基本保障。教師隊伍的組建應按照有關規定確定專兼職國防教育教師編制,努力做到定編定崗:一部分教師可以從高校內部產生,從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國防教育專業水平的人員中選配。這部分教師重點負責日常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指導。另一部分教師則從軍事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中產生,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和教學培訓進入高校擔任國防教育教學工作。這部分教師負責在集中軍訓課程中進行國防教育,軍訓課程管理參照軍隊管理安排。
2.5 規范國防教育的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制度
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加以建設,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要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和大學生必修課進入課堂,建立系統的國防知識、技能和情感覺悟培養體系,整合完整的教學資源體系,配備有機組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把國防教育納入高校課程建設總體規劃是其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家和高校相關部門應制定具體文件確立國防教育的學科地位和國防教育教研室的地位和職能,做到國防教育有教有研、科學發展。教研室要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兩手抓,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開發教學資源的同時,積極選派人員參加國防理論學術研究活動,聘請國防教育專家到校做學術報告,深層次挖掘多種渠道為提高師資業務水平創造條件,提高教學質量。
2.6 規范國防教育軟、硬件環境建設
關鍵詞:高校 國防教育 創新
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載體。持久深入地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對于提高學生國防意識、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為國家培養儲備國防后備力量,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國防教育的現狀
自《國防教育法》頒布施行以來,經過20多年來的不斷探索實踐,高校國防教育已逐步走向經?;?、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但發展不平衡,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不夠”:一是組織領導機構不夠健全。目前各地高校設有的國防教育機構,多數掛靠在校保衛部、武裝部等部門,只有少數高校成立了專門的軍事教研部(室)。二是教育師資隊伍不夠充足。多數高校國防教育老師多為兼職,高學歷、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比較薄弱。三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夠靈活。開展國防教育的內容不夠豐富,缺乏系統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形式比較單一,缺少感染力、吸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四是部分高校領導不夠重視。少數高校領導對國防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致使組織領導不力,呈現應付了事的現象。五是社會教育資源不夠整合。目前,全國不少高校還沒有自己的國防教育基地,借助社會教育資源開展教育活動也不夠經常。
二、高校國防教育創新的可行性途徑
(一)抓好“引領工程”,確保高校國防教育常態化
要按照《國防教育法》的要求,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和武裝部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高校國防教育領導小組,配齊配強人員,明確職責分工,建立起“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領導機制和組織保障體系,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職能部門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重點工程”,確保高校國防教育系統化
一是理論上,要堅持“三原則”。即新生軍訓與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相協調的原則;國防生重點教育與非國防生普及教育相協調的原則;理論教育與軍事實踐相協調的原則。二是方法上,要搞好“三結合”。即把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結合起來,把發揮自身優勢與借助駐地部隊結合起來,把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使國防教育保持經?;㈤L期性。三是內容上,要實行“多元化”。著重抓好集中軍訓、理論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國防高科技知識普及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國防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
(三)抓好“基礎工程”,確保高校國防教育規范化
一是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組織領導、訓練教學、工作例會、溝通協作、檢查考評、表彰獎勵等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實現國防教育規范化和經?;?。二是要加強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合理利用當地資源,與當地部隊駐軍、軍事院校、軍事博物館等單位積極聯系,建立國防教育基地,使之成為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有條件的高校要成立軍事教研室,配強配齊專(兼)職教師隊伍,為搞好高校國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同時,要加強經費投入,完善活動場所,編發材,開設教育網頁,為高校開展教育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四)抓好“效益工程”,確保高校國防教育最大化
關鍵詞:愛國主義;大學生;國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98-02
一、目前在高校全面開展大學生國防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高等教育中明確了國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指出:“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就是國防教育,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眹澜逃且詯蹏髁x為核心的國防思想、國防知識、國防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同時,國防教育即國家安全防衛教育,其立足點是愛國主義,其中蘊含著最豐富的思想教育。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加強國防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證。搞好國防教育,對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著極強的推進作用。高校國防教育的核心同樣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與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他們的民族認同感,緊密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上看,為普通高校教育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新時代的大學生個性突出,具有較好的塑造性,善于接受新知識,特別是剛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大學是他們的夢想,是他們憧憬和向往的地方,對新鮮環境充滿了好奇和熱情,這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和培養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有著絢麗的舞臺和廣闊的空間,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時期,使學生在軍事課程之內接受系統國防教育,充分發揮著國防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國防教育以及軍事課程本身具有時代性,是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現代軍事科學知識的獲得,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他們刻苦學習;通過軍事技能訓練,能夠磨煉學生的意志品德,改善精神面貌和身體素質,高中階段長期處于腦力勞動狀態,學生普遍身體素質較差,軍事技能訓練恰好能夠彌補學生的不足,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國防軍事訓練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律性,培養他們頑強拼搏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同時,高校國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制作教學課件,形象生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供最新最快最先進信息,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課外國防教育活動靈活多樣,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保證國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穩定和長效功能。
二、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
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基礎工程,對于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意義。在大學生中倡導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高校大學生是社會前進的領跑者和主力軍,是我國人口結構中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的群體,他們一方面是祖國的建設者,另一方面是祖國的保衛者。大學生國防教育是按照捍衛國家、安全和,防御外來的顛覆和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對大學生的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施加相應影響的一種有計劃的活動。為國家培養各行各業高級專門人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重任,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進行大學生國防教育將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目的。
三、在國防教育的過程中將《軍事理論課》以創新的教學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成為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經調查研究所在某高校開展國防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集中為:(1)國防教育開展系統。除了規定性地開展了新生軍訓和軍訓期間的軍事理論教育,對高年級學生的國防教育基本缺失,導致學生國防意識淡薄。(2)未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有機結合,導致國防教育缺乏核心價值支撐。(3)國防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必要的實踐載體來強化學生國防意識,導致學生對國防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入,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4)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學時短,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國防教育流于形式。對于國防教育的教學形式創新將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第一,要改革教學內容,建立國防教育必修課與選修課體系。高校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開設《軍事理論》必修課。教學時間安排通常以35~40學時為宜。課程應該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總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愛軍擁軍崇武思想及居安思危的思想等。每一個公民只有出于對祖國的最深厚的熱愛而樹立起來的國防意識觀念,才可以具備不朽的精神力量源泉。事實證明開設軍事類選修課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它可以作為《軍事理論課》的補充。選修課的設計可以分為理論課方面和實踐課方面。一般來說理論方面的選修課將是必修課的延伸。比如:從《軍事理論》教材中節選出《孫子兵法》做一專題,開設專門的孫子兵法研究的選修課;選出《當今我國周邊環境》做一專題,涉及有關我國周邊地區關系的戰略研究作為選修課;選出《軍事高科技》做一專題,對我國軍事武裝力量進行介紹的選修課等。實踐方面可將汽車駕駛、摩托車駕駛、野外定向運動等與軍事活動有聯系的為主體進行設計。第二,開展規定性教育活動和經常性教育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國防意識。在國防教育的過程中,有計劃地進行規定性教育活動,強化大學生國防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如:9月18日發生“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第一步,以此為主題開展“居安思危,勿忘國恥”的教育活動,同時,在寒暑假期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等。第三,將愛國主義核心理念貫穿于教學內容改革和實踐載體搭建的過程中。改革的重點在于對必修課科目與修選課科目的重新規劃、規定性教育活動、經常性教育活動內容改革。同時將規定性教育活動進行創新、經常性教育保持經?;⒇灤蹏髁x核心理念到四個環節。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在全校范圍內建立將愛國主義教育核心理念貫穿始終的,以必修課、選修課、規定性教育活動與經常性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四位一體的國防教育新模式。筆者認為,高校的國防教育應從教學形式創新改革為切入點,突出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加強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以增強其國家憂患意識,提高其軍事素質,這也是社會進步和時展的需要。國防教育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更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需要。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隨著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創新教學模式的建立將成為高校國防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創新的教學形式改革研究將在實踐中進一步不斷探索并得到提升。那么在高校中還能通過哪些途徑更好地提高國防教學的效果,更好地實現國防教育的功能,將成為擺在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國防教育法起草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M].第一章第二條.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郭建鍇,張林明,等.某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7,(5).
[3]王文.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成功(教育)[J].2010,(3):237,238.
[4]徐承波.論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6,(6):147,148,151.
[5]王敦舉.淺析高校國防教育模式與途徑.教育教學研究J].2009,(4):109.
[6]石連柱.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模式探索.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7,(3):117-119.
[7]劉晴.高校國防教育淺析.今日科苑[J].2009,(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