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護理臨床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方法:選取100名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心律失常的高學歷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通過不同的臨床護理措施,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心率與血壓變化差異進行對比。
結果:對兩組患者進行相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要低,兩組護理效果差異性顯著,P
結論:研究表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患者進行不良反應護理、用藥護理以及心理等綜合性護理,能夠有效避免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具有非常明顯的降心率效果。
關鍵詞:知識人群心率失常心率護理臨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46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43-02
所謂心律失常,就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心臟沖動的起源部位、頻率、節律、激動次序以及傳導速度等出現異常。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通常都會表現為心律不齊、心率過快或者過慢等,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與治療極為關鍵[1]。選取50名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心律失常的高學歷患者,對其進行胺碘酮治療與綜合性臨床護理,療效比較顯著,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100名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心律失常的高學歷患者,53名男性,47名女性,平均年齡為61.3歲,所選取的患者學歷均在大專以上。所有患者病情都與WHO心律失常診斷標準相符合,其中有71名患者為冠心病,15名患者為高心病,10名患者為風心病,4名患者為肺心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性不明顯,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均對兩組患者進行胺碘酮注射治療。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即對患者病情進行嚴密觀察,心電監護心律失常比較嚴重的患者,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做相應的吸氧,為患者創建兩條靜脈通路,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必須對其用藥速度進行嚴格掌控,確保患者營養均衡,忌煙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患者床頭隨時準備氣管插管、除顫儀等藥物和急救用品,便于緊急時能夠用于搶救患者生命。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相應的用藥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并發癥護理。①心理護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極易由于所產生的焦慮緊張情緒而對其治療效果造成影響,進而導致心律失常[2]。所以,必須加強對患者進行臨床心理護理,盡可能多的和患者溝通與交流,積極鼓勵患者家屬多關系患者病情與照顧患者情緒,以使患者治療心律失常的信心得以增強;②用藥護理。耐心的向患者講清楚用藥重要性,囑咐患者按時服用心率失常藥物,避免出現自行停藥或者減量用藥的情況。同時,進一步加強患者服藥后的臨床護理與觀察,及時治療患者服藥后所產生的不良反應[3]。嚴格掌控靜脈滴注藥物的滴注速度;③不良反應護理。患者在服用胺碘酮后極易產生靜脈炎與甲狀腺功能障礙,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護理。對患者甲狀腺功能進行定期檢查,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心率情況,如果患者產生藥液外滲現象,必須及時停止輸液,通過0.5%碘伏對患者紅腫硬痛部位進行擦拭。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與護理前后的心率與血壓差別進行對比與觀察。
1.4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P
2結果
對兩組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與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要低,兩組護理效果差異性顯著,t=27.82,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臨床中,心律失常患者一般都會有失眠、心悸、胸悶等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日常生活。所以必須加強心率失常患者綜合護理與積極治療。
我院通過胺碘酮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因為胺碘酮起效比較快,而且不會影響到血流動力學,具有極為確切的治療效果。然而,應用胺碘酮治療極易使患者產生靜脈炎與甲狀腺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4],所以,必須加強定期檢查患者甲狀腺功能與靜脈炎臨床護理。此外,在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基礎性常規護理基礎上,必須對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用藥護理與心理護理,確保患者保證良好、健康的心情、情緒和戰勝心律失常的信心。而且還必須加強對患者用藥后出現不良反應與并發癥可能性的敏感性觀察,避免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5]。
對比患者在進行綜合護理與一般護理后的收縮壓、心率以及舒張壓,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率下降比較明顯,而且其舒張壓與收縮壓也有所上升,但沒有明顯差異性,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必須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藥物治療,并對患者用藥后進行嚴格監護與護理,提高患者不良反應與用藥的認識。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患者進行不良反應護理、用藥護理以及心理等綜合性護理,能夠有效避免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具有非常明顯的降心率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華容,湯曉輝.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28例臨床護理.當代醫學,2010,16(4):119-120
[2]雷春艷.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實用醫藥雜志,2010,27(1):57-58
[3]王瑞源,李文斌.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療效觀察與護理.海南醫學,2010,21(21):150-151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4~86歲。使用TPN治療4~10d。TPN方案包括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欣坤暢、葡萄糖、電解質及多種微量元素等,液體量每天為2500~3000mL。TPN采用中心靜脈輸液93例,采用周圍靜脈輸液7例,每天總液量在24h均勻輸入。100例患者無感染發生。
2營養液配置及保養
營養液在專用配液間配制,室內每天紫外線照射2次。使用一次性靜脈營養輸液袋(3L)作為容器,先將電解質、維生素配置在水溶性液體中,再將脂溶性維生素及藥物配置在脂肪乳劑內,依次將水溶性液體、脂溶性液體配置入3L袋內,并搖勻混合,排出袋內氣體,用調節夾及無菌紗布封閉入口,同時應避免將電解質直接加入脂肪乳劑內,防止發生沉淀。根據醫囑現用現配,常溫下24h內輸注完畢,因故不能及時輸注時,應放入冰箱保存(4℃),注意保持清潔。
3插管前后的護理
插管前向病人講解置管部位、配合事宜及置管后注意事項,簡要說明TPN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告知輸注高能營養液時可能出現的不適及處理方法,以取得積極配合;穿刺包要嚴格消毒,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感染。插管后要注意觀察傷口有無出血,患者有無發紺氣急、呼吸困難,穿刺一側有無呼吸音減弱或消失等癥狀,防止氣胸。穿刺處每天更換敷料1次,發現局部潮濕或有滲血時應及時更換,保持導管妥善固定、通暢。每日更換輸液器;嚴格按照醫囑控制輸液速度。應用TPN的患者病情較重,要密切觀察病情,正確留置標本。每周測體重1次,隨時觀察TPN的治療效果。同時向患者示范保護管道的方法,如翻身、活動時要注意靜脈導管的固定,防止扭曲、牽拉甚至脫出。
4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TPN療法常見并發癥是感染。當一個持續TPN的患者出現發熱,要仔細檢查有無感染源。如發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應首先考慮到插管感染的可能,可立即更換輸液器和營養液,并分別抽血和取營養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若數小時后仍有發熱,則應拔除導管并剪下導管末端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改用經周圍靜脈輸注營養液補給營養,查明感染原因后再進行治療。新晨
因導管直接插入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與上腔靜脈很近,一旦有空氣進入,很容易造成空氣栓塞,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要加強病房巡視,防止液體輸完形成空氣栓塞。血栓栓塞是深靜脈插管的常見并發癥,每天輸液前需用無菌注射器回抽確認有回血后才能接輸液管,輸完后用濃度為10~100U/mL肝素鈉稀釋液10mL封管,防止營養液堵塞造成栓塞。封管時應采用正壓封管,邊推注肝素邊緩慢退出,防止形成渦流造成堵管。一旦發生導管堵塞,可抽少許肝素鹽水輕輕沖洗導管,然后盡量往外抽出血栓,不可硬性向內推注,以免導致血栓栓塞性并發癥[1]。血小板減少等凝血機制障礙及肝素過敏患者不應使用肝素液封管,可改用生理鹽水沖洗封管[2]。
TPN是一種從靜脈補充營養的治療措施,當胃腸道功能因解剖或功能障礙而不能經胃腸道進食時,腸外營養作為患者獲得營養的唯一途徑,能替代胃腸道提供機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使胃腸道處于功能性的休息狀態,可減少胃腸道的分泌和蠕動[3?4]。但是,隨著TPN在臨床上的應用,并發癥的出現逐漸為醫護人員所關注,如導管的感染、空氣栓塞、高滲性利尿及代謝性酸中毒等并發癥,因此,提高護士的認識水平和知識水平,醫護配合是預防或減少并發癥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孫香榮,王麗佳.鎖骨下靜脈留置導管堵塞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2):2290-2291.
[2]張玉珍,董淑華,程軍,等.晚期腫瘤患者應用中心靜脈導管術的并發癥及預防[J].現代護理,2006,12(5):453-45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1年1至12月我院出生的母嬰同室新生兒600例,Apgar評分8~10分,體重>2500g,母親均無宮內感染。依據住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三組,每組各200例。三組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時體重、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A組:新生臍帶自然脫落。
(2)根據文獻嬰兒二次剪臍應在出生后36~48h左右最佳[2],故將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組依時間分別分為出生后、36h(B1組)、48h(B2組)三組。
1.2 方法
1.2.1 傳統斷臍方法 胎兒出生后1~2min,用75%酒精消毒臍消毒臍帶根部及周圍皮膚,排除臍疝情況,采用自行改良經過嚴格滅菌處理的氣門芯膠圈,在距臍輪0.1cm處結扎臍帶,距結扎遠端1cm處斷臍,擠出殘余血液,用75%酒精消毒臍帶斷面,待臍帶斷面干燥后,以無菌紗布包蓋好,再用臍帶布包扎。
1.2.2 二次剪臍方法 評估臍帶殘端干燥程度,如殘端膠質皺縮、癟陷、變細或干燥,色澤為深灰色或淺棕色,即可再無菌技術操作。晨間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至臍帶根部及周圍皮膚,用有齒鑷夾住臍帶殘端,然后用無菌手術剪刀沿臍根部氣門芯上方處剪去臍帶殘端,注意不要損傷臍輪周圍皮膚。用75%酒精再次消毒臍部及周圍皮膚,有滲血者敷以明膠海綿,胎毒清愈臍貼覆蓋臍部。觀察新生兒二次剪臍后24h內臍部創面有無滲血,每天觀察臍部有無分泌物及創面干燥愈合情況。
1.2.3 護理方法 每日行常規護理。沐浴后先用3%過氧化氫清洗,防止厭氧菌感染,再用75%乙醇清潔臍帶殘端與臍周皮膚。注意保持臍部干燥與清潔。
1.2.4 評價方法 觀察三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臍部感染情況(臍輪與周圍皮膚有紅腫、滲液、異味);臍部出血及滲血;臍部愈合時間(臍部干燥,無滲液、異味,臍收縮至臍輪以內)。
1.2.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用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比較
新生兒二次剪臍護理方式(B1、B2組)與A組比較,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均縮短(p<0.05),見表1。
2.2 傳統斷臍法讓臍帶自然脫落,細心護理。臍帶殘端二次剪臍后形成創面,有不同程度滲血或滲出。出生后第5天統計臍帶滲血情況,A、B1、B2組分別發生26例、5例、4例,(滲血發生率分別為13%、2.5%、2%);臍帶分泌物滲出情況,A、B1、B2組分別發生40例、9例、7例,(滲出率分別為20%、24.55%、3.5%)。A組臍帶滲血滲出發生率較各組均高(P<0.05)。48h后二次剪臍,滲血發生率明顯減少,B1與B2組比較其差異無顯著性。為減少滲血或滲出,應于36h后。見表2。
2.3 三組新生兒出生后第5天臍帶感染情況比較
傳統斷臍法發生感染21例(發生率為10.5%)。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組(B1、B2組)分別發生2例,1例(發生率分別為1.0%,0.5%)。臍帶殘端二次剪臍各組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傳統斷臍法組。其中B1、B2組感染率最低(二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隨二次剪臍時間延長,感染發生率有增高趨勢,為減少感染率,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時間最佳為36~48h。見表2。
3 討論
3.1 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的意義
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法通過人為干預有如下優點:(1)臍周愈合早,利于在醫院內完成專業護理,減少出院后人為護理不當導致的臍部感染機會。(2)臍帶殘端脫落早,減少并發癥。傳統臍帶自然脫落護理方法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較二次剪臍法長。B組采用二次剪臍法,較A組明顯縮短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減少新生兒臍部炎性分泌物的產生。(3)減少臍帶殘端在自然壞死、脫落過程中產生的炎性分泌物,提高新生兒臍部護理質量,降低新生兒的感染。有資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兒敗血癥中,存在臍部感染者占66.0%~87.5%,而臍部是厭氧菌感染的好發部位,一旦發生嚴重感染將危及生命,死亡率達18.06%[3]。
3.2 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最佳時機選擇 有資料表明24h組新生兒因剪臍時間稍早,臍帶未干燥,血管未完全閉合,膠質含水分多,臍帶潮濕,剪臍后殘端易發生滲血、滲液。72h組因剪臍時間較晚,臍帶過干、過硬,增加剪臍難度,易發生壞死組織殘留,且殘留臍帶壞死、脫落需要一定過程,故第5天仍有分泌物的情況較多,產婦出院后因缺乏臍部護理知識,未能進行臍部護理,致臍部殘留分泌物,增加了感染機會。[4]因此,本試驗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時機為產后36~48h左右,其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短,臍部感染率低,臍部出血及滲血少。但特殊情況如臍帶本身粗大或水腫者,因創面過大、殘端未干枯或結扎緊度不夠、臍血管未閉合等因素影響,容易出血,應將二次剪臍時間適當延后。
3.3 研究中未評估剪臍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潛在危險因素,如剪臍操作護理人員操作熟練水平不一,臍部發育不良等因素造成殘留或損傷對護理質量的影響。國內護理同仁也在二次剪臍護理技術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蘭曉娥等[5]提出根據臍帶殘端膠質的性狀判斷剪臍的最佳時機,剪臍出血率明顯降低。此外,國內護理同仁在肯定二次剪臍護理方式的基礎上探索了斷臍器械的改進。復旦大學顧春怡等[6]報道了一次性臍帶剪斷器SCC23應用于新生兒斷臍,取代了傳統的多步驟操作,較傳統方法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繁瑣、臍殘端滲血、臍周感染等問題,是一種安全而實用的方法。
4 結論
新生兒臍帶處理原則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進臍殘端及早脫落[7]。傳統氣門芯摘臍留有臍帶殘端0.5cm,殘端自然脫落時間為5~15d,甚至更長,殘端在機化過程中有膠質滲出,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而發生新生兒臍炎,甚至敗血癥[8]。采用二次剪臍法,則不需等待自然脫落,通過人為干擾臍帶壞死脫落過程,從而縮短臍帶愈合時間,減少臍帶在液化脫落時分泌物的刺激和細菌繁殖的機會,有效預防新生兒臍部出血及臍炎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