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其實,中醫單純的辯證論治是不能真實地反應中醫學的本質。那么當我們去說中醫學的特征時,首先要明確是相對誰而言。凡說特征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東西。很明顯,我們講中醫學的特征,是相對西醫學而言,辨證論治是我們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論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現在我們只講異,不求同,甚至于揚言中西醫無法結合,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辨病論治不是西醫的專利,也是中醫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看辯病證治的重要性
1.1 中醫學雖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但臨床上從來就存在著“辯病施治”的方法。特別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之初,證候的概念尚未從疾病中分化出來,就是以“病”作為辯析目標的,治療也就依據病來施行。如《內經》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為治療靶點的;《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等著作也多以具體疾病作為治療目標,如以“常山截瘧”、“黃連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醫學在注重“辯證論治”的同時,也仍在運用辯病思維。如對肺癆、肺癰、腸癰、濕疹、瘧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蟲、絳蟲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辯病的思維。因此,中醫學的辯病思維與辯證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交織在一起而綜合運用的[1]。
1.2 中醫學從誕生便開始了辨病與辯證的結合。早在《黃帝內經》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辯證。比如《咳論篇》、《痿論篇》等章,都是先說這種病,然后再去辯證。之后,在《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等書,無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癥,病、癥、脈、證合參而治。以《金匱要略》各篇之題最能說明,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都是病名。
1.3 中醫辨病論治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從未終止。茲舉倆例最能說明。其一,清初溫病大家余師愚在其《疫疹一得》書中,僅論及清瘟敗毒飲一個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藥即中病,鮮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復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臨床大家程國彭,在其《醫學心悟》一書中,運用大量篇幅講述如何辯證傷寒。在太陽經癥條下,直言麻黃湯與桂枝湯辯證之繁瑣,療效之有限,辯證少有失誤則災害險生。乃自創加味香蘇散一方,說: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黃湯、桂枝湯)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實現了從辯證論治到辨病論治的一次飛躍。這是中醫走循證醫學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醫在與疾病“非典”的抗爭中,充分發揮了辯證論治的優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優越,而在于對“非典”疾病的認知隨著辯證論治的進程而不斷深化,這同時也是“辯病”的認知過程。我們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我們的認知就愈趨深刻,我們的治療就更趨完善。
2 辯病用藥的優勢
2.1 在辯病用藥方面,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病理特點。因此,每一種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療原則或治療大法。除證選用不同的藥物外,頭痛可適當地配合應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藥物;癃閉病按照“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應著于通利為主;遺尿應按照“固攝止遺”的原則去配伍組方。如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如肺癆雖有肺陰虧損、陰虛火旺、氣陰耗損等不同病證,但感染癆蟲是其共同病因,補虛殺蟲是治療肺癆的根本原則,在抗癆殺蟲的基礎上再結合辯證,分別予以滋陰潤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諸法,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在臟腑辯證中:肺系病證主要按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肺主氣、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證主要按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脾主運化、升清降濁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證應按血脈運行障礙和神明失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論治,還要結合心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證主要按肝氣疏泄不暢、肝陽升發太過、肝風內動等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肝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腎系病證主要按腎陰、腎陽不足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腎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腎主生長、發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辯病論治與辯證論治的關系
3.1 關于辯證論治與辯病論治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筆者以為,辯證論治的主要著眼點是放在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病理層次的本質的認識上的。一個病理層次就是一個證候,一個湯證是一個證候辯證論治的結果。辯病是對疾病的辯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區別在于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診疾病。辯病論治則是著眼于對疾病全方位的考察,從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質的聯系,把這個疾病和其他疾病區別開來,進而針對各種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治療。一般說來,辯病論治從對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確定“這一個”而非“另一個”,從一般性對癥治療到確立針對性極強的治療,是對疾病的認知階段。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后,辯病論治才有了基礎,換句話說,辯病論治是建立在對疾病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基礎之上的。
3.2 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沒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分。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其局限性。辯證論治雖然不能達到對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認知的層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療的方藥。然而,辯證論治對疾病發展過程中病理層次本質聯系的認識卻遠比辯病論治要深刻。從而,在針對疾病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治療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比辯病論治“優越”。辯證論治的又一個優勢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包括對人類尚未認識的疾病,這在人類認識和戰勝疾病的過程中,其意義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醫內科臨證時既要辯證,亦要辯病。其中辯病論治,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對中醫辯證的必要和有益補充,有利于進一步對疾病性質的認識,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2]”。
總之,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只有相互為用,相互結合,才能不斷深化中醫對疾病的認知和提高治療疾病的能力。中醫學是辨病論治和辯證論治的完美結合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因此要發揚中醫學的辯證論治的診療特色,要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提高辯證的準確率,必須堅持辯病與辯證相結合的診療思路。運用辯病思維來確定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辯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辯析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其當時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理遣藥。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辯病為先,以辯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證,可發揮辯證思維的優勢,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辯出證候,隨證施治[1]。
參 考 文 獻
1當今的中醫
中醫進入21世紀,今天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已經煥然一新了,在我們的調査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今各大醫院中,中醫藥的治療占的比例是低于西醫治療的,這是不可否認的,在中醫院的臨床治療中,中醫藥的作用是逐漸弱化的,可見在今天,中醫還是存在一定的弱勢。
醫院的資料數據表明,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醫在整體治療上比不上西醫,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今天中醫面臨的不只是治療技術上的弱勢,更可怕的是國民對中醫的認可度日趨見低。
2中醫現狀的反思
西醫在科技發展中占了上風,它很好的利用了現代的科研成果,而恰好相反,目前中醫臨床實踐所應用的診療技術幾乎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所研究開發的現代中醫診療技術沒有被行業認可并得到推廣,大多數只能停留在單純成果或專利的狀態而束之高閣:沒有攻克一批對中醫現代化發展帶動性大,覆蓋面廣,關聯度高的關鍵技術及其配套集成技術,影響了中醫學術的創新和發展,影響了中醫優勢和特色的發揮,影響中醫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響了中醫在中國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中作用的發揮。
3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3.1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對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主要有氣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氣。氣元論討論的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氣,氣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質世界的諸般變化均源于氣的運動變化即,氣化。氣-元論滲透說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調,通暢才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等。陰陽五行學說主要討論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要領及基本內容,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方,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間有著交感,制約,互立。
3.2中醫學關于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要領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3.3中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知識
主要包括病因、發病以及病機內容病因討論了外感六和癘氣:內傷七情太過,病理產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濕痰飲、結石,以及過勞,過逸,飲食失宜,外傷,用藥不當等病邪的性質,致病特點等內容。
發病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于陰陽失去平衡協調,發病的兩要素是正氣和邪氣,外界環境,體質和情志等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發病途徑主要是外感和內傷。發病類型則包括新感即發,伏而后發,,繼發,復發等。
病機是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和內生五邪等,還討論了疾病的轉變與轉歸。
4中醫養生和治病原則
養生即保養生命,包括強身,防病,延壽三項內容。其實施主要在于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攝,加固體能鍛煉,謹和寒熱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紹了中醫養生常用的方法。
治療原則主要討論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創新。
5了解傳統文化,重視東方思維
中醫學理論的重要性不單純是為了傳遞中醫學術性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思維方法的培植,中醫學具有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其思維方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
中醫學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因為中醫學的根基是中國傳統文化,脫離傳統文化中醫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而陷人危機,中國傳統文化整體觀的辯證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它把人與宇宙視為―個整體,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醫學也是以辯證論治為核心,強調辯病與辯證相結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者相互滲透,緊密相連,在人文哲學導向科學技術的后科學時代,研究中醫藥更應弘揚東方特色的思維模式,因為在中醫學理論中蘊含著許多古代儒、道、釋家等思想,只有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中醫學的思維模式,也只有運用中醫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中醫,應用中醫,才能真正把握中醫學的精髓。
6熟讀經典著作,繼承發展創新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醫家出經典”這句話的準確性,張仲景諳熟經典而成為醫圣,金元時期的劉宗素非常重視《內經》理論,尤其是對五運六氣的研究,認為醫學的“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他在對運氣學說與《內經》病機十九條研究過程中,創立了火熱論及病機證治,明汪綺石對虛勞一門獨多鉆研,為此特校昔賢之書,尤于《素問》、《靈樞》,大啟悟門,得其要領,乃參訂補注,集成《理虛元鑒》。
歷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醫家無不是在熟讀經典的基礎上著書立說,治病救人,造福蒼生,中醫學者必須熟讀中醫經典,通過經典去了解中醫的內涵理解中醫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思維繼承與創新。
深刻研讀中醫經典,深刻領悟其蘊含的微言大義,通過對理論的繼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經典著手,密切結合臨床實踐,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才能實現診療水平的提高,理論創新是臨床發展的前提,在繼承的方法,途徑上要體現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要發展,薪火相傳。
7”窮“則思變,中醫如何發展
7.1有所為有所不為
7.1.1所有為有所不為。中醫幾千年的歷史顯示了其偉大的生命力,這很大部分是源于其突出的臨床優勢。A.中醫學辯論論治方法的優勢,從整體而論主要是無創傷性獲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整體動態的論察內容和簡便,經濟的診察方法。B.中醫治療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優勢,其單味藥及復方的藥理作用具有多效性。C.中醫非藥物治療使用器械或手法,發揮著整體功能綜合調節和協助人體自然康復的作用。D.中醫治療大部分慢性病的療效獨特。
中醫在醫學思想和醫療方法中既有優勢的一面,也有劣勢的一面,中醫發展應當采用”揚長棄短“的態度,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必全面開花,更不要處處與西醫爭短長,處處與西醫相抗衡。應當發揚自己的優勢“方面”,對自己的劣勢”方面“則直接用現代醫學來彌補。
7.2不盲目尊古尚古
中醫的診療技術,無論舌診還是脈診,無論針灸還是推拿,幾乎亙古不變,仍然是中醫醫療實踐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術水平為目標,無論疾病怎樣變化,中醫的診療方法仍然“以不變應萬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這種較強的實用性和以不變應萬變的特點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醫療實踐的需要,客觀上也影響了中醫技術升級。
8全面發展中醫人才
面對當今的局勢,中醫藥的發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發展人才是關鍵,中醫人才決定中醫以后的發展前景,而年輕畢業的中醫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對于中醫生的培養,各大中醫高等院校可以說成為中醫的人才基地,對中醫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髙等院校的人才質量是中醫今后的發展的關鍵所在。
9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現代知識
中醫學理論體系,方劑藥物,臨床經驗,無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結晶,而科研之于中醫藥臨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醫學醫理深奧,方藥獨特,尤其是現代社會中,中醫中藥的許多理論,如方劑的配伍,單味藥的協同,劑量的選擇,中藥的不良反應,還有治法,療效等方面的問題,具有籠統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對整體現象的觀察,沒有真正從結構上去認識療效的確切的作用點,需要用現代實驗的方法去進行科學闡釋和挖掘整理,以期為現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顯其科學內涵,達到更深層次的揭示中醫規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就顯得尤其重要,如邏輯學、病理學、統計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生命科學等,多視角深人研究中醫學的相關理論,加強多學科參與,吸收多學科研究成果,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是新時代對中醫學的要求,也是中醫學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科學發展史證明,判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要依靠實驗方法,并借助理論思維,才能彌補單純觀察的不足,中醫中藥也是借助于科學實驗實現其繼續發展。
10回歸指導臨床,療效才是關鍵
“讀經典、做臨床”只是第一步,通過臨床取得的療效,去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完善理論的整體性,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是我們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循證醫學概念的提出,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引起醫學實踐模式及觀念的巨大變革。循證醫學是講求證據的醫學,它的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制定和病癥具體治療措施的選擇都應基于最嚴謹的科學證據之上,因此,中醫藥要想得于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也應該用循證醫學的方法作為衡量臨床療效的手段,重視臨床證候的采集,同時還要認識到疾病的多變性與不定性,重視與疾病相關的其他因素如人體的稟賦,心理狀態以及社會環境等,以人為本,證隨人見,采用個體化診療模式,因人制宜,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時這也是發展,創新中醫學理論的最終目標。
11中醫發展的必要性
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她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強盛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數千年來,中國人民依靠中醫養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實踐證明,中醫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學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現實有效性,曾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社會科學著名學者田森先生說:“中國有五大發明,而不是四大發明,中醫就是第五大發明?!?/p>
結束語
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前景下,中醫學的發展不但要有理論的系統化,更要有理論的更新和發展,以創新求發展,以發展求療效,堅持與時俱進與自主創新,同時要重視實踐,因為實踐是創新,發展的動力,同時還要把臨床作為切入點,遵循中醫學的固有特色,發揮中醫學治療特長,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1.1轉化醫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轉化醫學提倡以患者個體為中心,強調多學科交叉合作。轉化醫學作為一個新的領域,從發展走向成熟,需要多專業的交流與協作。在國外轉化醫學起步較早。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了發展生物醫學的長期計劃,主要是培養具有不同專業背景、能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間互相協作研究的團隊。在NIH的推動下,2011年美國已有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名校在內的38個大學和醫學院建立了進行轉化研究的醫學中心;2005年蘇格蘭政府與惠氏制藥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轉化醫學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歐盟實施的第7個框架研究計劃,將預算中的60億歐元用于轉化醫學研究方面。同時世界著名醫學類核心期刊都為轉化醫學開辟了專欄,相繼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國際性專業雜志。相比較而言,中國在轉化醫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勢頭日趨高漲。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專門從事轉化醫學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復旦大學依托其附屬醫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組建了“湘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研究惡性腫瘤;2011年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等。
2010年陳竺等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ˋPL)的直接藥物作用靶點為PML-RARa。這一研究成果對于推動該類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砷劑成功治療APL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國轉化醫學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轉化醫學的研究內容
轉化醫學是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生物醫學發展的時代產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決臨床和健康問題為目標的實驗室基礎研究。轉化研究是轉化醫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療;②尋找適當生物分子標志物,提高臨床輔助技術對臨床工作的輔助效力;③藥物二期臨床實驗。此外,還有基因診斷治療、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基因組藥理學與個體化醫學。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生物分子標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數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疾病異質性很大,因此,對這些疾病不能采用單一方法來進行診治。著眼于患者的遺傳、分子生物學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進行分子分型,以此為基礎實施個體化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目標。實施個體化的治療,可以對治療方法、藥物、劑量進行優化,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1.2.2生物分子標志物的鑒定與運用基于各種組學方法篩選出早期診斷疾病、預測疾病、判斷藥物治療效果和評估患者預后的生物分子標志物及藥物靶標,如DNA、miRNA、蛋白質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針對性地探索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提高藥物篩選的成功率,縮短藥物研究從實驗走向臨床應用階段的時間。這些分子標志物的開發應用,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有重要指導作用。
1.2.3藥物臨床實驗及研發美國曾有報告稱,研制一種新藥,從選題到臨床應用,平均要用14年的時間。近40年來,美國在惡性腫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億美元,收獲了156萬篇研究論文,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卻沒有得到顯著改變。轉化醫學通過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海量數據,篩選出分子標志物和藥物靶標,有效地降低在臨床二期實驗中藥物靶點驗證性研究的失敗率,提高了基礎研究的轉化率和速度,為新藥的臨床應用和個體化治療研究開辟出一條革命性的道路。
2轉化醫學與中醫藥學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醫學是我國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中醫學先進的理念與落后的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限制了中醫理論的廣泛傳播及其診療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然而轉化醫學的出現為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轉化醫學的基本理念與中醫藥學從臨床到基礎理論再到臨床的發展歷程和“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思想不謀而合。
2.1轉化醫學與中醫學的運行模式相同臨床實踐一直是中醫學產生、發展、繁榮的根本原因,從臨床積累的經驗中抽提理論,再用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過程是中醫藥發展的經典模式。基于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出現嚴重脫節而產生的轉化醫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新問題可以指導基礎研究方向。雖然傳統中醫學不進行實驗室研究,但其“臨床-理論-臨床”這個螺旋上升的模式與轉化醫學的運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轉化醫學與中醫學的理念統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存在著方法論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臨床醫學以系統論為導向,基礎醫學則以簡化論為基礎。轉化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的健康除與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關外,還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的作用,這決定了轉化醫學必然是一種復雜性研究系統。以轉化醫學為基礎的系統生物學應用系統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統若干組成部分的動態相互作用,通過反復計算和/或數學建模及試驗來研究復雜的生物系統。中醫學是借助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科學,其蘊含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等思想,與系統生物學的理念相統一。
2.3轉化醫學與中醫學所倡導的治療方式相同現代疾病譜逐漸向慢性病方向轉變,其發病原因有多種且機制復雜,以往的單一治療方法難以奏效。轉化醫學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基于患者遺傳、分子生物學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中醫學治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其本質就是個體化醫學,體現了現代個體化醫學的特征。
3中醫藥轉化醫學的特點
3.1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原則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精髓,如果中醫藥的研究忽視中醫學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細胞乃至分子層面的機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學藥物研發模式,必然導致臨床與科研的脫節,最后中醫臨床只能依據古代經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因此,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必須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3.2以患者個體為中心中醫學的整體觀既強調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密切相關,并建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體系,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的醫學研究模式。
3.3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相互促進的連續過程中醫藥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具有“實驗室-臨床-實驗室-臨床”不斷循環的運作特色。中醫學也是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發展壯大。只有通過基礎與臨床之間不斷地循環轉化,才能促進中醫醫療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
4中醫藥轉化醫學的實施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如何開展,如何順應世界醫學發展潮流,是當前中醫藥界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中中醫藥語言現代化和中醫臨床、中藥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化是中醫藥轉化醫學實施的關鍵。
4.1建立中醫學轉化研究機構有條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醫藥大學、研究型醫院或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聯合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建立以臨床和基礎及藥物研發為主體,結合中醫古籍研究的跨學科中醫藥轉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關企業共同參與,以平臺管理方式進行統一部署和聯合攻關,構建起一條高效率的轉化鏈。此外,也可以通過內部選拔或對外招聘的方式組建一個交叉學科研究室。此外,生物醫學信息學為解決轉化醫學相關問題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學,其研究者應該成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
4.2加強轉化醫學推廣教育和轉化型人才培養長久以來,基礎研究領域人才的提拔和獎勵主要依據研究者的論文,而不是其帶來了多大的臨床效果。而臨床醫生則缺少時間去閱讀相關文獻,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的交流。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者和臨床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當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人才隊伍建設比較薄弱,整體科研水平較低,知識結構也較單一,學科滲透和交叉能力相對欠缺,對世界醫學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信息了解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對既懂中醫又具有現代西醫科學實驗技能,并有轉化醫學理念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國內中醫藥大學與開設的中醫學國家理科基地專業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與政策引導長期以來,高昂的經費支出是造成轉化醫學研究發展十分緩慢的核心問題,原因在于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轉化過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許多企業和醫療機構失去投資的動力。其次,中醫藥轉化研究的過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利益協調,很容易在關鍵環節產生脫節現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傾斜和扶持,引導大型企業贊助中醫藥轉化研究外,還應制定有效的體制、規定,將各學科、各部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團結高效的研究團隊。
4.4緊密結合中醫特色和優勢,展開中醫藥轉化研究中醫藥轉化研究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和加快中醫藥向更深層次水平邁進。中醫藥轉化研究的開展應緊密結合中醫特色和優勢。主要包括:①重視中醫經典的指導作用:2006年頒布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中醫藥發展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項基本任務,強調在“繼承”基礎上加以豐富發展、充實完善,才會有中醫的創新。②推動經典復方的方劑組學研究:方劑組學以中醫方劑作為研究內容,以提取物的質量控制為前提,以臨床療效為基礎,然后應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明確其作用靶點、研究其調控機制。③協作進行病證結合的轉化醫學研究:陳可冀院士認為,西醫診斷與中醫辨證的病證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西醫兩種醫學的優勢互補,是中西醫結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結合中醫臨床:進行中醫藥轉化研究時,必須充分體現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的特色,針對證候的分類、治則治法、方藥選用、證候轉變、療效評價等關鍵環節,應用各種組學技術,篩選出不同層面的與證候發生發展、辨證分類、治法方藥和療效評價相關聯的敏感性生物標志物群,并給予其在臟腑及四診信息中的定位。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