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化學的基本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高中化學;校本選修課程;課程開發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11-005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0
2012學年開始,浙江省實施新一輪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其主要特征是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創建,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開設是重要組成部分。校本選修課程分為知識拓展類、興趣特長類、社會實踐類和職業技能類。其中,因經歷背景和學科資料背景等原因,普通高中教師在開發職業技能類時普遍感到頗有難度。
研讀教材,可以發現,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突出化學的實用性,滲透著職業性。在《化學1》、《化學2》的必修教材中,以化學應用專題來編寫,突出工業生產的原理和技術。如,“海水中提取化學物質”為專題,介紹了氯堿工業、鎂的工業提取。由此我們找到化學基礎知識和地方化工的契合點來開發職業類校本選修課程,從而發揮我們自身的專業,又能接地氣,讓學生體驗化學在當地經濟中的作用,了解當地化工業特點,激發職業意識。
一、選題
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把開發視點定位在跟高中化學與地方化工特色的結合點,確定課程名稱為“金屬冶煉與玉環冶金工業”。一是為了體現學科優勢和學科特色,但不屬于學科知識的拓展,只需高中必修化學的基礎知識,使之成為面向包括文科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選修的課程。二是為了體現我縣地方化工特色,普查與梳理我縣產業,發現我縣利用金屬材料的制造業比較發達。我縣是全國閥門基地、炊具基地、汽車摩托車配件的生產基地……與之相配套的金屬冶煉與電鍍等化工類的產業也較發達。有些學生家長就從事這些行業,學生有親近感,又為課程資源的拓展提供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了解我縣金屬冶金化工產業的狀況,體驗家長掙錢的艱辛與知識的重要,感悟“勇立潮頭奮勇爭先”的玉環創業精神,催生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為學生接觸社會提供一個窗口。
二、調研
我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課程開發前的校本調研,以便確認這門選修課程實施的可行性。
1. 了解我縣金屬冶金化工的基本情況。通過企業走訪、網絡資源、探訪親朋好友、學生調查等途徑,了解我縣金屬冶金化工產業情況,發現主要集中在銅的冶煉、鐵的熔煉、合金材料生產等。如果僅限于此,內容太少不足以課程形式體現,也不利于拓展學生視野。
2. 了解學生對金屬冶煉產業的興趣。通過班級詢問與個別交流等途徑,我們發現各班均有少數學生對此有興趣。按照學校對選修課程開發的相關要求,若每班有3位學生有興趣選修,整個高一年級將有近40名學生會選修本課程,達到了課程開發的要求,如果我們實施得好些,將能吸引更多的學生來選修。
3. 了解化學教材中金屬冶煉相關內容。教材涉及鈉、鎂、鋁、鐵、銅等金屬冶煉的化學原理,我們想既要體現我縣特色又應有所拓展,課程內容包括基本原理、發展現狀和產業調研。
三、構思
按照校本選修課程的一般要求和我校具體要求,我們確定本選修課程針對高一、二學生開設。總課時數為18課時,,修習合格的學生可獲得1學分。課程提綱如表:
四、激趣
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因共同的選擇走班到一起,靠行政班級的紀律約束、傳統紙筆測試等強制性管理校本選修是走不遠的。激趣成為吸引、凝聚學生并使之學有所獲的必然選擇。
1. 從展示資料到設計學生活動
校本選修課程不同于講座。資料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的選修課程側重于金屬冶煉化工的技術與現況、前景,為學生的職業意識提供一個平臺,沒有豐富的資源,課程也將不能存在。但展示資料的同時,也應增加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只有讓學生動手,才能可持續地吸引學生的參與。
例如,“銅的冶煉”教學過程設計如下表:
2. 從老師的一言堂到學生分組任務式的參與
選修課程有些專題缺乏學生實驗探究,如何變老師過多的資料性介紹為學生積極參與呢?為此,我們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申報一個任務,課外準備,在下節課時進行講解,實現同伴交流。
指導學生開展查閱資料,制作演示文稿。同時也要查資料,掌握更豐富的資源,以便在學生匯報交流中給予評價與補充。
從實踐來看,學生能高興地接受任務,小組匯報、相互交流中積極地展示自己,傾聽他人,獲得自信。
3. 從課堂到企業
根據本校本選修課程性質,我們安排一些企業走訪的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到企業實地觀察,了解產業。本活動組織一般有三個階段:
①活動準備:聯系企業,讓企業主了解課程性質、學生特點與人數、參觀目的,向企業主征求參觀的注意點,與企業主協商供學生參觀的項目與講解內容、參觀時間、訪談內容等。與學生家長溝通,征求家長意見。提出安全預案,向學校提出申請。指導學生預先了解企業生產特點與基本知識,準備訪談問題,準備必需的文具、相機等記錄工具等。
②企業參觀:例如,我們選擇了銅粉回收、還原與冶煉的企業,與企業主約定后提出參觀全套生產過程的要求,企業主請技術人員作講解員并向學生演示。選擇一些無危險性的生產讓學生動手實驗以獲得體驗。
③總結:參觀訪問后,要求學生交流討論,自建小組撰寫參觀報告,作為選修課考核的重要依據。
五、評價
考核與評價是校本選修課程的組成部分,沒有考核與評價,無法保證選修課程的正常實施,無法激發學生參與選修課程學習的熱情,但過于刻板的考核與評價往往讓學生望而生畏。我們的實踐是:考核與評價方式與化學學科不同,即不采用傳統紙筆測試,注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個體表現與小組合作相結合。
論文關鍵詞:中職 化學教學 基本概念 記憶
論文摘要:每一種類的化學知識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學習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貫穿于化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還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學基本概念是指中職化學教學大綱里規定的最一般、最廣泛應用的概念,通常用詞來表示,是中職化學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內容。因為它不僅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等知識的前提,還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化學基本概念,對學好化學十分重要。
一、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
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組塊。而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使記憶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組合形成更大組塊的思維操作過程稱為“組塊化”。這是記憶活動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轉換記憶單元,使人腦中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將龐雜的化學知識進行組塊化,再通過聯想和擴充掌握知識,不僅能夠增加大腦的記憶量,更能提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電解質概念時,讓學生抓住“或”、“化合物”兩個關鍵字詞來記憶電解質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實質。“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電解質,由此可知單質和混合物都不在電解質之列;“或”則表示對化合物而言,無論其熔融態還是水溶液,只要兩種狀態下有一個滿足條件能夠導電,該化合物即屬于電解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語言描述是概念本質的抽象概括,任何一個成熟概念的定義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找準并抓住概念的關鍵字詞,進行適當的分析論證、比較對照、綜合推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順利完成概念的教學。抓關鍵詞法就是中職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普遍適合于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對比記憶策略
中職化學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池與原電池、電離與電解、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化合反應和加成反應、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應等。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強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及本質區別,使輸入的信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從而讓記憶變得容易起來。例如,認識原子核涉及三個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對這三個概念易混淆。在學習完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后,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嘗試著用原子結構表示方法畫出,引出氫的三種原子表示法,再通過層層設疑形式,理清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由具體的實例出發設置驅動性的問題,這樣做能夠牽制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的沖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動機。再借助韋恩圖,對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以對比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直觀記憶策略
在中職化學基本概念中,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化學鍵、同素異形體等,對剛剛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比較難,常常只是機械地記住他們的定義,難以理解,時間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化的語言介紹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燈、視聽工具、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記憶。例如,“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氫原子瞬間照相圖制成一系列幻燈片,在課堂上將幻燈片逐漸重疊放映出來,就不難讓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學習“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時,將其文字敘述形式變形為數學表達式,如“物質的量濃度”這一定義的文字敘述形式為: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物質的量。此時,我們可以用“n ”表示“溶質物質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體積”,“C ”表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按照定義,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為:C= n/v。通過這一直觀的表達式,學生就不難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了,記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是提高化學概念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用鮮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實驗是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可由實驗現象引入概念;或者由舊概念不能說明的問題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常識作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濃厚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形象的知識總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應當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有趣味,增強學生的感知,在不違背科學性的前提下,恰當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學生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楊志亮等.對化學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1,(Z1).
論文摘要:每一種類的化學知識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學習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貫穿于化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還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學基本概念是指中職化學教學大綱里規定的最一般、最廣泛應用的概念,通常用詞來表示,是中職化學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內容。因為它不僅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等知識的前提,還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化學基本概念,對學好化學十分重要。
一、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
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組塊。而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使記憶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組合形成更大組塊的思維操作過程稱為“組塊化”。這是記憶活動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轉換記憶單元,使人腦中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將龐雜的化學知識進行組塊化,再通過聯想和擴充掌握知識,不僅能夠增加大腦的記憶量,更能提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電解質概念時,讓學生抓住“或”、“化合物”兩個關鍵字詞來記憶電解質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實質。“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電解質,由此可知單質和混合物都不在電解質之列;“或”則表示對化合物而言,無論其熔融態還是水溶液,只要兩種狀態下有一個滿足條件能夠導電,該化合物即屬于電解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語言描述是概念本質的抽象概括,任何一個成熟概念的定義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找準并抓住概念的關鍵字詞,進行適當的分析論證、比較對照、綜合推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順利完成概念的教學。抓關鍵詞法就是中職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普遍適合于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對比記憶策略
中職化學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池與原電池、電離與電解、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化合反應和加成反應、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應等。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強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及本質區別,使輸入的信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從而讓記憶變得容易起來。例如,認識原子核涉及三個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對這三個概念易混淆。在學習完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后,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嘗試著用原子結構表示方法畫出,引出氫的三種原子表示法,再通過層層設疑形式,理清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由具體的實例出發設置驅動性的問題,這樣做能夠牽制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的沖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動機。再借助韋恩圖,對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以對比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直觀記憶策略
在中職化學基本概念中,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化學鍵、同素異形體等,對剛剛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比較難,常常只是機械地記住他們的定義,難以理解,時間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化的語言介紹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燈、視聽工具、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記憶。例如,“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氫原子瞬間照相圖制成一系列幻燈片,在課堂上將幻燈片逐漸重疊放映出來,就不難讓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學習“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時,將其文字敘述形式變形為數學表達式,如“物質的量濃度”這一定義的文字敘述形式為: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物質的量。此時,我們可以用“n ”表示“溶質物質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體積”,“c ”表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按照定義,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為:c= n/v。通過這一直觀的表達式,學生就不難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了,記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是提高化學概念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用鮮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實驗是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可由實驗現象引入概念;或者由舊概念不能說明的問題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常識作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濃厚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形象的知識總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應當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有趣味,增強學生的感知,在不違背科學性的前提下,恰當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學生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楊志亮等.對化學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