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技強國戰略的基本舉措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陳希強調,高校科技工作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注重挖掘行業特色高校的潛力,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和重大項目集成、培育,進一步推動高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與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增強高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能力,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
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宣讀了第六屆科技委聘任名單。第六屆科技委主任為鐘掘院士,常務副主任為吳常信院士,副主任為左鐵鏞院士、林建華教授、盧錫城院士、謝克昌院士、王玉明院士、葛墨林院士、姚建銓院士、邱貴興院士。
200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也于當天揭曉。
“科技委的接力棒歷史性地傳遞到我們手中,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新一屆科技委將團結敬業、開拓創新,切實努力做好國家和教育部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的工作,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新當選的第六屆教育部科技委主任鐘掘院士在2009年12月23日舉行的“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會暨科技委換屆大會”上如是說。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傳承了五屆科技委。2009年歲末之際,科技委召開換屆大會,第六屆科技委正式產生。那么,新一屆科技委有何新的變化和打算?又將面臨著怎樣的任務和挑戰?新當選的第六屆科技委主任鐘掘院士為我們作出了解答。
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擔起新一屆科技委的歷史使命
記者:首先恭喜您當選新一屆科技委主任。請問,第六屆科技委有何新變化?又有何新的使命和任務?
鐘掘:第六屆科技委增設了戰略研究指導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在原來10個學部的基礎上,增設了國防科技學部。
教育部歷年來都非常重視科技委的工作,對第六屆科技委更是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務。部黨組期望第六屆科技委做好教育高級咨詢工作,努力建設成為教育部和國家的思想庫和智囊團,要在戰略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形成一批高水平,有見解,有應用價值的戰略研究報告,以開拓科學家的視野和思路,為教育部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和政策咨詢,為國家教育,科技做出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貢獻。同時,部黨組還期望科技委在倡導優良學風、指導推進高校學風建設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部署好支撐國家當前發展的技術創新和引領未來的基礎研究的科學發展,努力提高我國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學習部黨組對科技委工作的要求和寄予的厚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紀歷史進程中,要對未來發展提出精辟的見解是對科技委工作的嚴峻挑戰,科技委將不辱使命,努力學習,奮進求索,做出有高度,有見地的前瞻性工作,真正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動員與組織起高校的戰略科學家,用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與奮進的激情,接過歷屆科技委的接力棒,承擔起這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記者:新一屆科技委的工作重點或者說核心任務是什么?
鐘掘:第六屆科技委的核心任務是準確把握國家戰略需求,敏銳關注世界科技前沿,科學地進行前瞻性思考,為國家教育,科技的發展戰略做出基礎性,前瞻性和全面性的貢獻: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推進高校學風建設,促進高校構建嚴謹、求真的大學文化;密切關注世界學科發展動態,多渠道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提升我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做出貢獻:推動學部活動縱深發展,積極探索科技與教育互相促進的模式,提出學科與領域發展戰略的前瞻性思考,學科領軍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政策,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加強科技委內部自身體系建設,推進學部工作向縱深發展,充實秘書處機構和人員,建設一支適應國家,教育部需要的戰略研究與政策咨詢的工作隊伍。
第六屆科技委將緊緊圍繞上述核心任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科技委的工作,推動科技委事業的新發展。
繁榮學部活動,努力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貢獻
記者:您剛才提到新一屆科技委的核心任務之一是要“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請您談談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意義,以及科技委在此方面的努力方向?
鐘掘: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高校基本性質也決定了高校必須肩負起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如何將創新人才培養與科技工作密切結合,科技成果如何盡快融入教育的知識和認知體系,探索教育與科技結合提升人才水平的新體制,是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科技委作為教育部的高級咨詢機構,作為高校最優秀的專家團體,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為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出貢獻。事實證明,由科技委建議設立并組織實施的“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對于高校青年師資隊伍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科技創新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過程,科學研究中的新發現,新見解和從科研實踐中成長的思維活躍、知識豐富的師資隊伍必然造就出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和高質量的科技人才。科技委從國家戰略目標的高度,將從全局著眼,立足高校的學科優勢,提煉出一批重大目標性項目和研究領域的建議,開展必要的基礎預研,爭取成為重大領域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委各學部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將積極探索教學、科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結合的新模式,促進教學、科研的有機結合,使之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更本質的作用。
成立戰略研究指導委員會,為國家教育、科技發展出謀劃策
記者:新一屆科技委成立了戰略研究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組成情況如何?它的職責和具體作用又是什么?
鐘掘:第六屆科技委組織成立了“戰略研究指導委員會”,由20位擁有戰略研究豐富經歷的教授們組成,科技委還擁有4個戰略研究基地和5個培育基地,是一支戰斗力很強的研究隊伍,他們前幾年所作的高校發展的重大問題的戰略研究已經為我們高校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各學部擁有眾多的專家,他們對本學科的發展始終在進行前瞻性思考。我們通過戰略研究指導委員會的工作,將這幾方面的力量組織起來,從國家發展對高校科學研究當前與未來的需要,從如何服務于國家當前和長遠的需要,從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熱點領域、待突破的問題中選擇我們的研究課題,研究重點,形成我們對未來5年、10年乃至20年高校科學研究,學科發展的戰略思考,形成我們對國家科技重要發展方向的建議、相關科技政策的建議,對國家計劃的建議等,這是
我們的責任和戰略研究的重要目的。
記者:為進一步做好戰略研究工作、新一屆科枝委將圍繞哪些方面開展工作?
鐘掘:科技委的工作將站在全球發展的高度,進行前瞻性的研究,真正成為教育部決策、高級咨詢的思想庫,必須將工作的視角聚焦到當今教育、世界科技紛繁變化的本質,通過眾多科學家的高智慧的思考,整理出依據充分,分析深刻、見地獨特,高瞻遠矚的世界發展、中國發展、高校發展、學科發展的戰略認識、戰略發展新概念,提出重點發展方向和完成重大突破的實施專項等高水平的戰略研究工作。其中的幾項重點工作內容包括:
第一,組織力量,溝通國際戰略研究的信息通道,洞察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了解國際主流社會對未來世界生存狀態的分析與當前的發展部署,國際科技對引領未來的科學熱點的把握,對可能形成未來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突破的導向發展,高校在支撐當前發展和引領未來的使命中如何進行全局和長遠部署,傳統學科的深度挖掘與新興學科的發展路線如何與社會科學發展路線協同等等問題,國內外更多的專家是如何思考,有哪些是應該借鑒的真諦。
第二,深刻認識國家的戰略部署,保證我國在當前與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制勝,需要科技與教育做出怎樣的貢獻,這些目標需要有怎樣的政策保證和形成怎樣的運行機制,這是我們戰略研究一個關鍵內容。
第三,面對當前國際競爭的熱點和對未來發展的期望,我們選擇那些最具影響力的領域,方向,形成重大科技問題研究的構思,形成對國家重大計劃和重大項目的建議。比如生命健康,低碳經濟與地球保護、海洋戰略、新資源的發現與發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轉化與利用、物質產品制造新模式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等等。圍繞這些事關人類長遠利益的領域性問題,大學應該作怎樣的學科發展前瞻思考,大學當前需要作怎樣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造,國家需要作怎樣的全局部署等。
第四,通過多種形式,發揮戰略研究的成果的影響力。以不定期專題報告、專家建議,重大專項建議等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呈報各級領導,提供給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以拓展視野。
第五,組織與鍛煉一支高校戰略科學家隊伍。現在國內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方向有兩支隊伍力量強大、貢獻卓著:一是中科院規劃戰略局,一是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最近中科院推出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叢書,在國內產生一定影響。高校擁有最多的學科、最多的專家,我們完全可以做出優秀的高水平工作,發揮高校多學科綜合的優勢,成為國家戰略研究的思想庫和第三支戰略研究主力軍。
設立學風建設委員會,推進高校學風建設
記者:學風建設委員會也是第六屆科技委新設立的部門,請問該委員會設立的目的和具體職能是什幺?
鐘掘:科學事業的發展過程,既是學術創新的過程,也是學風建設的過程。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對弘揚科學精神,繁榮發展學術事業,凈化校園環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六屆科技委設立學風建設委員會,是全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術規范,學術道德、學術風氣等建設的指導機構和咨詢機構。學風建設委員會將貫徹落實國家和教育部學風建設相關文件精神,倡導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研究,為教育部擬定高等學校加強學風建設有關文件的制定做好咨詢和建議;密切結合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總結和推廣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典型經驗,指導和推進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的學風建設:并接受教育部委托,針對高等學校發生有重大影響的自然科學學術失范,學術不端行為,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
學風建設和學術道德的基本問題之一是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的問題。《教育部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的文件中就明確提出要“建立符合各學科特點的分類評價標準,推廣同行評價和優秀成果代表作制度”。科技委各學部也將利用自身學科優勢,開展學風建設的前瞻性研究,開展世界各學科發展的體制與實績評估的研究,結合我國實際,提出符合各學科特點的分類評價標準,為教育部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做好政策咨詢和提供決策依據。
活躍學術交流,提高中國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記者:為了提高我國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作為教育部思想庫和智囊團的科技委將有何舉措?
鐘掘:論文和學術期刊水平是形成科技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科技論文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影響力與我國經濟與科技的整體實力不相稱。目前我國科技期刊近5000種,但國際影響力普遍不足,高水平論文主要發表在境外。部領導對此問題非常重視,明確指出,要在3~5年內在高校辦出幾份有影響力的期刊,比如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 in China系列英文期刊就做了很好的嘗試。科技委將重點研究我國期刊如何在政府的領導下,整合眾多優勢資源,通過國際合作,充分發揮我國科研工作者的人力優勢,創辦出高水平科技期刊,就創辦高水平期刊需要的基本條件、配套政策等,科學嚴謹地形成可操作性的建議和實施計劃,為教育部提供政策咨詢。同時,科技委全體委員將積極支持國內期刊發展,積極參與期刊的編輯、國際組稿積極將高水平論文和重大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努力推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
科技委自1998年起開展了“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至今有12年之久。活動開展以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推動高等學校的科技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事實上,每年評選出中國高校的十項科技方面的進展,不論在質量還是影響力上都具有國際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是提高高校在國內科技界影響力、提高我國科技在國際上影響力的重要獎項,因此著力于“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影響力的提升有重大意義。
摘要:目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都紛紛制訂或即將制訂本國或本地區的知識產權戰略,本文就知識產權戰略的主要內容、戰略選擇談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知識產權戰略;建立
目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及韓國、新加坡等發展中國家都紛紛制訂或即將制訂本國或本地區的知識產權戰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國國際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英國知識產權委員會等機構也對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面對這種形勢,我們也應積極制定中國的知識產權戰略。
1知識產權戰略的主要內容
我們認為,我國的知識產權戰略主要應包括3方面實際內容:第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第二,取得一批擁有知識產權的成果;第三,使這些成果產業化。這3個方面缺一不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的基本完備,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如果缺少直接鼓勵人們用智慧去創造成果的法律措施,缺少在智力成果與產業化之間搭橋的法律措施,將很難推動一個國家從肢體經濟向頭腦經濟的發展,要在國際競爭中擊敗對手,就更不容易做到。第一個方面的法律體系很必要,但如果第二與第三個方面的法律不健全不配套,會使我國處在劣勢的競爭地位,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會受阻。
2中國知識產權戰略選擇
關于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可包含兩個層面,即國際戰略層面和國內戰略層面。
在國際戰略層面,我們要注意把握后TRIPS時代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基本動態,積極推動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革,并且針對TRIPS協議執行中的諸多問題,完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把發展更公平、更公正、更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
知識產權立法的一體化,意味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原則與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的普適性。在知識產權法一體化、國際化的潮流中,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理所當然應遵守《知識產權協定》所規定的國際義務。但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考慮本國的經濟、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水平,現階段立法不必過于攀高,而應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協調。
在國內戰略層面,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成功與否也決定了21世紀的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走向。從戰略的主體角度來看,可包括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地區知識產權戰略、行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四個方面。對于四者的關系,要使國家的宏觀戰略與企業的微觀戰略相結合,行業間的戰略與地區間的戰略相協調;國家戰略是對地區戰略、行業戰略和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指導方略,企業戰略是對國家戰略、地區戰略、行業戰略最終落實的基礎,而行業地區戰略則是聯系或指導其他戰略的橋梁和紐帶。
關于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可包含兩個層面,即國際戰略層面和國內戰略層面。字串9
在國際戰略層面,我們要注意把握后TRIPS時代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基本動態,積極推動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革,并且針對TRIPS協議執行中的諸多問題,完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把發展更公平、更公正、更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字串9
知識產權立法的一體化,寓意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原則與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的普適性。在知識產權法一體化、國際化的潮流中,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理所當然應遵守《知識產權協定》所規定的國際義務。但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考慮本國的經濟、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水平,現階段立法不必過于攀高,而應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協調。字串1
《知識產權協定》作為當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核心法律制度,在其推行過程中也顯見種種不足。自《知識產權協定》生效以來,國際社會充斥的是如何實施該協定,如何促使知識產權一體化、高標準保護的聲音,對這一協定本身的缺陷重視不夠,對協定實施過程中與人權沖突的狀況批評不夠,這些并不利于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的健康發展。中國與發展中國國家應當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論壇,團結各方力量,通過國際組織的有效運作,推動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和國際人權保護協調發展。
在國內戰略層面,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成功與否也決定了21世紀的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走向。從戰略的主體角度來看,可包括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地區知識產權戰略、行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四個方面。對于四者的關系,要使國家的宏觀戰略與企業的微觀戰略相結合,行業間的戰略與地區間的戰略相協調;國家戰略是對地區戰略、行業戰略和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指導方略,企業戰略是對國家戰略、地區戰略、行業戰略最終落實的基礎,而行業地區戰略則是聯系或指導其他戰略的橋梁和紐帶。
對于國家戰略而言,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雖不能成為市場的參與者,但應是政策的制定者、市場的監督者和全局的指揮者。因為知識產權不僅是一項私權,其更與一國的公共政策密切相關。特別是進入新經濟時代后,國家早已由不作為的“守夜人”轉變為積極的干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