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高校科研誠信問題的主要形式
1.1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
這是較為普遍的科研失信行為。通常表現為使用別人的實驗數據、研究結果、學術觀點或者直接抄襲他人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同時不標記引用出處并直接以本人名義出版著作、、撰寫項目申請書等不道德的行為。
1.2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
以編造、篡改實驗方法、實驗材料、實驗數據和研究對象等方式,取得技術方法上的“突破”或科研成果上的“創新”。如2003 至2005 年期間,原上海交大陳進教授將所謂的科研成果“漢芯”,通過造假和編造實驗數據等多種多段,騙取專家鑒定,并宣稱國內首創,并且具備國際先進水平,從而騙取數億元的國家科研經費。
1.3偽造信息
通常為在申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特別是一些沒有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績的青年教師,通過偽造虛假的個人受教育經歷、研究工作經歷、社會任職、學術成果等信息,以此來“完善”本人的申請材料,提高項目獲批成功率。
1.4未參與創作或研究,并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或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署名
主要表現為某些學科領域著名專家,未直接參與科研工作,僅利用其學術名氣或“隱性”權力而在科研成果或論文上掛名,獲取不正當利益。或者在申請科研課題中需要項目組成員簽字、項目申報推薦意見或者科研項目結題需要的專家鑒定意見時偽造他人特別是偽造專家簽字等行為。
1.5一稿多投
有的教師將同一論文稿件投到不同刊物或者僅僅將題目、局部內容稍作修改而實際研究沒有任何進展的稿件投到不同刊物。還有的教師將一份已經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稍作修改重新申報其他單位項目,騙取科研經費的科研不端行為。
2 高校科研誠信問題的原因
2.1科研考核體系不合理
目前不論是社會對于高校的評價、博士點申報還是高校學科排名等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對高校一段時間內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成果的衡量。為此各高校也制定出相應的獎勵機制和科研評價體系。
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師的科研行為。較好的、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可以引導科研人員踏實的開展具有原創性的、探索性的科學研究,而較差的、片面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科研人員只注重短期科研成果,不再按照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開展研究。這種科研評價體系了違背科學研究的客觀發展規律,使得高校教師以完成科研考核任務為目標,疲于奔命的到處爭取科研項目、絞盡腦汁的撰寫論文,最終導致發生了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
2.2科研法制規范不健全
科研誠信僅僅依靠教師的自身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督懲罰制度。目前對于高校教師的科研失信行為通常是依靠行政體系的內部處罰,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 沒有全國性的法律.現階段對于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罰主要依靠相關的部門規章制度。如:科技部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教育部的《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科院的《中科院部門規章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這些規章制度都是針對本部門的科研失信行為做出的規定,具有一定的部門局限性而且相互之間存在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統一、明確的監督辦法、懲處機制,導致處罰力度較弱。
其次現行規章多是原則性條款、指導性意見或是宣誓性條款,較為模糊和籠統,缺乏針對性、操作性①。目前與科研誠信相關的法律主要有《科技進步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規中有部分規定涉及到科研誠信的內容,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對于科研失信行為的判定標準和對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罰做出界定。例如,對于何種行為屬于科研失信行為,其判定標準和懲罰措施都沒有詳細的規定,使得科研人員對于行為是否屬于科研失信行為以及對于科研失信行為可能受到的懲罰不清楚,也就沒有對于懲罰的畏懼感,導致現行法律發揮不出實際效力。
2.3教師自身道德缺失
各高校都在學生的誠信教育方面相對較重視,但對教師的誠信教育卻很少提及,更多的只是鼓勵教師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自己爭氣、為學校爭光②。部分高校教師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并在不當利益的驅動下唯利是圖。這些都助長了高校教師鋌而走險的抄襲他人、虛構數據等科研失信行為。
3 高校科研誠信問題對策
3.1建立科研誠信檔案
2009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協等十部委聯合的《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規定為申請科研項目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信用檔案,并作為批準該項目的依據。雖然文件中并沒有明確要求高校必須建立高校教師科研誠信檔案但是不難看出建立科研誠信檔案對于高校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十分重要。
科研誠信檔案的建立應貫穿于科研檔案始終,是對于科研工作全過程的科研誠信記錄。高等院校應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檔案管理制度,并建立科研誠信網絡信息平臺。將科研項目的批文、合同書(任務書或委托書)、中期檢查報告、重要實驗數據記錄、科研經費使用情況、項目科研結果,科研論文、專著、專利等人員名單,鑒定結果及鑒定專家意見等其他重要資料等重要信息都應保存在科研誠信平臺上。對上述信息盡可能的向全社會公開,接收社會公眾的監督評價,不僅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科研誠信行為而且有利于樹立科學研究的公信力,有利于建設整個社會的誠信氛圍。
3.2科研誠信建設法治化
相對于違背科研誠信獲得的項目、經費以及各種獎勵,科研失信的違法成本過低,法律懲治力度不夠,也是造成科研失信行為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我國目前針對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罰措施和處罰力度都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行政處罰。做出權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明確規定對于懲治科研失信行為、推動科研誠信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當前國家不斷對于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使得科研失信行為的危害性逐漸增大,建議可以借鑒“酒駕入刑”的經驗將嚴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惡意套取科研經費、故意編造數據導致妨礙科學進步等社會危害性較大、影響較廣的科研失信行為納入刑法。通過法律的嚴懲對于科研失信行為進行震懾、警示和教育。
當然僅僅依靠法律手段規制科研失信行為是不夠的,只有以法律為后盾,以科研管理、誠信教育,媒體監督為手段多種方式從科學研究的不同階段入手,懲教結合,才能推動科研誠信氛圍的建立。
3.3加強科研誠信教育
對高校教師特別是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應開展科研誠信和科研道德教育培訓,通過學習不僅讓高校教師知道科研誠信的重要意義,掌握基本的科研素質避免非主觀的科研失信行為,教育、引導高校教師的科研行為;而且還要了解對于科研失信行為的法律制裁和行政處罰,約束科研不端行為,凈化科研環境。因此要加強高校教師科研誠信教育工作,從根源上避免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
3.4完善科研評價制度
“十一五”開局之年,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許多標志性成果: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貫通、 2006年度國家科技獎迎來了多年難得一見的“滿堂彩”…… 這一切都預示著我國科技工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宏偉戰略的指導下又開始了一輪嶄新的跨越。
然而,在我國科技事業迅猛發展的主旋律下,依然跳動著與“基本面”不相和諧的音符: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通報,該校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雖然陳進被解職,項目被終止,經費被追繳,但“漢芯”作為科研不端的標志性事件,已經被永遠釘在了科學殿堂的恥辱柱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我國科技界,大大小小的“陳進”事件并不少見。在這些事件的主角中,夸大成果、過度“包裝”者有之,抄襲剽竊、占有他人成果者有之,編造數據,欺世盜名者有之。他們的這些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聲譽,還破壞了我國的自主創新環境,影響了科技事業的正常發展。
誠然,科研不端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并不只是中國的“專利”。 據介紹,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所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在1994~2003年的十年間,共收到1777個有關學術誠信方面的舉報,僅2004年全年就收到了267個。2005年,曾被尊為韓國“民族英雄”兼“首席科學家”的黃禹錫,被韓國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認定科研作假,其2005年刊于美國《科學》雜志上的論文所指11個克隆胚胎干細胞系中,至少9個是偽造。
在當代“大科學”的背景下,科學研究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主觀事業,需要面對相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因此,存在科研不端行為并不值得大驚小怪,關鍵是我們要敢于面對事實,要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一、實驗室建設在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新課程改革將原來教學大綱改成了課程標準,其中理科課程的一大特點是加強了實驗教學,從根本上強調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重視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強調過程和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理科教學以實驗為本的思想。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強調科學探究既是一種重要而有效地學習方式,又是課程學習的重要學習內容,它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實驗是學生學習理科課程,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因此,新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和實驗能力專門提出要求,其中的這些變化、理念、目標和要求,也給實驗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了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地位和呈現方式的變化,給實驗器材設備在數量、品種、規格、性能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也給實驗儀器的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實驗室建設的現狀
新時期新課程給實驗室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但其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有:
1.實驗室建設不規范,不標準,達不到生均要求
目前由于發展高中教育的需要,一些老校名校的平行班由6~8個班猛增到12~16個,有的甚至達20~24個班,一般中學平行班也有10~12個班。由于教學進度相近,原先的實驗室根本無法周轉。課程改革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和課時計劃,新教材每節課幾乎都有實驗活動,新課標強調理、化、生要在實驗室中上課,對儀器的配備標準也提高了。因此,不僅要求實驗室達標,儀器室、藥品儲藏室、準備室等配套用房的間數和面積,也要大大增加。根據有關研究資料,演示室生均不低1.22m2,實驗室生均不低于1.80m2。現以平行班18個班(如我校),每班50人計算,實驗室及配套用房間數和面積,見表1。
在其他方面,如水、電、環境及設備都有規定和要求,但目前很多學校達不到,我校為一所地級重點中學,“理化生”均各一間儀器室和實驗室,與實施新課標要求差距甚大,有些學校由于學生猛增,實驗室被挪用,致使學校實驗用房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新教材的實施。
2.實驗教學沒有落實,“講實驗”“背實驗”的多
由于實驗室建設配備不到位,或教師認識不到位,認為實驗費時費力,便在黑板上講實驗,讓學生背實驗,致使學生動手機會很少,嚴重影響學生能力提高。
三、實驗室建設的措施和方法
1.制定實驗室建設規劃
實驗室建設規劃一般指3~5年發展計劃和10年以上遠景設想,它規定計劃期間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達到的規模和水平,較長時間的奮斗目標。規劃要把目標與方法,需要與可能,技術與經濟,當前與長遠等因素結合起來,以最少的投資達到最高的效益。規劃描繪出實驗室長期發展藍圖,對長期從事實驗工作的人員有較大的鼓舞作用,它可以統一思想,充分調動人員積極性,以利于全校各級部門齊心協力為實驗室建設目標奮斗。有了計劃,才可以保證重點,統籌安排,避免盲目性。規劃包括目標、任務、人員、設備、房屋場地的規劃,各個方面都要做好。制定實驗室建設規劃要:
(1)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校制宜。根據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學校的不同層次和輕、重、緩、急,分期分批,有步驟的建設實驗室。
(2)貫徹勤儉辦學的方針,重效果、講效益。在建設中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造精神,規劃經費,努力進取,多渠道籌資。
(3)要和教育的發展、教育改革的形勢相適應。目前正值新課程改革,實驗室建設要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要按新的課程標準來新建和改建實驗室。
(4)要依據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既要考慮一個學校若干部門(師資、圖書、實驗、設備、房屋和經費)的各種需要,又要考慮實際可能,還要顧及各項工作,做到統籌兼顧 ,綜合平衡。
2.實驗室建設規劃的實施
規劃確立了目標,明確了任務,提出了實施規劃的措施,但要把它變為現實,還要做大量的艱苦工作,這是實驗室建設的一個長期、艱巨、復雜的任務,要實施規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領導者的合作。規劃涉及面廣,部門多,需要各方緊密配合,這之間主要是領導的合作,否則規劃難以實現,因此要建立各部門協作制度,統一思想,明確各自的任務和責任,以保證密切合作,保證規劃實現。
(2)保證經費投資。規劃與經費關系相當密切,沒有經費,談不上實驗建設和教育發展。目前發展教育除財政投資,多渠道集資和捐資外,還可以發展教育彩票,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實現全民辦教育。
(3)制定嚴格的制度來保證。規劃是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文件,以長遠規劃為主,它指導短期規劃和計劃,一經制定,就不能輕易改動,要維護規劃的嚴肅性,這樣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
(4)必須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規劃執行中,管理者要善于發動群眾,層層檢查評比,總結工作,交流先進經驗,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充分調動人員積極性,加強實驗室建設。
四、實驗室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實驗室的安全性
主要是用電,用水方面,根據《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實驗室內教學用電應設專用線路,電源側應設有切斷、保護措施的配電裝置。”“化學實驗室給水頭大于2m,急救沖洗水嘴的水頭大于1m時應取減壓措施。”因此實驗室內供配電用的總電源入口應設漏電保護器,化學室應設事故急救沖洗水嘴,生物解剖室、化學實驗室排水管道應設地漏,化學室給水管應有調壓裝置。而目前實驗室內有安全設施的很少,甚至沒有,這嚴重影響學生安全。
2.注意實驗室的實用性
主要在布置設施方面,如儀器室,實驗室,準備室應緊緊相連,實驗室在準備室、儀器室兩邊,且三室相通,以方便實驗教師快捷地準備實驗,減少工件量。如果是樓房,應一、二樓為化學室、生物解剖室,有利于供排水;三樓為物理室,四樓為生物觀察室,有利于采光。
3.注意供配到位
保證化學室供水到桌,物理室供電到桌,生物室水、電、光都到桌,否則將導致一些實驗無法進行。
4.注意多媒體配套建設
在實驗室配電腦、視頻展示臺和背投,可以把學生看不清楚的演示實驗清晰地顯示出來,教材中無法演示的實驗可以做電腦課件通過電腦、背投很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長毅,趙惠英,沈英琪.21世紀的功能教室研究[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3,6:39,2003,7:42,20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