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發展新格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
1.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
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是以“在農村”“為農村”為發展方向,面向廣大農民,以服務農民發展為主要目標。城鄉一體化推進后,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出現了轉變。第一,城鄉一體化下農村職業教育正在加速發展,但是城市教育發展的腳步優先于農村;第二,農村依附于城市,甚至取消農村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要求的是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而不是其中某一方面的突出。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不明確,造成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
2.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不規范
我國農村現有的教育結構體系中,主要包涵兩方面內容――農業培訓和職業技術培訓,由政府投入、教育部門經辦,實施全日制教學。農村職業教育管理主要是分區、分條進行,缺乏條理性,不能夠進行合理、統一的規范。例如,農村職業教育的管理部門,就有教育部、農業部、人事部等10多個部門,造成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重復等現象。正是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的不規范,造成農村職業教育不能夠統籌發展,從而影響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
3.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適應性差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主要有“以城帶鄉”“三段培養”“縣域統籌”等,由于發展模式都是以單一的“離農”或“為農”的方向開展的,導致我國農村職業發展模式只能應用于局部城鄉建設,不能夠在全國大范圍開展應用。在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雖然已經開展,但適應性差,不能滿足中國社會主義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式
1.明確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職業教育應明確培養目標。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能專門人才。”現階段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可以建立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開展職業教育講堂,通過教育局和政府部門進行統一講解,樹立正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將城市資源與農村資源結合發展,實行資源共享;對城市人民和農村人民進行思想宣傳,鼓勵大學生回村開展工作,以帶動鄉鎮教育發展。
2.發展多元化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
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應發展多元化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首先,政府應明確自己的職責,通過各級政府相互協調整合,設立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改變原有的零散化管理。其次,將農村職業教育進行系統化規范,明確辦學地點、辦學數量等基本要求,積極建立重點學校,完善教育機構。管理部門設立具體的行為規范和獎勵措施,以調動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學校設立規范性學科,通過專業細化,從整體上改善原有的教育模式,節約教育資源。最后,農村職業教育應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趨勢,以城市教育體系為基礎,結合鄉鎮地方特色進行新教育體系的構建,以滿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3.開展具有普適性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一、控風縮流,小微貸款增長關鍵
繁瑣的授信材料讓小微客戶望而卻步;粗放的流程讓小微客戶逐漸流失。小微企業具有自己的特色,資金需求急,時間短,金額小,而我們的信貸流程很難滿足需求。風險要控,但業務更要發展。
關注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定期、不定期走訪客戶,參與到客戶的生產經營中去,為客戶的困難提供合理化建議和改善措施,以朋友的姿態和客戶交往,融入到企業中去;注重防范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關注各類型小微的風險點和發展周期,關注國家政策調整對行業的整體影響,提前做好小微的準入和退出工作;根據小微行業特點向總行提出合理化建議,縮短材料收集和審批流程,真正貫徹“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提升小微企業整體貢獻度。
二、針鋒相對,農區新興產業利刃
農村旅游業的如火如荼,農家樂的崛起,農村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逐漸讓農村這片銀行空白地熱了起來,其他銀行已捷足先登,比如農家樂商戶的POS機大部分為興業銀行或第三方支付,且利率相對較低。
作為支農服務的主要金融力量,比如某支行內的臺創園,谷里支行的肉聯廠、大塘金薰衣草園、世凹桃源,陸郎支行的黃龍硯目前與銀行合作相對較淺,需充分調動支行員工的人脈資源,建立有效的客戶檔案,定期上門服務與宣傳,解決客戶遇到的金融難題,關注客戶的信貸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對客戶的熟知度,創新信貸產品和增值服務融合,猶如利刃出鞘,做出特色化營銷模式,提升客戶黏度,讓客戶去推介客戶,實現良性循環,逐步讓農區零售業務充分滲入。
三、居安思危,突破存款發展瓶頸
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理財產品的高息誘惑,民間金融借貸機構的快速崛起,讓農區網點的存款面臨進一步流失的風險;傳統的吸儲方式和手段已逐漸失去競爭力和活力,不溫不火的存款增長降低整體抗風險能力。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首先,強化與街道、社區和園區的聯系密度,通過銀政企聯誼會或者座談會之模式深化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程度和深度,保證政府存款、企業存款穩步增長;其次,儲蓄存款宣傳常態化、持續化,柜臺營銷日常化、目標化,不局限于“開門紅”等專項營銷活動;增加離行式和在行式柜員機數量(CDM和ATM),增加代扣發卡量,通過提升銀行卡的使用頻率,進而提升卡活期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
四、讓利于民,增值服務營銷手段
無論電子銀行業務的推廣,抑或住房公積金業務的營銷,還是代扣業務的拓展,傳統的營銷方式已逐漸失去價值?!耙钥蛻魹橹行摹痹谠鲋捣諣I銷中彰顯其重要價值理念,無論信貸產品還是綜合服務,要么客戶可以直接獲得利益,要么給與客戶方便。
利用銀行目前收費較低的優惠政策,大量引進客戶,通過數據庫篩選、客戶甄別等流程,針對性、定向化的向部分優質客戶推薦本行產品(不限于理財、支付密碼器等),有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特色化的產品(貸記卡等),定期清理貢獻度較小的客戶,提升客戶的整體產品適應度;強化內外聯動,挖掘有潛力的客戶,變被動營銷為主動營銷,通過上門服務、電話服務等形式提供多樣化的營銷和服務渠道,制定本行產品宣傳方案和計劃,確保客戶充分知曉產品和服務;深化捆綁銷售增值產品,以高附加值產品推動其他產品低附加值產品,以優質產品帶動收費產品,提高增值產品的附加使用頻率,提升客戶使用黏度,提升客戶的忠實度,促進其他相關產品的推介工作。
五、以人為本,零售團隊注重綜合
關鍵詞:特色農業;生產;發展
農業生產進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霸谔岣呒Z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的重要思想。適應農業新常態,必須謀劃新思路、拿出新舉措“轉方式、調結構、突特色”。
1 當前農業呈現的新常態特點
一是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高層次,由“吃得飽”向“吃得好”“ 吃得健康”“ 吃得有口感”轉變,僅是數量的保障已滿足不了需要,人們更加追求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的改善。二是在滿足國家糧食安全前提下,農民增收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日益關注的重點,盡管我省農民收入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并進入前10位,城鄉差距比例逐步縮小,但絕對值差距仍在加大,一部分農民生活還很困難。三是農業生產與國際市場接軌步伐加快,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日益增大。四是農業資源趨緊和生態環境制約日益突出,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2 勃利縣特色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重要舉措。全縣以烤煙、萬壽菊、甜葉菊、紅松堅果、小毛蔥、高蛋白大豆等作物為主的特色種植初具規模。全縣實現年農業生產總值2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261.7元。以烤煙、萬壽菊、小毛蔥、馬鈴薯、西甜瓜等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充分顯示了特色農業在推進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展農村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3 特色農業生產中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縣特色農業的發展是健康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在農民增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看到,我縣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明顯的薄弱環節。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二是產業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特色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深加工企業較少;四是特色農業組織化程度偏低,沒有與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大多數農民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
4 特色農業發展措施
發展特色農業,是我縣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此,要把增長點放在加快科技進步上,把著力點放在推進產業化經營上,把落腳點放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堅持“突出特色、強化綠色、增加投入、和諧發展”的思路,加快綠色特色農業的發展。
4.1 制定政策措施,鼓勵特色產業發展
把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專業村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營造有利于特色經濟發展的環境。利用國家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有利契機,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思路,發揮優勢,因地制宜,深入實施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一鄉一業或一鄉多業,一村一品或幾村一品,大力發展專業生產,建設特色產業群。同時,根據實際不斷制定出臺新的優惠政策,從資金、信息、技術、市場等方面鼓勵和扶持特色產業發展。
4.2 做好營銷文章,加大市場開拓力度
以營銷市場建設為重點,促進商品流通。在培育和發展現有農特產品交易市場的基礎上,根據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地理、交通優勢,在大四站、小五站、搶墾等鄉鎮規劃建設一批交易市場,搞活農特產品流通。組建銷售服務網絡,組建專門機構、落實專門人員加強與外地商家的聯系,力爭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營銷網點,擴大營銷領域。積極參與全國各省市組織的農特產品展銷會、產品推介會等促銷活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出勃利農特產品,實現產品銷售向大市場轉變。
4.3 加大科技服務力度,提升發展動力
與有關院所聯姻,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開發與轉化,以市場的需求引進優良品種,改進種植模式。定期聘請專家開展技術指導,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打響綠色無公害品牌。
4.4 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要從稅收、政策、科技、服務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著力引導、扶持、培育一批影響力強的龍頭企業,使之逐步發展成產供銷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引導公司與農戶結成緊密型的經濟技術共同體,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拉動,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問題,減少生產盲目性,降低技術、市場風險。進一步鼓勵本地農村有能力的人大膽領辦、創辦特色農產品基地或加工企業,使他們盡快成為特色農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