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服務禮儀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動物福利是一個涉及生物學、倫理學、經濟學以及公共政治學等多個基礎學科的交叉主題,需要人們結合各個學科的視角來進行解讀[1]。自然科學是動物福利科學研究的基礎,其中生理學、獸醫學、動物行為學以及比較心理學是其重要的研究領域,而自然科學研究只是對動物福利主題研究的第一步,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以及哲學等學科會從不同的視角對動物福利問題進行解讀。
人們對動物福利的關注歷史悠久,從古典文學與宗教作品中皆可以看到人類對自然界中動物的關愛之情,而近代科學的發展對動物福利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實踐證據,促進了近 30 年來動物福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本文在相關倫理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述了動物福利思想和對動物福利概念內涵理解的發展史。
1早期動物福利科學的發展簡史
動物福利是一個倫理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概念,最初人們對動物福利的很多討論都停留在哲學與倫理學的水平。從倫理學角度看,上千年以來人類一致認可幫助其他生命而不傷害它們是一種道德的體現,但是不同時代的人類對于“其他生命”的范疇存在著爭議。在以佛教為代表的一部分宗教的教義中“其他生命”包含很多種類,從細微的單細胞生物到高等的人類,而隨著世界各地人們交流的逐日便利以及對其他生物體的生理機制的深入了解,人們關于應該給予哪些生命以何種水平的福利這一話題就一直處于爭議之中。
1.1 20 世紀 60 年代之前哲學領域關于動物福利意識的起源與爭議
在現代科學知識出現之前人們對動物機能( 包括動物行為學、動物生理學以及病理學) 有著大量的描述。而從描述中可以看出人類在大多數時候是以動物與人類在生理結構以及情緒情感方面是相似的這一前提出發的。例如,他們認為動物與人類一樣面臨受傷害的可能性,一樣擁有復雜的生理調節系統,一樣擁有不同的情緒情感,一樣能對環境進行控制與改造。
不一樣的觀點也有存在。例如,在 17 世紀上半葉,以笛卡爾( Descartes) 為代表的一些哲學家就認為動物就像機器一樣是沒有理性的,它們與人類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個觀點被歷史上很多人采用,特別是那些認為對動物的剝削是理所應當的人。笛卡爾的觀點曾一度盛行,直至 18 世紀末,邊沁( Bentham) 指出動物是否應當享有福利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動物有理性嗎”,而是“動物能感受痛苦嗎”。邊沁認為人們應當給予那些能感知到痛苦的動物以福利,而良好福利的標準就是動物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直到 19 世紀,這個觀點仍被廣泛接受。但是,由于測定動物的痛苦程度這個抽象的概念存在困難,邊沁依據動物感知痛苦的程度來判斷動物福利的優劣也就不可量化,人們轉而進一步尋找更為科學化的動物福利標準。
1.2 20 世紀 60 ~ 80 年代動物福利意識的普及與概念的初步發展
到 20 世紀 60 年代,在動物行為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一些科學研究結果開始在科學界被接受,但是由于那時候的科學教育與相關的科學普及事業還幾乎未發展起來,很多民眾并不知道這些科學領域的進展,因此,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絕大多數人并未改變其對動物的態度。
具有轉折意義的是 1964 年露絲. 哈里森( RuthHarrison) 的著作《動物機器: 新型工業化農場》( Animalmachines: the new factory farming industry) 的出版,他在書中指出從事動物產業的人經常像對待非生命的機器一樣對待動物,而這樣的行為是不人道的[2]。該書在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結果之一就是 1965 年英國政府成立了以布蘭貝爾( Brambell) 教授為主席的布蘭貝爾委員會,來專門調查這個問題。當年布蘭爾貝教授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關于農場動物福利狀態的報告中指出要依據動物的需求給予動物多項自由。
布蘭貝爾委員會的報告為 1993 年農場動物保護委員會提出農場動物的“五大自由”提供了一些依據。由于當時對動物福利的研究開始以實驗事實為基礎,關注于可控條件下的單一變量的作用,使得一小部分科學家開始承認動物福利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大部分科學家依舊不認為這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
推動動物福利的概念日漸清晰的一個重大因素是許多動物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關于動物激勵機制的研究。在 20 世紀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一系列研究成果促使人們理解了動物是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并作出決策的。鄧肯( Duncan) 和大衛. 伍德( David Wood - Gush)的研究發現,當動物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是感到挫敗與痛苦的[3]。這個研究揭示了動物需求的生物學基礎,而對動物需求的深入認識為人們界定動物福利應滿足的動物需求的種類與需要滿足的程度都提供了可借鑒的依據。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及 80 年代早期,“動物福利”這一術語才開始較為廣泛地被使用,但依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4]。
2 20 世紀 80 年代末至今動物福利科學的發展
布蘭貝爾委員會在他們的報告中并沒有就動物福利的定義做出任何解釋,但此之后就有很多廣為接受的關于動物功能的觀點被提出。隨著動物福利這個術語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自然科學、法律以及應該如何對待實驗動物、農場動物和寵物等問題的討論上,給動物福利一個清晰的定義也就越來越重要。
2.1近 20 年里動物福利科學家對動物福利概念定義的發展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大多數生物學家和獸醫都認為動物能否很好地適應環境取決于它們能否經受住環境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病原體入侵、機體組織損傷、捕食者與同類的攻擊、環境中隱藏的危險、社會性競爭等,也就是說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而言,若個體無法經受環境的挑戰,其適應就會出現問題,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
1982 年,休斯( Hughes) 等人提出動物福利也就意味著動物與環境的和諧一致。這是生物學角度的一個定義,但是與環境相和諧一致是一種描述性的狀態,不便進行科學測量,可操作性不強,關鍵是動物與環境在多大程度上處于和諧狀態。
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初,布魯姆( Broom) 提出“福利”這個術語指的是個體與環境可量化地相協調的狀態,不能與環境協調一致或是協調有困難都應該被認為是損害了動物的福利[5]。通常而言,當動物的福利被損害時,動物是會感受到痛苦的,但這也不絕對,不能說當動物不感受痛苦時其福利就是很好的。例如,在人為傷害動物之前給其服用過量的止疼劑或是趁其睡眠期間進行傷害,使得動物無法在被傷害時感受到痛苦。布魯姆則認為只要傷害的行為出現了,動物的福利就是受到損傷的。通常顯示損害動物福利的情況有: 動物缺乏對生活的期望、生長受阻礙、繁殖受阻礙、身體組織受損傷、疾病、免疫能力低下、恐懼感、行為異常等。
為了明確動物福利的定義,布魯姆提出了福利的幾個維度的內涵: ①福利是動物生而有之的一種特質,不是人為可以給予或是剝奪的; ②福利有很差與很好兩個極端,而中間有很多種情況; ③福利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度量,而這個度量過程并不會涉及道德上的考慮; ④對于動物是否成功適應了環境以及適應環境的程度的測量將對動物所處福利狀態的評估提供極為重要的信息; ⑤對于動物生理參數的研究通常可以為什么樣的條件能夠使動物處于良好福利狀態這一問題提供重要信息; ⑥動物在對環境做出反應時會使用一系列的方式,而不能成功適應環境的表現也有很多種,不能以某一種表現有沒有失常來判定其動物福利狀態的好壞[5]。
評斷標準的可測量化是 20 世紀 90 年代動物福利發展的一大進展,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承認動物福利是一門自然科學。在這個時期很多動物行為學家以及心理學家致力于量化對動物福利的測量,他們主要的研究是通過定量化觀察動物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能力,對以刻板行為為代表的指示動物需求的行為表現,生理指標如心率、體溫以及免疫學反應如血液中抗體濃度等,以數值形式對動物福利的優劣進行評價。
偏愛性測試是動物行為領域一種重要的測量方法。例如,在對痛苦進行測量時,杰夫( Jeff Rushen) 的研究就曾表明綿羊在剪羊毛的地方與帶有固定電流的地方之間自由選擇時會選擇后者,可見剪羊毛的過程帶給綿羊的痛苦是大于電流刺激的[6]。
鄧肯的觀點與布魯姆的不同,他認為布魯姆以動物是否很好地表現了其生理功能來定義動物是否享受了良好的福利是不對的,他認為動物福利問題關注的核心是動物的感覺是否良好[7]。布魯姆反駁這個觀點時認為感覺只是動物應對環境的一部分,多數現在出現的感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與動物是相適應的,而福利不應只涉及感覺。瑪利亞. 道金斯( Marian Dawkins)在接受兩者觀點的基礎上,退一步提出感覺占福利的中心位置,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也很重要。之后,有人提出健康幾乎是福利的全部。可見對動物福利的定義還不統一。
近 20 多年以來學術界關于良好動物福利的判斷標準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主要有: ①強調動物處于自然的生活狀態; ②強調動物擁有舒適的感覺; ③強調動物表現出良好而健康的生理功能。
這三個角度對動物福利的詮釋可謂各有利弊。對第一種觀點支持者認為自然的或者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狀態是人類干預最少而最大限度體現動物本能的生存模式,在自然的環境中動物的本能得到最大的展示,故是一種良好的福利狀態。
第二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動物福利的概念只有對有感覺的動物才是有意義的,而福利的好壞本就是動物對其生活狀態的主觀感覺,故感覺必須是福利的主體。
支持第三個觀點的人們認為生理功能良好是人類保障動物福利的終極目的,并且生理指標與個體的主觀感覺又是有相關關系的,并且從可操作性上講生理指標是否正常又比動物的感覺是否舒適更容易測量,故他們支持以生理功能健全作為福利定義的主體。
也有研究者是結合其中的兩點或是三點來定義動物福利的。直到目前關于良好的動物福利內涵的多種觀點還處于爭論之中。
2.2“五大自由”標準的提出與改進
1993 年,英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 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 提出了農場動物“五大自由”。指出動物享有免于饑餓、免于不舒適、免于痛苦傷害和被疾病折磨、免于恐懼與悲傷以及正常表達習性的五大自由。這五大自由不僅包含身體上的舒適,也包括精神上的舒適,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最實用、最綜合、最有效的衡量動物飼養狀態的標準[8]。
“五大自由”的觀點來源于 1965 年布蘭爾貝委員會的報告,但是由于農場動物的標準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動物,如家庭寵物被飼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養育的過程而不是宰殺,故目前已有進一步的研究在試圖提出適用范圍更廣的福利標準。不同物種可能會有不同的需求,這是對不同動物提出不同福利要求的理論出發點。
在歐洲理事會上,依據科學家過去 20 年對動物福利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動物一系列的需求,指出自由并不僅僅是動物福利評估的唯一標準,“五大自由”的觀點正在被更為科學的理論所取代,例如福利質量項目提出的 12 因子就是一種比“五大自由”更好的評估指導理論。人們在明確的自然科學的證據支撐下已經達成共識,對不同動物不同的需求分別擬定評估方案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做法。
3關于動物福利還存在爭議的話題
1信息服務和智力資本的概念
1.1什么是信息服務
信息服務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信息服務概念泛指以產品或勞務形式向用戶提供和傳播信息的各種信息勞動,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貯、加工、傳遞以及信息技術服務和信息提供服務等;而狹義的信息服務(或稱信息提供服務)則是指專職信息服務業針對用戶的信息需要,將開發好的信息產品以用戶方便的形式準確傳遞給特定用戶的活動。
開展信息服務包括五個基本要素:信息用戶、信息服務者、信息產品、信息服務設施、信息服務方法。(1)信息用戶:是信息接收者,是信息服務的對象,是信息產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需求動力;(2)信息服務者:是從事信息服務的各機構及機構中的有關人員,是信息服務的主體,它通過選擇、加工、提供信息產品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要;(3)信息產品:是指信息服務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種已知的或潛在的社會信息、科學知識及科研成果,它構成了信息服務區別于其他服務的本質特征;(4)信息服務設施:是信息服務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手段,包括計算機、通訊設備、復印機、圖書流動車等技術設備以及閱覽室、情報咨詢室、照排室等服務場所;(5)服務方法:是指開展信息服務中的各類操作技巧、方式、程序,如索引技術、軟件技術、視頻技術等,它是實現信息服務效能的必備“軟件”。
將信息服務作為一個行業,從一般的經濟活動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行業部門,在我國是近20年來的事情。我國信息服務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據統計,2004年我國擁有信息服務機構4萬余家,除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機構外,各種類型的信息經營企業也紛紛成立,一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場經營網絡體系已初步形成。無論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還是社會生活各領域,都普遍采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人們的工作效率、領導層的決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質量。
1.2智力資本的概念
智力資本是在特定領域有一定的專長,或具有相當程度的文化知識水平并具有研究、實踐潛力的人力資本。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的核心、精華部分,從智力水平與知識結構角度看,屬于高層次的人力資本。
智力資本的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JohnKenneGalbraith寫給經濟學人的主編MichaelKaleeki的信件中出現。Galbraith認為智力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行為,而不單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
給智力資本最早下定義的是美國學者托馬斯·斯圖爾特,他在1991年對智力資本提出較具體的定義:所謂智力資本是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因此智力資本是指個人與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他提出了智力資本的“H-S-C”結構,即企業智力資本由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三因素構成。在智力資本的三因素中,人力資本是核心,是企業價值創造和實現的重要基礎;結構資本既為人力資本發揮作用提供橋梁與平臺,又為人力資本設計創造結果;關系資本是人力資本運營的結果,同時,其形成之后又對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和實現產生影響和作用。
布魯金提出智力資本由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知識產權資本和基礎結構資本構成,即智力資本的“四模塊”。企業人力資本是由體現在員工身上的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質所構成;市場資本是指公司擁有的、與市場相關的無形資產潛力,主要包括客戶和他們的信賴度、銷售渠道等;知識產權資本包括公司商業機密、技術專利、產品商標等;基礎結構資本是公司骨架和黏合劑,為員工及基本工作的聯合提供力量和方便,它包括公司管理哲學、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技術系統、網絡系統等。
此外,其他學者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如HughMacDonald認為智力資本指的是存在于組織內,并能產生差異優勢的知識。Sveiby將智力資本分為雇員能力、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三部分。1999年,世界智力大會把智力資本定義為“可以轉化為利潤的知識”。
因此,我們認為,智力資本是一種以員工和組織的技能和知識為基礎的資產,企業智力資本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各種無形資產,諸如專利、商標、許可證、企業形象、顧客忠誠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種類的無形資產均能給企業帶來價值。例如,商標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帶給企業的首先是防御性價值,即從法律上保護企業的名稱或其產品的品牌不被別人使用。同時,商標也具有進攻性價值,它在市場上把一個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其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有助于實行差別化戰略,建立品牌優勢。
2智力資本在信息服務業中的作用
2.1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服務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科技信息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橋梁的信息服務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面對全球電子商務大潮的沖擊,當前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國內傳統信息服務行業存在著重設備、輕信息資源開發,重社會效益、輕經濟效益的傳統觀念,導致文獻信息服務只停留在文獻的流通上,難以跟上信息時代前進的步伐,從而受到了諸多挑戰。
(1)信息資源網絡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資源公開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務部門對這部分信息無法壟斷,難以保密。換句話說,用戶與信息服務業在獲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2)隨著電子出版物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出版物信息資源的國際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猶如江河歸海般流入美國。這種趨勢更強化了其霸主地位。電子信息資源的開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如何開發我國的電子信息資源,是信息服務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3)信息交流網絡化,使用戶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戶對于網絡上的信息質量以及網上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如何為用戶提供導航式的服務,如何制造出高質量的信息產品,緩解信息噪聲、信息垃圾的壓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務的實際效率是信息服務業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
雖然我國信息服務業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挑戰,但知識經濟仍然帶給我們相當多的機遇。如我國十五規劃明確提出了發展信息產業的目標,在政策上提供了強有力支持;互聯網絡經過多年的孕育和發展,為用戶營造越來越廣闊的“電子空間”,我們現在面臨的市場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公眾對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傳統信息服務業有較強的信任感和認同感,這是傳統信息服務產業的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
2.2智力資本在信息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發展使顧客的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個性化,導致企業的競爭優勢已不僅僅取決于產品的質量、價格、售后服務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場應變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夠的生產柔性以滿足顧客的特殊需求。
當前世界經濟正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發展形態也隨之由勞動密集型(人力為主體)、資本密集型(財力為主體)向知識密集型(智力為主體)轉化。也就是說人力資源正從人力資本走向智力資本。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今天,智力資本不僅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為稀缺的資源,也是企業價值增值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稀缺性資源。1996年聯合國人力資源開發報告指出:依據100多個國家的調查表明,財富資源(指資金、有形資本)占這些國家總資源的12%,自然資源(指土地、礦山、水資源等)占24%,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占64%。可見,占多數的就是人才、技術、管理、無形資產與各種軟件組成的智力資本。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經濟中的知識性日益明顯,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企業中最關鍵的資產并不是資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資本具有稀缺性、難以模仿性與功能的創造性等特點,智力資本在企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生力軍的作用,擁有某項專利、擁有某些領域的專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員及高素質的企業員工都是增強企業長遠競爭力的關鍵。由于創意、信息和技術越來越成為產品的構成成分,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增大。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將不依賴于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數量與價格,而取決于所擁有的創造知識的能力和技術水平。因此,如何獲得智力資本并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已成為企業獲得持續核心競爭力的首要條件。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服務業,智力資本作為一種獨特而無限的資源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競爭將是圍繞爭奪高智商頭腦、高知識人才的激烈角逐。企業資源排序無疑將把最稀缺的智力資本放在第一位。
3如何加強信息服務業的智力資本管理
在高速變化的國際大環境下,企業要獲得并保持領導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創新、開發和應用知識的周密戰略。這主要緣于在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中,來自物質資源和體力勞動的有形資源的比例正加速減少,而越來越多地源于創造智力財富和知識的無形資源。因此,知識時代的組織需要一種能夠保持競爭力的,可以產生、獲得和應用智力資本的管理模式。知識密集型企業,無不把對智力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作為獲得并保持競爭能力的戰略手段。依據智力資本的理論和實踐,信息服務業應在下列幾個方面加強對智力資本的管理:
3.1建立智力資本管理體系
成功的企業應該具備完善的知識管理體系,而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于他們做出最好的決策。知識密集型企業通過智力資本管理,最終要形成智力資本管理機制,以更好地促進智力資本的發展。有效智力資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規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奠定智力資本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戰略地位。這對企業智力資本管理的貫徹落實是一個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須依據信息服務企業的特點,遵照指標體系確立的準則,建立適合于信息服務業的智力資本評估指標體系。
3.2設立專職智力資本管理人員
近年來,國外許多著名大公司因重視企業智力資本的作用,紛紛設立了首席知識官(ChiefKnowledgeOfficer,CKO)。CKO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經理,負責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技術開發、智力資源開發、企業本身知識共享體系的建立等職能工作。目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42%建立了智力資本管理平臺,出現了“首席知識主管”、“首席學習執行官”、“全球知識經理”等新職位。
3.3以智力資本開發推動智力資本管理
智力資本開發是指在系統全面地分析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在正確確定企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戰略目標之后,通過有效發揮企業已有智力資本、不斷創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資本,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在企業所在網絡范圍內實施一系列系統的動態的戰略管理活動。我國企業應構建以企業智力資本開發為核心的企業戰略管理框架,“以人為本”開發企業人力資本。
3.4提高企業員工素質
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實力來自于具有知識和技能的員工。目前,我國信息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一方面,服務機構還難以從市場上尋覓到滿意的從業人才,另一方面,許多信息服務機構規模小,經營能力差,對高素質服務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信息服務機構急缺具有企業家素質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素質的咨詢服務職業專家(如企業診斷師、企業管理顧問師、工業工程師、企業信息化工程師等),對咨詢服務執業專家隊伍建設,我國尚沒有建立培訓制度及相應的能力認定制度。因此,在強調人才年輕化的同時,在培養信息服務人才時主要要求具備以下五項能力:現代信息傳播能力、圖書館網絡延伸能力、信息加工分析綜合能力、信息產品的營銷能力以及灰色文獻與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能力,努力實現從人力資本管理向智力資本管理的轉變。
3.5加強管理創新活動
對智力資本管理的實質是管理創新,以此獲得企業智力資本的增值。管理創新是對智力資本進行重新整合,使企業達到既定目標。一般來說,在企業的智力資本管理實踐中,人力資本的管理是前提和出發點,以結構資本為保障和支持,促進個人智力的創造,鼓勵將個人潛在的智力轉化為企業的智力資本,并對其中重要的智力資本實行法律保護。
3.6促成企業人力資源向智力資本的轉變
智力資源轉化為智力資本,就會具有資本的一般屬性,而資本最具有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可以使智力資源得到最合理和最優化的配置,同時也使智力資源的培育有了客觀必然性,帶動對智力資源生長本身的投資。信息服務業要實現人力資源向智力資本的轉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確智力資源的個人投資權。不管是技術入股還是智力入股,都意味著智力資源可以作為資本進行投資;二是應當為智力資源確定一個相對的價格評估體系。只有適當地進行量化,才能進行比較和競爭;三是應當建立智力資本投入運營的預期目標體系。智力資本投入的大小,不僅在進入生產流通過程之前要作適當的評估,而且要對其增值提出預期目標,最后根據實際利潤進行分配。這促使企業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從而保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初中物理;復習;概念
一、引言
初三物理總復習階段是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對為期兩年時間的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所學習到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知識的再次理解,是對各相關知識內容的系統梳理,是對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提升,更是面向全體學生而進行的提優補差的關鍵時刻。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與進行新授課時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必定是不一樣的。這就對我們教師在復習教學的過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如何提高初中物理總復習的效率
(一)反向推導
物理概念的復習課與新授課之間最大的一個區別在于新授課是在學生不清楚不理解相關物理概念知識的前提下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例證與探究而進行的一種正向歸納,而復習課是在學生基本清楚理解與掌握相關概念知識的前提下,由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自主進行思考以解答由教師所提出和設置的各種問題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反向推導。
例如,在進行蘇科版8年級上冊第五章《物體的運動》復習的時候,教師是這樣指導學生進行復習的,流程如下:
這樣的一種從基本概念開始,通過教師所提出的一種連續的具有關聯性的問題,以引導學生不斷的進行回憶、思考、應用,最后將整章的知識內容進行再次理解與學習的復習方法對于相對簡單一點的知識內容的復習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對于“學差生”來說也完全能夠跟的上整個復習的進程。
(二)比對理解
這個方法是指教師在對一些具有相近且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進行復習教學的時候,將多個知識概念之間進行聯系,通過對比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理解,以使學生能夠更加明確相似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以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第十五章電功和電熱中15.2電功率的復習為例。
1.以我為主
教師可以首先將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中的一個概念單獨的以圖表法的方式將相關內容一一進行羅列,如:名稱及符號:電功率 P;表達公式:P = W / t;P = UI;單位、符號及換算:瓦特( W) ;千瓦( kW) 1 kW = 1000 W
2.引出關聯
基于電功率與電功之間的密切關系,在學生理解了電功率的相關知識之后,進一步的用圖表法羅列出電功的相關知識內容,并讓學生將兩者進行對照,以加深對于各自概念的理解,如:名稱及符號:電功 W;表達公式:W = Pt;W = UIT;單位、符號及換算:焦耳(J) 千瓦時(kWh)1 kWh = 3.6×106J
3.對比掌握
在學生將兩個知識的外在區別與內在聯系明確清楚之后,教師再繼續用圖表法將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及聯系一一羅列,讓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進一步的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如:
通過這樣的一種先自我理解再對照理解最后對比理解的細微化概念復習,可以使學生達到對本概念精確理解以及對相關概念具有區分與思辨能力的學習效果。這樣的一種復習方法由于具有更加偏重于基礎知識掌握方面的特質,因此可說是最受“學差生”歡迎的一種復習教學的方法。
(三)廣泛聯系
教師在將蘇科版九年級上冊第十四章歐姆定律與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第十五章電功和電熱進行聯系教學的時候步驟如下:
1.明確關系
教師將電功和電熱兩者之間的聯系進行羅列,如:
當學生明確了電功和電熱兩者之間的關系之后,教師運用簡單習題對該知識進行鞏固,例如:問:有兩個電阻R1和R2,已知R1=20Ω,R2=30Ω,當將兩個電阻串聯之后接到電源上,閉合開關的時候,請問兩個電阻器消耗的電功率P與P2之比是多少?若將兩個電阻并聯之后接到電源上,閉合開關的時候,請問兩個電阻器消耗的電功率P’與P’之比是多少?
3.復雜延伸
在全體學生都能夠根據兩者之間關系來解決簡單問題之后,教師進一步加大例題的難度,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思維以及運用朝內部縱深方向發展。
問:小民有兩個燈泡L1和L2,燈泡上分別有“220V 80W”和“220V 60W”的標注,若將兩燈泡串聯后接入家庭電路中,兩個燈泡的實際功率分別是多少?若將兩燈泡并聯后接入家庭電路中,兩個燈泡的實際功率分別多少?
解:(1)燈泡串聯,如圖1所示
(2)當燈泡并聯,如圖2所示:兩端電壓相等且等于220V,由于實際電壓等于額定電壓,所以兩個燈泡的實際功率都等于額定功率,分別是80W和60W。
通過這樣的聯系學習與應用已有的知識,可以為學生建立起清晰的關聯知識的脈絡,大大提高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與解決復雜綜合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