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藥學的基礎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中藥藥劑學;高職教育;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 R289;G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4-155-03
The preliminary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model exploration of pharmaceutic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IE Yubo1 SHI Chunshan2 YAO Ming3 WANG Limei3
1.Changbai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aishan 134300,China;2.46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PLA 208th Hospital,Changchun 130011,China;3.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ourth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1,China
[Abstract] Pharmaceutic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in pharmacy maj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which the practical training may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theory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s of TC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just started in our country.How to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training models of vocation education that suit the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f Pharmaceutics of TCM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becomes a great difficult problem and an important issue in front of educators of TCM.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the problem existing i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which are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Pharmaceutic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model
中藥藥劑學作為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擔負著培養能勝任醫院藥房、零售藥店、醫藥公司、藥檢、藥物流通、市場營銷、藥品生產、藥事管理及臨床藥學等各項工作的合格藥學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職責。中藥藥劑學涉及面廣、學習內容多而分散,涉及中藥化學、中醫學基礎、中藥炮制學和機械工業等多學科的知識,雖然容易聽懂、但難以系統掌握。如何在理論課和實驗課中將制劑生產過程和生產設備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形象地展示出來,如何將不易口頭表述清楚的制粒、整粒、壓片、包衣等過程生動地描述出來,成為了中藥藥劑學教學的最大難點之一[1]。而實訓課程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但實訓課程的開展和實訓基地建設是目前高職教育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結合我院的辦學定位,我院將中藥藥劑學實訓教學提高到了總課時的40%左右,現擬針對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中所做的大量嘗試、改革及收效等分別做以介紹。
1 中藥藥劑學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19世紀初藥劑學形成到今天, 中藥藥劑學劑型的發
展由簡單的第一代膏丹丸散,到第二代劑型的片劑、注射劑、
膠囊劑與氣霧劑, 再到第三代的緩控釋劑型、第四代的靶向給藥系統及第五代的脈沖給藥系統[2],經歷了長足的發展和質的飛躍。結合時代的發展,如今的中藥藥劑學的學課堂理論教學外,實訓教學也是掌握中藥藥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理論的提高和實踐的發展成為制約實訓基地建設和發展的瓶頸。中藥藥劑學教學涉及不同操作模塊和很多制藥機械,實訓基地的建設和使用在高職教育中也尚處于起步、建設階段。為實現專業教學計劃的培養目標,使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有機的結合,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教材內容,加強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適時地開展適合于藥學各專業包括藥品營銷與管理專業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實訓教學模式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首先對實訓基地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加以分析。
1.1 設備價值高
每個實訓操作模塊均需參照國家標準,且不低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的要求來建設執行,這就需要學院、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基本資料庫、互聯網絡、監控記錄、實時控制系統;建設相應的采購、炮制、生產、儲存、調劑場所;購進相應重點劑型制備設備以及輔助的除塵、防塵、除菌、滅菌設備。還需大批量購入對實訓成品進行質量檢驗的分析儀器,這些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且占地面積較大。
1.2 運行成本高
實訓基地運行時需啟動輔助的除塵、防塵、除菌、滅菌設備,以及相應的制劑生產線、監控系統、控制系統等。且制劑制備過程中使用的藥品、藥用輔料和化學試劑制藥用水等都導致實訓基地正常運轉的總成本提高。同時,如何杜絕實訓過程中生產的藥品流入市場造成濫服濫用,即“生產”管理問題,及實訓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等如何按照國家的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等都成了增加運行成本的一個方面。
1.3 維護費用高
實訓基地涉及到的模塊多、設備單元多,因此維護維修費用遠遠高于普通實驗室。很多部件屬于易消耗品,需要定期維修更換。即使長期不使用,仍需定期預熱,以保護設備免于損壞。藥品、藥用輔料和化學試劑需大量儲存備用,均需要定期檢查、維護。
1.4 使用效率低
實訓時學生對模塊或設備僅僅是階段性的使用,實訓完成時模塊和設備將周期性的閑置。如何提高利用率,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2 中藥藥劑學實訓的主要內容
實訓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以制劑技術、藥用輔料、制劑設備、檢測設備為主線,充分利用基本資料、網絡資源,力求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實訓教學的內容從最基本的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生產崗位工作服的著裝、設備觀摩開始;逐步進行基本操作技能練習,突破教材章節的界限,以粉碎模塊操作、提取模塊操作、干燥模塊操作、無菌操作為基本操作單元;液體制劑的制備、固體制劑的制備、半固體制劑的制備、氣體制劑的制備為劑型制備單元;機械原理陳列柜、機械零件陳列柜、機械傳動陳列柜、機械聯接陳列柜、機械軸承陳列柜作為維持正常生產、處理突發事故、工藝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率等工作單元;原子吸收、紅外光譜(IR)、高效液相(HPLC)、紫外光譜(UV)、氣相色譜(GC)、氣質聯機(GC-Ms)、液質聯機(HPLC-Ms)為核心設備作為質量標準考察、臨床給藥方案擬訂單元;飲片調劑、中成藥調劑、化學藥物調劑、藥品的儲存養護作為藥店銷售非處方藥、處方調劑與審核、藥品說明書釋、開發新的經營渠道、維護好現有的經營環境、擴大銷售量單元。通過上述實訓內容的開展,達到縮短教學與生產用工單位的差距,實現零距離就業的目的[3-7]。
3 中藥藥劑學創新實訓模式的設計
按照傳統模式即以實訓驗證為主,學生被動接受事先確定好的實訓方案和步驟進行機械性實訓,相對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及科研素質的培養。因此,調整實訓教學內容,開展實行驗證性實訓約占總實訓教學學時的70%~85%,如清營湯、川貝枇杷糖漿、舒筋活絡酒、清開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千里光眼藥水、益元散、小青龍顆粒、精芪雙參膠囊、健胃消食片、六味地黃丸、復方蛇床子栓、老鸛草軟膏、養陰生肌膜、鹿角膠、紅升丹、沙丁胺醇氣霧劑的制備及檢驗,粉碎、制水、浸出、滅菌、針劑、合劑、丸劑、片劑、包裝、物料輸送等設備的操作、維修及養護,評價處方對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青少年及老年用藥評價等內容;研究性實訓約占總實訓教學學時的10%~20%,如確定實驗動物血液中藥物成分及濃度、溶劑法及色譜法(大孔樹脂、聚酰胺、硅膠、氧化鋁等)分離藥物成分制備制劑、同一藥物不同劑型及不同給藥方式治療效果評價。探索性實訓約占總實訓教學學時的5%~10%,如透皮吸收體系(TDDS)、靶向制劑等前沿研究。多層次的一體化實訓,可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前期主要以基礎訓練、驗證性實訓為主,開展具有代表性的實訓; 其后則開展綜合研究性實訓、探索性實訓為主的綜合實訓,其內容主要體現學科及知識的綜合性,鍛煉學生掌握知識及提高實踐技能的綜合能力;在實訓后期,安排并開展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主的實訓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 中藥藥劑學實訓中問題的解決
4.1 師資人才隊伍建設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速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及師資隊伍建設是開展實訓教學的前提和重中之重。由于教師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經歷不同,不可能對所有操作模塊和所有制藥機械都掌握和使用,但教育工作者擔負著培養學生對醫院藥房、社會藥房、醫藥公司等全方位認識的指責。因此,結合我們對當前社會人才結構及知識體系的認識和研究,精細化的教師隊伍,與時俱進的知識體系成為我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隊伍建設的職責所在。近年來,我院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進修學習,如劑型于治療藥物監測、劑型于藥物的靶向分布等,積極擴充教師隊伍,培養和引導教師完善知識體系,并積極優化理論課、實驗課與實訓課的教學模式,以應對教育形式的變化[8-9]。
4.2 結合實訓教學的教學模式改革
通過演示實訓,驗證實訓,情境模擬,綜合實訓,設計實訓。可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融為一體,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實訓教學,改進并調整教學方式,如對實訓中學生考核評價標準,科調整為包括實訓預習、實訓操作、同步記錄、實訓報告,專題設計、操作儀器清潔程度以及考勤等綜合內容的考查,同時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全面評估學生的實踐過程。同時教師應積極開展科研,讓學生以申報子課題的方式,融入科研,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創新能力,并最終為用人單位培養出能盡快勝任實際工作的有力人才,提高我院學生的就業率。
4.3 充分利用實訓基地資源整合的優勢
地區性合理整合實訓基地,可以大大節約、優化教育資源,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取得教育成果最大化,以發達城市為中心,輻射周邊。職業教育是與經濟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教育形式。只有我們做好每一點,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4.4 實訓與實踐的實際結合
除了開展實訓教學,充分地開放教學并利用社會資源顯得非常重要,通化地區擁有全國七分之一的制藥企業,是學生進行觀摩學習的理想地點。一方面,很多制劑生產管理必備知識,中間體制備,質控工作等的熟知和經驗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切實可行的生產實踐的獲得。結合綜合實訓的鍛煉,學生對工廠的儀器設備不再陌生,結合制藥企業內的制藥工序,崗位操作,設備標準。使實訓與藥物的生產實踐、新藥開發等具體工作緊密相連,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有更充分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在醫院制劑室、調劑窗口、臨床藥學等藥品應用環節的實習,結合實訓模式中對制劑制備、質控、調劑等的認知和學習,加上對自動擺藥機、自動發藥機等藥房自動化的觀摩學習和臨床實踐,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中藥藥劑學實訓是對教學和實踐過程的整體優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遇到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主動尋找答案并最終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實訓教學取得的成果最大化,從而為制藥企業、醫藥公司、社會藥房、醫院藥房等輸送實更多用型人才[10]。中藥藥劑學實訓水應了一個國家藥品生產、醫療和科學技術水平,是先進生產力的突出體現,在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促進藥物研究和生產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藥學職業教育是醫藥科技發展的先決條件,醫藥科技發展促進中藥學職業教育,中藥學職業教育發展促進社會進步。隨著時代的變遷,未來的中藥學人員需要更加廣泛的知識體系、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的中藥學職業教育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適合醫藥領域合格的中藥學人才。中藥學職業教育的是核心技術的具體表現,科學進步、經濟騰飛的基石。我們的中藥學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我們應該以趕超歐美老牌藥學職業教育為目標,我們要不斷進步,掌握核心科學技術。為我們祖國的藥學職業教育蛻變成世界藥學職業教育強國。我們還需要更好的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技能,提高理論水平。使我們中藥學職業教育的學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張邦樂,周四元,宦夢蕾,等.藥劑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1):33-36.
[2] 鄧莉,魯瑩,鄒豪,等.藥劑學課程教學的改革[J].藥學教育,2007,4(23):30-31.
[3] 駱明群.一體化實驗實訓模式在中職《藥劑學》的實踐與成效[J].當代教育論壇,2010,15(5):34-35.
[4] 孔小英.淺析中職藥物制劑技術實訓課程的改革[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7):47-78.
[5] 張柯萍,潘雪英,謝燕.高職藥劑學精品課程建設調研報告[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3):125-126.
[6] 陳炎明,王敬平,黃琦,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初探我校藥物分析實驗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8):74-75.
[7] 鄭珂.《藥物制劑工程技術與設備》課程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醫藥,2009,22(3):338-339.
[8] 鄭增娟.藥劑學教學改革初探[J].藥學教育,2008,2(24):38-40.
[9] 王曉慧,周效思,呂立華,等.高職高專藥學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藥劑學實訓師資培訓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3,30(18):16-17.
關鍵詞:中藥藥劑學;互動式教學;中醫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40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8-0119-03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GAO Jian-de, FAN Ling-yun, YU Yan, WEI Shu-chang, LIU Xio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outcom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Methods Fifty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re taught b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56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TCM pharmaceutics by using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This study evaluated students’ adaption to the two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sco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of the two classes. Results Students taught by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self-study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creativity,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eam spirit.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shows better teaching outcome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look for ways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cultivate all-round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TCM pharmaceutics;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TCM education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藥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也是將傳統制劑技術和現代劑型理論相統一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與制劑生產和臨床應用緊密相聯。中藥藥劑學是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中藥研究、生產、經營和應用等各類人才的必修主干課程,課程涉及面廣,涵蓋知識多。目前的教學方式大多采用傳統的板書、投影等教學手段,不能很好地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1],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思想及模式,可克服傳統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的不良局面,與我國當前教育宗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相吻合。筆者將該方法引入中藥藥劑學的教學中,在教研室討論下初步對液體藥劑、注射劑、丸劑、片劑和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劑型章節采用PBL,通過問卷調查和考試成績分析對其效果進行了評估,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9級中藥學專業50名學生作為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授課;2009級藥物制劑專業學生56名作為試驗班,采用PBL授課。對照班與試驗班均被隨機分為6組,每組8~10名學生,每組指派1名組長。
1.2 方法
1.2.1 基線水平 本校中藥學專業學生與藥物制劑專業學生高考成績均在普通本科分數線以上,具有較好的人文素質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中藥藥劑學課程前,兩班開設課程相同,均已完成了中藥學、物理化學、中藥化學、制劑分析等基礎藥學課程的學習,具備了基礎藥學知識的儲備,為順利進行互動式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2 教材與內容 對照班和試驗班均采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藥劑學》[2]作為教材。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講授上述內容,試驗班在液體藥劑、注射劑、丸劑、片劑和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劑型5個章節采用PBL。
1.2.3 互動式教學過程
1.2.3.1 提出問題,建立假設 教研室首先組織授課教師進行PBL的學習,然后各章節授課教師根據本章節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制訂學習目標和議題,設計帶有相關問題的教學案例,同時設計評價教學效果所需的表格。如在學習完顆粒劑、膠囊劑、丸劑、片劑基礎后,我們設計了一種案例:傳統黃連上清丸存在作用遲緩、服用劑量大等缺點,為此,有人將黃連上清丸改制成了黃連上清口膠。請學生從工藝、藥效及患者依從性等方面綜合考慮,選擇合適劑型并提出正確的制備方案。
1.2.3.2 收集資料,論證假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長在課余時間組織本小組進行討論,并詳細記錄討論過程、每位同學的發言情況及討論結果,并推薦1~2名同學作為課堂代言人。第二次課,通過第一次課后查閱、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認識,每個小組設計1份工藝路線,詳細論證其可行性,最終形成一份完整的實驗設計。教師再引導討論的深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指引:①黃連上清丸主要功效是清熱通便、散風止痛,用于風熱所致頭暈腦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及風火牙痛等,而風火牙痛時牙齦嚴重發炎,患者咀嚼時牽拉牙齒,使炎癥加重,更為疼痛;②口膠含糖重,溶后流入牙縫,成為良好的培養基,使病情惡化;③黃連上清丸方藥物多苦、咸,制成品口感不好,患者難以接受;④為擴大用藥對象,現在上市的有黃連上清片、黃連上清膠囊、黃連上清丸。
1.2.3.3 反饋和總結 各小組將所獲取的信息加工整理后,以書面報告形式呈報自己的結論及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因此對劑型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懂得了選擇劑型要考慮根據防治疾病的需要進行,而且可以將矯味所用輔料、包衣技術等知識串聯起來學習。以上過程在實施中應注意合理安排時間,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有充分時間收集資料和自主學習。
1.2.4 問卷調查 設計調查問卷,了解PBL的實施對學生選擇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的影響和該方法的實施效果。采用不記名方式,由學生自愿填寫。
1.2.5 學生學習過程及班級交流情況評價 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及班級交流情況,采用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互動式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表現進行評分。評價在每一單元結束后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包括四方面內容:①對案例分析問題的能力;②與小組成員合作的能力;③查閱文獻及參考資料的能力;④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以自評、互評的總分作為最后評分,占總成績的40%。指導教師在參加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按照上述標準進行抽評,以保證學生評分的客觀性。
1.2.6 期末考試成績評價 對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測試試卷滿分100分。其中主觀性試題40分,題型包括簡答題和論述題;客觀性試題60分,題型包括填空題、單選題和多選題。占總成績的60%。試題內容偏難,但并未超越教學大綱范圍。
2 結果與分析
2.1 教學方法調查
試驗班和對照班均完成了有關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課前調查,試驗班完成了有關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的課后調查。結果顯示,在實施PBL前,多數學生認為傳統教學法是適合中藥藥劑學的教學方法,僅有40%左右的學生贊成采用PBL。經過實施PBL,學生對教學法的選擇有了顯著的變化,試驗班有76%的學生認為PBL適合中藥藥劑學的教學方法,66%的學生認為PBL可提高學習自信心,73%的學生認為PBL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86%的學生認為PBL可促進自學能力,75%的學生認為PBL可培養發現、分析問題能力,83%的學生認為PBL可加強同學間協作。這說明通過嘗試PBL,學生體會到了該教學法的優點,愿意將PBL作為中藥藥劑學的授課方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4例患者均為2015年2月~2016年3月到醫院中藥部就診,均意識清晰,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抽簽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均52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6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51.25±3.98)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23例,高中10例,專科以上10例。研究組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51.25±3.98)歲;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25例,高中8例,專科以上11例。以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之間平均年齡、性別以及文化程度等基線資料的對比,結果提示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接受傳統藥學服務,即做好中藥倉儲、采購等工作,并在患者就診期間根據其病情實施藥品調劑,對每次服用藥物單獨成包,叮囑患者藥物煎服方式、時間以及注意事項等,不強調特殊服務內容。
1.2.2研究組則在傳統藥學服務基礎上加用中藥處方分析,其在藥學服務中具體應用方法如下:
1.2.2.1確保中藥處方對應診斷結果配藥醫師應具備中藥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嫻熟中醫診斷技能,在為患者診斷、配制中藥期間,同主治醫師保持有效、及時的溝通,并中藥處方內的中藥配制、配制比例,對應患者的疾病診斷結果。同時,中藥配制、調節期間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配藥醫師應同主治醫師維持良好交流、協商關系,從而降低其用藥風險,并確保患者用藥安全。
1.2.2.2把握中藥處方用藥劑量調劑醫師在應用中藥治療疾病時,應嚴格調制中藥劑量,以保證其用藥效果理想,避免患者因藥物劑量不合理而發生醫療事故。因中藥劑量過大為引發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配藥醫師需嚴格把握中藥配制劑量,遵循“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原則。同時,在中藥處方配制過程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酌情處理用藥劑量,如對于老年患者、兒童、孕婦、體質虛弱者配制中藥處方時,應盡量應用溫性藥物,降低中藥劑量。特別是含毒性的中藥材,需嚴格控制其用藥劑量。
1.2.2.3把握中藥處方配藥禁忌配藥禁忌是中藥處方配制過程中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配藥醫師應遵照配藥禁忌規范其配藥過程,在審核配藥、處方時,需掌握藥材藥效、用藥劑量等,并依據其實際情況配藥。對于患者存在自身條件禁忌、配伍禁忌時,需及時同主治醫師交流,更換中藥處方。
1.2.2.4準確標注中藥處方腳注中藥處方中的腳注,指的是中藥名稱旁側的中藥材簡要介紹,如煎煮時間、煎煮方法、藥效提升方式等。配藥醫師應明確標注好中藥處方腳注,并依據腳注予以用藥指導。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分析其不合理原因。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中數據資料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予以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計數資料的組間率(%)對比使用?字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對比則實行t檢驗;P<0.05表示兩組資料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
研究組患者的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是7.69%,對照組患者的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是25.00%,其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2.2本組中藥處方不合理原因
本組不合理的中藥處方共17份,其中用藥劑量錯誤4份,腳注標注不當及未標注7份,用藥重復3份,方劑與診斷不符3份。
3討論
藥房作為醫院重要的服務窗口,其工作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整個醫院的服務水平,應予以高度重視[2]。中藥處方作為中醫用藥的最主要依據,是中醫辨證治療的重要體現。然而,近幾年來因中藥處方不合理引發的醫療事故日益增加,對患者用藥療效、安全均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也不利于醫院維護良好社會形象[3-4]。
中藥處方屬于中藥治療疾病的精髓,經對癥治療、科學配伍,可充分發揮中藥治療效果。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中醫保健療法在醫療領域上發揮著重要作用[5-6]。然而,經臨床分析發現,中藥治療依然存在較多不確定、不合理因素,嚴重影響其藥物治療效果,甚至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死亡。因此,合理應用中藥處方,在中醫治療疾病中有重要的臨床意義[7-8]。近幾年來,因不合理用藥所致死亡比率升高,而中藥處方在其中所占比例較高,達到其致殘、致死藥方的50%以上,對患者的生活、生命安全均有嚴重不良影響[9-10]。因此,對中藥處方的藥性進行正確分析,合理使用中藥,對改善治療效果、減輕不良反應、提升治療安全性有重要臨床意義,并能減輕患者疾病、經濟負擔,而這也是中藥學服務中相對重要的任務。
鑒于上,有必要改變既往藥學服務模式,應用綜合藥學服務模式,強調中藥處方分析的應用。在中藥處方開具過程中進行處方分析,一方面可結合中醫學經典處方,研制出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可發現中藥處方中的臨床適應癥、用藥療效等,促使配藥醫師配制出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劑。此外,分析具備脈案的中藥處方,有助于明確中藥處方中主癥、診斷、立法等,獲得準確配置方劑,以免因中藥方劑配置錯誤而引發醫療事故。另外,中藥處方分析還有助于檢查配藥醫師的處方書寫規范性,避免發生重復用藥等不良現象,且可進一步檢查用藥方法、用藥劑量、藥物配伍禁忌等,降低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
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的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是7.69%,對照組患者的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率是25.00%,P<0.05,充分證明了中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效果。
作者:劉建平
參考文獻:
[1]王莉梅,王雪瑩,夏恪迪.基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法的臨床藥學服務風險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9):63-65.
[2]龍恩武,胡明,童榮生,等.門診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藥學服務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2):139-142.
[3]史萬忠,王見義,周華,等.中醫醫院中藥處方比例和中醫非藥物治療人次比例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15):1298-1301.
[4]陳虹,胡豪.銀川市居民購買非處方藥品時對社區藥房藥師提供藥學服務感知的調查[J].中國藥房,2016,27(30):4197-4199.
[5]陳娜,張幸國,龔艷容,等.醫院藥學部門開展個體化藥學服務的情況分析與展望[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5,35(15):1343-1346.
[6]金蘊,吳賽偉,高興旺,等.中成藥中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雙跨”品種的風險與管理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1):2249-2251.
[7]馮建軍.中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8):131-132.
[8]趙玲玲.中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7):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