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財務報表的基本構成要素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審計風險;特征;構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F239.1 文獻標識碼:A
一、審計風險的涵義
現代審計是建立在內部控制制度評審的基礎上,運用審計抽樣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大量的審計實務問題。風險,在一般意義上是指未來事項發生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從最終意義上講,是針對注冊會計師所發表的不正確的審計意見而言的。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正確的審計意見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的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了有保留的或否定的審計意見,這種情況所帶來的風險稱為誤拒風險;其二是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的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了無保留的審計意見,這種情況所帶來的風險稱為誤受風險。在第一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為避免錯誤地否定事實上公允的財務報表,一般會擴大審計測試范圍及相應的審計程序,增加審計證據的數量,提高審計證據的質量,從而能獲得正確的審計意見,這種做法帶來的無非是審計成本的提高和審計效率的降低,但不會影響審計質量。在第二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對非公允的財務報表發表肯定的審計意見,從而會誤導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引發嚴重的經濟后果,審計職業界和社會公眾對審計風險的關注主要就是指這種誤受風險。因此,美國AICPA將審計風檢定義為:“對存在重要錯報的財務報告,審計人員可能無意識地沒能對他們的審計意見做出適當調整的風險。”我國新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對審計風險也給出了一個類似的定義:“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審計風險是與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存在的錯報密切相關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中指出:財務報表中錯報(misstatement)可能由錯誤(error)造成,也有可能由舞弊(fraud)造成。
二、審計風險的特征
審計風險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從審計發展的歷史看,審計風險是審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特定的經濟條件相聯系。審計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獨立于注冊會計師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對于審計風險,人們只能認識它和控制它,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改變審計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其發生的概率,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它。
(二)審計風險貫穿于審計過程的始終
盡管審計風險是通過最終的審計結論與預期的偏差表現出來的,但這種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審計程序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因此,不同的審計計劃和審計程序會產生與之相應的審計風險,并會影響最終的審計風險。
(三)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非故意行為引起的
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無意識造成的,并非故意行為。注冊會計師的舞弊行為不屬于審計風險,而是須負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認識到審計風險的無意性,對研究與控制審計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四)審計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雖然審計風險的產生及其后果是難以預料的,但人們仍然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對其進行適當的控制,將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當然,這里所講的審計風險是指其構成要素中的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不必對其產生懼怕心理,在審計過程中可以通過識別風險領域,采取相應的措施,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綜上所述,審計風險是一種不可完全避免的客觀存在,是由注冊會計師的非故意行為引起的,存在于審計過程的各個階段,但它又是可以適當控制的。注冊會計師只有了解審計風險的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運用審計風險模型指導審計實務,以提高審計工作效果與效率。
三、審計風險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一)審計風險的構成要素
審計風險可進一步分解為兩個基本的構成要素:重大錯報風險(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MMR)和檢查風險(detection risk,DR)。《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的第十七條定義了審計風險的這兩個構成要素。
1、重大錯報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重大錯報風險包括兩個層次:財務報表層次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層次。其中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通常與控制環境有關,并與財務報表整體存在廣泛聯系,可能影響多項認定,但難以限于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的具體認定。它很可能是源于薄弱的控制環境。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由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構成,但注冊會計師基于技術或方法偏好和實務考慮,可以單獨或合并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因此,重大錯報風險由固有風險(inherent risk,IR)和控制風險(control risk,CR)構成,但它并不是兩者的簡單合并,會計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并非一定要從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兩方面評估。
2、檢查風險
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認定存在錯報,該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是重大的,但注冊會計師沒有發現這種錯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由于現代審計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同時也受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的影響,取決于審計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比如,詳查檢查法比抽查法更能減少檢查風險,但是由于成本效益原則的限制,檢查風險并非越低越好,注冊會計師必須通過審計程序的合理安排將檢查風險調整到適當的水平。
(二)審計風險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
在審計風險的兩個構成要素中,重大錯報風險為“客戶風險”,它與被審計單位有關,直接受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等情況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對此無能為力。但是,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加深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對其重大錯報風險的高低做出合理評估,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以便將重大錯報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加以考察。
從定性的角度看,審計風險的兩個構成要素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主要體現在:(1)審計風險各要素是相互獨立的,是審計風險形成的兩個不同的環節;(2)審計風險各要素的排列是有序的,其發生的順序依次是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3)審計風險各要素只有同時發生才會構成審計風險,審計風險是各要素共同
作用的結果,假如其中的一個要素不存在,審計風險也就不存在;(4)審計風險各要素與注冊會計師的關系不同,注冊會計師對于重大錯報風險只能評估而不能控制,注冊會計師只能根據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水平來控制檢查風險。(5)審計風險各要素之間存在如表1所示的變動關系,即在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與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包括固有風險的評估和控制風險的評估)成反向關系。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
從定量的角度看,根據概率論原理,總體審計風險可以看成是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的聯合概率,如下式所示:
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或 AR=MMR×DR
由于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由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構成,所以審計風險模型可進一步表示為:
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或 AR=MMR×DR=IR×CR xDR
總體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認為可以承受的風險水平,即按照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就財務報表發表意見來說是適當的水平,審計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風險限定在低水平。例如,如果注冊會計師將總體審計風險設定為5%,則注冊會計師發表的無保留意見的真實含義可被表述為:他有95%的把握認為財務報表不存在重要的錯報或漏報。經驗表明,將總體審計風險設為小于等于10%比較合適。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則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為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注冊會計師雖然可以通過分析、研究被審計單位經營環境和評價其內部控制等程序,降低注冊會計師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水平,但這并不能改變實際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換句話說,注冊會計師無法改變實際的重大錯報風險,因此它對注冊會計師來說是不可控的。所以,為謹慎起見,注冊會計師在進行編制審計計劃時,除非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重大錯報風險不高,否則,注冊會計師不應該將重大錯報風險評估為低水平。
在上述等式中,檢查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可控變量,它是重大錯報風險的函數。一方面,注冊會計師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以及注冊會計師可接受的總體審計風險水平共同決定了檢查風險水平。另一方面,實際檢查風險水平又和特定環境下實施實質性審計測試的范圍相關,即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增加實質性測試來降低檢查風險,以使得它與重大錯報風險的聯合概率能夠達到預期的、注冊會計師可接受的總體審計風險。根據上述等式,檢查風險的計算如下式所示: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或DR=AR÷MMR=AR÷(IR×CR)
上式中算出的DR是注冊會計師可接受的檢查風險,它不同于實際的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將依據其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實施實質性測試。假設注冊會計師已確定如下風險水平:AR=10%(設為低水平,因為它是發表審計意見的基礎),MMR:30%(以了解和評價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為基礎,包括內部控制),則有DR=0.1/0.3=33%。如果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和評價表明內部控制比上述的要弱,MMR應評估為60%而非30%,此時檢查風險將降為16.66%,要求注冊會計師大幅度增加實質性測試程序,以彌補較弱的內部控制,使總體審計風險水平維持在設定的10%水平。
【關鍵詞】 會計要素;會計對象要素;財務報表要素
盡管FASB、IASB、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和組織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名稱不一,但財務報表要素都無一例外的成為其重要組成。相比較而言,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在內容上已經非常接近上述概念框架,但在地位和詳細程度方面還與上述概念框架有著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財務報表要素方面。我國基本準則中繼續使用 “會計要素”這一概念,并且在會計要素設置上表現出較大的不同。
一、概念的界定
關于“財務報表要素”的概念,國內外一直存在較大分歧。我國財政部1992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盡管設置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六大要素,但沒有明確提到“會計要素”的概念;2006年出臺的基本準則中使用“會計要素”一詞;而在一些國內會計學論著中還有“會計對象要素”一說。國外FASB、IASB、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和組織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則一致使用了“財務報表要素”(The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這個概念。因此,關于要素就出現了“會計要素”、“會計對象要素”、“財務報表要素”三個相似的概念。那么,這些名稱不一的要素指的是否為同一內容,是否應當在基本準則中直接沿用國際通用概念,就成為未來構建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
所謂要素是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 “會計要素”和“會計對象要素”中的會計均指的是“財務會計”。按照管理活動論的觀點,財務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活動,其構成要素應是財務會計的主體、客體(對象)、目標和方法四個基本要素。按照信息系統論的觀點,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其組成要素包括人員、數據、中介。可見,“會計要素”既可指會計行為要素,亦可是會計系統要素,而非單一的會計對象要素或財務報表要素。會計對象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是按照經濟內容對會計對象所作的基本分類,可以被看成會計管理活動的客體或是會計系統的數據輸入。因此,會計對象要素實質是會計要素之一。
財務報表要素是由提供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的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信息的目標所決定的財務報表的構成要素。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指出,“財務報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是根據交易和其他事項的經濟特性,把它們分成大類。這些大類稱作財務報表的要素。”FASB認為“財務報表的各種要素是構筑財務報表的材料――就是財務報表所包含的各類項目。”
會計對象進入會計信息系統具體化為會計對象要素,進而再具體化為會計科目進入會計賬戶體系(初次確認);而會計賬戶體系分類匯總濃縮后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對外輸出(再次確認)。換言之,會計對象可以看成會計信息系統的輸入,財務報表則為會計信息系統的輸出。不論是輸入還是輸出,均屬于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會計對象要素和財務報表要素應當所指內容一致,并且構成會計信息系統的組成之一。
綜上所述,會計要素(或稱為財務會計要素)包含會計對象要素和財務報表要素。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說,“會計要素既指財務報表內容劃分的大類,又指用于正式報告賬戶體系”。“所謂財務會計的要素,實際上分別指:(1)分類,有序并相互關聯的賬戶體系中的第一層次的分類,簡稱賬戶大類,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等賬戶。(2)分類、有序并相互關聯的報表體系中的第二層次的分類,也簡稱報表內容大類,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等報表項目。”其中第一層次的分類即為會計對象要素,第二層次的分類則為財務報表要素。二者均為財務會計要素,但是財務會計要素的組成并不僅限于此。
因此,從上述三個概念內涵來看,用“會計對象要素”或“財務報表要素”來取代目前基本準則中的“會計要素”一詞更為貼切;而從會計國際趨同角度看,選擇“財務報表要素”一詞則更為現實。
二、財務報表要素的國際比較
FASB、IASB、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和組織都頒發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設置了財務報表要素。我國的基本準則也確立了我國的會計要素。以下就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 FASB )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IASB)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財務報告原則公告》、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AASB)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的財務報表要素進行比較分析,見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上述國家或組織關于財務報表要素設置呈現出總體上相似,但某些要素內涵不同的狀態。
上述國家或組織的要素設置都只包含資產負債表要素和損益表要素,均未專門對現金流量表進行要素設置。實際上對于是否專門設置現金流量表要素會計理論界一直是有爭論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均以應計制為基礎,現金流量表則以現金制為基礎。盡管現金流量表本身包含現金流入、現金流出以及現金凈流量三個要素,但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相關的賬戶調整獲得。因此沒有必要專門設置一套現金流量表要素及對應的賬戶體系。
資產負債表的要素基本相同,都包括資產、負債和權益三個要素。其中英美還多設了“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兩個要素。這兩個要素都會導致權益的變動,性質上隸屬于權益要素,而層次上低于權益要素。是否增設這兩個要素成為上述國家或組織資產負債表要素設置的最顯著分歧。
誠然英美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權益業務和事項數量多且復雜,并存在大量獨資和合伙企業,需要詳細披露有關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信息。但實際上通過權益變動表等形式即可詳細描述權益變動的過程及結果。并且“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本就隸屬于“權益”要素 ,在層次上是不能和“資產”、“負債”要素并列的。因此筆者認為單設這兩個要素是沒有必要的。
損益表要素設置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上述國家或組織關于損益表要素的設置不僅數量不同,而且要素的涵義也各不相同。
關于收入、收益、利得要素。FASB和中國均設置了收入要素,并只包含正常活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不同的是FASB同時還設置了利得要素來概括非正常活動的經濟利益流入,而中國沒有。IASB和AASB設置收益要素來涵蓋正常與非正常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而ASB則將正常與非正常活動的經濟利益流入全部包含在利得要素中。
關于費用和損失要素。上述國家或組織,除英國ASB之外,均設置費用要素。不同的是FASB和中國的費用要素均指正常活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其中FASB單設損失要素來概括非正常活動的經濟利益流出,而中國沒有相應的要素。IASB和AASB的費用要素不僅包含正常活動,還包括非正常活動的經濟利益流出,即包含損失。而英國ASB則將正常與非正常活動的經濟利益流出全部包含在損失要素中。
關于全面收益和利潤要素。考慮到收益(利得)扣除費用(損失)后即可得到凈收益,故IASB、ASB和AASB均未單設凈收益要素。而FASB則設置全面收益要素,并且全面收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中國設置利潤要素,并且利潤由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組成。
三、中國財務報表要素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中國關于財務報表要素的設置可追溯至1992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該準則列出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個要素,但并未明確提出“會計要素”的概念。2006年出臺的基本準則中則明確使用“會計要素”的概念,并仍然設置與1992年基本準則完全相同的要素,但其內涵(尤其是損益表要素)已發生較大變化。總體上看,2006年基本準則要素內涵較1992年的顯著變化是由收入費用觀轉化為資產負債觀,與國外主要國家或組織的要素定義已近乎趨同。但是結合前文的國際比較,可以發現中國的財務報表要素設置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非正常經營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沒有要素歸屬
無論是1992年還是2006年基本準則關于收入和費用要素的定義,均針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或日常活動,并未涉及到非常活動。對照上述國外國家或組織,無外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收入、費用要素僅指主要或中心活動,另設利得和損失要素來涵蓋其他非主要或非中心活動,如FASB;另一種情況是收益(或利得)、費用(或損失)要素不僅包括正常活動,還包括非正常活動。無論上述哪種情況,對于非正常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均有要素歸屬。
反觀2006基本準則,在其第一章第十條中提及的要素為六個,但在第五章所有者權益下卻又提出了“利得”和“損失”兩個概念。所謂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所謂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這兩個概念恰好彌補了收入和費用要素所未能涵蓋的內容。因此筆者建議提升利得和損失這兩個概念的地位至“財務報表要素”層次。
(二)損益表要素的內涵與要素內部關系之間相矛盾
一直以來國內損益表要素之間的關系都被描述為“收入-費用=利潤”,也稱之為會計第二方程。但對照2006基本準則中收入、費用要素的內涵,收入和費用之間有配比關系,收入扣除費用后的凈額即為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的凈流入。而利潤則指的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收入扣除費用后的凈額只是利潤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它和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共同構成利潤整體。由此可見,2006基本準則的損益表要素設置與會計第二方程之間是相悖的。
根據前一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在利得和損失的要素地位得以確定的前提下,可以將損益表要素之間的關系修正為“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利潤”。
(三)利得和損失分別區分為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使得要素設置復雜化
利得或損失的經濟后果無外乎直接影響所有者權益和通過計入損益來間接影響所有者權益。那些直接影響所有者權益的利得或損失實質上與其他的權益類項目(如業主追加投資,資產增值)的經濟后果是一致的,均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動。因此可以看做是所有者權益要素下的具體項目,或是影響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是隸屬于權益要素,而非同一層面的內容。而那些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則恰好填補了非正常經營活動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的要素歸屬空缺,與收入或費用位列同一要素層面,無需將利得或損失區分為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因此在將利得或損失概念提升至要素層面后,資產負債表要素和損益表要素的設置將變得簡單而明了。
四、結束語
財務報表要素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而嚴密的要素設置對于構建內在邏輯一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至關重要。盡管當前中國還沒有出臺真正意義上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或其他類似框架),但是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實際已涵蓋了相似于FASB等概念框架的內容。也就是說,2006基本準則已經在現實中擔當著概念框架的角色。因此,對于包含財務報表要素在內的基本準則的完善和改進仍是當下任務所在。
【參考文獻】
[1]Http:/Baike.省略.
[2] 許亞湖.會計準則中的財務報表要素問題[J].現代會計與審計,Nov. 2005, Vol.1, No.6.
[3] 唐來全.會計要素新論[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8).
[4] 葛家澍.會計理論[D].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94-195.
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念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課程教學活動的范式和計劃,其核心要素包括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關鍵詞:
財務報表分析;教學模式;對比分析
一、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
模式(Model)最初從物質形態領域形成,后移植到認識形態領域,目前已逐漸轉變為一種方法體系、范式體系和結構體系(翟亞軍,2011)。教學模式最初由美國學者喬伊斯(B.Joyce)和威爾(M.Weil)等人于1972年提出,他們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教學模式應是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符合教學規律、具有相對穩定的教學要素與教學結構的教學活動總和(高坤華等,2014)。國內學者關于教學模式構成要素的觀點如表1所示。筆者認為,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念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課程教學活動的范式和計劃,其要素包括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二、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設置比較
如表2所示,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性質為專業課,其學分數為2或3。
三、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目標比較
筆者對幾所高校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比較,具體見表3。教學目標是教學實踐活動的預期效果與最終境地。如表3所示,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一是要求學生了解與掌握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理論知識;二是要求學生準確理解企業財務報表結構;三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企業基本財務指標分析方法,包括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分析等;四是要求學生學習與初步了解企業財務報表拓展分析的相關知識,包括綜合業績評價、盈余預測與管理、企業價值評估等。
四、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內容比較
教學內容除傳統的課本教材之外,應有經典專著和參考教材、文獻資料作為補充,還應包括學科前沿、實際應用、新興技術、科研成果等。這些內容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必須進行系統重構(高坤華等,2014)。目前,以下幾所高校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1)上海財經大學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緒論;基本原理及基本報表;財務分析的基本內涵;財務分析的方法;流動性及風險評價;經營效率評價;盈利性評價;成長性評價;現金流量狀況評價;綜合分析。(2)東北財經大學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分析理論;財務分析的信息基礎;財務分析程序與方法;資產負債表分析;利潤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分析;企業營運能力分析;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發展能力分析;綜合分析與業績評價;趨勢分析與預測分析;企業價值評估。(3)南京大學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報表分析概述;財務報表構成;財務報表分析基本方法;財務報表分析的擴展和綜合運用。(4)首都經貿大學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會計信息與證券市場;基于價值評估的資產負債表分析;基于價值評估的損益表分析;基于價值評估的現金流量表分析;基于價值評估的非財務信息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資風險分析;盈余特征、盈余質量與盈余預測;盈余操縱分析;盈余預測;基于盈余預測的價值評估與投資決策。(5)江西財經大學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分析概論;財務分析信息基礎;財務分析程序與方法;資產負債表分析;利潤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營運能力分析;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發展能力分析。(6)南京財經大學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分析理論;財務分析信息基礎;財務分析程序與方法;資產負債表分析;利潤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營運能力分析;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發展能力分析;綜合分析與業績評價。(7)南京審計大學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報表分析概述;融資活動分析;投資活動分析;經營活動分析;現金流量分析;投資回報率和盈利能力分析;信用分析;前景分析與估值;財務報表分析的運用:綜合案例。(8)上海金融學院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報表分析概述;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營運能力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現金流量分析;上市公司特定指標分析;財務綜合分析;會計操縱與財務預警分析。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包括課程所涉及的專業領域以及核心問題等(宋夏云,2015)。通過以上匯總可知,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四塊:一是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理論,如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涵義和目的、財務報表分析的信息基礎、財務報表分析的程序與方法等;二是企業財務報表的結構分析,如資產負債表分析、利潤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分析;三是企業基本財務指標分析,如企業營運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發展能力分析等;四是企業財務報表的拓展分析,包括綜合業績評價、盈余預測與管理和企業價值評估等。
五、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方法比較
如表4所示,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和專題討論等。
六、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考核方式比較
如表5所示,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時作業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為主。
七、研究結論
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包括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其教學目標在于:一是要求學生了解與掌握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理論知識;二是要求學生準確理解企業財務報表結構;三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企業基本財務指標分析方法;四是要求學生學習與初步了解企業財務報表拓展分析的相關知識等。本科生財務報表分析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理論、企業財務報表的結構分析、企業基本財務指標分析和企業財務報表的拓展分析,其教學方法主要有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和專題討論等。
參考文獻:
[1]高坤華,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改革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5).
[2]喬伊斯,威爾.丁證霖編譯.當代西方教學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夏云.本科會計學《會計前沿》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
[4]萬偉.三十年來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15,(1).
[5]王雪芹,奚鳳蘭,陳士強.《運動生理學》教學模式創新及實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1).
[6]臧凱,李英.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