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范文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FDI效應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2007403

1引言

1.1問題的提出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對外直接投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的重要特點,區域經濟一體化和FDI的結合部分就是直接投資效應。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與跨國公司的戰略決策無疑會受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刻影響。

盡管與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相比,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相對滯后,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是21世紀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其現在主要是“10+1”和“10+3”的合作。

1.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FDI理論

1.2.1區域經濟一體化FDI理論回顧

歐盟的形成和發展促使了大量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投資效應的研究的出現。美國為了維系其商品在歐洲市場的份額,成功繞開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于是對西歐進行了大量的FDI,這一現象引發了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FDI的注意。經過長時期的發展,根據研究角度的不同,區域經濟一體化FDI理論的研究主要形成以下幾種思想。

第一,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流向的反應角度。美國經濟學家Kindleberger借鑒Viner(1950)的提出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學說,率先提出了兩個概念:投資創造和投資轉移,這也奠定了從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流向做出反應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跨國公司投資戰略的角度,亞諾普洛斯是這一理論的代表。隨著新貿易理論的發展,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以占領市場為導向的寡占反應戰略成為了解釋FDI的一大重要原因。

第三,關稅同盟和內部化理論的共同作用角度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區域內FDI和區域間FDI的影響。內部化理論認為,“開發無形資產”是外商投資的主要動機,但是例如出口或技術轉讓等都會帶來很高的交易成本,所以外商在國外建立子公司進行內部化有很大的必要性。

1.2.2對現有區域經濟一體化FDI理論的評價

現有的文獻資料更多的是從實證分析的角度,而且研究地區較單一,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則比較欠缺。總體而言,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FDI效應的研究還沒有形成完整和成熟的理論體系,以及一個比較全面和系統的分析思路與框架。

2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FDI發展現狀

中國和東盟各國都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均受到國際資本的青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吸引著眾多投資者。在20多年內,中國吸引的FDI從最初的每年幾億美元到后來的每年十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再到1992年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再到2008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可以說FDI在量上的發展保持了一個較快的增長。

圖1中國、東盟FDI的流入情況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東盟一直是FDI的主要流入地區,2005年7月1日隨著全面降稅進程的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如圖2,1992—2010年期間,東盟國家FDI流入占世界總的FDI的3.97%,東盟地區是世界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

圖2中國、東盟FDI流入量占世界FDI總量的比例3中國-東盟間相互投資的現狀

3.1東盟對中國FDI的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東盟各國家對中國有了直接投資。開始時規模較小,80年代后期投資數額逐漸增長,在1993—1995年進入高峰期。但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后,東盟對中國投資增長趨勢出現了逆轉趨勢。從2001年起,東盟國家對華投資逐漸回升。從2002—2006年,對華投資金額基本在30億美元左右,從2007年起超過40億美元,2010年達到63.2億美元,同比增長35%。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從1991年截止至2010年底,東盟國家對華實際投資金額623.1億美元,占中國實際吸收的直接投資總額10791.6億美元的的5.77%(如表1)。

東盟國家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來源地區分布不均,大部分的投資量來源于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這五個國家,占東盟對中國直接投資的90%以上,而在這五國中,新加坡在華直接投資最多。在東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中,新加坡的份額一直在60%以上。

3.2中國對東盟FDI的現狀

由于歷史原因,在過去的長時期內,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投資基本上是單項的,即FDI主要是于東盟國家流向中國。由于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對東盟的FDI表現出穩定增加的趨勢。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總額迅速增長。雖然同美國、日本、韓國、歐盟這些相比,中國對東盟投資相對較少,但可以看到發展潛力較大。

圖3東盟實際利用的五國外國直接投資從圖可以看出,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占東盟吸收FDI總量從2001年的0.7%,上升至2004年的2.03%,此后在2005—2007年一直保持著2%左右的份額,在2009年有一次迅猛的增長至10.35%。從趨勢上可以看出,中國正在不斷擴大對東盟地區的直接投資。但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從地區分布上來看,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國家主要是以新加坡、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老撾。

4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FDI效應的實證研究

4.1研究方法及模型說明

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lnFDIit=a+β1lnGDPit+β2lnImportit+β3lnWit+β5Dit+μit

其中,i表示國家,t表示年份。為t時期i國家的FDI流入量;表示t時期i國的GDP;表示t時期i國家的進口總額;表示t時期i國的工資水平;表示t時期i國家是否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市場規模。預期其符號為正。第二,進口總額。用進口總額來表示,預期符號為負。第三,勞動力成本。用制造業的月平均工資水平表示,預期符號為負。第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該變量是本文要重點關注的變量。虛擬變量(D)表示代表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與否,此變量在成員國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后為1,未加入為0,預期其符號為正。

4.2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將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國自身的經濟稟賦情況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FDI效應的影響。對于市場追求型的FDI,選用國民生產總值(GDP)這一指標來體現東道國的居民消費能力以及市場規模;對于效率追求型的FDI,用東道國的制造業的月平均工資水平這一指標來代表東道國的勞動成本;用進口總額(import)這一指標來表示區內外關稅的差異。與此同時,選取出口額占GDP的比重作為控制變量,控制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對FDI的影響。

從1992年起,中國吸引的FDI增長較快,因此樣本時間選為1992年至2010年共19年。由于數據的不完全,選取中國和東盟中的六個國家的FDI數據進行回歸,其中包括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柬埔寨。由于工資的數據缺失較多,部分采用了內插法進行處理,數據來源及表示如圖3。

4.3定量分析方法

本文中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6.0分別對面板數據進行處理。Hausman檢驗的結果支持了本文的模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本文除去虛擬變量以及比重指標外,其他變量都采用自然對數形式,同時為了消除自相關因此加入AR(1)項。估計結果見表2。

4.4實證結果及其說明

133注:括號內數值為t統計量值。上標***,**,*分別表示在l%,5%和10%的水平下顯著。

在模型一中,市場規模變量的系數為正,并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成員國市場規模越大,越能吸引外資的流入。

在模型二中,代表對外關稅水平的變量符號為負,這表明成員國較高的關稅水平會使廠商的出口成本增加,跨國公司會通過選擇投資方式來替代出口。

在模型三中,勞動力成本變量的系數為負,并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員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低,越能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這也是中國和東盟各國成為世界投資熱點的原因之一,雖然現在這種優勢在不斷下降。

在模型四中,代表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與否的虛擬變量D的系數為正,并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了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各成員國吸引外資。

5基本結論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提高了東亞區域的區位優勢,同時促進了區外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在市場規模的增加的情況下,廠商可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影響,來達到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從而增加了市場追求型的FDI。自由貿易區內部和外部的關稅水平的差異使得廠商針對貿易轉移做出進口替資的決策。自由貿易區內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促進了外商選擇直接投資而不是進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區域內各國吸引FDI效果的影響程度不同,中國由于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在中國-東盟區域一體化的競爭中占有優勢。

應該注意的是,一體化協定的合作范圍及深度,以及區內成員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FDI效應。

最后注意的是,本文研究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FDI流入的影響,僅關注了FDI的流入一個方面,關于區域FDI的流出效應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東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與投資效應[J].學術探索,2004,(10):3638.

[2]李東陽.國際直接投資與世界經濟一體化[J].經濟研究參考,2002,(8):3338.

[3]李皖南.東盟擴大對新成員國吸收區域內直接投資的影響[J].世界經濟導刊,2006,(10):6873.

[4]盧孔標.引進FDI的業績與潛力:中國與東盟的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8):5358.

[5]張曉琦.國際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2004,(5):57.

[6]Baldwin,R.E.,Forslid,R.and Haaland,J.Investment Creation andd Investment Diversion: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Single Market Programme[J].NBER working paper #5364,1995.

[7]Blomstrom,M.and Kokko,A.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three Cases[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750 Washinghton,DC,United States:World Bank,1997.

[8]Kindleberger,C.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he IndustriaI Corporation[J].Columbia.JoumaI of World Business.1996,(1):6573.

[9]Motta,M.and Norman,G.Does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4):75783.

第2篇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內蒙古;產業發展;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088-03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區域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區域合作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規模不斷增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到目前為止,中國區域一體化的合作形式主要包括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都已經成為了國內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具有重要標志性的形式之一。呼包鄂區域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是近些年來所取得快速發展的強動力,同時也看出其發展與的整體發展密不可分,息息相關。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內蒙古產業發展現狀如何?三次產業結構水平如何?影響內蒙古產業發展水平的因素又有那些?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待研究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

關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袁莉(2003),馬波、王雙(2005),喬穎、孫曉燕(2005)等都對政府在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定位作了研究。主要觀點為,政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應該打破觀念的障礙,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的地方政府,以市場改革和社會服務為導向,合理設置地方政府機構,加強協同,構建一體化的協商機制。葉剛(2011)在《呼包鄂經濟帶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策略探討》中試圖利用產業經濟學理論、文化學理論、區域合作理論等相關知識,從呼包鄂經濟帶具有實現文化產業一體化的條件出發,提出呼包鄂經濟帶文化產業一體化的原則和策略,從而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一些參考。王欣、曹曉輝(2012)對呼、包、鄂區域一體化的發展進行了研究,指出不僅要解決區域一體化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更要從實踐角度去構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良好發展機制,加強三市政府間合作。

隨著內蒙古經濟特別是呼包鄂三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各界對呼包鄂地區的關注越來越大,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

關于內蒙古產業發展的實證研究:聶華林、李長亮(2007)在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非均衡增長理論分析中也認為內蒙古的經濟增長不是依靠全區經濟的均衡增長實現的,而是以呼包鄂三市形成的蒙中經濟圈的快速增長構筑的。張敏(2005)在呼包鄂區域中競爭優勢的定量評估一文中認為,呼包鄂地區是內蒙古社會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加快呼包鄂地區的發展不僅對于內蒙古的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對中國西部大開發,發展大西北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他運用競爭優勢理論,比對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科技投入等因素分析了呼包鄂區域所具備的比較優勢和劣勢,提出了提高區域競爭力的基本策略。何金玲、李孝(2004)認為根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內蒙古只能走不平衡發展的路子,構建自己的發達地區,而呼包鄂經濟區就是最好的選擇。構建呼包鄂經濟區為內蒙古經濟增長極,需要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需要國家、自治區把呼包鄂地區作為拉動內蒙古經濟騰飛的龍頭來看待,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呼包鄂地方政府加強協調,達成共識,統一步調,加快一體化的進程。

二、內蒙古產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經濟在近幾年得到了騰飛式的發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發展速度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內蒙古的傳統產業在不斷地加強和鞏固,戰略性的新型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也在飛速發展。針對內蒙古三大產業現狀的分析來看,各產業生產總值都在逐年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其中第二產業產值增長速度尤為明顯。主席巴特爾在報告中提到,從2007―2012年,內蒙古的地區生產總值由6 423.2億元增加到1.6萬億元,年均增長15.1%;地方財政總收入由835.5億元增加到2 497.3億元,年均增長24.5%;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萬億元,占自治區成立以來投資總量的72%。

內蒙古正經歷著幾千年未有的歷史性變革。社會結構上,以農牧業人口為主體轉變為以城鎮人口為主體,城鎮化率由50.2%上升到57.7%。經濟結構上,以農牧業為主導轉變為以工業為主導,工業比重由2007年的43.3%提高到2012年的49.8%;值得關注的是,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并沒有犧牲農牧業的基礎地位。如今,內蒙古成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五大商品糧基地之一,2012年全區糧食產量首次突破500億斤大關,達到505.7億斤;生態保護取得新成績,10.2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生態補獎范圍,草原植被覆蓋率較五年前提升了5.4個百分點。牧業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牲畜頭數連續8年保持在1億頭以上,牛奶、毛絨、羊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3 150元、7 611元,均完成了增長12%的目標任務,特別是農牧民收入增長較快,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8%,不僅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也“跑贏”了11.7%的GDP增速。

從2007―2012 年內蒙古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及其比重關系看,主要呈現以下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三次產業及其結構變化趨勢符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二是第二產業是拉動內蒙古經濟快速增長和推動產業結構演進的主導力量,并在“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仍將處于快速發展期。

綜上所述,內蒙古的三大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在結構上不斷趨于合理化,使地區經濟得到推動和發展。

三、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為了保證數據的易獲性、完整性以及準確性,本文借鑒曲三省等人的現代經濟計量分析方法,將通過對主要產業的相關指標進行計算并采取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將兩者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內蒙古的產業發展情況。

(一)基于因子分析的產業發展水平模型構建

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

X1=a11F1+…+a1mFm+ε1

X2=a21F1+…+a2mFm+ε2

[…]

XP=aP1F1+…+aPmFm+εP

即X=AF+ε(其中:X1,X2,…,XP為P個原有變量,F1,F2,…,Fm為m個因子變量)。

具體的分析步驟:

第一步數據標準化。

第二步計算數據(Xij)np的協方差矩陣R。

第三步:求矩陣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第四步:對相應指標進行分組并計算因子得分,如下式:

Fj=βj1X1+βj2X2+…+βjPXP

總得分=a1F1+a2F2+…+ajFj(其中ai由貢獻率來確定)

(二)內蒙古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選取指標與數據來源:

為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區域產業發展水平,我們需要考查眾多對產業發展水平有影響的因素(即指標)。本文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在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下,以內蒙古區域內28個行業作為數據樣本,建立了內蒙古區域產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數據來自2012年內蒙古統計年鑒,部分樣本數據是利用年鑒原始數據經過簡單計算而得出。同時,為了保證指標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這里剔除了一些有價值但是數據難以獲取的指標。最終選取的指標為:X1區位商;X2產業貢獻率;X3資金利稅率;X4產品銷售率;X5就業吸納率;X6投入創造就業率;X7產業關聯度;X8固定資產總額;X9職工人數。通過計算得出相應的指標值。

根據因子得分函數計算出的內蒙古地區28個典型行業因子得分及綜合因子排名情況(見下頁表1)。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對內蒙古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產業主要是綜合評價值位于前八位的產業分別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實證分析的結果顯示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在第一組中得分較高。說明相比其他產業而言,這四大產業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貢獻較大,在該地區專業化率較高,是該地區的支柱產業。這與該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稀土等自然資源有關,該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推動了能源、冶金等產業的發展。然而,從第二分組來看,該四大產業得分相對較低,說明該地區在四大產業發展方面存在低效率重復建設、成本費用利潤率偏低等問題,且大多數產品用于外銷,低端產品輸出量較大。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農畜產品加工業是內蒙古的優勢特色產業,也是內蒙古天然的資源優勢與先進的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一直是帶動內蒙古地區整體產業發展的經濟動力。

結論與建議

總的來看能源產業和農畜產品加工具有較明顯的優勢,這是由于內蒙古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天然的豐富礦產資源所致。另外,裝備制造業的效益非常好,因為內蒙古擁有良好的重工業基礎和較多知名的重工業企業,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同時可以看出,要想保持該地區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需要對該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同時還要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具體建議如下:(1)要提高競爭力,以新能源產業為重點引導產業發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這種支撐作用更顯關鍵;借助內蒙古的能源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可以為該區域產業發展鎖定新的增長空間,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要做強深加工,以冶金產業為支柱促進產業發展。內蒙古區域產業體系中冶金業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應當繼續作為支柱產業,這是因為以包鋼集團為龍頭的冶金產業已具備一定優勢。(3)要提升附加值,以特色農業為基礎拉動產業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具有較持久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這對我區來說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湯碧.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比較[J].南開經濟評論,2002,(3):54-58.

[2] 韓佳.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 杭栓柱.內蒙古“十二五”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第3篇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 經濟發展 首都經濟圈

京津冀區域靠近首都經濟圈,擁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具有十分明顯的發展優勢。基于實現首都經濟圈發展的目的,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被提出。結合當前京津冀區域的特點,只有在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找出關鍵點,才能夠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獲得實質性進展,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規模

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來看,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三大重要的經濟板塊。從表1可以看出,2013年京津冀地區與三大經濟板塊的經濟規模比較情況。三大經濟板塊的生產總值達到了212990億元,占據了2013年全國生產總值的37.44%。其中,京津冀地區2013年生產總值為62172億元,占據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0.9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7345.35元。

相對于其他兩個經濟板塊來看,京津冀地區水平最低。在京津冀內部,三個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2013年河北省的生產總值最高,對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貢獻率達到45%以上。但是河北省人均生產總值僅僅為38596元,相對于京津兩地存在明顯差距。

(二)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

2013年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發展狀態。其中第三產業占據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的51.7%,相對于全國46.1%的比重要高,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是日后的發展趨勢與優勢[1]。而京津冀地區的第一與第二產業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形成了成熟的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格局,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比重為76.9%[2]。天津與河北的產業均為“二三一”,其中天津已經邁入后工業化時代,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相當,并且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而河北省的第一產業比重相對更大,由于接收了京津兩地的一些制造行業,因此河北省開始走上資源與加工融合的產業格局。

(三)京津冀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2008年京津地區高鐵運營極大的拉近了兩地的距離,形成了兩地半小時經濟圈[3]。同時,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建設已經大致完成了京津冀地區三小時經濟圈。2009年,京津冀地區三個省市簽訂了城鄉規劃框架協議,京津冀地區交通發展已經全面進入道路現代化時代。從目前京津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京津冀地區已經形成了大型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給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支持。

二、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

(一)把握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京津冀地區規劃是國家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本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實現戰略發展的優化。長時間以來,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十分不平靜,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地各自發展,開展非理性競爭,沒有貢獻資源。因此,當京津冀一體化經濟能夠得到落實,京津冀區域的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將會實現共贏[4];二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社會各界的信心。目前,國內經濟增速相對緩慢,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雖然城鎮化進程的腳步讓人們對未來的發展所有信心,但是由于其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因此很難提升社會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然而一旦實施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可借鑒“長三角”等經濟增長模式,使此區域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從而提升社會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三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緩解北京在各個方面的壓力。當前北京地區的資源過于集中,經濟、文化、人才等都聚集在北京,房屋價格居高不下,基礎醫療設施難以滿足群眾需求。而當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順利實施,北京的經濟、醫療、居住等方面將有趨勢往周邊地區輻射,將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北京的生存壓力。

(二)發揮各地產業優勢

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競爭更加激烈,京津冀地區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只有在認清各地優勢,明確各地分工,集中資源優先發展各自的優勢產業,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夠最為高效地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與重復建設,最大程度發揮京津冀經濟圈的實力,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5]。北京地區擁有大量的人才與充足的資金,因此應該優先發展高技術的信息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等,將餐飲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輔助發展高質量服務業。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擁有十分完善的服務硬件設備以及文化產業設施,因此可以重點推動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建設文化創意園,打造北京文化商務中心區。又如,北京順義新城擁有首都機場連接國際航空的優勢,其可以大力發展物流、商務、國際會展等產業;天津的工商業、制造業基礎十分雄厚,其擁有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能夠在航空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等新興產業中獲得優勢。同時,天津臨海,擁有地理交通優勢,可以發揮港口的便利深化口岸物流合作,重點發展海洋經濟;河北省應繼續發展基礎產業,尤其是第一產業中的農業與牧業,充分利用冀東地區充足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鋼鐵、紡織、服裝等資本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秦唐滄地區處于環渤海的核心地區,交通位置便利,因此應該積極拓展物流、化工等產業,利用本地優勢發展水稻、葡萄等農產品。又如,保定地區可以憑借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快發展旅游業、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與產于集聚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產業聚集與流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支撐之一。因此,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要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快各個城市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途徑的建設。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區高速鐵路建設,重視京津冀機場建設,加快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干線。同時,還要重視基礎設施軟件的互聯。京津冀地區可以參考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板塊,使用“一卡通”制度。雖然目前,京津兩地已經發行并且使用了“京津一卡通”,但是發行數量較少,使用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政府應加快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軟件建設,實現各個地區城市高鐵、地鐵、公交一卡通行制度,讓各個城市的群眾流動更加便捷,實現京津冀區域的信息化連接。

(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各地政府之間的合作是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之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需要憑借市場經濟規律的支配以及市場主導的各項合作,而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角色應該注重對市場體系進行優化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現狀來看,市場調節體制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是打破觀念限制。當前京津冀三地之間存在著行政區域的劃分,這是阻礙三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基層設施建設缺失,產業同構的本質問題。鑒于此,京津冀三地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淡化行政規劃關系,堅持開放的原則,以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共同發展。京津冀應該各自明確自身區域的經濟發展目標,認清各自地區的功能定位,以實現產業、交通與城市一體化。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區域協定、多方協議等方式來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區域一體化市場;二是為了推動京津冀三地經濟一體化進程,政府要構建統一的法律體系,強化三地的經濟發展政策,實現政府管理的統一化;三是構建和諧的區域發展環境,消除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阻礙,以保障各項經濟政策能夠落實到位。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出臺有利于京津冀地區產業優化的政策,推動非國有經濟的進步,正確引導三地人才、資本、技術流通,設立相關部門負責各地之間產業關系協調發展,以全面建設京津冀產業優化的服務支持體系。

三、結束語

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京津冀地區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發展就應該從把握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發揮各地產業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等幾個關鍵點入手,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云,張貴祥.基于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經濟發展研究――以京津冀為例[J].經濟與管理, 2009 (3):63-67.

[2] 唐茂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與前景展望[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 (3):15-20.

[3] 涂英柯,司林波,孟衛東.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3 (26):136-1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视频 | 日本欧美小视频 |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 亚洲综合色网站 | 在线看国产人成www免费看下载 | 中文毛片 | 一级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另在线日韩综合色 | 羞羞视频入口 |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 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 | h视频在线网站 | 妖艳的熟岳梅开二度 |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 午夜在线一区 | 四虎色姝姝影院www 丁香花在线电影小说观看 开心激情综合 | 亚洲婷婷网| 国产94在线传媒麻豆免费观看 | 精品福利在线 | 一区二区网站 |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久大 | 一级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www四虎|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男女免费高清在线爱做视频 | 小尤奈私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亚洲精品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99| 男女羞羞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虎虎影院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福利国产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丁香婷婷激情五月 |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深深爱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直 | 久久99九九精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