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傳統文化本質范文

傳統文化本質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文化本質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傳統文化本質

第1篇

關鍵詞:禮 道 器 中庸

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什么是先秦儒學?以及其本質何在?

本文認為,只有完整而準確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才有可能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客觀而公正的評判,才有可能做到講好一部儒學;同時,也才有可能談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否則,其結果不是五花八門,不著邊際,便是語焉不詳,不知所云。既不能使人信服,又無法說服自己。北宋大思想家王安石有云:“力去陳言夸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他所說的,恐怕就是這樣一種情形;而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孟子亦云:“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而他所講的,大概也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今天看來,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總體上,已似乎可以被歸結為一個“道”字。而且在本文看來,這個“道”大概可以說就是以老子為代表的原始道家之所謂“道德”的“道”,亦可以說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之所謂“中庸之道”的“道”。而曾在1980年代的中國哲學思想世界異常活躍、名噪一時的“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李澤厚先生,則更獨出心裁、別具匠心地習慣于將其具體定義為“度”,并且認為,這個“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處”、就是“中庸”、就是“過猶不及”、就是“中國的辯證法”,“是難以言說卻可掌握的實用真理”;而所謂“中庸之道”,在他看來,就是所謂“度的藝術”[2]——這一說法,從表面上看來,蓋本無可厚非;但究其實,本文則認為,卻無疑于李氏本人所曾講到的“制造概念,提供視角,以省察現象”[3]——這是因為,在本文看來,就先秦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或本質而言,一個“道”字便已是足夠的了,似“不必舍此而別求所謂新說也”;與此同時,這里之所謂“道”與李氏之所謂“度”,又是貌合而神離,在根本上,又并不是同一個東西。例如,在李澤厚先生看來,這個“度”,“就是技術或藝術(ART),即技進乎道”。一方面,它“關乎人類存在的本體性質,非常明顯而確定”;而在另一方面,它又“隨著人類的生存、存在而不斷調整、變化、擴大、更改”,“是活生生的永遠動態的存在”[4]。由此可見,這一認識本身,便是自相矛盾;或者說是含混不清的——既“非常明顯”而又不明顯,既不變而又可變,既“確定”而又不確定。然而,若從一般邏輯學的角度上看,這又如何可能呢?那么,此何物也?

而本文之所謂“道”與李氏之所謂“度”在本質上的關鍵不同之處就在于:它與李氏之所謂“技術或藝術(ART)”之間既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又不完全等同于其所謂“技術或藝術(ART)”本身。于是乎,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我們說這個“道”是“形而上”的(metaphysical)、不變的話,那么其中所謂“技術或藝術”大概便可以說是“形而下”的,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一個變量——對此,端不可整齊劃一,一概而論;當然,亦不可望文生義,指鹿為馬。

孔子嘗有言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5]由此可見,其中,所謂“道”、“德”、“仁”、“藝”,似乎便應當說是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四個相對獨立的思想理念——其中,所謂“藝”,本文認為,大概便可以說是李氏之所謂“技術或藝術”;而其中所謂“道”,在本文看來,卻又并非李氏之所謂的那個“度”或者其它別的什么神秘主義的東西——這個“道”,在金岳霖先生看來,它乃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盡的道,國人對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萬事萬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6]——這一認識,今天看來,應當說是極為深刻的。

但問題卻依然是:“道”是什么——這一問題,常令古圣先賢們浩嘆不已。為此,我們恐怕也還得從先秦儒學那里具體說起。

然而,關于先秦儒學及其核心或者本質問題,目前思想學術界的看法和認識似乎卻并不統一——其中,有的認為有一個,而有的則認為是兩個(但常識卻告訴我們,所謂核心或者本質,一般地說,它是唯一的,不可能存在著兩個;當然,更不可能是兩個以上);具體地說,有的認為是“仁”、有的認為是“禮”、有的認為是“仁禮”、有的認為是“時與仁義”,還有的則認為是“中和”等等等等,諸如此類,形形、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無所適從。然則《禮記》中不曰“中正無邪,禮之質也”[7]乎?不曰“行修言道,禮之質也”[8]乎?《漢書》中不曰“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9]乎?

對此,本文則明確認為,所謂先秦儒學,從總的理念上說,就是“禮學”;但若就其核心或者本質而言,一言以蔽之,不過就是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已。其中,“中”可以說是“禮”的本質,而“禮”則可以說便是“中”的標準和化身。那么,“道”者何謂也?曰:“中即道也”[10],“道無不中”[11]。如果我們用北宋初年思想家石介的話說,就是“道乎所道也……道于仁義而仁義隆,道于禮樂而禮樂備,道之謂也。”[12]也就是說,所謂“仁義禮樂”者,究其實,不過乃是“道之具也”,是“道乎所道”的具體能指及對象之所在;而所謂“道”、“中”或者說“中道”者,則卻乃是“仁義禮樂”的所指、本質與核心,或于其上,或處其中,或在其外——其中,如果說前者是能指、是存在和肉體的話,那么后者則便是所指、是靈魂與精神。若離開了前者,則后者便恍兮惚兮、無所附麗,難以被全面認知、正確解讀和準確把握;與此同時,若離開了后者,則前者無疑亦將成為陳舊腐朽、了無生氣的東西——這是因為,“中”雖可謂之曰“道”,但“仁義禮樂”,則亦同樣不是其他別的什么特殊的東西,而是“道乎所道”之所在;或者我們可以更具體而形象地說,它們乃是所謂“道之器也”或“道之具也”。

《周易系辭上》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如果說這里的“道”就是上面的“中”而這里的“器”就是上面的“具”的話,那么在這里,我們大概就可以說,“形而上者謂之中”,“形而下者謂之具”;換句話說,“中”是“形而上者”,而“仁義禮樂”則是“形而下者”。“道”不離“器”正如“中”不離“具”,因而“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便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密聯系、融于一體。“中”就是“道”,合而言之,即為“中道”;同時,“器”則就是“具”,合而言之,即為“器具”。“形而上者”謂之“中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具”。如果說前者是方式或方法,那么后者則便是概念或理念;如果說前者是思想、理論和世界觀,那么后者則便是方法、實踐和方法論。

然而,所謂“道”,在先秦儒家看來,又無疑乃是其中至為重要的東西。難怪乎,孔子本人對此要極而言之曰:“朝聞道,夕死可也。”[13]其實,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世界觀與方法論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換句話說,“有道斯有器”;反之亦然。由此而構成為先秦儒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核心。

注 釋:

[1]《孟子盡心下》。

[2]參見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8、151、187頁,三聯書店,2003年版。

[3]同上書,156頁。另據筆者考察,這一想法本系“舶來之物”,并非為李氏所首出。

[4]同上書,8-10頁。

[5]《論語述而》。

[6]金岳霖《論道》16頁,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7]《禮記樂記》。

[8]《禮記曲禮上》。

[9]《漢書董仲舒傳》。

[10]《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中庸章句序》。

[11]參見陳榮捷《西方對朱熹的研究》《中國哲學》5輯,208頁,三聯書店,1981年版及《朱子之創新》《朱子學新論》21-22頁,三聯書店,1991年版。

第2篇

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方向及價值

(一)傳統文化傳承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基礎,從中小學美術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學美術教育不H僅是美術技能技巧的傳授,而應該是在一種文化觀的觀照下學習,應該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美術。對于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傳統文化有所繼承,有所延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并取其精華融入到教育過程始終,發揮其巨大作用。打個比方來說,兒子與母親有著血緣關系,母親的基因遺傳至兒子。因此,了解母親有助于了解兒子,反過來說,了解兒子也有助于了解母親。傳統文化與美術也是母與子的關系。美術是傳統文化之子,則必然存在著傳統文化的基因,那么通過對美術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傳統文化母體。

為了更好地通過美術了解傳統文化,也為了更好地通過傳統文化了解美術,可以讓中小學美術課程走進傳統文化,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二)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運用和重視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優秀的中小學美術教材了解可知,與傳統文化有關聯的課程逐漸增多,將現在所缺失的傳統知識揉合到美術教育中去,讓藝術生活化,讓文化與教育不再脫節,讓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加入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所以,在缺少情感與關懷的信息時代,具備人文關懷特征的傳統文化被慢慢記憶起來。學校美術教育在這一時刻肩負重任,通過美術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和對于培養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自身的審美觀念,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激發珍惜美術遺產、關愛民族文化的情感,讓學生學會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莫讓“遺產”變“遺憾”。這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

二、讓傳統文化滲透于中小學美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這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面已論及美術教學不僅僅是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活動。所以美術教育必定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從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探討與實踐。

(一)在欣賞課中滲入傳統文化理念

就拿《中國傳統色彩印象――中國紅》的一節欣賞課舉例吧。首先,以圖片呈現事實:這些圖片包括春節期間的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物上的紅色;敦煌壁畫中的紅色;油畫《開國大典》中的紅色;剪紙作品、婚慶服飾、影視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紅色;劉翔運動服的紅色……,從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紅色的確是中國人喜歡的顏色,是中國傳統民俗中所常見的顏色。其次,教師點明了“紅色是令人熱血沸騰的顏色,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最喜歡的顏色,它象征著喜慶、熱鬧,代表著吉祥、如意,更是讓每個炎黃子孫驕傲的顏色。”這里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講明紅色的象征意義,比如在五行中是火的顏色,其二是教師對形象后面的文化進行一定的發掘,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吉祥如意的追求。接下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紅色的運用的方法。如果教師將第二個環節取消,直接由舉例進入到介紹傳統文化對紅色的運用,并繼之于進行操作活動,那么這樣一節課雖然有中國傳統文化之題,卻無中國傳統文化之實了。

(二)在技法課中滲入傳統文化

美術技法教學中教材要求對學生安排一定內容的臨摹寫生、創作等課業實踐,應該說,這是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最好時機,使學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國傳統美術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第3篇

一、和諧淵源考:“和”、“諧”探源

和諧是中國古代優秀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從字源的角度探索“和”、“諧”的指物性、象形性及其涵義,對于分析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起源、本質及其意義有很大幫助。

“和”必然有一定的“度”和“量”的要求。做到適中、恰好。這個“度”和“量”的要求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必中節”思想。《中庸》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必中節”就是要做到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如,儒家對于“樂”的教育就是嚴格遵守“中節”的原則的,“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不、不傷就是適中、恰到好處,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和”。

從以上的字源分析可以看出,“和”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在多樣中“調劑”,兼容各種矛盾關系,調劑以達相成相濟的和諧理想之狀。

“諧”也有兩種寫法――“”與“諧”。現在通用“諧”。“諧”與“和”同義,都指音樂的和諧與協調。《說文解字》釋“”曰:“樂和也。從龠,皆聲。《虞書》:‘八音克。”’可見“和”、“諧”兩個字都有音樂或語言調和的意思。同時,《說文解字》對“諧”還有這樣的解釋:“諧。恰也。從言,皆聲。”“凡從皆聲字,多有和同義。”《說文解字》釋“袷”為“諧也”。這是互訓同義的現象。所以,“諧”具有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協調一致等意思。

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重心集中在“和”上,其主要涵義由傳統“貴和”思想演化而來。《論語?學而》記載:“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以“和”最為可貴,含有價值判斷的深刻意義。所謂“和為貴”,就是說和諧是宇宙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和價值,是治國處事、禮儀制度的價值標準。中國古代在談及“諧”的時候,更多與“和”相連。在中國很早以前就有“和”與“諧”互釋的情況出現,如《爾雅》“諧、輯、協,和也”,《尚書?舜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倫也,神人以和”,《周禮》“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周禮?天官冢宰》),《左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左傳?襄公十一年》),這些都是“和”、“諧”并用的例子。

“和”、“諧”原與音樂有關,指聲音相應,伴奏適度,后來逐漸成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哲學概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和諧是一種相對的矛盾狀態和破解矛盾的行為過程,“和諧”的意思即通過“調劑”、“配合”等手段,建立“勻稱”、“適當”和“恰當”的整體。和諧也是矛盾的特殊表現形式或特殊存在狀態,它允許和鼓勵差別的存在,它接納和正視矛盾的出現,它更善于對矛盾進行解決,在和諧的發展過程中也會不斷產生新的矛盾,矛盾不斷解決的過程就是和諧不斷實現的過程。和諧既是矛盾的統一體,也是矛盾的動態發展過程。

二、和諧本質析:“和”、“同”之辯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諧”,“和諧”的本質是理解、包容、尊重,即“和而不同”。其實,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有不少人將“和”與“同”混為一談,認為“貴和”就是無原則地追求毫無差異的“同一”。其實,“和”與“同”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矛盾的兩個對立面的統一,是“和”;矛盾的兩個對立面斗爭,是“異”而不是“同”,但它們又同時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這就是“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一直與“同”作為一組相對的哲學概念出現,“和諧”的本質也是在歷次“和同之辯”中逐漸凸現出來的。

開啟中國歷史上“和同之辯”先河的是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認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他對“和”與“同”的區別作了系統而深刻的闡發,認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對和諧的本質有了深入的認識。“以他平他謂之和”,“和”是聚集不同事物而得其平衡,是不同事物或對立之物之間的統一。“以同裨同”即為“同”,是同類事物的簡單相合;是單一事物的機械相加,否認事物之間的矛盾和差異。史伯還論述了“和”與“同”的功能差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能產生新事物,把相同事物疊加起來的“同”卻不能產生新事物。此外,在價值取向上,史伯主張“取和去同”,反對“去和取同”。“取和去同”可以使國家興,而“去和取同”則必使國家亡。

繼史伯之后,春秋末年的晏嬰與齊景公進行了歷史上第二次“和同之辯”,說明“和”是對立之物的相濟與相成,將和諧的本質討論進一步引向深入。齊景公問曰:“和與同異乎?”晏嬰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燁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瀉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在那次對話中,晏嬰引用了一系列諸如“水、火、醯、醢、鹽、梅”、“清濁”、“小大”、“短長”、“剛柔”等相反相成的概念,指出“和”不僅是對立物的統一,而且還是對立物之間的“相濟”和“相成”。例如燒菜做飯,除了具備水、火、醯、醢、鹽、梅等各種原料,還需“(火單)之以薪”,味道淡的,“濟其不及”,味道濃的,“以瀉其過”,這樣才能烹飪出一道美味的佳肴,人吃了才能心情舒暢。“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單一原料相加,就做不出美味的湯來。五味相和,才能產生美食;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悅耳的音樂。他強調了“和”本來之“調劑”與“相成”的動態意義,是對和諧本質認識的一次重大深化。

歷史上的第三次“和同之辯”是在孔子與其弟子之間進行的,他們對“和”與“同”進行了辯析,對和諧的本質進行了總結性闡釋。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里的“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包含著不同或差異。孔子從倫理道德的高度將“和”與“同”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分標準,“君子”之“和”,講求對話、兼容,從善如流;“小人”之“同”,囿于一團和氣。由單純地區分“和”與“同”,深入到治世與倫常的主體――人的層次。在此,“和”不僅僅是與“同”在本質上相反的概念,更是人們處世待物的基本原則,開始具有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意義。

從以上三次著名的“和同之辯”中可以看出,“和而不同”是和諧的本質意蘊,也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要求。尊重和允許不同要素、各種差異存在的“和”是萬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本規律和法則。“和而不同”的本質決定著事物 的發展,它是強調事物多樣性的辯證統一,“同”是抹殺矛盾雙方的差別性,是無條件、無原則的去異取同,而“和”并不是沒有斗爭,而是使斗爭的各方實現和諧相處,是矛盾雙方有差別的統一,是相反相成、互補互濟的共生共處,從而能夠促進事物向前發展。

三、和諧意義釋:身心、人倫、社會、天人

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狀態,是人對自身、他人、社會、自然這四者關系的協調和平衡程度的一種確認。“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和是天下萬物所應遵循的普遍準則,和諧文化對于身心、人倫、社會秩序以及天人關系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身心方面,中國傳統和諧文化重視通過修身養性實現人的自我身心和諧。自我身心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欲與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中國古代的儒家首先肯定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欲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但他又強調“欲而不貪”(《論語?堯日》),反對放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和物質利益時,不能將它們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目標,而要掌握適度的原則,見利思義,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實現自我身心的和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將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有機結合以實現身心和諧的思想體現。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可見,修身養性是實現自我身心和諧的關鍵,這需要做到“修德”、“講學”、“向善”、“改過”,這是實現自我身心和諧的路徑。

在人倫方面,中國傳統和諧文化主張“仁者愛人”,提倡寬和處世,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仁,親也,從人從二”(《說文解字》),所以,“仁”本身就是一種關于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想。“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實現了“仁”,才有可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既然“仁”是和諧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實現“仁”,進而達到人際“和諧”之境呢?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儒家實現人與人和諧的一以貫之的方法。在儒家看來,推己及人的致和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另一種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中國傳統文化以“仁”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和諧思想,其適用范圍可以不斷擴大,逐漸延伸至社會、民族、國家和國際社會,對實現民族和睦、社會穩定以及國家之間的和諧都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亚洲九十七页 | 尤物看片 | 成人久久精品 | 伊人国产在线视频 | 伊人网站在线观看 |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亚洲人天堂 | 欧美自拍网 | 国产亚洲一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入口 |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 | 宅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 |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开心综合 |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99久久 |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 久久久久久人精品免费费看 | 五月激情在线 | 婷婷丁香久久 | 色男人网 |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五月七月丁香缴情 |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 欧美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男人在线 | 自拍偷拍第1页 | 久久久久青草 |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第一页 | 在线看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人网毛片在线播放 |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视频 | 日本a免费|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波多野结衣在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