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地理鄉土地理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結合鄉土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鄉土事物便具有這個優勢,鄉土事物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更加具體、更加生動、也更加熟悉,因此通過鄉土地理事物教學能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理,增強學生地理感性知識,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所獲得的地理基礎知識,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在“海陸變遷”一節中。在講到海陸是如何變遷時。筆者就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作為事例進行教學,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跡就在離我們學校不到500米的深滬灣海灘上,同學們都見過,倍感親切。這樣經常地把鄉土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2 用鄉土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學生掌握好讀圖識圖的能力對他們將來能否自主學習地理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地圖也是中考的重要門檻,近年來泉州中考地理科試卷中各種類型地圖總數均達到20張以上。因此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鄉土地圖做為研究對象,讓學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廣,對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時筆者要求學生觀看《泉州天氣預報》、《泉州新聞》等節目,加上學生平時也有的走親訪友、耳濡目染,他們對泉州的縣市已經有一定了解。這樣到了教《泉州政區圖》這課時,復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圖讓學生填充,老師只需調動學生的地理聯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應用到我們所學知識點上,學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鄉土材料,喚起愛國、愛家鄉的熱情
鄉土地理材料,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用來做事實例證時,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學生自己身邊生動實在的地理事實材料,和對家鄉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鄉材料,讓學生深思細想。可以喚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鼓舞學生樹立建設美好家鄉的豪情壯志。如介紹泉州“充滿活力的僑鄉經濟”,說到泉州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具體數據或事例,如:泉州市現轄7個縣(市)均跨入福建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和安溪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等。尤其是介紹到晉江連續幾年排在全國“百強縣”前列時,學生異常激動,以家鄉為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學生對家鄉改革開放前、后的各種變化都抱一種強烈的認知欲望,教師可以利用這點,用事實對學生進行鄉情的教育。引導學生向父母等老一輩了解幾十年前的飲食服裝、居住環境、家用電器以及交通工具狀況,對比現在的生活。通過這種活動,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家鄉的巨變,激發熱愛家鄉、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情感,把鄉情教育寓于國情教育之中。
4 結合鄉土實踐,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內容豐富,與鄉土地理教學有關的實踐內容就有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引導學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設計的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等實踐內容,指導學生觀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環境、工農業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并形成照片、調查報告、鄉土地理小論文等實踐成果,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通過鄉土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周邊環境,主動與客觀世界對話,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能逐漸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5 結合鄉土事實,感觸人地關系
結合人地關系理論,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全球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念,提高適應、保護和改造環境的自覺性和能力。學生理解人地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周圍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紹泉州的自然資源時,向學生介紹泉州曾經是水鄉地區,湖泊河流較多,改革開放前河里魚蝦成群,河水清澈見底。但近十年來,由于人類在生活、生產中的不合理利用,從工廠排放的大量廢水,農民施放的農藥隨雨水流到河涌里,導致河里魚蝦幾近絕跡,水質變濁,居民飲用的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并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換成了民宅或工廠。在個別鄉鎮,更是出現了水荒。我校所在村莊安裝自來水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村里漂染廠造成的水污染太嚴重,導致井水無法飲用。這些都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發展的后果。通過鄉土事實教育,學生驚訝不已,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的環境已經遭到如此嚴重破壞,環保意識自然而生,此時教師加以引導,便能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6 結語
初中鄉土地理教學是可嘗試的。正確認識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靈活運用鄉土材料來進行教學,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地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手段。而進行鄉土地理教學的好壞,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也須不斷去搜索各方面的鄉土地理資料,經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時獲得鄉土地理教學的最新資料,從而應用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鄉土,顧名思義就是指家鄉、故鄉,但也指地方。我國不同時期的地理教學對鄉土的范圍規定也是不同的。鄉土可以是以一個省、市或地區為單位,也可以是以一個縣、區或鄉為單位。鄉土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學的一部分,可以講述本省地理情況或者是本地區地理情況。
2.鄉土地理教學原則
2.1經濟性原則。
在實際鄉土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在課前制作一些簡單、直觀、實用的教學工具,方便課堂教學。進行鄉土地理教學,就必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大自然和社會,親身體會。這一實踐性活動必然產生一些費用,就需要學校和學生一起承擔,并秉承節約理念,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花較少的錢學更多的知識。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要充分考慮到時間和距離,不能過多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路程上也不應太遠,采取就近考察的方式。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實踐活動時,學校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出校,平安返校。
2.2選擇性原則。
鄉土地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種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要遵循選擇性原則,不僅要選擇具有鄉土氣息的,能和教材內容緊密結合的鄉土地理知識,還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探索性的地理知識。教師在選擇時,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地理情況,滿足學生的興趣。
2.3引導性原則。
教師進行鄉土地理教學時,忽略了對學生的引導。在新課程的倡導中,要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引導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鄉土地理教學的魅力。學生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改變知識的單項輸出模式,改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學習的新模式。
2.4因地制宜原則。
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都不一樣,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不一樣,人文景觀也不盡相同,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城市和鄉村等。對于初中地理教學的鄉土地理教學這一部分,教師所展現的鄉土地理教學要有一定的側重點,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展現所在地的風貌。教師選擇的鄉土地理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所在地的地理情況進行選擇。如果學校在東北平原,那么就可以討論東北的農業發展狀況,東北平原盛產的作物、農業生產時間、當地的氣候條件等等。
3.鄉土地理的利用策略
3.1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很多的中學教師對于鄉土地理教學僅限于課堂理論教學,并沒有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實踐學習鄉土地理知識。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大力支持和引導,鼓勵教師和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了解鄉土地理知識,用實際行動去感受鄉土地理的魅力。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樹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方法。教師的專業素養特別重要,決定著鄉土地理教學的范圍、質量等。初中地理教師隊伍中,大部分的教師雖然畢業于師范類院校,但不是地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性比較低。農村地區的地理教育水平與城市相比較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教育部門要大力提高農村地理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素養,為初中地理教學配備高素養的教師團隊。此外,教師隊伍不固定,每學期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動,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師往往不是地理專業的教師來擔任,有些地理教師甚至是年紀比較大的。學校要對地理這一門課引起重視,選擇具有地理專業素養的教師來擔任地理教師,改變任何教師都當地理教師的現狀,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3.2改善地理教學條件。
城市的學校和農村的學習相比,不僅在師資力量上占有優勢,還在教學硬件設備上占有優勢。農村學校的硬件設備落后,已有的教學設備使用率低,教師受自身因素影響,不能很好的使用教學設備,造成教學設備的閑置和浪費。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然而多數的學校并沒有配備多媒體設備,而是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制作一些簡單實用的地理教學工具,以此來彌補多媒體教學設備缺失的不足。
3.3完善現行考試制度。
初中地理并不像高中地理那樣,它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求學生地理能通過會考。這個會考對于學生來說很簡單,不與升學掛鉤,所以學生和學校對地理并沒有很大的重視。有些學校甚至出現減少地理課時的現象,把大量的學習時間留給數學、英語等主科。在追求中考升學率的大環境下,地理學科受到冷落,而鄉土地理教學更本就是口頭一說罷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學生在進入高中后,明顯感覺到地理知識的匱乏,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上有一定難度,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些最基礎的地理知識。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考試制度,使初高中地理知識能很好的銜接。這樣做既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還能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4.總結
【關鍵詞】鄉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學;地理課堂;滲透
在先秦文獻《列子天瑞》中有“友人去鄉土、離六親”的句子,這是我國最早提出“鄉土”一詞的文字記載。從中可以看到,“鄉土”一詞含有“家鄉”的詞義。因此,《辭海》中解釋“鄉土”一詞為“家鄉、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見,“鄉土”是一個邊界模糊的地域概念。鄉土地理指的是省區以下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它研究的是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及人民的經濟文化活動的地理分布,并闡明其相互間的聯系。我國現行的通用地理教材適合在一個較大地區統一使用,而鄉土地理則適合在縣市一級范圍內使用,以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較大的地區差異和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本文則選取我校所在的地級市為鄉土地理的區域范圍。
鄉土地理的內容包括本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聯系,各種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當地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名勝古跡、人民生活情況等。
我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在他的地理教學法中指出“凡地理教學,必須自己知至未知,自兒童日常所慣于見聞之物,而推之于未睹未聞,自個人所受環境之影響,而推廣及于社會全體,是故教學地理,開始必自本土地理著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內容呢?以下是我從教以來的教學實踐,愿與大家分享和探討。
一、在地理課堂滲透鄉土地理
1.在地理課堂滲透鄉土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相對初中學生而言,學習興趣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身邊,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滲透鄉土地理能讓學生聽課的興趣得到提升。
2.在地理課堂滲透鄉土地理,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更加容易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能使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具體化、形象化,是地理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生動體現,能使學生形成真實的地理觀念和正確的地理判斷。教師充分發揮本地教學資源優勢,將鄉土案例滲透在地理教學中,使地理教學更加的貼近社會實際、貼近現實生活,鄉土觀得到生動體現,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我在講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河流》一節長江的支流時,告訴學生長江南岸最長的支流就是流經我市的烏江,而穿城而過的我市母親河——湘江河就是流到烏江去的,最終注入長江,是長江的二級支流。長江南岸的另外一條支流,流經湖南的湘江,學生老是記不住。我一般是把湘江拿來跟我市上面提到的湘江河拿來對比,重點給學生強調,此湘江非彼湘江。湘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而我市的湘江河是長江的二級支流。通過一比較學生就容易把這個知識點記住了。比如在講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體的五個部位時,初中學生普遍感覺很難理解,更別說運用了。于是我就結合我市中心的鳳凰山,再輔助形體語言,用自己握緊的拳頭來講解。巧用形體語言和地理口訣:等高線地形圖并不難,一伸拳頭便齊全。結合鄉土地理,特別注意運用鳳凰山及其周邊的地名來讓學生理解山脊和山谷這兩個部位。我會告訴學生鳳凰山上的梅嶺就是山脊,就是一個分水嶺,而豆芽灣就是一個山谷。同時推及到一般地名叫分水嶺的就是山脊,叫某某灣的就是山谷,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這兩個概念了。講到氣候類型及其對應的自然帶時,學生往往一頭霧水,考試時死記硬背,無法理解性的記憶。于是我就以我市所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及其對應的自然帶為例,結合鄉土地理來講解。讓學生觀察我市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樹葉的特點及其變化。學生很容易發現公園里的樹葉都很大,冬天不掉葉子。于是我告訴學生樹葉大就是闊葉,冬天不掉樹葉就是常綠。順理成章地推導出我市是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進而推及到亞熱帶地區都是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像這樣結合鄉土地理講解課本知識學生既容易記住知識點,又能理解知識點。
二、在地理課堂外滲透鄉土地理
1.在地理課堂外指導學生進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對自然界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野外考察將地理教學所要求的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培養能力。比如在地形圖上根據等高線判斷地形要素,這是令一般學生感到頭疼的問題。我在教學中將學生帶到我市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實地觀察,看看具體的地形情況,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山脊線和山谷線就會一目了然。同時還就我市所屬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給學生進行了介紹。比如關于河流源流概況的學習步驟和方法,學生老是記不住。我便帶學生野外徒步考察我市的母親河——湘江河,從它進入城區到流出城區的這一段。一路走下來,學生對于河流源流概況的學習步驟和方法便了然于胸了。
2.在地理課堂外指導學生進行鄉土地理調查
鄉土地理調查是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針對課本內容我讓學生課余去調查研究。比如調查會址的保護及其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兩城區的水源地的保護情況、遵義鈦廠工業“三廢”的排放對于我市環境的影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