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機械類實習小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頂崗實習;高職;教學改革;教學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232-02 頂崗實習,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學實習和學過大部分基礎技術課之后,到專業對口的現場直接參與生產過程,綜合運用本專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并進一步獲得感性認識,掌握操作技能,學習企業管理,養成正確勞動態度的一種實踐性教學形式。與傳統意義上的實習不同,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即有正式工作崗位,“頂崗實習”過程中學生不僅接受教師的指導,還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
頂崗實習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文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薦學生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努力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模式。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時間不少于半年。”通過頂崗實習,學生能夠盡快將所學專業知識、崗位技能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實現在學期間與企業、與崗位零距離對接,幫助學生樹立起職業理想,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練就過硬的職業技能,從根本上提高高職類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很多高職學院均將頂崗實習作為專業核心課程。
頂崗實習實施與控制是指在實習全過程中建立校、企、學生三方有效溝通機制,以達到監控并保證實習質量這一目的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機械類專業頂崗實習有其自身特點。機械類專業適用面廣,隨著制造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新能源和節能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人才需求遍布機電、數控、鋼鐵和汽車等制造行業,而這些制造業在京津冀地區都快速發展。通過對本地區制造業企業的調研,發現這些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民營企業,能夠一次性提供的實習崗位數量不多,且工作內容會隨其經營或生產的需要而變化,所以這些企業不適于集中、大量地接受機械類學生頂崗實習。但這些少量、工作形式靈活的崗位反而對從業者職業技能和素質要求更高、更具挑戰性,所以這樣的崗位往往只邀請優等生去參加頂崗實習,并多數帶有培養與挑選后備人才的目的性。被調研的企業中,也有許多資質良好的大、中型國企與合資企業,可以一次性提供數量較多的、崗位類型和技能要求相對穩定的實習崗位。這些企業資源配備完善、技術先進,指導教師可以利用企業現場組織教學活動,便于實現實習教學目標。所以,這類企業可以充分體現集中實習的優勢,多數具備與學校建立可持續頂崗實習合作的可能。因此,高職院校如何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合理安排、精心組織、規范管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畢業與就業零距離”是提高頂崗實習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建立閉環反饋的頂崗實習長效管理機制
建立閉環反饋的頂崗實習長效管理機制是保障頂崗實習教學質量,提高指導教師和學生頂崗實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1.建立頂崗實習管理委員會。建立由學校、企業、家長代表、學生代表組成的頂崗實習管理委員會,校企雙方有專人負責聯絡,處理具體事宜,使頂崗實習管理有條不紊地開展。頂崗實習管理委員會應該是各系部、各專業的常設機構。學校參與人員建議系部領導牽頭,涵蓋專業輔導員、專業骨干教師等;參與企業應是與學院建立長期、穩定頂崗實習合作關系的、能夠包含機械類專業主要工作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業。企業參與人員建議由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中負責高校招聘的人員牽頭,包含企業指導實習人員;家長和學生代表應結合頂崗實習實際情況,在實習人數較多的企業中選取,并要求其有較好的溝通能力,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反映問題。
2.制訂頂崗實習管理文件。為加強頂崗實習的內涵與管理,學院應組織以專職教師為主、企業兼職教師為輔,修訂完善《頂崗實習課程標準》、《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職責》、《頂崗實習考核細則》、《學生頂崗實習守則》、《學生頂崗實習指導手冊》、《學生頂崗實習安全守則》、《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管理與考核辦法》等相關管理制度。明確學生頂崗實習教學工作流程與成績評定的管理方法,規范頂崗實習企業兼職教師和學院專職教師的職責和任務,加強頂崗實習的安全教育,并針對頂崗實習學生組織管理制定相關文件,進行具體規范與要求。
3.構建操作性強的頂崗實習學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頂崗實習學生名冊,分各專業召開頂崗實習學生專題會議,具體落實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學生業余時間和宿舍管理、實習現場管理、學生健康心理咨詢和輔導等。
二、規范頂崗實習教學工作程序
頂崗實習教學環節一般應該包含畢業論文撰寫環節,畢業論文和頂崗實習任務同時開展,專業要求畢業論文內容和頂崗實習內容相關,對于較難實現的,也可以由指導教師指定題目。學生在實習中注意觀察,找到論文寫作的方向,搜集資料,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完成論文,這樣可以使論文避免抄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論文質量。
(一)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開始前應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學院系統、全面、仔細的頂崗實習培訓。通過培訓,弄清頂崗實習開展的步驟、方法、要求等,每名學生都應明確實習的全局性安排、時間進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
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學生頂崗實習協議。協議格式由學院或系部統一制定。學生自行打印后,填寫自己信息,與所在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如多人在同一企業實習,可集中填寫后與企業簽訂1份協議,完成后上交指導教師。
3.領取學生頂崗實習手冊。學生頂崗實習手冊由學院統一印制,每名學生離校前領取一本。手冊主要內容包括頂崗實習基本信息、頂崗實習周記、頂崗實結、實習考核與評價等。
(二)學生在頂崗實習期結束后應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頂崗實習手冊。填寫頂崗實習基本信息,包括學生的聯系方式和實習企業的基本情況、實習主要任務等;按實際實習時間完成頂崗實習周記;撰寫頂崗實結報告;由企業指導教師和學習指導教師填寫實習考核與評價等內容。
2.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要求符合學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三、依托就業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滿足頂崗實習需求
對機械類專業而言,就業企業是最大最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就業企業指導教師同學院指導教師實習期間共同指導學生的頂崗實踐,共制訂培養方案,并對學生進行基本專業能力的培養。同時,可以要求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與考核,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如:鉗工、維修電工、制圖員、液壓工、可編程控制系統設計師等。
參考文獻:
[1]吳貴才.高職頂崗實習實施方案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6).
[2]何冰.工程機械應用與維護專業學生頂崗就業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9).
[3]邱麗芳,等.高等職業教育頂崗實習長效管理機制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34).
[4]靳建峰,等.淺談高職高專機械類專業頂崗實習學生的教學管理[J].中國電力教育,2010,(1).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高職機械類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6-0018-03
引言
教育部關于《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中"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全新定位,即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人才,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同時具有"職業教育"的特征,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八個字鮮明地寫在職業教育高高飄揚的旗幟上[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2011年至今,我院機械類專業積極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依托地方裝備制造知名企業加強校企合作,集聚校企優質資源,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構建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堅強基礎和有力保障。
1.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
1.1校企合作體制框架建設
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是教育部提出的重要建設任務。《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中明確提出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目標是:"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建高職院校,探索建立高職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因此,高職院校應正確把握高職教育發展方向,推進并深化校企合作工作,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
結合南通職業大學是地方辦學的性質,校企合作體制建設采用理事會模式,代表地方政府的學校領導為理事長,相關企業為理事單位,理事單位代表與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共同組成理事會。通過理事會章程決定其組織結構、工作機制和議事程序,確保校企合作共建目標的實現。校企合作體制框架包含理事會、院部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和校企合作團體三層機構。理事會是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決策和領導機構,下設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校企合作項目策劃與日常管理,實現校企合作常態化管理職能,保障校企合作項目建設目標與任務的全面完成。院部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是校企合作辦學的組織實施機構。重點是依托校企合作進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廠中校"、"校中廠"建設),組織實施"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工學交替、分段式教學等教學改革,通過校企合作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科技服務、繼續教育服務等。校企合作團體建設是校企合作辦學資源整合的重要措施。校企合作辦學中要匯集校企各方優質資源,實現校企合作辦學的資源優化整合,為使校企合作機制的實踐提供資源支撐。
1.2 校企合作機制建設
校企合作機制就是實現校企合作辦學的制度與方法。建立專業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贏、資源多元投入和合作工作常態化等四個機制制度體系,是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主線[2]。
通過建設校企人才共育機制,將校企合作深入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一是構建高職學生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制定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實現所有學生接受半年以上的企業生產頂崗實習。二是將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共同評價教學質量等納入學院教學規程,指導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通過建設校企合作辦學的資源多元投入機制,建成資源多元投入的實訓基地及其管理體系。充分利用企業和學院資源優勢,共同建設 "校中廠"和 "廠中校"實訓基地,通過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明確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保證實訓基地的科學管理與高效利用。通過建設校企合作的成果共享機制,實現共同開發合作項目,成果共享。企業參與學院建設,將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引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學院參與企業科技項目開發,既鍛煉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同時服務于企業的技術進步。校企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校企共建并共享質量工程建設成果;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資源更好地用于學生實習和員工培訓;校企密切聯系,保證學生頂崗實習和職工在校培訓的過程全面可控在控[2]。通過建設合作工作常態機制,實現校企合作常態化管理,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組織的常態工作機制,為校企合作辦學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在這種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下,我校實施了"雙百工程",即百名企業家進校園、百名教授進企業,學校與數百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成立了專門的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策劃、管理、保障校企合作項目的順利完成。機械學院在校企合作建設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院與南通地區知名企業南通科技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通科技機械學院",并順利召開了第一屆理事會,建立了組織機構,校企雙方對合作發展南通科技機械學院的重點達成了共識:(1)鞏固擴大南通職業大學實習基地建設;(2)與南通科技數控機床研究院共同開發科研課題;(3)校企共建集教學、培訓和生產于一體的"校中廠"和"廠中校"式的實訓基地;(4)進行"訂單班""冠名班"雙導師制的深層次辦學模式的合作;(5)聘請南通科技的精英技術骨干擔任客座教授,參與教學與專業建設;(6)校企共建"雙師"結構師資隊伍,每年由學校進行企業職工的培訓,外派師資到企業鍛煉。
2.校企合作,構建"工學結合"實踐教學體系
2.1 實施"頂崗實習",校企共育人才
在我院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在畢業前需進行半年以上的生產性頂崗實習,學生在企業的適當崗位上邊學習、邊進行生產實踐工作,學生在企業中有較為固定的崗位,不僅接受學校老師的指導,還要接受企業委派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能的"老師傅"指導,同時接受企業的文化熏陶,學習企業的管理模式,適應企業的運轉方式。這樣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企業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為他們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提供了堅強基礎。在這期間,學校老師與學生和企業保持密切聯系,隨時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學生頂崗實習結束時,企業對學生的頂崗實習做出恰當評價,學校老師結合企業的評價評定學生的成績。學校根據企業實際要求及學生的實習效果改進教育教學工作[3]。
2.2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實驗實訓體系
高職機械類專業實驗實訓體系依據核心崗位對工作能力的要求,建立培養基本技能和專門技能兩個層次的實驗實訓體系。首先根據機械制造類的共性能力要求,通過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主、校外為輔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的訓練一般配備常規設備,對硬件要求基本一致,可以對實訓基地的資源進行整合,達到實訓基地利用率的最大化。其次,專業技能和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的訓練需要技術先進的設備,訓練設備的技術含量和現代化程度要與企業生產水平同步,因此以校外實訓基地為主、校內實訓基地為輔進行專門技能訓練的設計。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企業的先進設備、制造技術、兼職教師和企業文化等資源進行校外實訓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我院機械專業通過省示范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建設、央財支持重點專業建設、省重點專業群核心專業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加大經費投入,同時積極引入企業及社會資源,共同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建立"校中廠"式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
校內實驗實訓基地著重訓練學生的技術基礎能力和核心能力,滿足基本技能和部分專門技能訓練的目的。聯合地區重點裝備制造企業的專家,系統設計基于工學結合的生產性實訓環節,將校內實訓基地建成"校中廠"式的生產性車間,在校內實訓基地創建真實的工作崗位、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按企業化要求組織生產和科研,將課堂建在生產一線,結合生產開展工學交替的實踐教學。同時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實訓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編制實訓標準和實訓指導手冊,實現技能實訓與崗位要求的對接。力求基地的訓練設備的技術含量和現代化程度與企業生產水平同步,設備投入與實訓項目開發同步,形成一個具有科研開發、產品設計、加工、檢測、技術服務、技能培訓于一體的具有職業氛圍的"校中廠"式的校內實訓基地。
(2)建設"廠中校"式的校外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是主要訓練學生專門技能、培養拓展能力和綜合能力的主要場所。利用企業的先進設備、先進技術以及真實的生產環境和產品來完成相關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和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實現"廠中校"式的校外實訓基地運行模式。在其建設過程中,校企合作選取企業中真實的設備、產品等同時又適合訓練學生技能的項目,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力求滿足一專多能的要求,即在滿足一個項目實訓要求的基礎上,應能同時進行其他實驗實訓項目的要求,從而各項目之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4]。
2.3 以企業管理模式加強實驗實訓基地管理建設
首先加強實驗實訓機構建設,通過成立實驗實訓管理委員會,對各實驗實訓基地配備各層次的專兼職管理人員,負責實訓基地的日常管理。實驗實訓管理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金加工、數控加工、模具加工三個車間(基地)由專(兼)職人員擔任車間主任,按照企業車間質量管理、設備管理、生產管理、員工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管理等對車間進行綜合管理,形成科學的實訓基地管理考核體系。積極探索實訓基地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提高實訓基地的綜合效益,并且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加強實訓基地"5S"現場管理;培養團隊及合作精神,提高師生的素質。校外實訓基地由校企雙方根據合作協議共同管理,按實踐教學計劃安排教學環節,實施質量監管和考評。
3.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專(兼)職實驗實訓指導教師
充分利用機械制造綜合實訓基地教學和生產的條件,結合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制訂了校內專職教師定期到實訓基地和企業實踐、鍛煉的制度。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和開發為切入點,利用寒暑假組織中青年教師參加各類高級職業技能的培訓與考核,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骨干教師必須獲得鉗工、數控操作、技能考評員等方面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從校外實訓基地聘請企業專家或技術能手擔任兼職實訓基地指導教師,對兼職實訓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質量進行監督和評價,對受聘兼職教師進行教學能力考核,重點檢查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掌握的程度,實行等級評價、過程監督和績效考核[5]。
4.結語
高職教育由于其"職業"的鮮明特征,必須面向社會實施開放式、多樣化辦學,"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政府倡導下,校企雙方都應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惠互利的人才培養途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基本原則,研究合作模式,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運行機制,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理念,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建言:措施與創新[J]. 職業技術教育,2011(28):5-10
[2]許戈平,胡亞春.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模式探索[J].職業,2012(01):81-83
[3]魏文杲.高職機械工程類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 科技資訊,2012(32):182-183
[4]杜世祿.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 教育發展研究,2007(01):113-115
[5]劉家樞,徐涵.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內涵與實踐探索[J]. 教育與職業,2008(17):19-21
基金項目:(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改革課題,課題名稱:"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實施的研究與實踐-以機械類專業為例"(課題編號:2011JSJG375), 主持人:王磊,李業農
關鍵詞:機械 實訓 教學 生產
一、中職機械類專業實訓教學的特點
筆者所在學校機械類專業第一年開始開展鉗工實訓,主要訓練學生掌握鉗工常用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機械加工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掌握常用機械工程材料的特性,包括力學性能和機械加工性能;掌握常用機械工程材料的選用原則并能夠針對不同的用途選用不同的金屬材料;能夠對簡單的機械設備進行維修和保養。學生通過實訓樹立安全意識、團隊意識和職業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的優秀品質等。
第二學期開設的實習項目是普通車床加工,主要要求學員掌握普通車床的工作原理、運行特點,能夠進行簡單工件的加工和設計圖樣的識讀,掌握車刀的選擇方法和磨刀等必備技能;能夠對車床進行簡單的保養和維護,對設備出現的故障進行分析,并對照設備說明書進行故障的排除和設備的維護。
接下來是開展焊工實訓,要求學生掌握1~2種常用焊接方法,能熟練使用兩種以上的焊機,能在操作的過程中對人身進行防護等,并能夠進行焊接效果的檢驗和測試。
在校期間,學生還要定期下廠實習、頂崗鍛煉,參加與企業生產一致的實習訓練,為就業打下基礎。
二、中職機械類專業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學校的校內實訓有一套規范的流程和管理方案,但是在學生的實訓過程中仍然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
首先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會失去新鮮感,產生厭煩情緒。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容易產生損壞實訓設備甚至造成人身傷害的現象。在車工實訓時,就可能發生因學員操作不當造成車床損壞或割傷手指的事故。雖然教師反復強調安全問題和巡回指導,但是當學員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時,這類情況就會出現。
其次是學生實習的產品合格率太低。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除了因為學生操作技能不熟練或設備本身的問題外,就是學生實習態度的問題。當一個工件成為廢品時,學生就失去了成就感,接下來就會失去信心,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廢品率大大提高,最后甚至失去實習興趣。
另外是耗材問題。每到開學初期學校都要采購大量實訓材料并進行設備更新,而一個學期結束后,實訓車間會產生大量的實習作品,這些作品的歸宿就是廢品收購站,因此如何將學生的作品變成企業需要的產品,將更新后的設備重新利用,就成為中職機械類專業實訓管理工作需要探討的課題。
三、將消耗性實訓轉變成生產性實訓
為了使機械類專業畢業生更好地適應企業人才需求和企業崗位的技能特點,機械類專業的實習要將消耗性實訓轉變為生產性實訓。中職機械類專業的實習要貼合企業實際,本著實用、夠用的原則來開展,堅持以能力為本位,服務于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在開展必要的理論學習時,要避免抽象和枯燥的說教,做到與企業需求相結合。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潛質發揮出來,樹立起學習專業技能的信心。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講解示范,學生只是被動聽講,學習效果不能滿足現代機械類專業教學的需要。教師要大膽改革和創新課堂模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存在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把專業理論和技能知識傳授出去,讓學生樂學和愛學,潤物無聲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質和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避免學生出現厭學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例如,在進行軸類零件加工時,工藝卡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的作用只是點評和指導。學生自己選擇刀具和量具,自己決定切削量。學生的工藝卡由小組審核,教師只做必要的點評和指導。
在作業過程中,由學生來驗證工藝的合理和科學性,不斷完善工藝步驟的過程,實現教學目標,同時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意識。教師要整合課程內容,將教材中多余和非必備內容進行整合和刪減,注重教學重點的突出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制定合理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項目,讓學生鉆研和探討,做到學以致用。
教師要兼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差異化考核,遵循教學的規律,將教學效果最大化,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發展的需要。
學生的實習要考慮成本控制,例如在車工實習時,可以承接本地企業工廠的加工訂單,讓學生在實習的同時進行工業產品的初加工,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技能,又可以使學生建立對加工產品合格率的概念,同時還可以為學校開源節流,降低實習成本,提高學生和學校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當然這種實習模式的開展需要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的參與和合作,在開始起步階段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但這種實習模式一旦確立下來,就會多方受益,這樣學校就可以將單純消耗性實訓變成生產性實訓。
四、實現學生在學校實習的技能與企業生產技能銜接
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入職以后,在學校學到的專業技能與企業生產的需求有很大的差異,需要將在校學習的技能轉化為工廠生產崗位的技能。專業不對口是產生差異的原因之一,但學校的實習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的差別、管理制度的差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頂崗實習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角色轉變為工人,通過企業鍛煉,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適應企業環境。通過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引導,學生的心理可以向產業工人轉變,做好畢業即是就業的心理準備。同時,企業的師傅與學校教師開展交流,能夠帶動學校專業課教師技能水平的提升,為學校培養一批技能扎實的專業課教師,促進學校專業的發展。
五、小結